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一峰
人們常說,“歷史像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俏皮話的創(chuàng)始者,后來被馮友蘭等人歸到胡適頭上(按:胡適的原文為“實在是一個很服從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順地由我們替他涂抹起來,裝扮起來”,載《實驗主義》,《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而在近百年后的美國宋史學家蔡涵墨這里,他卻用了一個更為嚴肅的詞—“嚴妝”,來形容宋代史書對于當朝歷史的塑造,將其比作一位高雅的貴婦,在無數(shù)的盛裝打扮中以不同的裝束和面貌出現(xiàn)(參見《歷史的嚴妝:解讀道學陰影下的南宋史學》,中華書局二○一六年版,序1頁。下引此書只注頁碼)
根據(jù)作者自己的說法,如何看清楚宋朝歷史層層嚴妝下的素顏,正是此書試圖研究的主題。而在筆者看來,該書更為重要的貢獻,卻非如“古史辨”派一般剝開層層疊疊的“嚴妝”,看到歷史的真容;而是在“文本考古”的過程中,解析和理解這些“嚴妝”本身的意涵和價值。概言之,便是這些“嚴妝”本身同“化妝者”的權(quán)力、思想和觀念之間的關聯(lián)。正如葛兆光在討論思想史的“寫法”時所言:“首先,寫法的背后即寫什么和如何寫,都擁有權(quán)力的支持;其次,寫法的改變,意味著秩序、觀念、視角、視野的改變;再次,寫法的變化,就是思想史的變化,或者用??碌睦碚撔g語說,就是‘權(quán)力與知識之間關系的變化?!保ǜ鹫坠猓骸吨袊枷胧贰д摚核枷胧返膶懛ā?,復旦大學出版社二○一三年版,142頁)而在作者序言的自陳中,他也一再強調(diào)了解構(gòu)理論的兩個基本觀念,對于真正能夠被證明的“事實”保持了高度的警惕,而更多地將其視為事后產(chǎn)生的對先前事件的印象和投影;并將這些事后的形象理解為文學敘事產(chǎn)品,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令其歡欣鼓舞的是,宋代史料較之前代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尤其是官方同非官方史書間廣泛存在的張力和文本間性(intertextuality),為“文本考古”提供了豐富而可資比較的“地層”。在我們跟隨作者的如飛走筆,揭下這層層的“嚴妝”之際,也漸漸體悟到了南宋史學“嚴妝”之下的三重陰影。
第一重陰影,是皇帝和權(quán)相憑借手中權(quán)力所施加的影響和作用。在該書“秦檜研究”系列《一個邪惡形象的塑造:秦檜與道學》一文中,蔡涵墨非常敏銳地注意到南宋前期“野史的激增、對野史的審查以及最后的絕對禁止:整個高宗朝廷的政治建設包括皇帝本人都在竭力把持有關‘中興的歷史敘述,為自己的個人行為辯護以保障自己的政治前途”(30頁)。而在具體的例證方面,作者則舉了南宋新設之秘書省的例子?!霸谒惨曅旅貢〉膬商煲院螅咦谧⒁獾矫貢≈袑嶋H的藏書量很少,應該從事重建庫藏的工作?!⒗眠@一機會強化了對書籍印制的監(jiān)控手段,強加正式或非正式的審查標準,以強調(diào)其自身的政治和文化統(tǒng)一的概念?!保?6頁)以上繳副本的形式,皇帝通過秘書省在法定層面實現(xiàn)了對于書籍出版的審查,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對于知識生產(chǎn)過程的干預和控制。然而,與宋廷對于江南腹心地區(qū)書籍出版的控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紹興政令似乎對四川和福建的主要出版中心沒有約束的作用,這無疑是由于這些地域遠離都城的緣故”(39—40頁)。而在更深層次原因的發(fā)掘方面,余蔚在《兩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較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北宋疆域內(nèi)綜合政治區(qū)的“圈層式”結(jié)構(gòu)和南宋的“分塊式”結(jié)構(gòu),則為我們從中央控制力和集權(quán)程度的維度理解這種地域分殊提供了更為有力的分析框架。而據(jù)筆者之見:南宋朝廷對于出版事業(yè)的嚴密監(jiān)控,即在相當程度上遵循了這一“分塊式”的結(jié)構(gòu)原則,更多集中于其直接控制力較強的江浙地區(qū);而對遠離都城的四川、福建則控制相對有限,體現(xiàn)出地理空間上的差異性和多元性。
