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楓
摘要:近來網(wǎng)絡(luò)上流行的方言動詞“懟”(duǐ),主要義項為“批評或用言語反擊”,“?”是其本字,“懟”是其變通寫法,二者同詞異形。“批評或用言語反擊”這一義項直接來源于“?”的方言詞義“頂、撞”,并非源自“懟”的文言詞義“怨恨”。漢語里有些方言詞一旦滿足了特定的社會語用條件,就會擴大使用范圍被吸收進(jìn)普通話詞匯中。
關(guān)鍵詞:懟;?;方言詞;方言詞義
詞匯學(xué)中有個“蓄水池”理論,說的是在現(xiàn)代漢語共時詞匯系統(tǒng)里,一般詞匯(與“基本詞匯”相對)數(shù)量巨大,而且在性質(zhì)上屬于不同的歷史層次,數(shù)量眾多的文言詞、歷史詞以及今天各方言中大多數(shù)方言詞等看來流通度不高的詞,都沉淀到了一般詞匯“蓄水池”的底部,但它們并非消亡,而是換了一種存在方式“蟄伏”起來。一旦社會語用條件滿足,它們可能會被重新“激活”回到“流通狀態(tài)”,如本文討論的“懟”字。
一
方言動詞“懟”,口語化很強,近來在各種媒體中異軍突起,成為“網(wǎng)紅”詞。如:
①懟人的最高境界,一句話能噎死對方。(微信公眾號:我了個趣)
②“小”法官憑什么懟“大”總統(tǒng)(微信公眾號:大家)
③英語懟人與反懟大全(微信公眾號:教書匠小夏)
④唐山某小區(qū)業(yè)主與物業(yè)激烈“互懟”!咋回事?(微信公眾號:新唐山)
⑤瑞典女副首相曬照片暗懟特朗普(澎湃新聞)
⑥特朗普上任一個月飽受爭議:他干了啥、懟過誰、又被誰懟過?(澎湃新聞)
以上例句中“懟”義為“批評或用言語反擊”,表現(xiàn)為語言具有一定的攻擊性,通常帶有一定的負(fù)面情緒。它不僅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中常見,即使在以“深度”、“冷靜”報道著稱的嚴(yán)肅媒體中也頻頻現(xiàn)身。筆者于2017年3月2日對“澎湃新聞網(wǎng)”進(jìn)行全網(wǎng)檢索,一共檢索到“懟”字共出現(xiàn)79次,其中70次為“批評或用言語反擊”義,占全部“懟”的85%,而且集中出現(xiàn)于2016年下半年至今?!皯弧边@個詞義近來流行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目前幾部權(quán)威語文詞典都沒有收錄“懟”以上這個義項。《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下同)釋為:“duì<書>怨恨”?!稘h語大詞典》釋“懟”有兩個義項:①怨恨。《孟子·萬章上》:“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雹趦春?。《詩·大雅·蕩》:“而秉義類,強御多懟?!盵1]《漢語大字典》釋義同《漢語大詞典》。[2]《漢語大詞典》中由“懟”構(gòu)成的雙音詞“懟怨”、“懟恨”、“懟怒”、“怨懟”、“忿懟”、“恚懟”等,也多為“怨恨”義?!皯弧币约坝伤鼧?gòu)成的雙音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共時層面都屬文言詞的范疇,帶有強烈的書面語色彩,出現(xiàn)頻率極低,基本上處于“休眠”狀態(tài)。
從字形上看,“懟”是形聲字,“對”為聲符,“心”為義符,表示“懟”的本義與心理活動有關(guān)。所以有人認(rèn)為,例①-⑥“懟”的“批評或用言語反擊”義源于其文言詞義“怨恨”,因“怨恨”的負(fù)面心理而做出了相應(yīng)的言語行為,就像2011年前后流行一時的“悲摧”一樣,是文言詞從“休眠狀態(tài)”中被“重新喚醒”后重回“流通狀態(tài)”[3]。但是“悲摧”只有文言詞義,與之不同的是,“懟”除了文言詞義外,還有若干通用地域相對較廣的方言詞義,我們認(rèn)為,“懟”近期的“網(wǎng)紅”詞義直接來源應(yīng)是其方言詞義,而非其文言詞義“怨恨”。
