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軍 江 云
復(fù)古與革新的錯位:對北宋天地分祭與合祭之爭的再探討
丁建軍 江 云
祭祀天地是中國古代帝王的特權(quán)與神圣義務(wù)。北宋時期,宋神宗熙豐變法時期對禮制的改革,引發(fā)了關(guān)于郊祀禮的激烈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天地應(yīng)該分祭還是合祭。伴隨著北宋中后期最高當(dāng)權(quán)者的更迭和新舊黨爭的形勢變化,這場爭論也不斷反復(fù)。在這個過程中,以恢復(fù)古禮相標(biāo)榜而主張?zhí)斓胤旨赖脑S多新黨,表現(xiàn)為食古不化的保守,而以適應(yīng)宋朝現(xiàn)實為依據(jù),主張實行天地合祭的許多舊黨,卻表現(xiàn)出與時俱進(jìn)的革新精神。由于時代變遷、財力的局限和皇帝事務(wù)的繁忙,按照古禮恢復(fù)天地分祭的主張已難于實行,天地合祭,皇帝每三年親祀一次,遂成為宋朝郊祀禮的主流。宋人對天地分祭與合祭的爭論既是禮制、學(xué)術(shù)之爭,更牽涉北宋中后期的黨爭,從一個側(cè)面彰顯了宋朝士大夫政治的時代特色。
北宋;郊祀;天地分祭;天地合祭;北宋黨爭
在古代中國,帝王祭祀天地謂之“郊祀”,是中國古代禮制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①陳戍國校注:《春秋左傳校注》(上),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第483頁。,自商周以降,中國歷代王朝都很重視郊祀活動,或沿襲繼承,或變通改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歷朝歷代郊祀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在不斷變化,其具體實施情況也各有特點。宋朝皇帝親祀天地通常是“三歲一郊”②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英宗治平二年八月庚寅”,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4995頁。,其他年份的常祀則改派大臣攝事。歷代學(xué)者對郊祀的爭論也不絕于史,而北宋中后期,圍繞皇帝親祀天地到底應(yīng)該分祭,還是應(yīng)該合祭所展開的爭論,則因為與黨爭糾纏不清而最為激烈。
較早關(guān)注宋代郊祀制度的日本學(xué)者山內(nèi)弘一,在《北宋時代の郊祀》③[日]山內(nèi)弘一:《北宋時代の郊祀》,《史學(xué)雜志》(東京)第92卷第1號(1983年1月)。一文中,對北宋168年間的郊祀制度進(jìn)行了系統(tǒng)論述,其中對北宋天地合祭與分祭爭有所涉及,但因?qū)俑綆Ф摚摬⒉簧钊?。中國學(xué)者楊倩描在《宋代郊祀制度初探》④楊倩描:《宋代郊祀制度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4期。一文中,通過對宋代郊祀次數(shù)和地點場所變遷的探析,論述了宋代常祀衰敗和皇帝親祀地位突出的時代特點,特別對宋代皇帝親郊大禮所承擔(dān)的諸多現(xiàn)實政治功能(如肆赦、蔭子和賞賚)進(jìn)行了論述,該文雖對宋代皇帝親祀難以依古禮施行天地分祭的原因有所探討,但對宋朝難于實行天地分祭原因的探討仍有待深入。朱溢在《從郊丘之爭到天地分合之爭——唐至北宋時期郊祀主神位的變化》⑤朱溢:《從郊丘之爭到天地分合之爭——唐至北宋時期郊祀主神位的變化》,《漢學(xué)研究》2009年第2期。一文中,主要通過唐宋郊祀的縱向比較,對北宋分祭和合祭的定型化、制度化作了考察,但對北宋中后期圍繞天地合祭與分祭的爭論也缺乏深入的論述。
