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揚
【摘要】中等音樂中學的文化課課堂教學存在諸多難題。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文章從“教”和“學”兩個層面闡述了激勵機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討了課程激勵、教師激勵、方法激勵、語言激勵、目標激勵等“教”之激勵和主體激勵、贊賞激勵、榜樣激勵、競爭激勵、拓展激勵等“學”之激勵的具體方法和作用。
【關鍵詞】音樂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激勵機制
中等音樂學校是培養(yǎng)中等音樂人才的重要基地,也為高等音樂院校輸送優(yōu)秀的后備人才,其人才質量至關重要。影響人才質量的重要因素是學校的課堂教學,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必須承認,音樂中學中的文化課教學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首先,學生的主要學習目標是學好專業(yè)課,往往忽視對文化課的學習,對文化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其次,現(xiàn)行的音樂院校選拔機制雖然對考生的文化課有要求,但要求不高,一般情況下高考總分300分,甚至不是300分也會被錄取,這就導致從學校、教師到學生、家長,對文化課的教學重視程度較低。再次,文化課教學的很多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yè)無關,而且枯燥,導致學生對文化課學習的興趣不高。另外,專業(yè)課的學習花費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幾乎沒有或很少有學生把課外時間花費在文化課上,影響了學生的文化課成績。還有學生本來文化課基礎就差,以至于破罐破摔,干脆放棄學習。上述諸多因素導致中等音樂學校的文化課課堂往往是教師“一言堂”,學生聽課的興趣不高,效果不好。
然而,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不是沒有,本文謹以語文學科為例,探討激勵機制提高音樂中學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影響和作用的過程,要讓“教”與“學”同向發(fā)展,達到共贏——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從兩方面入手,既做到“教”之激勵,又做到“學”之激勵。
一、“教”之激勵
“教”之激勵即教學中“教”之主體的教師,能夠利用宣揚語文課堂的魅力,展現(xiàn)教師的個人魅力,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建立合適的目標等手段來實施激勵機制。
(一)課程激勵
課程激勵就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語文學科自身的課程魅力來吸引學生,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中國語言文學這門學科本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今歷代的文學瑰寶熠熠閃光。教師要廣泛涉獵各種體裁和題材的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實質和精華,把握學科前沿的研究和發(fā)展動態(tài),并將其轉化為適合學生水平的教學內容,極大地發(fā)揮學科本身的魅力,使學生在語文課上,從作品中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理解美,鑒賞美,評價美,進而由作品延伸到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乃至音樂創(chuàng)作中去創(chuàng)造美,讓學生從語文中體驗人性的光輝,汲取智慧的力量,享受審美的愉悅。倘能如此,語文便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羅列,而是鮮活的人物形象,是跌宕的情節(jié)起伏,是優(yōu)美的湖光山色,是悅耳的情感吟唱,是縝密的哲理思辨,是多彩的文化傳遞。這一切,無疑會極大地激勵學生更積極地學習語文。
更值得一提的是,就音樂中學的學生而言,語文的學習對其專業(yè)的學習是有極大幫助的。所有藝術門類雖有各自特點,但其實質內涵卻有相通之處。從美學上看,音樂與文學對美的體驗是有相通之處的。音樂用音符、旋律表現(xiàn)美,傳達情感;而文學用文字、語言表現(xiàn)美,傳達情感。換言之,文字、語言之于文學,猶如音符、旋律之于音樂,雖然“建筑材料”、表達方式迥異,然而在傳情達意與審美體驗上,作用是一致的。因此,語文學習必將有助于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表達,語文能力的提高,也必將有助于學生在專業(yè)學習中無論是演奏還是演唱甚至創(chuàng)作對作品的領會與抒發(fā)。這也是語文課程激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教師激勵
教師是課堂“教”與“學”矛盾中的重要一方,而且往往主導著教學活動的走向,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學生往往會因為喜歡一位教師而愛上一門學科,反之亦然。因此,教師的品德修養(yǎng)、文化素質、言談舉止、敬業(yè)程度甚至性格愛好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效果。“學博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所從事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工作,不僅承擔著教化蒙昧、開發(fā)智力的責任,還肩負著傳播文化、塑造靈魂的重要職責。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僅要“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因此,作為教師,培養(yǎng)自身高尚正直的品德修養(yǎng),積累扎實深厚的文化底蘊,踐行優(yōu)雅得體的言談舉止,懷有無私愛生的敬業(yè)態(tài)度,甚至形成積極樂觀的性格和培養(yǎng)廣泛健康的愛好,對學生都會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它就像是一塊磁石,具有無形的力量,將學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圍,進而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愉快和諧的教育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師生的教、學潛能。
(三)方法激勵
課堂教學方法單一是造成授課枯燥乏味,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原因之一。因此,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靈活授課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在認真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充分了解和把握學生的水平與能力的基礎上,嘗試和探索更多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講授法是慣常被使用的常規(guī)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有效的授課方法。但這種方法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重視不夠,長期使用必然會降低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因此,在授課內容闡述上,談話法、比較法等方法是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有效教學方法,可以更多地靈活運用。而演示法、實驗法等更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思維和創(chuàng)新技能。此外,教師還可以綜合運用多媒體課件、實物、板書等教具,全方位地進行教學內容的展示,以便更大程度地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四)語言激勵
教學本身就是一門語言藝術。富有激勵性的語言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激勵性語言的內涵卻很豐富。首先,語言表達要精準。教學語言必須做到精準,才能把教學內容正確地傳達給學生。這并不是說將教材上專業(yè)、深奧甚至艱澀的語言直接傳遞給學生,而應是教師正確地將其加工、改造,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明白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出來,做到不僅科學嚴謹,規(guī)范準確,而且生動具體,通俗易懂。其次,語言要富有感染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講究語言的藝術技巧,運用和諧動聽的語言、字正腔圓的誦讀、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描述、快慢緩急的節(jié)奏,甚至聲情并茂的表演、恰如其分的肢體語言來使課堂變得輕松愉快,使授課變得更有吸引力。再次,語言要富于啟發(fā)性。教師的一個問,或許會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教師的語言應是含蓄蘊藉的,而不是“一眼見底”的;應是耐人尋味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應是發(fā)人深省的,而不是露骨直白的。啟發(fā)性的語言應是深邃洞穴中的一縷微光,引導學生去質疑,去探究,去思索,去創(chuàng)造,最終達到光明的終點。因此,教師只有在教學中講究語言藝術,不斷鑄煉自己的語言,才能使自己的語言更具激勵性。endprint