無論是在北方方言,還是在南方方言中,“懟”的用法都比較活躍,已不局限于某一方言區(qū)內(nèi),甚至因其表現(xiàn)力強、生動形象而受到主流媒體的青睞。
⑦視頻提供者說,“自己在該園工作期間曾被關(guān)姓女園長辱罵……她還拿筆使勁兒懟我。不久我離職了,走時計算工資被扣掉了1000多元,我想討個說法,但一直都沒有下文。”(澎湃新聞)
例⑦的“懟”為“捅、捶”義,再如“他懟了我一拳”。
⑧對于校車的情況,田大哥說,“校車玻璃都懟完了,都是玻璃渣。一個老師從車?yán)锼Τ鰜砹?,甩了有四五米遠(yuǎn),她傷得重,頭流血了??粗⒆觽弥氐拇蠹s有四個,其中一個女孩傷得最重?!保ㄅ炫刃侣劊?/p>
例⑧中“懟”義“碰、撞”,指物理的撞擊,再如“倆車懟一塊了”。
⑨去吧~算我送你的新年禮物,把過去這一年喝過的毒雞湯一下“懟”干凈?。ㄎ⑿殴娞枺壕〇|商城)
例⑨中“懟”是“抵消”義?!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把“抵消”釋為:“兩種事物的作用因相反而互相消除?!比纭斑@兩種藥可別同時吃,否則藥力就抵消了”。
⑩你該我五塊錢,我欠你一本書,咱倆懟了。(《漢語方言大詞典》)
例⑩ “懟”是“抵銷”義。注意“抵銷”與例⑨“抵消”的不同。《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抵銷”的釋義為“沖抵勾銷”,如“抵銷債務(wù)”。這兩個詞義在某些方言里都可以說成“懟”。
!“整個呂店街,還沒人染紫發(fā),那個孩兒可沖(意思是出風(fēng)頭、顯擺),咱們等會兒懟(意思是整治)他吧?!?名少年相約后一哄而上圍毆,15歲“紫發(fā)少年”郭某不治身亡。(澎湃新聞)
例!中兩處括號中的注釋均為原文作者所加,“沖”的“顯擺”義和“懟”的“整治”義都有強烈的河南方言味道。但據(jù)調(diào)查,在河南方言中,“懟”這個詞用法極廣,有點類似于普通話里的“搞”。再如“在這兒燴面漲到十五塊錢一碗,胡辣湯懟到五塊一碗”(百度貼吧),“懟”相當(dāng)于“搞”,難怪河南方言區(qū)的人認(rèn)為“懟”是個“萬能”動詞。
據(jù)以上例句,近來“懟”見諸報端的方言義項如下,其中A義最為常見:
A.批評或用言語反擊,例①-⑥;
B.捅、捶,例⑦;
C.碰、撞,例⑧;
D.抵消或抵銷,例⑨、⑩;
E.搞,例!。
以上“懟”的義項都帶有地方色彩和口語色彩,“懟”在這些語境中都發(fā)duǐ音,而非duì?!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也未收錄。那“懟”義從何而來?我們認(rèn)為,它的本字應(yīng)作“?”。endprint
“?”是個生僻字,《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都沒有收錄,用普通的拼音輸入法在電腦上也打不出來?!稘h語大字典》收“?”,其一音為duǐ,“排”義;另一音為chéng,“撞”義。二義相近,如“排山倒海”中的“排”有推、撞義。《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的“?”,將“捅;捶;搡”列為其首義項,這應(yīng)是“?”的基本義。第二義項為“頂撞”,由首義項引申而來,例句為“他懟得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義同上例①-⑥)。它的第三、第四個義項分別為“硬塞、硬杵”和“抵銷”,例句為“把東西?在我懷里了”和“兩不該欠,?掉了”,也是前面兩個義項的引申。[4]此外,《漢語方言大詞典》除了以上北方方言中的義項外,還列了“?”在粵語、吳語里的方言詞義,可見“?”在南北方言里都是常用動詞,使用語境很廣,難怪有些人把它看作英語里“do”一樣的“萬能動詞”。《北京方言詞典》[5]、《洛陽方言詞典》[6]也收了“?”字,釋作“捅或捶”?!缎熘莘窖栽~典》沒有收“?”,但收了“對”字(用國際音標(biāo)注音同duǐ),義為“抵銷”。[7]《徐州方言志》也收了duǐ這個音節(jié),“抵銷”義,但有音無字,以“□”代替。[8]