對于天地應(yīng)該分祭還是合祭的問題,儒家經(jīng)典早有明確的主張,《禮記·祭法》曰:“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瘞埋于泰折,祭地也?!?鄭玄注,孔穎達(dá)疏,龔抗云整理,王文錦審定:《禮記正義》卷四十六《祭法》,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標(biāo)點本),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1295頁。這不僅說明了祭祀天神、地祇的不同方法,也指明了按照古禮是實行天地分祭的。天地合祭乃始于王莽攝政時期。西漢平帝元始五年(5),王莽以“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誼一也。天地合精,夫婦判合。祭天南郊,則以地配,一體之誼也”*班固:《漢書》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266頁。,首創(chuàng)了天地合祭的儀制。此后,歷代王朝多實行天地合祭,到了宋代在祭祀天地方面又有了重大調(diào)整:即分為有司攝事的常祀和皇帝親祀兩種形式,由有司攝事的常祀實行的是天地分祭,但是在三年一次的皇帝親祀時,則實行天地合祭。這種做法自宋太祖朝至宋英宗朝皆是如此,并未招致異議,但到了宋神宗朝開始有了變化。由于這種變化發(fā)生在熙豐變法時期,宋朝士大夫圍繞著變法已經(jīng)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并分為了新、舊兩黨,于是,新、舊兩黨圍繞天地分祭與合祭的爭論,也成為此后一個時期北宋黨爭政治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歷史上著名的熙豐變法發(fā)生在宋神宗朝,值得注意的是,在變法前期關(guān)于郊祀禮制的變革內(nèi)容并未引起新、舊兩黨的重視,只是到了熙寧十年(1077),禮院取慶歷以后奉祀制度,別定《祀儀》,其一留中,其二付有司時,“知諫院黃履言:‘郊祀禮樂,未合古制,請命有司考正群祀?!t履與禮官講求以聞”*脫脫等撰:《宋史》卷九十八《禮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422頁。,似乎是知諫院黃履提出了郊祀禮樂應(yīng)恢復(fù)古禮的主張,實則不然?!端问贰S履傳》透露了其中的玄機(jī):宋神宗曾經(jīng)詢問天地合祭是非,黃履對曰:“國朝之制,冬至祭天圓丘,夏至祭地方澤,每歲行之,皆合于古。猶以有司攝事未足以盡[志],于是三歲一郊而親行之,所謂因時制宜者也,雖施之方今,為不可易。惟合祭之非,在所當(dāng)正。然今日禮文之失,非獨此也,愿敕有司正群祀,為一代損益之制?!?脫脫等撰:《宋史》卷三二八《黃履傳》,第10572頁。由此可見,是宋神宗先有了變革禮制的想法,黃履只是揣度圣意后迎合了宋神宗的想法,提出了皇帝親祀合祭天地不合古禮。宋神宗為什么會產(chǎn)生改革皇帝親祀合祭天地禮儀的想法呢?實際情形是熙寧九年(1076)十月丙午,“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昭文館大學(xué)士、監(jiān)修國史王安石罷為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七八“熙寧九年十月丙午”,第6803頁。,這是王安石第二次被罷相,此后宋神宗的變法更加步履維艱,為了繼續(xù)推行變法,宋神宗不得不另尋突破口,于是將官制和禮制改革作為關(guān)注的重點,不僅推行了元豐官制改革,而且開始了對包括郊祀制度在內(nèi)的禮制改革*關(guān)于宋神宗時期的禮制變革,可參見孫繼輝的《尊君與禮制:北宋元豐南郊祭祀禮制改革考論》(河南大學(xué)2012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和雷博的《北宋神宗朝熙寧時期的禮文建設(shè)考論》(《青島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2013年第2期)。。尤其是祭祀天地,它直接體現(xiàn)了皇權(quán)與天命的統(tǒng)一,對郊祀禮制的改革不僅有利于加強(qiáng)宋神宗作為皇帝的權(quán)威,還成為彰顯宋神宗銳意變法精神和繼續(xù)變法之政治路線的重大舉措,即實行天地分祭這一禮制改革,從一開始提出來就被賦予了變法革新的政治意義,而逢變法必反對的守舊大臣自然也不會放棄對天地分祭的反對。因此,從黃履迎合宋神宗提出要恢復(fù)古禮、實行天地分祭的主張開始,就注定了趙宋朝堂上新、舊兩黨必將圍繞天地分祭與合祭展開一場新的爭論,并且這場關(guān)于天地分祭與合祭的爭論竟然伴隨著北宋后期黨爭的反反復(fù)復(fù)而持續(xù)不斷。宋神宗朝天地分祭的主張占了上風(fēng),宋哲宗朝宣仁太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元祐更化時期,天地合祭的意見又壓倒了分祭的主張,而宋哲宗親政后的紹圣時期和宋徽宗朝,天地分祭的意見又占上風(fēng),直到南宋初期徹底否定新黨之后,宋朝人關(guān)于天地分祭與合祭的爭論才告結(jié)束。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北宋黨爭政治對郊祀禮制之爭的影響。
