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旭
摘要:人民群眾進行群眾文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強人們的精神文化修養(yǎng),滿足日常文化需要。它有助于保證群眾們最基礎的要求,其中包含的內容有文藝和娛樂。群眾文化在社會生活中存在的范圍是十分廣泛的,而且隨著經濟活動等發(fā)展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只有當群眾的精神層面得到了滿足與進步,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才可以順利開展下去,所以我們要懂得發(fā)展的方向,深入開展同時帶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文章就針對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提出一些基礎的觀點與看法。
關鍵詞:人民群眾;基礎;文化;傳播;知識水平
文化有助于群眾自身素養(yǎng)的提升。文化活動對于群眾而言是寶貴的財務,在基層群眾中不定期開展文化建設活動,一方面有助于滿足其對業(yè)余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社會文化的建成。其次,在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過程中也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和諧文化是社會和諧的前提條件。在群眾中開展文化建設,可以有效的幫助群眾克服封建迷信、賭博等一些落后的文化現象,在此基礎上傳播優(yōu)秀、先進的文化,創(chuàng)造和諧的文化氛圍。再次,也為當下基礎文化發(fā)展的方向做出了指示。在基層中加強對文化的建設,有助于群眾率先接觸并且了解新文化、新思想,這對于社會民主法治、以及弘揚和諧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一、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群眾文化活動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構建和諧社會,主要載體為精神文明建設,與當下所推崇的"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是有著密切呼應與聯系的。
(二)可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
有助于群眾率先接觸并且了解新文化、新思想,可以給當下社會的發(fā)展方向起到一個正確的指導作用,有效帶動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高度發(fā)揚我國的愛國主義情懷。使群眾的整體素質以及道德素養(yǎng)得到充分提升,為時代發(fā)展的主旋律,以及對不良思想入侵做出了較為關鍵的保障。有效地激發(fā)人們的社會參與度和責任感,更好地促進我國從一個多民族的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成為社會主義和諧國家。群眾在參加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過程中,也會因為此種氛圍產生較高的團結意識,從而最終形成高尚的道德社會。[1]
(三)可滿足廣大基層群眾的業(yè)余文化需求
文化活動屬于精神運動的范疇,如果在這方面缺少了內涵,人們就會在精神方面感到貧瘠,無法得到滿足。要想改善這種狀態(tài),就必須大力發(fā)展業(yè)余文化需求,同時加強精神文化的建設,這樣一方面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群眾全體的道德素質,帶動精神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2]
二、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現存問題分析
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基礎文化的建設也在不斷探索中前進,基層群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也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改善。但是,由于人們物質水平處于不斷發(fā)展的狀態(tài),就難免導致基層群眾在精神文化的發(fā)展方面較大的落后于目前社會的發(fā)展狀況。在這方面,尤其是基層群眾在文化的建設領域還是存在較大的問題與不足的。[3]
(一)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投入不足
長期以來,地方對于文化建設的投入處于不斷增加的過程,但總體上對于基層文化建設還有所不足,在資金的投入中,難以滿足日益繁榮的基層文化的需求。例如,雖然在一些城市地區(qū)已經有了圖書館以及文化中心,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qū)或者是農村地段,類似的文化場所還是比較稀少的。很多基層的群眾,只是依據串門、打牌來進行文化的消遣,在基層文化的方面較為貧瘠??梢?,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對基層群眾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較大的限制作用。[4]
(二)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往往流于形式
目前各類城市中都已經逐步開展了文化下鄉(xiāng)系列的活動,雖然活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形式主義現象較多。有些基層主管單位只是把基礎文化的建設過程當做是“應景之作”,在實際選擇內容的過程中,并未考慮群眾自身的現實需要。例如,某些地區(qū)選擇電影活動,內容與形式都很好,但是在選擇電影的過程中,則選擇了較多的歐美大片,缺少了與群眾基層生活相關的內容。這樣的文化活動在群眾范圍內必然沒有較好的反響。[5]
(三)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隊伍薄弱