在權(quán)相對于歷史書寫的干預和影響方面,秦檜的例子也是非常典型的。秦氏對官方歷史記錄的破壞,造成了一種文獻的真空,也使后來有關其歷史神話的創(chuàng)造成為可能。根據(jù)劉子健的說法,秦檜“建立了一種前現(xiàn)代的思想控制手段。盡管不是太公開,但幾部史書中都提到了紹興年間的‘禁學。起初,他命令重修官方實錄,以便清除對己不利的內(nèi)容,后來又反復重申禁止出版、流通包含政治流言的私家歷史記錄的命令”(劉子健著,趙冬梅譯:《中國轉(zhuǎn)向內(nèi)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zhuǎn)向》,江蘇人民出版社二○一二年版,97頁)。由此可見,南宋初年的輿論控制和文獻篡改,除卻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內(nèi)外局勢之外,也與權(quán)相秦檜個人的政治考量有著頗為密切的關系。然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秦氏此番欲蓋彌彰的掩飾和操之過急的迫害,在其去世和高宗“內(nèi)禪”之后,卻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反向塑造的歷史力量。從對其本人的記載和塑造來看,成書于南宋初年的《中興小歷》“對于秦檜的研究尤為重要,因為它在總體上對秦倡導的和平政策抱有同情”(19頁);而在元代編成的《宋史·奸臣傳》中,秦檜作為這一邪惡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則為解釋宋王朝失敗的主要方面提供了框架,使其最終看上去比他同時代的詆毀者所敢于設想的還要壞。從這一點上而論,如果說高宗所塑造的“中興”敘述所涂抹的“嚴妝”,較為成功地影響了歷史的書寫和評價的話,秦檜的努力則很快付諸東流,最終走向了其預想結(jié)果的反面—成為一無是處的“臉譜化反面人物”。據(jù)此而論,在這第一重的陰影之中,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都起到了非常明顯的作用。又從其相似的處理方式和截然不同的命運來看,政權(quán)合法性同皇權(quán)合法性的緊密聯(lián)系,則超越了一代權(quán)相所能影響的時間范圍,對歷史敘述的建構(gòu)與重構(gòu)起到了更為深徹而持久的作用。
如果說上文中討論的第一重陰影主要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外在的強制力和影響力的話,接下來所要討論的第二重陰影則是來自著史者內(nèi)在的自我壓抑。對于這一問題,王汎森曾在《權(quán)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xiàn)象》一文中有過頗為深刻的討論。在他看來:“清代‘文字獄所導致的政治壓力對各方面產(chǎn)生一種無所不到的毛細管作用,尤其是自我禁抑的部分,其影響恐怕還超過公開禁制的部分。”(王汎森:《權(quán)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tài)》,北京大學出版社二○一五年版,345頁)然正如王文中所言,“‘文字獄恐怕是任何時代都有的事,而自我壓抑也一樣發(fā)生在所有的時代,即使是在我們?nèi)粘I畹闹茉馐澜纾灿蟹N種自我壓抑或回避的現(xiàn)象”(《權(quán)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tài)》,346頁)。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自我壓抑的情況,在政治氛圍相對寬松、文化管理較為開放,至有文彥博所謂“與士大夫治天下”之說的宋代也同樣存在。尤其是在南宋之后,專制君權(quán)的空前膨脹與君主政體墮入“獨裁模式”的趨勢(參見虞云國:《從陳橋到厓山》,九州出版社二○一六年版,120頁),則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北宋,尤其是真宗、仁宗時期較為寬松的政治氛圍,士人的言論自由度,也似乎隨著宋廷從“八尺大床”到“三尺行軍床”的疆域(這一說法,參見錢鍾書:《宋詩選注》,三聯(lián)書店二○○二年版,1頁)縮減,最終釀成了南宋初年陳東和歐陽澈二人因言見戮的悲劇和寧宗時期株連更廣、影響更深的慶元黨禁。endprint