對天地合祭與分祭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宋神宗和宋哲宗兩朝,雖然此后對此還有些爭論,但無論是爭論的規(guī)模,還是爭論的激烈程度,均不及這兩朝。宋神宗將爭論交付給郊廟奉祀禮文所主持討論,但是禮文所內(nèi)部爭論不休,難于達(dá)成共識,于是不得不吸收其他官員參與討論,而爭論雙方仍各持己見,最終不得不由宋神宗親自拍板定奪。元豐四年(1081)四月,神宗下詔:“親祀北郊,并依南郊之儀,有故不行,即以上公攝事?!?脫脫等撰:《宋史》卷一○○《禮志三》,第2451頁。宋神宗的這一詔令反映出其在郊祀方面蓄意改革的意念,試圖突破宋朝開國以來皇帝親祀天地實行合祭的祖宗家法,但也表明在實際操作中皇帝親祀實行天地分祭存在困難,宋神宗又不得不采取折中的處理辦法:皇帝親祀實行天地分祭,但其北郊祭祀皇地祇時,“(皇帝)有故不行,即以上公攝事”。實際上,宋神宗雖然確定了皇帝親祀實行天地分祭,但在神宗一朝他卻沒有親祀北郊,而北郊祭祀皇地祇時都是派遣大臣攝事。為什么宋神宗已經(jīng)頒布天地分祭之詔,而對皇地祇又不曾行親祀之禮,個中原因詳見下文論述。
宋哲宗朝的郊祀禮制,經(jīng)歷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討論,這兩次討論與哲宗朝的元祐更化、哲宗親政后的紹述新政兩次重大政策轉(zhuǎn)變息息相關(guān)。元祐五年(1090),受命攝行北郊事的尚書右丞許將提出:“王者父天母地,三歲冬至,天子親祠,遍享宗廟,祀天圜丘,而夏至方澤之祭,乃止遣上公,則皇地祇遂永不在親祠之典,此大闕禮也?!边M(jìn)而建議宋哲宗:“博詔儒臣,講求典故,明正祀典,為萬世法?!痹谶@次討論中,雖然有不少禮官和大臣力主張?zhí)斓胤旨溃浅痔斓睾霞酪庖娬哌€是占了上風(fēng),因為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后反對熙豐變法,連帶也反感宋神宗搞的天地分祭,最后她決定“宜依仁宗皇帝故事”*脫脫等撰:《宋史》卷一○○《禮志三》,第2451頁。,即擱置了宋神宗的天地分祭之詔,仍施行天地合祭。
宣仁太后一死,一向不滿祖母專權(quán)的宋哲宗終于親政,他一反其祖母高太后的做法,立志繼承父親宋神宗的新法。在郊祀天地方面,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十一月合祭天地于圜丘后,于元祐八年(1093),權(quán)禮部侍郎盛陶、太常丞王誼等建言,“宜用先帝北郊儀注,以時躬行,罷合祭禮”,但三省提出,“合祭既非禮典,但盛夏祭地祇,必難親行”,宋哲宗便再次下詔,“令兩省、臺諫、禮官同議,可親祀北郊,然后罷合祭之禮”。于是,在朝中又掀起一次天地分祭與合祭爭論的高潮:“曾布、錢勰、范純禮、韓宗師、王古、井亮采、常安民、李琮、虞策、劉定、傅楫、黃裳、豐稷、葉祖洽等言,互有是否。蔡京、林希、蔡卞、黃履、吳安持、晁端彥、翟思、郭知章、劉拯、黃慶基、董敦逸等請罷合祭。詔從之?!奔丛谶@一輪爭論中,由于宋哲宗反對元祐更化的傾向明顯,主張郊祀分祭天地者最終占了上風(fēng)。宋哲宗一反其祖母垂簾時的元祐之政,一并罷廢了天地合祭,甚至建造了北郊親祀皇地祇時的齋院,但是令宋哲宗遺憾的是,由于他的過早病逝,北郊親祀之禮,“終帝之世未克舉云”*脫脫等撰:《宋史》卷一○○《禮志三》,第2453頁。。
以上就是宋神宗朝和宋哲宗朝圍繞天地分祭與和合祭爭論的大致過程,在爭論的過程中,群臣圍繞天地分祭與合祭而提出的各種意見,為宋神宗、宣仁太后、宋哲宗最終決定親祀之禮提供了依據(jù)。歸納宋神宗和宋哲宗兩朝大臣的爭論意見,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天地必須分祭,并且皇帝必須親祀。