比較以上“?”與“懟”,它們發(fā)音相同,在核心詞義方面也多相同,可以看作是同一個詞的不同寫法,二字記錄的是同一個詞。因為“?”字相當(dāng)生僻,普通的拼音輸入法無法顯示,而它記錄的這個詞在方言里出現(xiàn)的場合又很多,用法很廣,所以社會用字大眾就將“懟”字改變了聲調(diào),由duì改讀為duǐ,用來記錄“?”這個詞。“懟”字雖然也不常用,但形聲字相對容易認(rèn)一些。這既可以算是社會大眾在用字過程中的無奈之舉,也是靈活的變通之法。
上文例①-⑥“懟”的“批評或用言語反擊”義,可以認(rèn)為是對“頂、撞”義的直接引申,由“物理的頂撞”引申為“言語的頂撞”,“懟”的流行義“批評或用言語反擊”直接源于其方言詞義,而非“懟”的文言詞義。
二
數(shù)量眾多的方言詞,和“懟”一樣,最初因地方色彩較濃而局限于某個(某些)特定地域內(nèi)使用,但隨著其背后的經(jīng)濟、文化、傳媒等因素的影響,有些方言詞會逐漸擴大使用范圍,被全體社會用語大眾所熟悉,再進(jìn)一步也可能會被吸收到普通話詞匯中來,從而獲得“合法”的身份,而不再僅僅是“方言詞”,如東北方言的“忽悠”、上海方言的“癟三”、廣東方言的“打烊”等,普通話詞匯吸收后進(jìn)入了更大的流通領(lǐng)域,豐富了普通話詞匯,也符合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
中國幅員遼闊,漢語方言眾多,方言詞匯的多樣化程度遠(yuǎn)超普通話詞匯,而方言詞匯的多樣化恰恰是普通話詞匯系統(tǒng)不斷豐富的基礎(chǔ)。同時方言詞匯往往具有口語化、形象性的特征,表達(dá)往往更生動傳神,更容易為廣大社會用語大眾所接受并傳播。普通話詞匯以北方方言詞匯為基礎(chǔ),同時吸收其他各方言區(qū)詞匯的有益成分,從這個角度說,普通話詞匯更像是“最大公約數(shù)”,它的不斷豐富是社會用語大眾順暢表達(dá)和交流的保障。以后《現(xiàn)代漢語詞典》再作修訂時,“懟”(duǐ)或“?”或許作為一個社會大眾能夠接受的方言詞被收錄其中,也未可知,但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xiàn):
[1]羅竹風(fēng).漢語大詞典[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 (7):766.
[2]徐中舒.漢語大字典[M].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8(3):1903.
[3]丁建川.“悲催”與“悲摧”[M].咬文嚼字雜志社,2012(1):38-40.
[4]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M].中華書局,1999:5374.
[5]陳剛.北京方言詞典[M].商務(wù)印書館,1985:69.
[6]賀巍.洛陽方言詞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125.
[7]蘇曉青,呂永衛(wèi).徐州方言詞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177.
[8]李申.徐州方言志[M].語文出版社,1985: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