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真
摘要:英漢兩種語言都有大量的委婉語,并且兩種語言都在需要注意的話題上有很多相同之處,本文從委婉語的交際功能入手,以中美兩國為例,淺談幾種常見的英漢委婉語,以幫助英語語言學(xué)習(xí)者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際。
關(guān)鍵詞:委婉語;禁忌
一、引言
委婉語,用英語表達就是euphemism,它是人們在交流交際中希望找到的一種適當?shù)谋磉_方式,即用不冒犯對方的詞句去替代使雙方感到不適的,直截了當,容易觸怒他人的詞句。是一種能夠使交際雙方順利完成交際,又使雙方感到此次交際很愉快的修辭手法。美國學(xué)者休·羅森曾經(jīng)指出:“委婉語深深地植根于我們的語言當中,很少有人(即使是那些自詡為坦誠直接的人)能夠整日不用委婉語?!盵1]
Euphemism的產(chǎn)生是從語言的禁忌開始的。著名學(xué)者尼曼曾經(jīng)指出“不同的文化標準決定了什么事情可以接受,什么屬于禁忌?!盵2]其實,歸根結(jié)底,語言上的禁忌來源于人們對語言與客觀事物之間存在關(guān)系的錯誤認識,比方說在中國的古代,皇帝的名諱就屬于禁忌語,老百姓在要使用皇帝名諱的時候要替換成別的字,不可以出現(xiàn)帶有皇帝姓名的書籍信件。即便是在發(fā)達開放的美國,人們對“13”這個數(shù)字仍避之不及。所以有人說委婉語和禁忌語就是一對雙胞胎,他們從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從某種角度,比如從語言交際心理過程的角度來說,當人們不想說出公認的禁忌語言或話題, 可是出于某種原因又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想法時,就需要用聽起來舒適悅耳不會令談話雙方感到尷尬為難的話語來替代彼此認為是禁忌的話題,換句話來說就是,人們往往在放棄使用一個禁忌詞語的同時,就會找到另一個與之相近的詞語來填補上這個空缺,這也就是委婉語能夠出現(xiàn)的原因。委婉語是文明社會不斷發(fā)展的產(chǎn)物,世界各民族語言都少不了委婉語的存在。它既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本文就以使用英語最廣泛的國家美國和使用漢語最廣泛的中國為例,淺談幾個最為常見的委婉語,并對這些委婉語進行對比分析,揭示它們的異同,從而促進中美文化交流,幫助英語語言學(xué)習(xí)者進行更好的跨文化交際。
二、中美禁忌話題及其委婉語
在中國和美國有哪些話題屬于禁忌話題呢? 因為醫(yī)院的情況特殊,所以把醫(yī)生診所排除在外,以下話題都屬禁忌:(1)令人感到惡心的事,如嘔吐、摳鼻子等;(2)衛(wèi)生間里的活動;(3)會令人感到傷心的事,如患了不治之癥、死亡等。另外, 在像美國這樣普遍信仰基督教的西方國家,宗教、政治、種族問題也要盡量避免談?wù)摚?因為美國人比較關(guān)心政論,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于政治的不同見解,所以在公共場合對這些話題高談闊論極容易引起爭論。在漢語中, 由于中國人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的時間較長,大部分人封建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對于一些方面忌諱頗深。比如人體排泄方面, 在用餐時不能提衛(wèi)生間里的活動,如大小便。中國人對“死”忌諱更甚。一般來講,人死了很少會直言說這個人死了,取而代之,要說“走了”“去了”“離世”等。
人們對一些生理現(xiàn)象和生老病死也往往采用間接、回避、模糊的委婉方式代替令人不悅的生理現(xiàn)象的說法。 就使用的委婉語來說, 英語與漢語存在著許多相同與不同之處。由于英漢分屬兩種不同的語言, 而歷史、文化、思維、心理等因素都存在差異, 因此決定了英漢生理現(xiàn)象的委婉語的差異非常明顯。[3]下面將英漢“生理現(xiàn)象”的委婉語及表達方式做一對比分析。
(一)疾病。
不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疾病都是人們非常忌諱去討論的話題,即使是非常嚴重的病,人們談?wù)摰臅r候也會將病情降低一個檔次,說的沒有事實中那么嚴重。說起人們最想避開的病癥非癌癥莫屬,英語中為了避開癌(cancer)這個詞, 稱為 the big C,terminal illness或 long illness, 漢語中對患癌癥的人, 我們通常說某某得了“不治之癥”;對于患了精神疾病的患者,通俗點來講就是說這個人“瘋了”。英語通常會使用crazy , insane 或dysfunctional, 翻譯成漢語就是說這個人患了身體機能障礙、機能失調(diào)等相對隱晦的詞語。漢語中會把這種情況說成是“精神病人”。另外在美國,便秘會被說成irregularity,痤瘡會被說成problem skin,梅毒、艾滋病則被委婉的成為social disease.