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有陳襄、王存、曾肇、彭汝礪等。宋神宗朝,陳襄曾上疏《天地合祭為非禮》*陳襄:《古靈集》卷九《天地合祭為非禮》,《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3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560頁。,王存、曾肇也曾一起奏請:“今北郊常差中書門下官,乃冢宰之任。樂舞不類,亦開元、開寶舊禮所載,特近世廢缺。二者皆有司攝事,常行之典,未足以代親祠之重,恐于父天母地之文,有所未順。”*馬端臨撰,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xiàn)通考》卷七十一《郊社考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205頁。到了元祐七年(1092),宋哲宗即將行親祀天地大禮時,朝中再次掀起分祭與合祭之爭:“彭汝礪、曾肇復(fù)上疏論合祭之非?!?脫脫等撰:《宋史》卷一○○《禮志三》,第2451頁。時任禮部侍郎的曾肇力主分祭,連續(xù)上《分祭郊社議》和兩次《上哲宗皇帝乞分祭》,指責(zé)主張合祭者是“于圣人成法則棄而不行,猥用王莽不經(jīng)之說”*曾肇:《曲阜集》卷二《分祭郊社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1冊,第350頁。,力勸宋哲宗“唯陛下留神省察,遠(yuǎn)惟先帝復(fù)古之心,持以正誠不倦之意,無從茍簡自便之說,以成躬事地祇之實”*曾肇:《曲阜集》卷二《上哲宗皇帝乞分祭》,《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1冊,第351頁。。
2.天地應(yīng)當(dāng)分祭,但皇帝不必親祀皇地祇,可以命冢宰攝事。
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有張璪、趙若彥等。神宗時翰林學(xué)士張璪言:“冬至祀天,夏至祀地,不易之理。今祀地欲改用他月,無所依據(jù)。必不得已,宜于郊祀之歲,夏至之日,盛儀容,具樂舞,一如南郊之儀,命冢宰攝事?!?馬端臨撰,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xiàn)通考》卷七十一《郊社考四》,第2205頁。
3.天地可以合祭,待將來有條件時再落實天地分祭。
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有顧臨、呂大防、盛陶、王誼等。哲宗初立,未遑親祀,有司攝事如元豐儀。元祐五年(1090)夏至,祭皇地祇,命尚書右丞許將攝事。許將提出:“王者父天母地,三歲冬至,天子親祠,遍享宗廟,祀天圜丘,而夏至方澤之祭,乃止遣上公,則皇地祇遂永不在親祠之典,此大闕禮也。望博詔儒臣,講求典故,明正祀典,為萬世法?!倍Y部尚書趙彥若則“請依元豐所定,郊祀之歲,親祀方丘及攝事,已合禮之正,更不須聚議”。禮部郎中崔公度請用陳薦議,仍合祭天地,從祀百神。宋哲宗只好“復(fù)詔尚書、侍郎、兩省及侍從、臺諫、禮官集議”,于是翰林學(xué)士顧臨等八人“請合祭如故事,俟將來親祠北郊,則合祭可罷”*脫脫等撰:《宋史》卷一○○《禮志三》,第2451頁。。
4.堅決反對天地分祭,而主張實行天地合祭。
元祐八年(1093)三月,禮部尚書蘇軾先后有《上圓丘合祭六議札子》和《請詰難圓丘六議札子》,不僅引經(jīng)據(jù)典論證“天地合祭久矣”,而且指出古今時代不同,“夫分祀天地,決非今世之所能行”*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卷三十五《上圓丘合祭六議札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冊,第3548頁。,甚至堅決要求主張?zhí)斓胤旨勒弑仨殞λ岢龅牧鶙l天地合祭理由逐條反駁,若不能駁倒他提出的六條理由,就必須放棄不切實際的分祭主張。《宋史》卷一百《禮志三》記載:“(元祐)八年,禮部尚書蘇軾復(fù)陳合祭六議,令禮官集議以聞。已而下詔依元祐七年故事,合祭天地于南郊,仍罷集議?!?脫脫等撰:《宋史》卷一○○《禮志三》,第2452頁。