蔡書中第一個例子,是陳均的《皇朝編年綱目備要》。作為在書名和體例方面承續(xù)朱熹《資治通鑒綱目》的史學著作,陳均在具體的寫法上,卻并未完全尊奉朱熹之法。正如真德秀在該書序中所言:“文公所述,前代之史,故其書法或寓褒貶于其間;均今所書,則惟據(jù)事實錄而已,不敢盡同文公之法也?!痹诋敃r的輿論環(huán)境下,陳均的《備要》作為當朝史敘述,顯然不能夠如朱文正公一般,在《綱目》中自由褒貶,而是出于現(xiàn)實政治的考慮,包含了諸多自我壓抑的成分。尤為有趣的一個細節(jié)是:該書一二三五年進呈本書名中對于“綱目”二字的挖改,還引出了一段關于此書原名的公案。據(jù)陸心源的推測,此處是以較小的活字“舉要”以代“綱目”。隨著時間流逝,替換用的小型活字從書板脫落,留下上海圖書館本的兩字空白(參見陸心源:《儀顧堂題跋》卷三,廣文書局一九六八年版,7a-8b頁)。而在蔡涵墨看來:“陳均本人并不愿自己的著作被視為朱熹《資治通鑒綱目》的續(xù)作。如陸心源之見,陳均的不情愿可能來自自身真誠的謙卑或不安全感,又或二者皆有。陳均也有可能畏懼己作廣泛傳播的政治后果。簡言之,陳均擔憂,由于據(jù)說朱熹在‘綱嵌入政治評論,倘若其著作依綱目體設計,且宣傳為朱熹《資治通鑒綱目》的續(xù)作,讀者將在陳均的‘綱之中找尋相似的政治批判觀點。因為陳均的著作涵蓋宋史,任何能被察覺的評論都將是針對當朝的評論,乃至被渲染為欺君犯上,更不消說是出自陳均這樣的非官方學者了?!保?20—321頁)據(jù)此而論,陳均的明哲保身和前文中討論的宋代書籍審查制度,很可能是造成此處挖改的內(nèi)外原因。
第二個例子,則是蔡書中對于《宋史·蔡京傳》之文本生成史的梳理(即其《〈宋史·蔡京傳〉的文本史》一文)。在此文中,《蔡京傳》被分隔為二十二個不連續(xù)的段落分別加以考察。蔡氏還在盡可能全面搜集現(xiàn)存相關史料的前提下,將這一文本與《東都事略》《邵氏聞見錄》 《宋會要》 《朱子語類》等平行文本進行了極為精細的對讀。而在對《東都事略》中的相關文字進行分析之時,蔡涵墨敏銳地提出了其刪減和增補李燾原始記述和《宋史·蔡京傳》刪改《東都事略》文字的共同目的:“增強蔡京作為奸邪政府中唯一罪人的形象。”(192頁)如李燾對《張湯傳》的引喻,便在原始文本中體現(xiàn)出蔡京與徽宗兩人共享了一種微妙的、共生的關系,正如張湯與漢武帝。……在李燾的記載中,蔡京鼓勵徽宗自身固有的奢靡傾向;而《東都事略》則略去作為徽宗主動者的角色,將蔡京自身的貪婪作為主因。前者中蔡京鼓勵徽宗自富,后者卻是蔡京自肥。據(jù)此推論,王稱《東都事略》刪去徽宗的作用,最可能是因為對官方歷史編纂來說,即使是在十二世紀晚期,影射批評徽宗也是有問題的。綜上來看,通過一系列對于歷史事實的選擇性敘述和重構(gòu),徽宗和蔡京間本來“同聲共氣”的微妙共生關系被史家們巧妙地切割開來。北宋覆亡的責任也由此一股腦兒地推給了蔡京等輩,而使徽宗和南北宋間政權(quán)的合法性延續(xù)獲得了拯救。而在洪邁所編的《欽宗日歷》中,由于太上皇高宗健在,他也頗為主動地隱瞞了很多北宋晚期歷史的細節(jié),特別是徽宗對于北宋滅亡的責任。而需注意的是,比洪邁和王稱略早的李燾,卻似乎并未出現(xiàn)此類明顯的自我壓抑現(xiàn)象。據(jù)此而論,此類改寫中體現(xiàn)的宋代歷史書寫中的自我壓抑,似乎仍是撰者個人的選擇,而與王汎森筆下清代如毛細管般彌漫于作者、刊者、讀者中極為廣泛而普遍的自我壓抑現(xiàn)象,不可同日而語。
再接下來所要討論的第三重陰影,是蔡書副題中所謂“理學陰影下的南宋史學”。這一頗具道德主義色彩之史學傳統(tǒng)的形成和發(fā)展,體現(xiàn)出一種既非外在強制,亦非內(nèi)在自我壓抑的第三種冀圖重構(gòu)歷史敘述的動力。
這里需要著重討論的,是蔡書在《無奈的史家:孫覿、朱熹與北宋滅亡的歷史》一文中強調(diào)的兩種宋代史學傳統(tǒng)。大體而言,第一種史學傳統(tǒng)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所奠定的。南宋史家李燾、李心傳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則以編年體的體裁和巨大的體量,很好地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成為我們今天研究宋史最值得信賴的基本史料。