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摘 要】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音樂教師可以利用音樂的特殊性,以音樂藝術為手段,深入挖掘音樂作品中內在的情感,分析其間的聯(lián)系,以音樂語言的美陶冶學生,引導學生在感受與欣賞、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逐步領悟音樂作品的精神力量。本教學案例通過學唱《龍的傳人》、欣賞《黃河頌》的教學,自然地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關鍵詞】小學音樂;育德;以樂養(yǎng)德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24-0126-02
一、案例背景
本課是人民音樂出版社教材(簡譜版)六年級第一學期第五單元第二課時,本單元教學內容主要涉及熱愛祖國、抒發(fā)愛國主義情感的交響樂和通俗歌曲。如《黃河頌》《今天是你的生日》《龍的傳人》等,這些作品都具有積極向上、熱情奔放的情感內涵,都是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的音樂題材。六年級的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識已從感性向理性發(fā)展,愛國情感也更加理性。因此,從選擇作品的角度上,應更注重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從而落實“以美育人,立德樹人”的編寫意圖。本課通過學唱學生更易接受的通俗歌曲,欣賞氣勢磅礴的交響樂,以更能打動學生、引起學生共鳴的音樂作品作為學習載體進行愛國教育。
教學目標:能用親切、自然的歌聲歌唱《龍的傳人》,用歌聲表達自己對祖國母親的熱愛與祝福之情。記住《黃河頌》的主題旋律,感受樂曲壯闊而深切的激情。
教學重點:①感受音樂的風格特征,了解主要表現(xiàn)手段;②感受歌曲和音樂中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難點:音樂內容和情感相融合,在潛移默化中升華思想感情。
本課教學的對象是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qū)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六年級學生,學生天真淳樸,其中一大部分來自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平時接受音樂熏陶較少,對于音樂的形式,如交響樂接觸很少;班級學風優(yōu)良,對于音樂課十分喜歡,與教師的互動也比較好,求知欲比較強,因而上課氛圍比較理想。
這節(jié)課采用唱歌教學《龍的傳人》、欣賞教學《黃河頌》、拓展活動等幾個教學步驟,展示了教師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滲透德育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二、案例描述
1. 欣賞《龍的傳人》——民族認同感
師:龍是中國的吉祥物,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龍是遠古的四大神獸之一,也是歷代皇權的象征,龍是一種神異的動物。請大家再看這張圖片,“龍”是9種動物合成的,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鰱須、獅鬃、蛇尾、魚鱗、鷹爪。龍的傳說歷史悠久,商代的時候甲骨文已經有結構完整的龍字,龍的圖案和傳說更可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文化。一般認為,傳說中各種各樣的龍其實是中華各族的族徽,后來經過不斷地戰(zhàn)爭,不斷的融合,最終組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條形象逼真的龍。大家喜歡龍嗎?對龍感興趣嗎?
生:喜歡,感興趣!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龍舟競賽視頻)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運動嗎?
生:知道!
師:叫什么名字呢?大聲說出來。
生:賽龍舟!
師:對,就是賽龍舟!賽龍舟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tǒng)運動,在中華大地上,我們到處可以看見與龍有關的事物,從賽龍舟、舞龍燈到龍的繪畫、龍的雕刻、龍的旗幟等,龍的形象深深地扎根于華夏子孫的心中,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師:好,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回到這首歌曲中來——《龍的傳人》。
(1)分別欣賞侯德健、王力宏版本的《龍的傳人》音樂MTV,感受音樂,并且關注: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力度有什么不同?思考:為什么新舊版本會有這樣的不同?
(2)各組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信息對問題進行解說。教師提示學生:結合兩位歌手不同的時代背景來切入問題。(侯德健版本的深沉悲涼,王力宏版本的節(jié)奏感快、朝氣蓬勃)
(3)有感情地跟唱。
師:同學們有感情地歌唱,讓老師跟著一起激動起來了!落后就會挨打,自強不息地奮斗吧!國家更強大,我們更自豪!