針對當(dāng)時大臣“多牽于舊學(xué),不達(dá)時變”*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點校:《欒城集》后集卷十二《潁濱遺老傳》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88頁。,主張恢復(fù)三代古禮,進(jìn)行天地分祭,蘇轍則提出應(yīng)該“事各適時,豈必三代”*蘇轍:《龍川略志·龍川別志》卷八《天子親祀天地當(dāng)用合祭之禮》,第52頁。,天地分祭的古禮已經(jīng)不適合宋朝的實際情況了,必須實行天地合祭。今天,在我們看來,主張?zhí)斓胤旨勒唠m符合宋神宗朝的改革禮制精神,卻有食古不化之嫌,而主張“事各適時,豈必三代”的蘇軾、蘇轍兄弟等人,在郊祀禮制變革方面反倒更多地體現(xiàn)了實事求是、順應(yīng)時代發(fā)展的科學(xué)態(tài)度,但當(dāng)時很快就有人將這次禮制之爭上升到了政治斗爭:如紹圣元年(1094)五月,右正言張商英就提出:“先帝制詳定禮文所,謂合祭非古,據(jù)經(jīng)而正之。元祐之臣,乃復(fù)行合祭,請再下禮官議?!?脫脫等撰:《宋史》卷一○○《禮志三》,第2452頁。御史中丞黃履進(jìn)一步上綱上線說:“南郊合祭,自古無有,止因王莽諂事元后,遂躋地位,同席共牢。逮于先帝始厘正之。陛下初郊,大臣以宣仁同政,復(fù)用王莽私意,合而祀之,瀆亂典禮。”*徐松輯:《宋會要輯稿·禮三》之二一,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第450頁上。在宋哲宗親政后紹述新政的新形勢下,元祐更化時期所搞的天地合祭也很快就被廢罷,而主張?zhí)斓睾霞酪渤闪巳蘸笤v黨人的罪過之一,此時主張?zhí)斓睾霞赖奶K軾、蘇轍兄弟后來都被打成了元祐黨人。宋朝士大夫?qū)μ斓胤旨琅c合祭的爭論就是這樣與新舊黨爭糾結(jié)在一起的。
當(dāng)然宋朝人圍繞郊祀天地問題也有其他一些觀點,或主張調(diào)整祭地日期,以方便皇帝能夠親祀,如孔武仲建議“請以孟冬純陰之月,詣北郊親祀,如神州地祇之祀”*馬端臨撰,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xiàn)通考》卷七十一《郊社考四》,第2209頁。;或主張對具體親祀行為進(jìn)行變通者,如吏部侍郎豐稷奏請:“夏至前三日,皇帝致齋于文德殿,遣官奏告太廟。至日五鼓,詣北郊齋殿,質(zhì)明行事,禮畢還宮,不甚炎溽。若遇陰雨,大慶殿可陳望祭之禮。”*馬端臨撰,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xiàn)通考》卷七十六《郊社考九》,第2357頁。這些觀點只是郊祀爭論中的枝節(jié)問題,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展開論述。
北宋皇帝親祀天地一覽表
續(xù)表
皇帝親祀時間親祀情況史料來源宋英宗治平二年十一月壬申祀天地于圜丘《長編》卷二○六、《宋史》卷十三《英宗本紀(jì)》宋神宗熙寧元年十一丁亥祀天地于圜丘《宋大詔令集》卷一一八、《宋史》卷十四《神宗本紀(jì)》熙寧七年十一月己未祀天地于圜丘《宋大詔令集》卷一一九、《宋史》卷十五《神宗本紀(jì)》熙寧十年十一月甲戌祀天地于圜丘《宋大詔令集》卷一一九、《宋史》卷十五《神宗本紀(jì)》元豐六年十一月丙午祭昊天上帝于圈丘《宋大詔令集》卷一一九、《宋史》卷一百《禮三》宋哲宗元祐七年十一月癸巳祀天地于圜丘《宋史》卷十七《哲宗本紀(jì)》元符元年十一月甲子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宋史》卷十八《哲宗本紀(jì)》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十一月庚辰祀天地于圜丘《宋大詔令集》卷一二二、《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jì)》崇寧三年十一月丙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宋大詔令集》卷一二二、《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jì)》大觀四年十一月丁卯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宋大詔令集》卷一二二、《宋史》卷二十《徽宗本紀(jì)》政和三年十一月癸未