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封建禮教固然是祥林嫂悲劇中的社會文化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祥林嫂并不是一個堅定的封建禮教維護者。祥林嫂致命的打擊是兒子阿毛的慘死。她沒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沒有力量去面對這樣殘酷的無常命運。祥林嫂死于生的“意義”一次次喪失,這是人類存在面臨的共同困境,而不單單屬于封建社會的祥林嫂。
關(guān)鍵詞:封建禮教 祥林嫂 無常 生的意義 死亡 恐懼
誰該為祥林嫂的死負責?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是“吃人的封建禮教”。封建時代早已過去了一個世紀,《祝?!穮s依舊出現(xiàn)在各個版本的教材里。難怪有人呼吁,魯迅的文章該從課本里刪除了。倘若我們今天依舊把《祝福》的主題停留在“批判吃人的封建禮教”,怎能對得起“經(jīng)典”二字。經(jīng)典的意義自然不局限批判某一個具體的時代。黑塞認為“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詩人的每一個詩篇,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xiàn)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1]對于經(jīng)典,我們越是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個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這種獨特性和個性——與此同時,我們卻相信自己越來越清楚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萬種聲音都追求同一個目標,都以不同的名稱呼喚著同一些神靈,懷著同一些夢想,忍受著同樣的痛苦。
《祝?!樊斎皇沁@樣的經(jīng)典杰作。祥林嫂的悲劇屬于那個時代,然而也不僅僅屬于那個時代。透過祥林嫂的命運,我們能夠看到超越時代的人類共同的容顏。祥林嫂生活的時代,魯鎮(zhèn)確實到處都是封建禮教。夫權(quán)、族權(quán)、神權(quán)確實都在壓迫祥林嫂,但是并不能把祥林嫂的死因僅僅歸結(jié)于此。祥林嫂的問題實質(zhì)是一個人生的“意義”問題。《祝?!返默F(xiàn)實主義批判意義是其表面,深層次的是超越時代超越階級的存在主義思考。
一.出逃與反抗——祥林嫂人生“意義”的重建之旅
(一)第一次重建
祥林嫂是童養(yǎng)媳,丈夫比她小10歲,又沒有孩子??梢韵胂?,祥林嫂的婚姻并不幸福。當?shù)弥黄牌旁偌迺r,她對婚姻應該不存任何幻想。祥林嫂出逃的動力中,求生的本能要大于維護從一而終的封建禮教。況且,從婆家逃出并不符合封建禮教。可以想象,從那么厲害的婆婆手中逃出,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祥林嫂成功逃到了魯鎮(zhèn),個人意志戰(zhàn)勝了封建禮教。到魯鎮(zhèn)后,她沒日沒夜的干活,用勤勞獲得了人們的認可,完成了人生意義的重建。人反而胖了,嘴角有了笑容。祥林嫂此時是滿足的,她把工資全部存起來了,可以看出,她對未來是有希望和規(guī)劃的。
(二)第二次重建
但不幸的是,祥林嫂重建人生意義的努力被婆婆的搶劫中斷了,這是人禍。祥林嫂拼了命反抗。不少評論者認為祥林嫂為了捍衛(wèi)女子從一而終的封建思想而反抗。我認為祥林嫂反抗的是他人對自己自由意志的專制和踐踏。否則,要誓死捍衛(wèi)從一而終的禮教,一次撞墻角死不成,下次繼續(xù)撞就是了,誰也攔不住一個真正要死的人。那個時代這樣的烈女也是有的。但是,當祥林嫂發(fā)現(xiàn)她被逼而嫁的賀老六對她還不錯時,便放棄了反抗。選擇了和賀老六繼續(xù)過下去,她嘗到了從未有過的甜蜜。兒子出生了,祥林嫂完成了人生意義的第二次重建。這一點,柳媽看的很清楚。在后來祥林嫂和柳媽的對話中,看不出祥林嫂對再嫁感到羞恥。她在柳媽逼問下談到新婚之夜時,露出了難得的笑??梢姡谙榱稚┑男睦?,個人的幸福大于女子從一而終的封建禮教。
(三)第三次重建
祥林嫂第二次人生意義的重建又被毀了,這次毀于天災。丈夫死于傷寒,兒子被狼吃了。這個巨大的打擊和封建禮教沒關(guān)系。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魯鎮(zhèn),祥林嫂要完成巨大創(chuàng)傷后的精神修復,要對已然失去的“意義”進行追尋和找補。這次的“喪失”是毀滅性的,所以,祥林嫂第三次人生意義的重建艱難而漫長。