(二)排泄。
表示“上廁所”, 英語有:pass water, make stool,leave the room,do one' s business,go to the bathroom, answer nature' s call, wash one's hands, answer a call of nature,get some fresh air,go to the little room, go to see a man about a dog.在美國,人們在想要去廁所方便但是需要告知別人的時候通常會這樣說:“I need to go somewhere."僅“糞便”就有waste mate-rial, feces, bowel movement, ca ca (通常用于兒童), stool(通常用于醫(yī)生和病患), number two(通常用于學(xué)齡兒童)等說法。 漢語中的“上廁所”有“去方便” 、“起夜”、“去一號”等說法。
(三)婚育。
由于西方人的文化價值觀以個人為中心,人們對個性和獨立的追崇使得西方人對于家庭的從屬意識越來越淡薄,拿美國舉例,現(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婚姻對個人發(fā)展是一種束縛,他們通常會把marriage說成“get hitched”或是“tie the knot”這兩種說法從字面上看并沒有什么不對,都表示結(jié)合,但它們也都有束縛的含義,可見美國人對于婚姻持恐懼態(tài)度,并且,在美國的文化中,懷胎生子是一件令女性感到不愉快的事,所以美國人談及懷孕時, 很少有直接用到pregnant的時候,一般都會替換成另一種委婉的說法,比如說in the family way, eating for two,in a delicate condition, in a bad shape.等;而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人普遍都過著群居生活,人們以人丁興旺,家族人口繁多為榮,因此結(jié)婚生子直至今日也被認為是理所應(yīng)當,是一個人一生中必須要經(jīng)歷的過程,所以在談及結(jié)婚的時候,會用到“成家”“喜結(jié)良緣”這種詞語,由于結(jié)婚生子在中國人看來是再好不過的喜事,所以漢語在談及一個人懷孕的時候都會說成這個人“有喜了”、“準媽媽”、“懷喜”“快要做媽媽了”“身懷六甲”等說法。現(xiàn)如今的夫婦在準備要小孩時一般會這樣說“我們有家庭計劃了”“我們準備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或是“我們想要轉(zhuǎn)變一下婚姻中的角色了”等等一系列委婉隱晦的表達。endprint
(四)年老。
由于東西方在歷史、文化、政治、心理等方面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人們對年齡的概念及表達這一概念的方式有著很大的差異。在中國,“老”字是資歷和地位的象征 ,有閱歷豐富資歷深的含義,表達的大多是一種尊敬的態(tài)度。因此漢語中有“老師”、“老板”、“老總”、“老張”、“老師傅”“老爺爺”、“老奶奶”,夫妻之間的愛稱“老公”“老婆”等, 甚至通常被拿來稱呼外國人的“老外”。對于中國人來講,“老”這個字是包含了很多敬意在里面的,通常來講,只有一個人在受到別人尊敬的時候才會被冠以“老”的稱號。同時也有很多跟“老”相關(guān)的成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老當益壯、筆老墨秀、地老天荒等。而在西方,由于他們的職業(yè)精神和自我意識決定了他們對于年老年長這種詞匯的不悅和忌諱。拿美國舉例,美國人是非常具有職業(yè)精神的,他們不喜歡別人認為他們是年老的人,因為在美國,老年人被認為是社會的負擔,他們不出去工作,整日虛度光陰,所以大部分在我們看來已經(jīng)是非常年長的美國人還是在工作,他們不喜歡別人用憐憫的目光看待他們,另外,由于美國的文化決定了他們的家庭結(jié)構(gòu),孩子成年后是不會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所以也就決定了美國老年人普遍是孤獨的,這也就是美國人不愿意提起“老”這個字的原因了。用來替代“old”的詞語有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senior citizens, seasoned, the mature,second childhood等。
(五)死亡。