目前基層群眾在文化建設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建設的人員存在較大落后。這其中就涉及到兩個主要的問題。首先是人數較少,基層文化一線建設人員比較匱乏,沒有充足的專業(yè)人才落實到實際的基層工作中。其次是質量方面存在較大問題,也就是基層建設隊伍的專業(yè)文化素養(yǎng)不足,業(yè)務水平不夠,無法有效的開展群眾文化的基層建設工作。
(四)文化活動匱乏,形式單一
當下的大眾文化活動以廣場的形式盛行,但是由于地域限制的影響比較大,所以想要延伸到農村的總體難度較大。除此以外,部分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的實際作用沒有得到較好的發(fā)揮,所以“三下鄉(xiāng)”的活動也就無法得到較好的開展,鄉(xiāng)鎮(zhèn)在文化資源方面存在不足、設備設施也不完善。所以導致了文化活動的總體形式較為單一。[6]
三、發(fā)展群眾文化的方法策略
(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近年來,文化事業(yè)相關的經濟投入數量雖然不斷上升,但相比于其他的領域而言,投資的金額還是比較低的,明顯投入不足。經濟基礎的制約使得文化設施的管理存在較大的問題,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給群眾帶來的文化配套產品少、文化服務的質量參差不齊、文化工作人員的薪酬待遇較低。針對此類情況,財政部門需要擬定相關的計劃,加大對部分地區(qū)的文化教育資金投入,從而最大限度的保證地方公益的文化建設以及相關設備的投入。
(二)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
改善基層群眾文化的實際要求就是加強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其中主要包括有強圖書館、博物館、青少年宮、文化館、工人文化宮等多處內容的建設,組成配套系統從而開展文化活動。統籌規(guī)劃的實際建設過程中,需要堅持好管理與運行的同時進行,從而實現資源的整合功能,確保每一位想要進行文化活動的人都有場所可取去。除此以外,面向兒童、婦女、老年人以及殘疾人的文化設施也需要重視建設,幫助活動和空間有場所,保證工作開展的經常性以及規(guī)范性。
(三)營造良好的群眾文化氛圍
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教育、引導和鼓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各類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遠離封建迷信和黃賭毒。對網吧、棋牌室和錄像時等不良場所加大監(jiān)管力度,幫助群眾杜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把人民群眾的興趣轉移到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中來。
(四)堅持城市和農村并重的方針
需要做好文化工作的均等化,公共文化的范圍要不斷擴大,在基層文化服務中心的過程中。農村和城市都是發(fā)展群眾文化的基本場所,充分利用好個人以及社會的投資,從而調動積極性,推動各地區(qū)的文藝團隊的建設,完善各地區(qū)以及城鄉(xiāng)區(qū)域的工作機制。確定農村文藝作品的的創(chuàng)作主體,組織文藝工作人員關注鄉(xiāng)村的人群,適當創(chuàng)作目前反應農村生活、農村樂趣的一系列文藝作品。
(五)豐富活動內容
1.在對本地特色、文化資源進行調查之后,結合該地區(qū)的實際特點,進一步繼續(xù)談及文化的內涵與標準,最終發(fā)展成為該地的文化特色。
2.利用節(jié)日契機,不斷開展各類活動,例如文藝匯演、比賽等等,從而帶動群眾的實際參與度和積極性。
3.做好日?;顒拥拈_展,完成堅持性質的工作。 “三下鄉(xiāng)”等活動需要定期長期的開展下去,組織群眾積極參與,努力實現最終的發(fā)展。
4.堅持創(chuàng)新機制以及不斷前進?;顒觾热菀环矫嫘枰袀鹘y的內容,另一方面需要與時尚相結合,傳統文化需要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相補充,從而帶來文化活動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幫助吸引廣大群眾的參與。
四、結束語
群眾文化在社會生活中存在的范圍是十分廣泛的,而且隨著經濟活動等發(fā)展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只有當群眾的精神層面得到了滿足與進步,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才可以順利開展下去,在基層中加強對文化的建設,有助于群眾率先接觸并且了解新文化、新思想,這對于社會民主法治,所以加強基層文化的建設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呂振泉.解析新形勢下如何開展群眾文化工作[J].文學界(理論版),2012(10).
[2]張宏.淺談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群眾文化工作[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3]劉瑞平.新形勢下如何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J].群文天地,2012(23).
[4]李亞華.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對策及發(fā)展方向[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31).
[5]蒙昌梅.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現狀以及對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6(10).
[6]陳洪.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及其現狀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10).
(作者單位:萊州市文化市場執(zhí)法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