1.對“喪失”的反抗
祥林嫂最嚴重的喪失是阿毛的死,這幾乎是她活著的唯一“意義”。夫死兒喪,大伯收房,是祥林嫂回魯鎮(zhèn)的原因。族權(quán)也確實壓迫著祥林嫂。但是重回魯鎮(zhèn),更是祥林嫂自己的選擇。設想下,大伯不收房,祥林嫂住在原來的屋子里,身邊的一切都會讓她隨時想起夫死子喪的慘烈場景。深山野凹孤獨寂寞,無人陪伴無人述說,境況也好不到哪里去。
祥林嫂一遍遍的訴說總是以“我真傻,真的……”開頭,語言中包含了強烈的自責和內(nèi)疚。她不控訴可惡的老天爺,不控訴可惡的狼,而是完全把反抗的矛頭指向自己,進行嚴重自我攻擊。對無常的命運她始終不接受,不承認有一個強大的力量主宰著命運。她認為阿毛的死自己有責任,如果自己做的好一點,阿毛就不會死。這樣的自我攻擊是致命的。這讓我想起現(xiàn)代社會發(fā)生的高中畢業(yè)生徐玉玉被電信詐騙掉上大學的9000元錢后,死于自責和悔恨中。她的母親,現(xiàn)在都沒有走出失去女兒的巨大創(chuàng)傷中。怎樣面對人生意義的“喪失”是人類存在主義的永恒命題。即使是在今天,對“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的救助都需要心理學專家,一般的群眾并沒有能力去安撫患者。魯鎮(zhèn)的普通群眾做不到,今天的普通群眾也做不到。
祥林嫂重回魯鎮(zhèn),還喪失了人們對她的尊重。因為再嫁喪父,她遭遇了魯鎮(zhèn)人的冷漠和歧視?!版?zhèn)上的人們也依然喊她祥林嫂,但音調(diào)和先前很不同;也還是和她講話,但笑容卻冷冷的了,她全不理會那些事,只是直著眼睛,和大家講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盵2]從醫(yī)學心理學專業(yè)看,祥林嫂的種種表現(xiàn)顯然是遭受重大事件后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3],她對周圍的人和事反應冷漠、麻木,反復述說創(chuàng)傷性場景,陷入自責、抑郁的痛苦中,別人的情緒她根本感覺不到。
反復述說終于引起了別人的厭惡和唾棄,祥林嫂終于覺得自己再沒有開口的必要了。對于別人的冰冷,她的反應是“單是一瞥他們,并不回答一句話”,對于別人嘲笑她頭上的疤,她“總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后來連頭也不回了?!睆摹耙黄场焙汀暗芍劬Α笨梢钥闯鱿榱稚┎⒉粸榇烁械叫呃ⅲ挥袘嵟头纯?。
2.信心的喪失
重回魯鎮(zhèn)以后,雖然遭遇到了冷漠和歧視,但是祥林嫂作為一個勞動者的價值并沒有喪失。她真正喪失的,是對“意義”重建的信心。endprint
魯鎮(zhèn)的人對祥林嫂也有幫助和同情,魯家也有其寬厚的一面。祥林嫂來魯鎮(zhèn)后一蹶不振,“兩頰消失了血色,眼角帶著淚痕,眼光也沒有以前那么精神了?!彪m然魯鎮(zhèn)的人認為祥林嫂這樣的人不吉利,但是,衛(wèi)老婆子還是幫她介紹工作,幫她說話。四嬸還是在聽完祥林嫂的訴說之后收留了她,并且“眼圈就有些紅了”。四叔雖然認為她敗壞風俗,可也只是皺了皺眉,告訴四嬸不許祥林嫂碰祭祀物品時還是“暗暗的”。應該說,四叔和四嬸對祥林嫂還是不錯的,畢竟給了她一個容身之處,給了她一份工作,也并未有克扣工資之類的虐待。但是祥林嫂呢,“手腳不靈活,記性變壞,死尸似的臉上又沒有笑容”。四嬸也只是口氣上頗有不滿,也并未有實質(zhì)性的責備之言。作為一個雇主,這樣的反應也并不過分。四嬸不讓祥林嫂碰祭品,向來被人們認為是封建禮教殺人最有力的證據(jù)。細讀文本,卻有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祥林嫂第二次到魯家后,文章對祥林嫂和祭祀共有三次描述。祥林嫂前兩次并不怎么看重碰不碰祭品。第一次祭祀時,當“祥林嫂去分配酒杯和筷子時,四嬸慌忙讓她放下,祥林嫂訕訕的縮了手,又去取燭臺。四嬸又慌忙讓她放下。”此時祥林嫂的反應只是疑惑的走開,并無什么情緒反應。第二次寫到臘月祭祀,“祥林嫂除了燒火之外,沒有別的事,卻閑著了,坐著只看柳媽洗器皿。微雪點點的下來了,”祥林嫂這時也并無什么情緒反應,嘴巴里念叨的依然是“唉唉,我真傻……”,她仍然沉浸在自己失去阿毛的悲傷和自責里。從這兩次看,祥林嫂對于碰不碰祭祀并不是很在乎,這對她也沒有什么打擊。祥林嫂通過勤勞,重建一個勞動者的價值還是可能的。但是顯然,她已經(jīng)喪失了在世俗社會重建這個“意義”的信心,只能陷入一種半死不活的狀態(tài)。
3.捐門坎——重建“意義”的希望
