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夕
高野山,是唐朝時期的日本佛教高僧空海大師隨遣唐使赴中國習佛歸來,于公元819年興建金剛寺的修行傳道之地,是日本密教真言宗的本山,日本的佛教圣地,最盛時有寺院1200座,明治維新后衰落,但仍有120座。
高野山奧院是日本最大最有名的墓園,日本歷史上許多著名高僧和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戰(zhàn)國時代的將軍豐臣秀吉、織田信長,近代的中曾根康弘等,都有他們的墓地或靈塔。日本人傳說,空海大師為彌勒佛轉世,因此許多日本人對身后的最大愿望,就是葬在高野山,期望與空海大師一同轉世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明治維新前,只有高僧和豪門巨族才可在此建墓設靈塔。但明治維新后對庶民開放,墓冢和靈塔大量涌入,據說可能多達上百萬。許多日本大公司,如日產汽車、南海電鐵等,亦在此設靈塔祭奠因公逝世的員工。由于土地有限,供不應求,現想在高野山奧院擁有一平方公尺土地安排后事,價錢竟高達數百萬美元——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地皮了。
通往空海大師御廟的兩公里參道兩側,杉木森森,密布墓園和各種慰靈的碑石和靈塔。其中一塊特別的碑石尤為引人注目。這是一塊中文碑石,碑身斑駁殘舊,顯然歷經了漫長歲月。上刻一個十字架和九個中文楷書大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下刻中文行書的碑文正文,立碑人為“大秦寺僧景凈”,立碑時間是“大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最底部還有一些拼音文字。
記載西方基督教于唐朝時期傳入中國的大秦景教碑鼎鼎有名,我早已聽聞。但這塊被中國視為國寶的著名碑石,怎么會出現在日本佛教圣地的高野山?此乃真碑還是假碑?
這里竟然涉及一段跨越1200年的東西方及中日間的文化交流歷史。
所謂“大秦”,是古代中國對古羅馬帝國區(qū)域的稱呼。大秦景教碑于中國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在西安附近出土,當時已有耶穌會傳教士在華傳教,他們憑此碑認出,大秦景教應是基督教一個古老教派。碑文記載,一個叫阿羅本的波斯傳教士歷經跋涉進入中國,于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到達長安傳教,他拜謁了當朝天子,要求在中國傳播基督教。此后唐太宗降旨準許他們傳教,景教開始在長安等地傳播起來。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他們在長安義寧坊建大秦寺(基督教教堂),并發(fā)展了21名教士。這說明早在哥倫布地理大發(fā)現后,歐洲傳教士來華的近一千年之前,西方的基督教已光臨過中華大地。因此大秦景教碑的發(fā)現,轟動了羅馬教廷和歐洲史學界,當時不少西方傳教士得知后,爭相把碑文拓片,譯成拉丁文后寄往歐洲本國。
但也有不少人持懷疑態(tài)度,因為阿羅本在中國長安建基督教教堂之時,基督教的傳教士尚未跨過中歐的多瑙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尚是基督教羅馬帝國視為化外蠻荒的異教徒的國土。他們懷疑所謂的“大秦景教碑”,其實是歐洲傳教士偽造的。直到后來在中國西安、福建泉州、北京房山地區(qū)陸續(xù)有更多大秦景教歷史文物出土,質疑和爭論才逐漸平息下來。
我翻看資料發(fā)現,日本高野山的大秦景教碑原來是摹本,原碑現珍藏于西安碑林,是中國嚴格禁止出境的國寶級文物。但高野山這個復制品也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立于此地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因歐洲基督教會和學術界很看重大秦景教,20 世紀初,曾有西方學者擬重金購買送往大英博物館珍藏,但為清政府所拒。后朝廷派陜西巡撫等人與來者協(xié)商,最后達成協(xié)議:廢除購買合同,獲準其復制品帶回歐洲。而后,此碑被復制了多份運往歐洲,復制品十分逼真,幾可亂真,其一現藏于梵蒂岡博物館。