(五)目標激勵
明確、具體、適當?shù)膶W習目標的確立,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換言之,漫無目的地學習,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方向,久而久之就會降低學習興趣,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每堂課的教學之初,教師要先給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讓教師和學生都有的放矢,而通過努力目標達成,學生獲得成就感,就會成功轉化為繼續(xù)學習的動力。值得注意的是,確立的目標必須具體、適當,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恰好在學生通過努力即可達到的潛在接受能力范圍內。目標定得太高,不易達到,容易挫傷學生的信心,而令其失去學習興趣;定得過低,太易達到,學生會覺得沒有挑戰(zhàn),也達不到激勵的目的,難易程度應定在讓學生有一種“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就感的水平之上。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能力和水平。
二、“學”之激勵
以上是以“教”為主體,即從教師角度,探討教學激勵的方法。課堂教學不僅包括“教”的一方,還包括“學”的一方,即學生的“學”。因此,只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同樣達不到預期的激勵效果,必須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謂“學”之激勵,就是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喚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學生贏得贊賞,樹立榜樣,參與競爭,積極拓展,調動學生的自覺意識,進而達到激勵的效果。
(一)主體激勵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往往運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造成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理解不透,單純靠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這種模式剝奪了學生主動思考的權利,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失去了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能力。主體激勵的方法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發(fā)揮主導作用:或提出問題,請學生自己動腦思考解決;或確立目標,請學生自己努力鍛煉達成;或指導方法,請學生自己實踐驗證;等等。這樣才能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不等不靠,主動學習,自覺鍛煉,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我要學”的良好自學氛圍,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贊賞激勵
贊美之詞是每個人都愿意聽到的,學生也不例外,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音樂中學的學生。教師可以合理地利用這一點,對那些學習有進步、上課表現(xiàn)好、成績突出的學生表示由衷的贊美。這種贊美,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夸獎,還應包含認同、賞識之意。它可以讓被贊賞者得到成功的愉悅和獲得認可的愉快體驗,可以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自信心得到不斷加強,使學生體會和發(fā)現(xiàn)自身的價值,產(chǎn)生一定的成就感與自豪感,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更大熱情,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這種贊美也可以使其他學生都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看重,使所有學生的精神都處于一種興奮狀態(tài),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和更飽滿的熱情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講授的內容,進而提高聽課的質量與教學的效果。
(三)榜樣激勵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激勵就是利用這種無窮的力量,發(fā)揮其巨大的感染力、號召力、警醒力,起到示范和激勵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把學習成績突出、各方面都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樹立為榜樣,塑造成典型,并號召所有學生都向他學習。這樣,學生學習就有了目標和動力,學習風氣有了榜樣作為導向,學習態(tài)度也會隨之端正,積極性隨之提高,激勵的目的就達到了;所樹立的榜樣和典型,因為得到大家的認可與鼓勵,積極心理肯定不斷加強,也會更大程度地激發(fā)其提高和進步的熱情。由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達到激勵所有學生的目的。
(四)競爭激勵
競爭讓學生的學習充滿動力,干勁十足。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合理設置學習的難度,使學習過程充滿挑戰(zhàn),學生在迎接挑戰(zhàn)的同時,無形中受到來自同伴的競爭刺激。這種競爭的刺激就是競爭激勵,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斗志,可以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這種競爭的良性課堂氛圍一旦形成,必將明顯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五)拓展激勵
拓展激勵將語文的教學范圍延伸至課外,通過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辯論賽、創(chuàng)作并排演話劇、詩歌朗誦會、作文創(chuàng)作比賽等形式,鞏固對課堂內容的學習成果,加深對課堂理論的理解和吸收,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和表現(xiàn)潛能,領略語文學科的藝術魅力,拓展學習和實踐的領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激勵學生,提升課堂學習效果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課外活動應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并且與課堂教學相關,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參與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拓展激勵的積極作用。
綜上,課堂教學的激勵機制多樣,既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展現(xiàn)教師魅力,運用得宜方法,使用藝術語言,樹立適當目標,實現(xiàn)“教”之激勵,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給予贊賞,樹立榜樣,刺激競爭,實踐拓展來完成“學”之激勵。建立多種激勵機制,創(chuàng)設良性學習情境,必然成為中等音樂學校課堂教學的新出路。
【參考文獻】
[1]沈龍明.中小學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傅惠鈞.教師口語藝術[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吳伯蘭.啟發(fā)式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淺談[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02):112-114.
[4]張相林.體育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激勵機制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06(24):137-138.
[5]毛易.論激勵機制在學習中的作用[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07,19(12):232-233.
[6]張雙學.淺談激勵機制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革新,2008(08):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