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培色
摘 要: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小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離不開他們對社會的認識、感受和探究。因此,教師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必須加強學生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培養(yǎng),讓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為今后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認識;感受;探究;適應能力
一、創(chuàng)設社會情境,幫助學生認識社會
案例1:生活中的誘惑
教學目標:初步感知社會的復雜性,知道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面對誘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教學環(huán)節(jié):
1.小調查,了解身邊常見的誘惑現(xiàn)象
調查方向:上學路上。獲得信息:(1)買即開獎型的零食,了解零食種類、數(shù)量、袋上的食品標簽、生產廠家、地址、生產日期等;(2)學生收集:還發(fā)現(xiàn)了哪些對我們產生誘惑的事件?
調查方向:同學交往之間。獲得信息:(1)同學讓自己幫忙做作業(yè),付給一定的報酬。(2)慫恿自己去一些不合法經營的網吧、游戲機室。
調查方向:家庭生活方面。獲得信息:面對其他同學有的高級消費品,自己也想擁有,任性要求父母滿足自己過分的物質欲望,或想通過不正當?shù)那酪X。
2.交流匯報
創(chuàng)設情境,出示同學們收集到的資料,讓他們談一談:你面對過這樣的誘惑嗎?你當時是怎樣處理的?你覺得這樣處理好不好?
3.演示教師課前收集來自學生生活中常遇到的誘惑現(xiàn)象,讓學生說說面對誘惑自己應該要怎樣做才能保護好自己
由于內容都來自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學生收集的內容真實、豐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對于他們觀察情境中的人物關系、相處情況,分析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認識社會規(guī)則等有很大的幫助。引導他們對身邊發(fā)生的事件,要學會了解事件產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從事件中受到什么啟發(fā),加深對事件的社會意義認識。通過不斷創(chuàng)設這樣的學習情境,豐富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從而提高他們對社會現(xiàn)象的判斷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變化的能力。
二、分析社會現(xiàn)象,啟發(fā)學生體驗社會
案例2:毒品的危害
教學目標:了解毒品對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的危害,認識毒品的常見種類,學習遠離毒品的方法。
教學設計片段:
1.展示中國發(fā)展的近代史,通過一張張的圖片讓學生感受毒品對國家的危害。引導學生說說當時鴉片對我國造成的影響。
2.通過圖片讓學生體驗毒品對社會、家庭、個人的危害。
3.通過事例分析,讓學生了解我國《刑法》為什么對販毒人員要給予重判,公安人員在通緝販毒分子時會遇到什么危險等?
通過分析社會現(xiàn)象使學生直接面對實際問題,讓他們學會綜合地、關聯(lián)地、多角度地、切合實際地分析和思考問題的一般方法,形成關心社會的態(tài)度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行為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倫理的、道德的、對社會的價值觀和人的行為方式的思考與判斷必然貫穿始終。
三、參與社會實踐,引導學生探究社會
案例3:珍愛我們的生命
活動目的:通過調查身邊的危險環(huán)境、危險現(xiàn)象、危險行為,培養(yǎng)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團隊協(xié)作意識。
活動設計:
1.設定調查的范圍為同學們的生活環(huán)境里存在的危險環(huán)境有哪些?在校園學習的環(huán)境里有哪些因素會對同學們產生安全威脅?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有哪些行為容易使同學們受意外傷害。
2.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問卷、走訪、觀察等方式摸清身邊的危險環(huán)境、危險現(xiàn)象、危險行為。
3.組織學生分析調查結果,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讓學生體會身邊危險環(huán)境、危險現(xiàn)象、危險行為所引發(fā)的令人觸目驚心的結果,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大多是同學們不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通過調查得知,同學們缺乏安全的保護意識。
4.師生共同提出安全建議:
(1)倡議學校多開展一些提高同學安全意識的活動,讓同學們多參與實踐體會。
(2)提議讓家長多培養(yǎng)教育孩子們保護自己安全的知識能力。
(3)給同學們開展一次安全知識宣傳教育。
(4)每班配備一本安全記事本,要求學生記錄安全活動情況報告。
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參觀、調查、訪問(節(jié)日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紀念日、地方文化)等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學會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設立假說,收集信息、資料、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驗證假說等,對于學生來說,探討和獲得探求社會的方式和途徑,往往比學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要根據(jù)課程內容要求,指導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平等討論,并讓每個學生輪流擔任組長,負責組織小組的活動、交流和匯報,使小組活動成為培養(yǎng)學生平等民主意識與合作交往能力的過程。同時,關注學困生和人際交往能力較弱的學生,幫助他們融入小組活動,引導其他學生接納和幫助這些同學。通過探索性活動,使學生獲得探求社會的學習方式和能力,形成科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