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暉
【摘要】目的:分析循證醫(yī)學在康復治療技術專業(yè)臨床實習中的應用。方法:選擇2014年7月-2016年5月的32例實習生作為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帶教模式,選擇2016年7月-2017年5月的32例實習生作為觀察組,傳統(tǒng)帶教方法基礎上結合循證醫(yī)學思維模式,對比兩組實習生帶教效果。結果:觀察組實習生總成績與對照組對比,前者明顯高于后者,P<0.05。結論:在實習階段,帶教老師給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yè)醫(yī)學生循證醫(yī)學思維方式,可提高他們的整體水平,值得應用。
【關鍵詞】循證醫(yī)學;康復治療技術專業(yè);臨床實習中;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230-02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醫(yī)生需從醫(yī)學生做起,學生通過在醫(yī)學院的學習,最后一年需在醫(yī)院度過,也就是臨床實習階段。康復治療師也是如今,只有經(jīng)過例實習階段才能更好的走上工作崗位。如今的社會腦卒中的發(fā)生率較高,重要的是此疾病所致功能障礙的機率較大,患者肢體、語言出現(xiàn)了障礙,應用藥物很難緩解,可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做康復鍛煉[1]。康復治療師的水平直接影響著患者的預后情況。要有效的提高康復治療師水平,需從醫(yī)學生實習階段開始,在帶教過程中給予循證醫(yī)學思維方式效果明顯,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7月-2016年5月的32例實習生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齡為19-23歲,平均年齡為(21.39±2.92)歲;選擇2016年7月-2017年5月的32例實習生作為觀察組,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齡為18-22歲,平均年齡為(20.30±2.39)歲,這兩組實習生在一般資料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在實習過程中采用傳統(tǒng)帶教方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循證醫(yī)學思維模式,具體如下:① 在臨床實踐中,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分析,包括病史體征、檢查結果及康復評定結果,將患者需要解決的臨床問題列出來,如功能障礙等;② 查找資料,以求證列出的問題的有效性,可通過多種途徑查找,如中國知網(wǎng)、CNKI等系統(tǒng);③ 對循證醫(yī)學文獻的準確性、臨床應用價值進行評價,以文獻為根據(jù);④ 要求實習生將自己的觀點與答案進行闡述,并將患者功能障礙的治療方案列出,以所查文獻為據(jù);⑤ 評價實習生的答案,由帶教老師執(zhí)行。
1.3 實習效果評價:對比兩組實習生實習成績,總分100分,其中理論50分,操作技術50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由表1知,觀察組實習生總成績與對照組對比,前者明顯高于后者,P<0.05。
3 討論
3.1 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
現(xiàn)如今康復治療技術發(fā)展的較快,患者需要的康復治療技術離不開康復治療師,康復治療師需從實習學生開始培訓,因而在帶教中要做好對實習生的培訓[2-3]。在臨床上,多數(shù)腦卒中患者會出現(xiàn)
運動障礙,運動再學習、機器人訓練及強制性訓練等均是治療該疾病的手段,但對于治療后的效果很難預測,只有等到康復治療后方可知曉,且在治療過程中,將各種治療技術都使用也是不可能的。選用循證醫(yī)學可應用已被證實的有效治療手段,進而將康復治療效果提高、將功能障礙改善的可能性較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實習生的理論成績與對照組組無明顯差異,但操作技能及總成績與對照組對比,前者明顯高于后者,P<0.05。由此可知,在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前,實習生利用有效的醫(yī)學資料可將較佳的治療方式找出,而后利用在患者的康復治療中,進而可將治療效果提高。
3.2 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提高:作為實習生的帶教老師,不能是單純的將治療思路灌輸給學生,需對他們進行引導,由實習學生探索治療的方案,只有將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好,才能提高走入工作崗位中他們的應對能力[4]。在傳統(tǒng)帶教中,帶教老師很少讓學生探求治療方案,只是將治療方案直接告知他們,致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一味的按照帶教老師的思想走,很少提出自己的治療觀點。循證醫(yī)學是尋求治療新觀點的手段,這些新觀點需通過查找有效的醫(yī)學文獻,且不違背傳統(tǒng)基礎治療方法,而后將治療新方案應用在臨床上,但在治療過程中注意可行性[5]。在帶教過程中應用此方法,可將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主觀能動性等提高。
3.3 將學生的自身整體水平提高:臨床醫(yī)師在帶教過程中采用循證醫(yī)學思維模式,可將傳統(tǒng)灌輸臨床知識的模式改變。在實習過程中,面對帶教老師實習生是學生,面對患者他們又是醫(yī)生,需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患者擺脫痛苦,因而在實習階段學生不僅要配合帶教老師將臨床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要將自身的整體水平提高,這不僅是對工作的負責,還便于在今后工作中應用。學生需提升的能力有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問題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等,然對于剛步入實習階段的醫(yī)學生來說多數(shù)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就算部分學生有此種意識,但僅靠自己的努力也很難做到,這就需要帶教老師給予指導。
參考文獻
[1] 張艷明,胡潔,霍速等.循證醫(yī)學在康復治療技術專業(yè)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7):697-700.
[2] 宗慧燕,黃亞琴,何紅晨等.康復治療專業(yè)臨床實習帶教精細化管理模式探索[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3):361-364.
[3] 席微娜.多元智能理論引導下的康復治療技術實習評價體系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7):195-195.
[4] 梁丹丹,方瓊.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腦卒中綜合康復實訓課改革研究[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1(2):107-109.
[5] Ilic D, Maloney S. Methods of teaching medical trainees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a systematic review [J]. Med Educ,2014, 48(2): 124-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