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宋大詔令集》卷一二二、《宋史》卷二十一《徽宗本紀(jì)》政和四年五月丙戌始祭地于方澤《宋史》卷二十一《徽宗本紀(jì)》政和六年十一月己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宋大詔令集》卷一二二、《宋史》卷二十一《徽宗本紀(jì)》政和七年五月辛丑祭地于方澤《宋史》卷二十一《徽宗本紀(jì)》宣和元年十一月乙卯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宋大詔令集》卷一二二、《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紀(jì)》宣和二年五月丁巳祭地于方澤《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紀(jì)》宣和四年十一月庚午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宋大詔令集》卷一二二、《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紀(jì)》宣和五年五月癸酉祭地于方澤《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紀(jì)》宣和七年十一月丙戌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宋大詔令集》卷一二二、《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紀(jì)》
從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到,北宋前期和中期,皇帝親祀采取的都是合祭天地之禮,也難怪在爭論中一些朝臣指出天地合祭乃祖宗舊制,北宋前期皇帝合祭天地的傳統(tǒng)在北宋延續(xù)時間長,又是宋太祖留下的祖宗之法,其影響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宋神宗、宋哲宗雖主張?zhí)斓胤旨溃鋵嶋H祭祀天地的行為卻仍是天地合祭。如宋神宗于元豐四年(1081)便下詔:“親祀北郊,并依南郊之儀,有故不行,即以上公攝事?!?脫脫等撰:《宋史》卷一○○《禮志三》,第2451頁。即他發(fā)起了恢復(fù)三代古禮,實行天地分祭的禮制改革,但是在舉行祭地典禮時卻并不如祭天禮隆重,尤其是他本人并沒有親祀過北郊,都是派遣大臣攝事。宋哲宗親政后要紹述神宗遺志,信誓旦旦地要施行天地分祭,甚至在紹圣三年(1096)建造了北郊齋宮,禮官也制定了相應(yīng)的北郊祭祀皇地祇的禮儀,為天地分祭作好了充分的準(zhǔn)備,“然北郊親祀,終帝之世未克舉云”*脫脫等撰:《宋史》卷一○○《禮志三》,第2453頁。,即宋哲宗也未親祀皇地祇??梢妼嵭刑斓胤旨溃词乖趯W(xué)理上再合乎古禮,但在現(xiàn)實中也有其難于實行的困難——關(guān)于宋朝皇帝親祀難于實行天地分祭的原因,下文專論之。
在北宋的168年間,雖然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在祭祀天地方面出現(xiàn)過關(guān)于皇帝親祀天地實行分祭的詔令,但真正落實天地分祭并親祀皇地祇的只有宋徽宗一位。整個兩宋歷史上僅有的四次皇帝北郊親祀皇地祇也都集中在宋徽宗一朝,這四次分別是:政和四年(1114)“五月丙戌,始祭地于方澤,以太祖配”;政和七年(1117)“五月辛丑,祭地于方澤,降德音于諸路”;宣和二年(1120)五月丁巳,“祭地于方澤,降德音于諸路”以及宣和五年(1123)五月癸酉,“祭地于方澤”*脫脫等撰:《宋史》卷二十一《徽宗紀(jì)三》,第393、398頁;卷二十二《徽宗紀(jì)四》,第406、412頁。。即使是宋徽宗這四次北郊親祀皇地祇,在時間安排上,都是在前一年南郊祭天之后,就其重要性和規(guī)模而言,也都與南郊祭天不可同日而語。