不僅是在中國和美國,死亡這個字眼是每個民族都十分忌諱的。在談話交流中人們總是回避它, 如果一定要談及,很少有人會直接使用“死”這個字眼,都盡量用委婉語來取代。因此不論是英語還是漢語在這一方面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表達。美國人大部分都信奉上帝,認為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因此在說到死亡的時候會說成是去見上帝,且由于他們信奉基督教所以他們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死后是要去贖罪的,所以也有去贖罪了這種說法。所以美國人表達“死亡”的委婉語有如下幾個:to be gone, to pass away, to go a better world, to pay one's debt to nature,to go to Heaven, to breathe one's last, go to see God, to go to another world等。而這些體現(xiàn)了濃重宗教理念的委婉語就是美國人所信奉的完美生活的體現(xiàn),可以說,“宗教的這種一元化自然而然地導(dǎo)致了宗教委婉語的全民化[4]?!敝袊艘矊λ劳鍪旨芍M,但與美國不同的是,由于中國古代人的身份是有階級制度的,平民百姓的死亡和皇帝的死亡不能相提并論,所以中國的“死亡”對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委婉表達。古代中國人把皇上看作是天或高山,所以皇上的死要稱“駕崩”、“上崩”、表現(xiàn)的是山崩地裂的震撼感。還有“晏駕”“棄朝”等表達。諸侯稱“不祿”,少年稱“夭折”,老年人稱“辭世”“安眠”“撒手人寰”“壽終正寢”“謝世”“逝世”“亡故”“故去”等。戰(zhàn)爭中死去稱“犧牲”“殉職”“英勇就義”。做壞事的人稱“斷氣”“一命嗚呼”“上西天”“見閻王”等等。和尚稱“圓寂”,道士稱“羽化”,先賢稱“作古”。
三、英漢委婉語變化及未來發(fā)展趨勢
委婉語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可以從側(cè)面反映一個國家。舉個例子,一向號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公平公正、最有人權(quán)最自由的國家的美國, 在行動上卻不像他們試圖塑造出來的形象那樣。從他們以前所使用的詞匯來看美國就一直存在著不公正的現(xiàn)象, 特別是對老幼病殘和有色人種的歧視更加突出。從一些跟職業(yè)相關(guān)的詞語就可以看出來美國對于男性的重視,像是,policeman, postman,salesman這些跟職業(yè)相關(guān)的詞匯都是以“man”做結(jié)尾,而現(xiàn)在,這些詞語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受民權(quán)運動和婦女解放思潮的影響,職業(yè)委婉語在西方大量涌現(xiàn)。[5]許多職業(yè)名稱或傳統(tǒng)說法也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 現(xiàn)在的美國社會普遍會用firefighter, police officer, letter carrier, salesperson, chairperson , Congressperson來代替以前的fireman , policeman , postman , salesman , chairman , Congressman 這些以“man”做結(jié)尾的詞語。并且美國社會對老幼病殘者的稱呼也有了明顯的變化,physically challenged(身體受到挑戰(zhàn)者)用來代替crippled , handicapped(殘疾人),old maid(老處女)被委婉地稱作unmarried woman(未婚婦女)。而一些原本被認為是低人一等的職業(yè)也得到了專屬于自己的委婉語,un-dertaker(焚尸工)現(xiàn)如今被稱作funeral service practitioner(殯葬服務(wù)承辦人),再比如說garbage collector(垃圾工)這一職業(yè),為了不使人聯(lián)想到骯臟的東西,人們委婉稱之為sanitation engineer(衛(wèi)生技師),這些以前的職業(yè)稱號:miner(礦工),re-pairman(修理工),gardener (園丁),technician (技工),peasant(農(nóng)民)。現(xiàn)在變化成了以下說法:mining engineer(采礦工程師),maintenance engineer (維修工程師),landscape engineer (園林工程師),technical engineer (技術(shù)工程師),farm worker(農(nóng)場工人)。而那些失業(yè)人士,原本是直言為the unemployed(失業(yè)者),但現(xiàn)在也被man at liberty(自由人)取而代之。
漢語中的委婉語也出現(xiàn)了很多變化, 比如: 在中國古代,尤其是唐朝為盛,是以胖為美的,因為古人認為胖是富態(tài),有盈余的一種體現(xiàn),生活越是優(yōu)越富足,體現(xiàn)在形體上就越是有福。但現(xiàn)在人們對于健康的生活更加向往,健身房越來越多,人們也由以往崇尚富態(tài)轉(zhuǎn)向了崇尚健美,所以對“胖”也越來越忌諱。且中國跟美國一樣,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于職業(yè)有了不同的看法,從前人們口中的“掃大街的”變成了“城市清潔人員”,保姆被“阿姨”取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