然而,南宋中后期以來以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所開創(chuàng)的《綱目》傳統(tǒng),則在很大程度上重構(gòu)了南宋時期的史學版圖。較為適當?shù)捏w量、清晰易明的線索和綱舉目張的體例,為此類《綱目》體史書在流行程度和對士人群體的影響力方面超過司馬光和二李等人的著作提供了可能。而在蔡涵墨看來,“現(xiàn)存的《宋史》包含了兩種理論上互相對抗的宋代歷史觀點。……兩種對抗的觀點的存在,解釋了為何《宋史》對同一件事常呈現(xiàn)出不同的說法”(265頁)。“在《通鑒》傳統(tǒng)中,歷史教訓是從史料的編排中不證自明地出現(xiàn)的。另一方面,《綱目》傳統(tǒng)則選擇了作為‘綱的事件,以體現(xiàn)預先設定的道德價值觀。編者接著抹去構(gòu)成‘目的文本中提示文本各組成部分的來源的痕跡。在讀者可見的范圍之外,作者可以隨意改動、忽略或編輯他的史料來源以符合道學意識形態(tài)的考慮?!保?67頁)
而在同書《陳均的〈綱目〉:十三世紀歷史教材中的出版與政治》一文中,蔡氏則在充分考慮編年體和綱目體正文、注釋來源和功能差異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其抽象為“記錄型史學”和“教學型史學”兩種韋伯式的理想型。在筆者看來,這種兩線對抗式發(fā)展的論述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們較為清晰地認識南宋史學的基本面向,卻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資治通鑒》等編年體史書的道德訴求。盡管蔡涵墨在稍后的論述中自陳其并未忽略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作為皇帝經(jīng)筵的教材讀物所具有的作用,但其對于司馬光《資治通鑒》在史料編排之主觀性和目的性方面的認識,則仍有不足。
在此方面,我們可舉姜鵬曾予以詳細討論的《資治通鑒》文本的內(nèi)外語境(姜鵬:《〈資治通鑒〉文本的內(nèi)外語境—兼說〈通鑒紀事本末〉的體裁障礙》,載余欣主編:《存思集:中古中國共同研究班論文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三年版,204—222頁)為證。在此文中,姜鵬詳細解析了《資治通鑒》中有關唐太宗開邊和康國內(nèi)附等事件的相關記載和編排次序。根據(jù)姜氏的說法:“司馬光對于史料的剪裁、取舍,在很大程度上透露出他本人的思想立場,而這一立場又與司馬光所處的時代語境緊密相連?!薄霸瑯袑Α顿Y治通鑒》的改寫,在無意中消解了司馬光試圖通過歷史書寫建立的整體性政治思想,而使歷史變得平庸?!保ㄓ嘈乐骶帲骸洞嫠技褐泄胖袊餐芯堪嗾撐妮途帯?,204頁)據(jù)此而論,編年體史書并非僅僅是時間序列的自然展開;在通過時間顯現(xiàn)前后事件之因果關系的歷史書寫中,也并非沒有史家的主觀建構(gòu)。而在辛德勇看來,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時為達其政治目的,更是出現(xiàn)了徑隨己意構(gòu)建歷史的情況(參見辛德勇:《制造漢武帝》,三聯(lián)書店二○一五年版,2頁)。根據(jù)他的解析,武帝晚年所謂“守文”的轉(zhuǎn)向,可能是被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建構(gòu)出來的;而其背后所包含的道德訴求,則與姜鵬的說法相應,同司馬光本人的道德主張和思想語境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聯(lián)。依此而論,蔡涵墨將宋代史學分為“記錄型史學”和“教學型史學”的做法,雖然有其認識上的合理性和處理上的便利性,卻在此二元化的論述中出現(xiàn)了某種化約論的傾向—簡化了我們對于南宋史學的認識和理解。道學陰影下所謂“教學型史學”的興起和發(fā)展,絕非與“記錄型史學”平行的兩線;蔡氏所論同一類型中所包含的復雜性和多元性,以至其名與實、體例與訴求間的張力,也尤其值得注意。二者雖表現(xiàn)形式不同、側(cè)重之點各異,卻都受到了當時政治、思想、文化語境的深層浸染,而與宋代士人之歷史觀念和道德觀念相系。endprint