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宋朝皇帝是認(rèn)同天地合祭的,即使宋朝個別皇帝如神宗、哲宗認(rèn)為天地合祭有違古禮,但是在自己祭祀天地的實際操作中,由于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大多都沒能夠?qū)崿F(xiàn)北郊親祀皇地祇。只有宋徽宗朝政和之后,元祐黨人被趕出了政治中心,朝堂上實現(xiàn)了紹述神宗新政的輿論一律,從而排除了舊黨在分祭天地方面的政治干擾,而且蔡京“又專用豐亨豫大之說,諛悅帝意”*脫脫等撰:《宋史》卷一七九《食貨志下一》,第4361頁。,蠱惑徽宗橫征暴斂,奢靡無度,這才實現(xiàn)了宋朝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四次皇帝北郊親祀皇地祇。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徽宗按照古禮恢復(fù)了天地分祭,但卻最終難逃靖康之禍。
從上文所述的實施情況來看,整個北宋,天地合祭占主流,即使個別皇帝想推行天地分祭,也困難重重。那么,為何天地分祭在宋代如此難以施行,而只在宋徽宗朝實行過?綜合前人有關(guān)論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其次,從趙宋初期形成的天地合祭傳統(tǒng)來看,祖宗之法又是另一個限制天地分祭的原因。蘇軾就極力反對天地分祭的主張:“夫漢之郊禮尤與古戾,唐亦不能如古。本朝祖宗欽崇祭祀,儒臣、禮官講求損益,非不知圜丘、方澤皆親祭之為是也。蓋以時不可行,是故參酌古今,上合典禮,下合時宜。較其所得,已多于漢唐矣?!?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一“哲宗元祐八年二月壬申”,第11457頁。蘇軾即直接利用趙宋前朝皇帝在祭祀天地方面實行天地合祭的祖宗之法反對天地分祭。祖宗家法的貫徹與實施一直是宋代統(tǒng)治者的為政理念,因而宋朝初期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幾位皇帝實行天地合祭的做法,對后世欲行天地分祭者的限制作用十分明顯,皇帝在祭祀天地時不得不慎重考慮。
再次,祭祀活動本身耗費時間、精力過多,也是不利于皇帝親祀天地實行分祭的客觀因素。從齋戒到祭祀,再到祭祀結(jié)束后的報謝宗廟,一次完整的祭祀天地活動需要皇帝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而皇帝還有重要的國家管理事務(wù)需要處理。因此,時間、精力方面的限制,使皇帝無法過多地參與祭祀活動,而夏至日北郊祭祀皇地祇的季節(jié)也不利于皇帝親祀。《禮記·郊特牲》載:“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陽位也。”*鄭玄注,孔穎達(dá)疏,龔抗云整理,王文錦審定:《禮記正義》卷二十六《郊特牲》,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標(biāo)點本),第795頁。北郊祭地時間為夏至日,天氣炎熱,在這種情況下,皇帝還要身著厚重的祭祀禮服,動用龐大的儀仗,在禮官的指引下躬行各種繁雜的祭祀禮儀,加之祭祀耗時漫長,不僅皇帝受不了,參與祭祀的大臣們也會苦不堪言。正因為“若以乘輿出郊,而暑雨不常,理難預(yù)度。六軍儀衛(wèi),百官車服,勢難減損。三代典禮或難全復(fù),則合祭權(quán)宜亦難輕罷”*徐松輯:《宋會要輯稿·禮三》之二四,第451頁下。,故宋代大多數(shù)皇帝采取更為明智的方式:要么遵循祖宗之制天地合祭,要么派遣有司攝事祭祀北郊,一方面表示對儒家理念敬天法祖的尊崇,昭顯趙宋王朝以文治國的特色,另一方面皇帝則可以逃避親祀北郊之勞累——這也是北宋一百六十余年間只有宋徽宗曾經(jīng)四次親祀北郊的客觀原因之一。
最后,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伴隨著時代的更迭,祭祀天地的性質(zhì)已發(fā)生微妙的變化。宋與秦以后的朝代類似,但與先秦則不同。在國家治理結(jié)構(gòu)方面,它已經(jīng)不是松散的諸侯國聯(lián)盟,而是大一統(tǒng)的郡縣制;在政體方面,它是皇帝專制的中央集權(quán)體制,而不是周王朝的分封制;在官吏管理方面,它采取的是朝廷對官員的任免制度,而不是世卿世祿的貴族世襲制。因此,在管理方面,無論是管理的力度還是管理的廣度都與先秦時期的周王朝有了質(zhì)的不同。這種種的變化使得儒家所推崇的三代古禮也不得不適應(yīng)宋朝的實際,適時變禮。正如蘇軾在《上圓丘合祭六議札子》中所言:
