徐云
【摘 要】小學數學應用題是對學生理解能力與數學水平的雙重鍛煉,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自主地掌握應用題的解題方法,而且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也有著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自主探究模式
前 言
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應用,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有深遠意義,并且自主探究模式的構建則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了解應用題特點,使用多種方法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自主探究氛圍,構建出自主探究的模式,在此種教學中較為關鍵,本文將對此進行研究與總結。
一、教學中自主探究模式的意義
(一)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重點主要在解題技巧與解題方法中,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數學思維的訓練。再加上枯燥反復的做題訓練,導致學生雖然有較強的應試與答題能力,但是探索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較為不足。如果離開教師,多數情況下都無法獨立解決問題,使學生對教師過于依賴,限制了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與提高。
(二)自主探究模式在教學中的意義
新課標提出,我們要提倡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其探索能力、動手能力和優(yōu)化信息處理的能力,著重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1]。而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在新課標的要求下,現狀亟待改善。在自主探究模式中,學生可以主動地進行探索與研究,可以有較高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在數學應用題教學中采用這種模式,可以解決傳統(tǒng)教學模式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二、小學數學應用題的特點
數學應用題,即將書本中學習的數學公式、計算方法等應用到文字構建出的實際生活實踐場景中,并解決文字中模擬的問題。這種題型不僅對學生的數學水平有一定要求,也需要學生可以準確地理解題干中的語言和文字。
例如“一加工廠接受委托人委托生產700個玩具,每天生產50個,生產了5天,第三天廠長發(fā)現已生產的玩具中有75個次品,現因計劃調整,余下玩具需要在7天內生產完,問平均每天需要生產多少個玩具?”對于此類問題,學生能否準確理解題干的意思并提取關鍵信息?能否將其中的數學關系建立出并進行正確的計算?都取決于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數學水平。另外,上例中的應用題與目前多數應用題一樣,比較枯燥,與學生實際生活沒有太大交集,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在自主學習的熱情上會大打折扣,也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構建小學數學的自主探究模式
(一)了解學生心理,增進應用題與學生興趣及生活的聯(lián)系
少年兒童的心理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而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枯燥乏味或者與生活實踐脫節(jié)的東西[2]。教師應對于教學內容進行篩選與修改,利用學生更易理解更感興趣的內容設置數學應用題,以使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鍛煉。例如,四則運算的應用題,可以與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如《熊出沒》結合在一起,設計出題:光頭強開車追趕熊大,熊大每分鐘跑600米,光頭強車速每分鐘800米,假設熊大先跑2分鐘,那么3分鐘后,光頭強還差多少米追上熊大?
除此之外,也可以緊扣學生生活設置問題,如:小紅放假后幫媽媽分擔了不少家務,為了鼓勵小紅,媽媽花了200元給小紅買一條裙子,第二天小紅經過商城發(fā)現裙子便宜了17塊錢,問現在裙子價錢。此類題或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比較緊密,或比較迎合學生的興趣,可以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相應的數學知識,也更樂于探究這類應用題。
(二)構建具體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興趣
除了使應用題更加貼近生活以及學生興趣,也可以用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方式來重新編寫原本比較枯燥的應用題,以此使學生自主地加入到對應用題的探究之中來。比如前文中玩具生產的例子,就可以轉換成這樣的方式:
委托人:您好!我委托生產的700個玩具,還要多久生產完?
廠長:生產的這三天,我們每天生產50個,只是這一批我發(fā)現了有75個玩具不合格,所以還需要幾天。
委托人:這批玩具我急著出售,所以希望7天之內可以全部做完,行嗎?
廠長:只要價錢合理,都沒問題!
這種對話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再由老師引導,讓學生主動從中提取出數學問題,再引出原題中的問題進行全班的討論。
對應用題進行類似的轉換之后,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將原本和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遙遠的內容與學生的內心感受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使原本枯燥的應用題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原本感到枯燥單一的數學學習變成了生動有趣的數學應用與數學游戲,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創(chuàng)造了空間。
(三)開展學習小組,教學中將部分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對全班進行分組,將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以及個性不同的學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組,每組5人左右,不同的學生在其小組內有各自的身份與職責,小組內成員相互合作,而不同的小組間存在競爭的關系,可以營造一個比較好的課堂氛圍。
在課中,教師可以給出一些值得思考討論的應用題,讓小組自主地進行討論,在競爭的氛圍中,學生更易有自主學習的動力,同時,不同組員的合作可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發(fā)散。對于小學生尚未成熟的思維,多渠道擴散式的思維訓練對其以后成長是非常重要的[3]。因此在學生對于應用題進行解答與討論時,教師應有意識地進行引導,開闊學生的解題思路,再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而不是拘泥于固定的一種方式對學生填鴨式教學。
例如:講臺上有5盒粉筆,其中2盒有20支,1盒有12支,另外兩盒分別有17支、13支,請問講臺上一種有多少支粉筆。在這道題中就有幾種解題思路,分組之后,學生集思廣益,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在課堂中可以實現學生之間積極自主的探討與研究,可以很好地構造出自主探究的氛圍,從而構建自主探究模式。
四、結 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應用題的自主探究教學模式中,關鍵在于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共鳴。教師應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方法營造自主探究的氛圍,并使學生能從中獲得興趣,這樣才能最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主動地掌握不同的解題思路與解題技巧,而且可以很好地應對陌生的應用題類別,這樣不僅有益于數學的學習,還能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收益不少。
參考文獻:
[1]陳艷梅.試論小學應用題教學中的自主探究模式[J].中國校外教育,2013,(23):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