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艷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而語文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上,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因此,將探究性學習方式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鼓勵和引導學生有所創(chuàng)見,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要使學生形成探究性學習方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壱, 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
教師應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把教學看成學生通過探究性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改變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行為,樹立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支配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與學生成績的評判者,而應是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覺、自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具體做法如下:
(一)把課堂的某一部分交給學生,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1、下放導語權。每一節(jié)語文課的課前三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活動,要求學生設計本課導入語。在學生激情的引導下,同學們已把目光聚焦到這篇課文上來,接著,教師乘勢上課。
2、下放教學字詞權。上新課前,布置學生認真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掃清生字詞障礙。學生實際上已經在課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對生字詞的學習。教學新課時,讓一兩個學生教學字詞,著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實際上是組織一次對生字詞的鞏固練習,對難檢字進行識記,再組織字詞競賽。
3、下放提問權。把提問權交給學生,是開啟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條很好的途徑??梢韵茸寣W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讓學生提問,這樣,他們提的問題往往會有針對性。
(二)把整個課堂交給學生,鍛煉他們駕馭一節(jié)課的能力,以此提升組織及邏輯思維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能力較強的有特長的學生主講他們喜歡的課文。在這之前,一般要對上課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讓學生和老師一起參與備課,查找資料,提供需要的教學參考書等,學生還可以向教師詢問與上課有關的問題。
第弐, 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的習慣。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數事實證明,“問”是培養(yǎng)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切入口。有人說,學習的過程是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產生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fā)言,讓學生在探究中尋找答案,這一過程中,教師適當做以點撥和補充,這與老師將現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給學生,效果會截然相反。
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教師可以對課文內容作“蜻蜓點水式”的講解,以此促進一知半解的學生提問;可以對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故作“一言堂”,以激起另有己見者的疑問;可以引導學生研讀重點段落,開展提問比賽,看誰提的問題多,提的問題好。
第三,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壱) 打破定勢,反向思維,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
要善于指導學生從習慣性思維模式中跳出來,打破思維定勢,試著進行反向思維,引導學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從中發(fā)現問題。
中外文學史上的許多佳作,為我們引導學生逆向思維提供了范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這些詩句都用桃花形容女子艷麗的容貌,但也有人用桃花形容女子輕薄,“開時不記春有性,落時偏道風聲惡。東風吹樹無休日,自是桃花太輕薄。”“癲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p>
(二)設定情境,發(fā)散思維,啟發(fā)學生梳理問題。
曲設情境,廣開言路,多向思維,使學生在思維的發(fā)散中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曲設情境時,一定要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拓寬思路。
學習《 蘭亭集序》時,我們先欣賞王羲之《蘭亭集序》書法雄逸流動的藝術美,真是“飄如浮云,矯若驚龍 ”;再欣賞充滿古代浪漫情懷的“曲水流觴”圖,心游神蕩;然后欣賞語言描述的“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蘭亭美景,只覺清風拂面,水聲泠泠;竹木蕭蕭,流水潺潺;物我同化,心境澄明。再來理解課文,學生興趣盎然,不僅獲得了身臨其境的藝術感受,而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挖掘難點,探究思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探究式學習中,教師要善于捉住疑難點,引導學生探究性思維,讓學生去發(fā)現和探究疑難、突破疑難,然后陳述出來。
例如:探討戴望舒的《雨巷》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以探究案的形式進行。
詩歌講究知人論事,教師應當提醒學生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進而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學生往往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例如語言的含蓄,風格的清新,但是對于情感的把握則屬于較為深層的方面。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探討,各抒己見,盡情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詩歌主旨可以由學生自己分析判斷,教師只提供一些參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