實際上,這重道學陰影對于宋代史學的影響,也非常深刻地體現(xiàn)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的作者李心傳身上。這位活躍于蜀地,接續(xù)司馬光、李燾以降《通鑒》長編體例的史家,卻在其身后留下了一部“向道學靠攏”的著作—《道命錄》。令人疑惑的是,李心傳在傳世《道命錄》中顯示出的對道學的全心擁護,與他在早期著作中對道學運動秉持的刻意矜持與學術超然顯然并不一致(345頁)。通過蔡書《〈道命錄〉復原與李心傳的道學觀》一文的分析,得出了如下四點結(jié)論:“第一,傳世本《道命錄》體現(xiàn)了元人對李心傳原著的大幅改編、擴充。第二,借由文本比較分析,可以移除元人的層累,恢復李心傳原著的大部分設計與文本。第三,經(jīng)此重建的原本《道命錄》所傳達的道學觀,與李心傳其他傳世著作的觀點一致。第四,原本《道命錄》蘊含的李心傳的道學觀,相當有助于理解理宗時代,為建構(gòu)與道學在政治上新近被認可相適應的道學史所產(chǎn)生的沖突。”(346—347頁)
借由“文本考古”的方式,蔡氏通過一系列極為精細的考證和分析,很好地剝離了元代程榮秀改編后的十卷本《道命錄》中所進行的增補和建構(gòu)。在程氏的時代,道學已經(jīng)獲得了官學的身份,成為構(gòu)成儒家政治正統(tǒng)之思想基礎的意識形態(tài)。而據(jù)蔡書的解析,李心傳撰作《道命錄》的本意,則是為了強調(diào)章惇、蔡京、秦檜、韓侂胄以降一系列執(zhí)政者對于道學的危害,從而誘使讀者將這一序列自然而然地延展至史嵩之,得出不可避免的結(jié)論。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道學的政治際遇在南宋中后期持續(xù)上升,終在獨相史嵩之的主導下獲得了政府的認可。如此一來,理宗朝后道學的發(fā)展,便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李氏道學書寫中的舊有預設—即理學派對于權(quán)相的反抗而非結(jié)合。
在李心傳看來,道學與獨裁應是不能相容的;然而,十三世紀三十年代的諸多事件不僅未能驗證其這一推測,更是導出了恰恰相反的結(jié)論—專制者攫取的權(quán)力越大,就越支持道學。從這一點上而論,道學在擺脫“偽學”命運,影響歷史論述的同時,也以在很大程度上通過讓渡其獨立性和批判性的方式,與皇權(quán)間建立了某種共生性的關系,成為“皇權(quán)陰影”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更為令人感慨的是:程榮秀等后期道學理想的擁護者,也終于在這種新的共生關系下,將李心傳的《道命錄》淹沒于官方化道學本身的陰影之下。這一悲劇性的悖論,不僅使《道命錄》在出版前就已過時,也注定了其后世被修改和埋沒的命運。其所包含的“吊詭式悲劇”,一直影響至明清時代,成為道學命運的“千年之讖”。
應該說,蔡涵墨在《歷史的嚴妝》一書中所進行的“文本考古”是相當成功的。這些研究并非只是“有破無立”的否定和解構(gòu),而是在對文本(text)不同“地層”和與之相關的復雜語境(context)進行深入解析基礎之上“有破有立”的分析和重構(gòu)。其所揭南宋史學“嚴妝”之下的陰影,既包含了皇帝、權(quán)相等外在權(quán)力所施加的影響和作用;也揭示出著史者內(nèi)在的自我壓抑和理學影響下道德主義史學傳統(tǒng)的形成和發(fā)展。南宋史學的轉(zhuǎn)折,正是此內(nèi)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jié)果。令人玩味的是:皇帝、權(quán)相等外在權(quán)力的陰影雖然在國家強制力的裹挾下“氣勢洶洶”,顯得異常強大,卻并不似著史者的自我壓抑和理學的道德主義陰影一般,“細水長流”卻“綿延不絕”,直到清代考據(jù)史學興起和二十世紀初梁啟超等人倡導“新史學”之時,才再次發(fā)生了深刻的轉(zhuǎn)折和嬗變。
二○一七年六月十三日作于復旦大學,七月十三日改定于湖南大學
(《歷史的嚴妝:解讀道學陰影下的南宋史學》,蔡涵墨著,中華書局二○一六年版)
《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tǒng)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增訂版)
楊念群 著 定價:68.00元
如何理直氣壯地持有“正統(tǒng)性”的資格,是盛清時期幾個皇帝殫思竭慮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刊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