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祥
摘要:本文作者就文言文教學策略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文言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教學中存在的意義就是通過講解我國豐富的古代文化,激發(fā)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及文化品位[1]。但又因文言文跟現(xiàn)代語言存在一定的出入,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文言文又成為教學的難點課程。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語文文言文教材,做好文言文教學是每位語文教師面臨的難點。本文將對人教版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進行研究,望為教育同仁提供教學參考。
一、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探索和嘗試的最有效動力。學生只有對文言文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會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文言文的探索、學習中,才能深入的體會到文言文的美感,積極主動的學習文言文。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通常會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講解和翻譯,讓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如此一來,學生根本體會不到文言文的趣味性,從而會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排斥的情緒,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體驗到文言文的美,從而真正使學生去主動探究文言文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出師表》時,在課前,我會讓學生先查找一下諸葛亮的信息,上課時讓學生先說一說對于諸葛亮的認識。然后導入文章寫作的歷史背景。在了解文章歷史背景下進行講解,學生對于本文不會感到陌生,而且在學習中逐步體會到諸葛亮出師北伐前的顧慮、“興復漢室”希望、對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對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決心。這樣遞進式的講解,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而且能更完整的學習本文,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二、積累知識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同樣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也需要不斷的積累[2]。在文言文中存在很多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以及一詞多義等,這些知識都是需要學生熟練掌握的。而這些相對零碎的知識點不是短時間內能掌握的,都是需要慢慢進行積累學習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計劃地進行學習。
三、多讀
1.朗讀。
學習文言文時,先聽一下音頻范讀。聽朗讀時的抑揚頓挫、情感以及文章表達的意義等。通過朗讀,這些都可以表達出來。聽范讀是讓學生先對文章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和認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為全面理解文章做好鋪墊。教學時,教師可以多次播放音頻范讀,讓學生跟著讀、不斷練習朗讀,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的感知文章更深一層的含義[3]。在朗讀時尤其要注意一些生僻詞、通假字等,以及要注意文章的停頓。讀生僻詞、通假字的時候要讀音正確,不能含混過關,一般文章對于難解詞都會有相應的注釋,讀前可以先認真的了解一遍。讀文章的時候停頓也是極其重要的,正確的停頓更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全文。
2.誦讀。
由于文言文跟我們現(xiàn)代的文章有一定的差異性,誦讀則成為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誦讀的過程就是在了解文章的基礎上,反復讀直到可以熟練背誦。在這個過程中領悟文章的情感,理解詞句的含義,感知文言文的美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誦讀引導學生更為全面、準確的理解文言文。如在誦讀時,可以先進行預讀。聯(lián)合文章內的注釋以及關于輔助素材,對生僻字注解,確保準確的預讀;然后,采用抄讀的方法再次記憶。抄讀的作用在于:把難讀、難懂的語句摘錄,結合輔助材料進行思考、理解等??梢愿鼮闇蚀_的把握文章的重點、難點。其次進行解讀;結合文章的語境,上下文結構以及各種實詞、虛詞、通假字等,翻譯文章,進一步理解、分析。最后在理解文章后背誦文章,對文章進行通徹的理解并進行擴展閱讀,拓寬文言文知識面。
四、翻譯
文言文成為學生認為初中語文的難點課程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文中詞語、句式難以理解,不易翻譯。難以掌握其使用規(guī)律。因此,教師在文言文教學時,要避免一言堂的局面,不能只有教師在講解,學生死記硬背現(xiàn)成的翻譯。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翻譯,結合教材上的注解以及輔助教材,逐步嘗試翻譯。學生逐漸積累常用的詞語、句式[4],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對于學習文言文就不會再產生恐懼感,也能極大的提高翻譯能力。
例如,在講解《岳陽樓記》這一課時,我會讓學生先自主嘗試翻譯,對于一些固定的翻譯,列舉事例,讓學生進行記憶,為以后相似的句式進行學習積累。如文中“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鳖愃朴谶@樣的句式,翻譯時可以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職稱等,可照錄不翻譯;即可翻譯為: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巴陵郡做郡守。讓學生記下這一規(guī)律,遇到類似的翻譯就可以參照。對于學生翻譯的錯誤及時指出并進行詳細的講解。這樣一來,學生對于文中的難點、重點記憶會更加深刻,學習文言文也能更進一步。
五、品味文章
文言文的寫作也是別具一格的,文章中會包含作者的情感以及經歷等,會運用大量的修辭和引用等技巧描述,從而使文章具有另一番美感。目前初中生接觸文言文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對于文言文寫作手法的了解和分析并不是很透徹,導致學生在做題的時候,經常掌握不到重點,答非所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寫作手法的重要性,教學時,加強寫作手法的講解,讓學生可以通過作者的描述,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提高學生審美以及鑒賞能力。
例如,在講解《醉翁亭記》時,我會先讓學生誦讀一遍文章,讓學生先感知一下作者表達的情感。然后引導學生走進文章,品析文章的獨特魅力。本文先是通過描寫亭子的遠景用“蔚然深秀”表現(xiàn)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xiàn)它的姿態(tài),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做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而借釋停名來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調[5]。文章借景抒情,從側面描述當時的政治景象以及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通過詳細的講解,品析文章,讓學生領悟文言文之美。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階段的重點及難點,也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探討、賞析文言文,領悟我國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