設計意圖:運用歌曲的時代背景,唱歌與感受結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將情感與音樂相融合,讓學生在民族自豪感的培養(yǎng)過程中升華愛國主義情感。
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除了關注音樂旋律之外,還要挖掘音樂背后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意圖,更深刻地理解音樂。
2. 欣賞《黃河頌》——祖國土地寬廣,贊美祖國大好河山
師:播放郎朗演奏的鋼琴曲《黃河》,請學生閉上眼睛感受壯美的意境。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蜿蜒在中華大地上,養(yǎng)育了我們的祖祖輩輩,是中國的母親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豪邁的黃河贊歌——《黃河頌》。
(1)學生交流預習時查閱的創(chuàng)作背景:1938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許多進步作家、藝術家通過自己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反映現(xiàn)實斗爭,激發(fā)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饵S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chuàng)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黃河頌》是著名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
(2)音樂欣賞:播放音樂《黃河頌》后,老師的胸中也激情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們覺得老師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朗讀呢?(激昂、雄健、悲壯!)老師示范。
(3)活動展示:自由朗讀,醞釀情感,體驗情感。請學生分組展示配樂朗誦。思考:哪一段音樂讓你最為激動?請學生自由討論聽到的感受。
(4)欣賞張羽軍、沈培藝編導的大型組舞《黃河》,采用的音樂是同名鋼琴協(xié)奏曲,其中的《黃河頌》是雙人舞,像一組雕像,象征黃河兒女之間純潔、神圣的感情,象征黃河之水對中華兒女的養(yǎng)育和鼓舞。
師:千百年來,勤勞的中國人民在黃河兩岸勞動、斗爭、生活。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是中國的母親河。保衛(wèi)黃河,就是保衛(wèi)我們自己的國家!endprint
設計意圖:欣賞《黃河頌》時,聆聽前的情感激發(fā)很重要。筆者運用多種手段,引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同時,采用不同的藝術形式(文學、詩歌、舞蹈)、不同體裁類型(配樂朗誦、器樂)的作品,供學生聆聽、觀看和拓展,以豐富他們的音樂體驗,拓寬他們的音樂文化視野。音樂與情感巧妙結合體驗,讓學生在情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鋼琴鏗鏘有力的和弦,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猶如巍巍昆侖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3. 拓展活動——用歌聲抒發(fā)真摯情感
師:除了今天欣賞的音樂,大家還知道哪些歌唱我們祖國的歌曲呢?
(1)說歌名,同學們分別唱一唱。(《大中國》《國家》《黃種人》……)
(2)總結:這些歌曲都很有氣勢,并且激勵人心,給人力量。先有國,才有家!時代召喚,民族希望,日新月異,自信自強!
設計意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經歷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落實德育的重要資源,從學生的日常體會挖掘內容,更容易啟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表現(xiàn)自己熟悉的歌曲,增強了情感升華效果。
三、案例反思
《廣東省中小學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音樂課要利用藝術美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使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的熱愛之情和對生活的創(chuàng)造熱情。
在音樂課中滲透德育,不能生硬地說教,要聯(lián)系實際,結合教材,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德育內容自然地滲透到音樂教學中。用音樂語言的美陶冶學生,引導他們進入意境,抒發(fā)美好情感。
1. 用學生資源激起情感共鳴,以樂養(yǎng)德
要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祖國的美好,產生發(fā)自內心的民族自豪感,熱愛自己的國家,必須要有源自學生或來源于生活環(huán)境的資源素材。音樂本來就是來源于生活的,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應根據教學需要,讓學生多聯(lián)系日常生活,從生活中尋找素材,更容易產生共鳴。本課的拓展活動,讓學生自主準備素材,并且提供自由展示的平臺,將學生積淀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這時,所有的講解都顯得失色,所有的感動都在每個孩子心中。
2. 用多種形式展現(xiàn)音樂,以樂頌德
音樂學科德育的體現(xiàn),不能單純地靠分析歌詞來獲得,要善于從音樂中發(fā)掘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讓教學手段更加豐富。本課中,教師將舞蹈、配樂朗誦、器樂演奏等多種形式的感受融入教學當中,給學生更加豐富的感受,給學生提供了表達心中感悟的平臺,對于升華其內心情感體驗起到了催化作用。
3. 用比較的方法體驗情感,以樂育德
音樂的以情動人不能單純地依靠說教,這樣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倦和反感。有時候,一個直觀的對比方法反而比說教、強調更加有效。本課中,《龍的傳人》的唱歌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新舊兩個版本的作品進行比較,從節(jié)奏、演唱方式、表現(xiàn)方法進行對比,體會不同時代背景給音樂帶來的不同影響,國家強盛后再演唱《龍的傳人》就不再是悲情的風格,而是意氣風華、揚眉吐氣的自豪感。通過對比,學生用更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方式體會音樂對于情感表達的特殊魅力,同時潛移默化地將德育滲透到教學中。
音樂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陣地,音樂教育能從心靈、品德、精神上影響學生。因此,在音樂教學中,不僅要了解音樂的內涵、用合適的方式進行教學,還要教師充滿情感、樂感和美感的示范引導,才能用音樂的語言、音樂的美敲開學生心靈的大門,做到潤物有聲。
參考文獻:
[1] 鄭蕾.淺談音樂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J].學生之友,2010,(3).
[2] 張桂蘭.加強小學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3).
(編輯:易繼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