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華
摘 要: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不必一定要等到了那個規(guī)定的時間段到來再開始。教育要趁早、教育要隨機、教育不能等、教育不能靠。對家里的孩子要結(jié)合日常生活隨時隨地進行知識與品行的教育、引導。在 “對”的時間,拿出“對”的知識,進行“對”的傳遞,肯定會產(chǎn)生“對”的結(jié)果。機緣巧合,關(guān)鍵在“合”上。
關(guān)鍵詞:教育;隨機;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7)26-0027-02
前一陣子,應(yīng)邀參加一個初中語文教師的教材培訓會。會后用餐時,有位年輕教師問筆者:周老師,教初一學生學議論文時用不用介紹有關(guān)議論文的文體知識?筆者知道,她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初一語文教材中安排了一個以議論文為主的單元,筆者在培訓會上解讀教材時也涉及到一些議論文的文體知識,而一般初中教師認為學生到初中三年級時才開始學習議論文,在初一不必涉及這種文章體裁。
筆者還未及回答,有位教齡較長的教師按照慣常的觀念,發(fā)表意見說不能介紹,要回避“議論文”這個概念。理由是學生年級低,不容易接受,應(yīng)該等到初三再介紹。吃飯變成了小型研討會,反映了教師研究教材與教法的極大熱情。筆者有不同意見,想與青年教師交流,便說,覺得介紹一點也無妨。筆者的理由是,如果教材中沒有編排議論文單元,教師大可不必很牽強地去介紹議論文知識,而現(xiàn)在既然編者把議論文編進了初一教材,那就認為學生可以接受這幾篇議論文的內(nèi)容。遇到了這種文體就沒有必要回避,順便提一下這是議論文,議論文就“長”這模樣,就可以了。等到了初中三年級,學生學過的議論文多了,有了一定基礎(chǔ),有了對議論文的感性認識,認知能力也達到了一定高度,再有意識系統(tǒng)地引導學生學習議論文的文體知識,就順理成章了。筆者這也是一家之言,見仁見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靈活掌握。筆者認為,這是一種隨機引導的“教”。
這件事使筆者想到了平時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如果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那么筆者覺得機會是學習的捷徑。學齡前的兒童,沒有學校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wù),但不等于不需要學習。實際上除了吃奶、睡覺、哭叫、拉屎撒尿這些本能之外,其他知識與能力都要通過學習獲得。比如走路、說話、自己拿勺或筷子吃飯,比如穿衣服、穿鞋、系鞋帶,比如洗臉、刷牙、疊被子、洗手絹等等。哪樣都需學習得來。不是家長教,就是幼兒園老師教。怎么教呢,不是在教室里上課,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機教,遇到什么教什么,誰趕上誰教。教得自然,學得巧妙,也很有成效。如果總認為孩子小,而不教,不提出要求,或僅僅依靠幼兒園老師去教,孩子的成長可能要受到不利影響。這說明這種“教”要結(jié)合日常生活。
這種“教”要抓準切入點。對于剛出生的孩子,媽媽或身邊的親人就每天跟孩子說話,如“寶貝,該吃奶了”“孩子,該換尿布了”等等,對一個不懂事、不會說話的孩子,家長每天都跟他(她)說話,這就是一種交流,也是一種隨機的教育、引導。沒誰認為這種交流不必要,都覺得這是有用的、有意義的。孩子自己會拿勺吃飯,也懂點事兒了,掉了飯粒,家長說:“寶貝,要把掉在桌子上的飯粒撿起來吃掉?!焙⒆泳投貌⒂涀×诉@個行為要求。如果總是不提,非等到孩子進學校再告訴他(她)吃飯不要掉飯粒,可能壞習慣就難以改正了。
這種“教”要講究適度。母親帶著五六歲的女兒參加婚禮,孩子看新娘很漂亮,不禁流露出羨慕的表情,母親隨機說一句“你長大了也會做新娘的”,這是一種暗示,一種引導,對這句話誰也不會認為母親是在引導孩子早戀,而認為是引導孩子向往成長、向往美好、向往未來;同樣,母親帶著女兒看望剛生產(chǎn)不久的女友,對方的嬰兒很可愛,自己女兒很喜歡,母親說一句“你將來也會生寶寶的”,對這句話誰也不會認為母親在引導孩子早育,而認為是引導孩子客觀地認識周圍世界,認識自己。但是這時如果母親告訴孩子當新娘的細節(jié),生孩子的具體感受,那就是不恰當了。這個“度”,就是點到為止。
這種“教”要潛移默化。生活在農(nóng)村的孩子,從小看父母勞動,有時也做一些家務(wù),這樣的孩子立事早、勤快、眼里有活兒。生活在藝術(shù)氛圍濃厚的家庭的孩子,可能很早就表現(xiàn)出對藝術(shù)的理解和感悟,甚至掌握了一些表現(xiàn)技能。生活在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可能從小喜歡讀書,愛思考,相對來說知識面可能也要寬點,某些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可能要了解得多一些。這些與同齡孩子不一樣的見地和本事,顯然不是在學校獲得的,而是來自于家庭。當然也不一定是遺傳的先天因素,而更多的是后天環(huán)境使然。評價一些造詣高的專業(yè)人士時往往加一個詞——“家學淵源”,這就是說家庭環(huán)境對一個人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耳熟能詳,都在強調(diào)平時的引導、教育、影響。
這種“教”比較適合人文學科。數(shù)理化邏輯性強,知識框架由淺到深具有比較嚴密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除非可以營造,一般較少進行知識傳授的機遇。而語文、政治、歷史、地理這些學科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機會比較多。比如結(jié)合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大范圍的紀念慶祝活動講一點現(xiàn)代史知識,結(jié)合旅游所到目的地介紹一點地理知識,看到隨處可見的24字核心價值觀隨口說說其中的一項,可能會給孩子留下更為深刻的烙印,等等。
再回到開頭的話題,初一年級在學習議論文時告訴學生:這種形式就是議論文,議論文有它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語言特點,現(xiàn)在先體會,到初三時再集中學習。這樣做就很恰當。
有些概念、有些知識學生已經(jīng)在生活中或?qū)W習中遇到了,不必非等到規(guī)定的時間、規(guī)定的地點到來了,再去告訴、講解,這是從時間上說。家庭生活中有了接受某種知識的機遇也不一定非得讓孩子到學校去學習,去接受教師的訓導,這是從空間上說。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不必一定要等到了那個規(guī)定的時間段到來再開始。教育要趁早,教育要隨機,教育不能等,教育不能靠。對家里的孩子要結(jié)合日常生活隨時隨地進行知識與品行的教育、引導。在“對”的時間,拿出“對”的知識,進行“對”的傳遞,肯定會產(chǎn)生“對”的結(jié)果。機緣巧合,關(guān)鍵在“合”上,這是筆者對“教”的一點體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