高野山這面仿制的大秦景教碑,是一位英國女學者戈登夫人于1911年贈予的。這位基督教女學者1891年訪日,上了高野山,為高野山的東方宗教神秘氣氛所傾倒,并認為空海大師的佛教真言宗與基督教有許多相通相似之處。大秦景教碑文用中國人熟悉的佛教教義和文字闡述基督教教義,戈登夫人認為具有某種象征意義,遂贈予高野山,以體現不同宗教間的溝通和包容。有生之年,她還曾在英國為日本留學生提供幫助,被尊為“留學生之母”,將幾十萬冊歐美書籍捐贈給日本,為日本與英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貢獻。戈登夫人1921年逝世后,遺體按其遺囑葬于高野山大秦景教碑旁。
立于高野山奧院參道上的大秦景教碑令人感慨萬千:人類許多獨特的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并非一直是文明的孤島,而是有過與異族文化接觸交匯,得以豐富自身的機遇。古代文明間的接觸可能比后人所知的更頻繁,可惜許多已湮滅于歷史塵埃之中。作為一個常為東西方文化之爭所困擾的現代中國人,亦不免對一千多年前盛唐時代那種敞開國門、廣納四方客人——無論東洋或西洋來客——的宏大氣勢所折服。
但到公元845年,唐武宗大舉鎮(zhèn)壓佛教,被當時中國人視為夷教的大秦景教也被波及,長安的大秦寺被毀,“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被埋,大秦景教逐漸衰落絕跡,直到千年后,此碑才得以重見天日??梢娢拿鹘涣鞯闹袛啵袝r并非是受阻于高山、大海、沙漠等所謂的天塹險途,而往往是統(tǒng)治者為鞏固其權力打壓異己的暴力行為。這不僅是我們所有,日本民族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有旅日華人女作家在作品中寫道,大秦景教曾由日本赴唐留學僧帶回日本,在日本的文化中留下若干蛛絲馬跡,而基督教真正進入日本的時間,是在公元16世紀,幾乎與葡萄牙人到達中國澳門是同一時期。
日本是海國島民,對外來文化抱有強烈好奇心及求知欲,對基督教并不抗拒,因而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教相當順利和成功。不到100年,教徒已達到37萬人,占當時日本人口的2%,其中還包括不少地方諸侯,比如九州島的一位諸侯大村純忠,甚至將他的領地長崎港捐給了傳教的耶穌會,遂使長崎獲得“東方小羅馬”的稱號。
但好景不長,在軍閥德川家康統(tǒng)一日本,建立德川幕府政權后,為鞏固權力,對內施行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杜絕了社會的上下流通;對外則閉關鎖國,并頒布禁教令,以極殘忍的手段趕盡殺絕天主教,其間還曾鎮(zhèn)壓了一場天主教徒的大起義,屠殺了三萬七千名教徒。據估計,在長達250年持續(xù)不斷的迫害下,日本有20萬天主教教徒殉教,天主教幾乎在日本絕跡。
德川幕府統(tǒng)治的江戶時代,可說是日本歷史上一個嚴重停滯的時代。在明治維新到來的前夕,日本被美國軍艦敲開國門,西方傳教士又回到日本。這時奇跡發(fā)生了:一個已宣告死去的宗教又復活了。
1865年,在日本禁教后重新建立的第一所長崎大浦天主堂(現為日本唯一的西式國寶級建筑),來了一群衣衫破爛的農民,為首的鄉(xiāng)下接生婆告訴法國神父,他們是隱藏的天主教徒。以為天主教在日本早已絕跡的神父又驚又喜,隨后經過秘密探訪,發(fā)現僅僅浦上周圍,隱藏的天主教教徒就有近五萬人,基督教世界為之震驚。全日本的百萬天主教教徒等了250年,整整七代人,終于等來了他們的“羅馬神父”。這位鄉(xiāng)下接生婆杉本百合,亦成為日本基督教史中“打開歷史大門”的傳奇人物。
東西方文明在重重艱難中,交匯接觸而又中斷的那一頁悲壯的歷史,早已翻過。日本佛教圣地高野山,是今天許多歐美人士投宿寺廟,修行體驗東方文化的圣地。清晨,按高野山投宿的規(guī)定,大家跪在佛堂聽誦佛經、捻香禮佛,然后再吃早餐。肅穆地跪在佛堂體驗東方佛教文化中的歐美游客,可能他們絕未想到,在日本禁教時代,在政治經濟上享有特權的佛教寺院也曾助紂為虐,參與過對天主教教徒的迫害——但那個時代畢竟過去了。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