北宋中后期關(guān)于天地分祭與合祭之爭的學(xué)術(shù)根源,在于儒家經(jīng)典在傳承過程中的錯亂、散亡和雜偽,以及由此造成的后人理解方面的歧異。正如宋人所說,“自周衰,禮樂壞于戰(zhàn)國,而廢絕于秦。漢興,六經(jīng)在者皆錯亂、散亡、雜偽,而諸儒方共補輯,以意解詁,未得其真,而讖緯之書出,以亂經(jīng)矣。自鄭玄之徒號稱大儒,皆主其說者,由此牽惑沒溺,而時君不能斷決,以為有其舉之,莫可廢也。由是郊丘、明堂之論至于紛然,而莫知所止”*王溥:《唐會要》卷九上《雜郊議上》,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第142頁。。此話道出了北宋禮制之爭的學(xué)術(shù)原因。此外,北宋朝臣關(guān)于天地分祭與合祭之爭反復(fù)不止的原因,還在于這個問題與北宋中后期的黨爭糾結(jié)在了一起。從熙豐變法到元祐更化,再到紹圣新政,從建中靖國到崇寧,伴隨不同政治取向之最高領(lǐng)導(dǎo)人(皇帝、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后或皇太后)的更迭,一朝天子一朝臣,新舊兩黨輪番執(zhí)政,而政治風(fēng)向也隨之變換不停,政壇上的這種反復(fù)變化自然就注定了朝堂之上包括天地分祭與合祭之爭在內(nèi)的諸多禮制之爭也往往與政爭糾纏不清。這種爭論又從一個側(cè)面彰顯出在宋朝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條件下,宋儒好爭的時代特色。正是在宋朝崇文抑武的國策下,在異論相攪的黨爭政治中,才使得這種關(guān)于禮制的爭論也成為廟堂之上反反復(fù)復(fù)黨爭政治的一個組成部分。不過,吊詭的是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中,主張改革的宋神宗和紹述神宗政治的哲宗、徽宗以及許多新黨人士,多以恢復(fù)古禮相標(biāo)榜,主張實行皇帝親祀分祭天地,實為食古不化;而反對皇帝親祀實行天地分祭古禮,主張郊祀合祭天地的許多舊黨人士,反倒是從宋朝實際出發(fā),不拘泥于古禮,在郊祀禮制方面更富有順應(yīng)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改革精神。可以這樣說,上述宋人關(guān)于天地分祭與合祭的禮制之爭中,雖然與黨爭糾纏不清,但又不能簡單地依黨爭來對參與爭論者進(jìn)行新與舊、改革與保守的區(qū)分。
無論是天地合祭,還是天地分祭,出于神道設(shè)教和崇文抑武的現(xiàn)實政治需要,宋朝的歷代統(tǒng)治者對祭祀天地還是非常重視的。宋朝統(tǒng)治者關(guān)注的已不僅僅是祭祀本身,而是更重視通過祭祀所能帶來的種種鞏固趙宋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效果。因此,宋代的祭祀除了神道設(shè)教、彰顯趙宋王朝統(tǒng)治合法性的傳統(tǒng)功能外,還承擔(dān)了更多的現(xiàn)實政治功能,特別是每逢郊祀,大肆犒賞、恩蔭宗親及大臣子弟,這無疑是皇帝與宗室、官僚之間的一種經(jīng)濟(jì)利益、政治利益的分享,而每逢皇帝親祀大禮,無一例外地大赦天下,釋放囚犯,這也成為緩和宋朝社會矛盾的一個契機(jī)。浩浩蕩蕩的祭祀隊伍和繁復(fù)嚴(yán)整的祭祀場面和儀式,不僅制造了中原王朝盛世的表象,而且通過對天地諸神等級森嚴(yán)的祭祀禮儀,又向臣民宣示著作為天子和位居現(xiàn)實權(quán)力等級金字塔頂上的皇帝在世俗世界的至高與獨尊。因此,就連昏庸的宋徽宗也企圖通過躬行天地分祭,祈求神祇保佑早已風(fēng)雨飄搖的趙宋王朝。但是,天地合祭也罷,分祭也罷,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尤其是官民矛盾,再祈求天神、地祇的保佑,也挽救不了一個腐朽王朝的覆滅。
[責(zé)任編輯李梅]
丁建軍,河北大學(xué)宋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河北保定 071002);江云,揚州市江都區(qū)丁溝中學(xué)歷史教師(江蘇揚州 225235)。
本課題得到河北大學(xué)中國史一流學(xué)科建設(shè)經(jīng)費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