她的情緒變化是在和柳媽的對話之后,當柳媽說到她有罪,死后會被鋸成兩半,這時“她臉上顯出恐怖的神色來,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她開始苦悶,“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兩眼上便都是大黑圈。”顯而易見,引起她情緒反應的主要是因為再嫁有罪死后將要被鋸成兩半的情境。再嫁之罪她應該早就知道,但是死后被鋸兩半?yún)s是以前不知道的。所以,她去捐門坎贖罪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個人的利益,拯救她自己死后的世界而已,而不全是出于對禮教的維護。柳媽捐門檻的提議,給了她新的希望,在死后的世界和家人團聚,完成對喪失的“意義”的追尋和找補。祥林嫂開始了第三次人生“意義”的重建之旅,她的生活又有奔頭了,又開始默默的勤勞干活,用一年的時間積攢夠了錢,當她完成捐門坎后,神清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
而捐門坎后,四嬸依舊不讓她碰祭祀,四嬸只是延續(xù)了前兩次的習慣而已。這一次對祥林嫂卻非同尋常。她瞬間陷入對死后的恐懼中,表現(xiàn)出一系列恐懼神經(jīng)癥的癥狀,“變得膽怯,不獨怕黑夜,怕黑影,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老鼠。”直到祥林嫂變成一個恐懼神經(jīng)癥患者,實在不能干活的時候才被魯家趕走,細細算來,她第二次在魯家竟有三年半之久[4]??梢?,魯家對祥林嫂還有其寬厚的一面,魯家畢竟不是慈善機構(gòu),不可能一直收留不能干活的祥林嫂,為她養(yǎng)老送終??梢?,封建禮教殺人的說法顯然不夠全面更不夠深刻。祥林嫂死于人生“意義”重建之后的一次次轟塌。
二.人死后有沒有靈魂?——個體存在主義的永恒追問
祥林嫂的恐懼是對于“意義”徹底喪失的絕望和無助。成為乞丐的祥林嫂仍然執(zhí)著地追問“我”,人死后到底有沒有靈魂,這是她對于“意義”的再一次追問。生的意義和死的意義是緊密相連的。海德格爾認為向死而生,人只有認識到死亡的意義才能逼出存在的意義。死的意義成為照亮和喚醒人們抵御庸俗、茍且、沉淪的“探照燈”。然而,死的意義卻是一個“超驗主義”問題。活著的人類永遠沒法回答。“我”只能無以面對,慌張而逃。這不是“我”的軟弱,而是人類永恒的困惑?!罢f不清”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祥林嫂的悲劇只是封建社會才有嗎?顯然不是。人類從古到今,從未逃離過世事無常,也從未逃離過對死亡的恐懼??萍歼M步,醫(yī)學發(fā)達,可祥林嫂并未絕跡。再沒有狼吃孩子了,可是命運依舊無常,世事依舊難料。今日,有多少人在遭遇人生各種無常后,陷入抑郁和絕望中,成了現(xiàn)代祥林嫂。所以,精神疾病不斷,自殺者不斷。如何面對生命意義的“喪失”是人類永恒的課題?,F(xiàn)在,封建禮教沒有了,神權(quán)也沒有了,破除迷信了,唯物主義能夠消解掉人類對于死亡的恐懼嗎?唯物主義認為,人死了,烈火燃燒之后什么也沒有,無邊的黑暗,無邊的虛無,這依然是讓人恐懼的說法。所以,現(xiàn)代醫(yī)院里,仍然有著許多陷于死亡恐懼的病患。所以,即使是科學發(fā)達的今天,廟里的香火依舊旺盛,教堂的鐘聲依舊洪亮。
生的意義何在,死的意義又何在?任何通過人為建構(gòu)起來的人生意義都可能遭遇“喪失”這是封建社會祥林嫂的困境,也是人類永恒的存在困境。祥林嫂的悲劇中,現(xiàn)實主義的批判是其表層意義,更深處是象征和隱喻意義?!蹲8!肥恰按嬖谥髁x”象征之作,是關(guān)于人的存在中,死亡、孤獨、意義等命題的終極思考之作,這和《哈姆萊特》、《紅樓夢》、《活著》是相通的。
注 釋
[1]赫爾曼·黑塞【瑞士】.《黑塞說書》[M],楊能武譯,《讀書》1990年(4)
[2]魯迅.《魯迅全集》第2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3]姚樹嬌 楊彥春.《醫(yī)學心理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年4月版,115
[4]蔡肇基,《假如沒有魯四老爺和四嬸》[J].,中學語文論壇 2017,(1)
(作者介紹:張鳳渝,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常州衛(wèi)生分院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