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摘要:合作是指在個人獨立思考的前提下,以小組或班級集體的形式互相交流對問題見解,解決方法。通過小組成員的這種互相影響啟發(f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來構建知識,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集體的責任感和合作技能。多數(shù)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并能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但小組合作學習在一定程度上還得不到落實與保障。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合作學習;現(xiàn)狀分析;改進策略
當前,很多學校推廣實施自主互助性教學模式已經有一段時間,多數(shù)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并能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在大多數(shù)課堂上,學生都是分組圍坐,討論交流問題。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現(xiàn)在的小組合作學習在一定程度上還得不到落實與保障,現(xiàn)筆者就主要體現(xiàn)闡述自己的見解。
一、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的情況比較普遍。有些教師認為,學生三五成群圍坐在一起,就是小組合作學習,特別是上公開課,似乎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便是落伍的表現(xiàn)。教師在數(shù)學教學中,通過分組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討論、合作,且無論什么樣的課都采用。從表面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課堂教學熱熱鬧鬧。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學生并沒有學到什么東西,教師也沒有完成教學的任務。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教師對有關合作學習的基本理論僅限于一知半解,沒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論精髓。二是受功利主義的影響,搞形式主義,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學有效性的觀念。
二、小組組建與管理不力
小組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響和制約“合作學習”成敗的關鍵因素?!靶〗M合作學習”效果不明顯,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對小組管理的不到位。課堂中雖也有小組活動,但小組人員的組成以桌次隨意的組合,活動組織是零散的。我們在課堂上??梢钥吹?,小組交流時,小組長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腦地說了出來,其他組員根本沒有發(fā)言的機會或不愛發(fā)言而長期得不到重視,也無法體會到小組合作的樂趣,這部分學生往往處于旁觀者的地位。
三、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如果學生連基本的學習習慣都沒有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必定大打折扣。我們在課堂上經常發(fā)現(xiàn),教師一宣布討論,學生就“千姿百態(tài)”,合作學習并不見得怎么合作。有的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互相“交集”;有的是一言不發(fā),靜當“忠實”的聽眾;有的是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東張西望,根本是在“自得其樂”。討論時間一到,教師就指名匯報,這樣合作的“含金量”到底是幾分?
四、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實現(xiàn)小組成員共同發(fā)展呢?
1.構建科學的合作學習小組
(1)將學生合理的分組。在分配小組時可采取自愿搭配的形式;也可以按“優(yōu)差搭配”的原則分組,小組里有成績優(yōu)秀的,有成績中等的,有成績較落后的。這樣的分組形式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在小組內發(fā)言沒有拘束,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別差異。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特別對那些平時不善言談、不合群的學生給以大膽發(fā)言的時間與空間。老師可有意識地把焦點引向這些弱勢群體,增強這些學生們的自信心和合作樂趣,進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3)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教師組織學生匯報交流時,要積極引導每位組員站在小組的立場上,每個人發(fā)言代表著一個小組的成就,讓學生增強集體榮譽感。當遇到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時,教師可即時作出妥善處理。
(4)將課內合作小組延伸到課外。學習、合作、交流并不局限于課內,小組成員可以利用假日小隊的形式進行小組合作的訓練。在小隊進行活動時聯(lián)絡小組成員之間的感情,增進友誼,從而達到更好的合作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要建立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
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我們得出:互助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自主的基礎上,自主是互助的前提,沒有必要的自主學習是談不上合作互助的。例如,一次聽課中教師教學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廣角的《方案設計》。教師導入新課后,出示探究題:小紅的媽媽要烙餅3張,只有一口鍋,并且每次只能烙2張,每面需要3分鐘,怎樣才能盡快的吃上餅?請你幫忙想辦法。教師讓學生小組合作設計方案。學生立即4人湊到一塊,開始了商量?!?/p>
象這樣,學生對于教師剛提出的問題還沒來得及思考,去想想可以怎樣做,就讓他們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與別人去交流,太倉促,這樣的合作變了性質。沒有獨立思考,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與認識,那么,在合作學習中只能是觀眾和聽眾。合作的過程是個體對獨立學習的再認識、再提高,是對獨立學習成果的反思、融化和應用。實踐證明,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給予一定的自主學習時間,設置“你想怎樣做?”“先獨立思考一下你有什么好的做法?”等問題,指導學生整理自己的思維,從心理上做好與人交流的準備。上題中教師讓學生先獨立思考怎樣烙餅最快、可以進行怎樣的設計,等學生有了交流的欲望后,學生很自然的就會進行交流,那樣的合作才是真實有效的。
3.教師要當好課堂“組織者”、“參與者”的角色
新課程改革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為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廣泛的可能性。這就要求教師做好每一節(jié)課堂的組織與策劃,同時自己也要積極投身于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活躍課堂的氛圍,為學生營造生機蓬勃的課堂。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匯報交流環(huán)節(jié),需要展示每個小組的觀點,但是還需要在觀點的相互碰撞、啟發(fā)的過程中生成更新的認識,也就是說集體交流的結果不是學生觀點的簡單相加,而是產生比原來更為豐富和深入的認識。所以,教師在集體交流過程中應該指導學生進行真正的對話,當好課堂“組織者”、“參與者”的角色,讓學生在相互啟發(fā)甚至相互質疑、論辯的過程中將思考及認識展開和深入。這就要求每位參與討論的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觀點,并與自己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特別是對不同之處,要分析原因,從而修正、發(fā)展、深化、完善自己的認識。只要在這方面加強一些指導,小組合作學習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小勇;關于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綜合化途徑的幾點思考[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4年12期
[2]陳小燕;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合作學習策略[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4年02期
[3]袁巧容;淺談合作學習策略在教學上的運用[J];中學英語之友(高二版);2009年09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