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男
摘要:在化學教學中,不管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其目的都是為了使學生不斷的積累、鞏固、深化知識和提高能力,以達到學習的不斷遷移,那么首先就須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已成為化學教學中一重大課題。
關鍵詞:化學教學;提高能力;主體作用
在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四個方面注重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一、讓學生學會自學質疑
作為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自學是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和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去理解、去綜合、去感悟,并提出疑問。由于學生程度和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可創(chuàng)造必要的情景,引導學生在自學時大膽質疑,教師在課前應精心設計導言,在新課導入時可采用講故事、演示實驗、實物、投影片等導入;也可采用一句話、一道題等導入來創(chuàng)造情景。例如,在教物質的量時,因為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不太好理解,所以先布置讓學生回家自學,并告知在上課的時候將選一名學生作為“小教師”,讓他根據自己的理解把這部分內容講給全班同學,這樣每一位學生都必須得認真學習,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為題也能獨立積極思考,這樣使學生帶著迫切解決問題的心情去自學、去質疑、去探索,其學習的主動性將被大大的激發(fā)。而且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很配合,講的學生認真講,聽的學生認真聽,而且有幾名同學遇到了疑點,這位“小教師”也給出了正確的解釋。剛下課,就有幾名學生圍過來,問我這樣的活動還搞不搞,他們也想當回“小教師”。
二、動手實驗啟發(fā)學生學習樂趣
《論語》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實驗,讓他們通過生動有趣的實驗,積極參與思維,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例如:在講堿金屬元素時,我們學過了鈉與水的反應,學生都知道了反應現(xiàn)象是:浮、熔、游、紅、鳴,那么鉀與鈉結構是相似的,化學性質也應該是相似的,鉀與水的反應現(xiàn)象該如何呢?我找一名同學讓他根據鈉與水演示實驗的操作,獨立完成鉀與水的反應實驗,并讓其他同學對他的操作進行監(jiān)督,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做的學生就怕被同學找出錯誤,而其他同學就想發(fā)現(xiàn)問題,大家的精力都匯集起來,這樣就把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上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強有力的鍛煉,培養(yǎng)了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
三、重視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常常習慣由已知到未知的順向思維,久而久之,易形成順向型的思維定勢,一碰到逆向思維的題往往會滿腹躊躇。例如,在教學中遇到了這樣一道題:具有1摩爾電子的NH4+的質量是多少克?學生一時難以回答,我便啟發(fā),1摩爾NH4+含有多少摩爾電子?學生易于回答是10摩爾,接著我又問:“具有1摩爾電子的NH4+物質的量是多少?也容易回答是1/10摩爾。所以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請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思維的發(fā)散性。如能逆向思考本題答案顯而易見:1/10×18=1.8克。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可使學生原來閉塞的思維活躍起來,思路開闊,求知欲望增強,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新方法克服死板硬套的毛病。
四、故作糊涂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教師必須經常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或錯誤做出批評和評價,如果教師對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一味地給予嚴肅認真的指正,學生往往因產生思維定勢而對教師的批評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使之收效甚微。如果有意識地設些“陷阱”故作糊涂,反而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從“錯誤”中尋找“正確”,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訓練學生思維的批判性。例如:在標準狀況下,11.2毫升某氣體的質量為0.16克,該氣體可能是(),A氧氣B氮氣C硫D二氧化碳。經過計算M=32克/摩爾,那A、C兩個答案都應該選呢?反問學生,讓全班學生進行激勵的討論,討論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自己解決,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只有氣體有摩爾體積,而標準狀況下,硫是固體,所以不選,所以正確答案是A。讓學生的錯誤在激烈的討論中得到糾正,自己找到正確答案,加深認識。
總之,在課堂的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每一位教師必須解決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在課堂教學中,要保證學生自始至終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是主動積極的知識探究者,而不是被動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我們老師應該抓住學生發(fā)展的關鍵期,尊重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促進學生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使他們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使他們成為新世紀祖國的棟梁之才。
以上只是我一些粗淺的嘗試,有待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