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翻譯對文化的的交流和人類相互了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翻譯是一項嚴肅而艱苦的工作,需要的是深思熟慮而不是淺嘗輒止。望文生義的英漢互譯會造成嚴重的信息失真。本文對once bitten,twice shy、借刀殺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等習語翻譯提出了相應(yīng)的看法。
關(guān)鍵詞: 英漢互譯;once bitten,twice shy;借刀殺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236-1879 (2017)20-0004-03
翻譯是一項嚴肅而艱苦的工作。翻譯對文化的的交流和人類相互了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翻譯需要的是深思熟慮而不是淺嘗輒止。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由于受譯者已有的根深蒂固的母語的影響,譯者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英語中的內(nèi)容與形式與漢語中的內(nèi)容與形式作這樣和那樣的對比,甚至想當然地把外語中的某種表達方式直接等同與母語中的某種形式,從而造成很多似是而非、甚至完全錯誤的譯文。比如,有的譯者將英語中的once bitten,twice shy譯為漢語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dog-eat-dog譯成“狗咬狗”。有的譯者將漢語中的“借刀殺人”翻譯成“用借來的刀殺人”murder with a borrowed knife和kill with a borrowed sword,將漢語中的“醋壇子/醋罐子”真的翻譯成“有醋味的女人”vinegary bitch。
一、once bitten,twice shy難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嗎?
其實,關(guān)于once bitten,twice shy的漢譯,陳文伯先生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提出了異議。他在《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第102頁。)引用《現(xiàn)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香港),1978年第10版中的中文譯文指出:once bitten,twice shy就是“一回上當二回乖;上一次當學(xué)一次乖”。應(yīng)該說,這個翻譯已經(jīng)是很精當?shù)牧?。因為,該辭典提供的原文是:a person who has been cheated is likely to be cautious afterwards。顯然,這段譯文就是:一個被騙的人下一次就可能小心謹慎。不用說,這樣的意義與人們習以為常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相去甚遠。漢語中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說一個人在受到不好的經(jīng)歷以后,以后就會產(chǎn)生對類似事物的害怕與恐懼。而英語中的once bitten,twice shy是指一個人在得到某種教訓(xùn)以后變得聰明智慧了。所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和once bitten,twice shy完全是兩碼事。
但是,直到今日,很多詞典還將once bitten,twice shy翻譯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如《牛津英語習語詞典》英漢雙解版 第二版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3月第355頁將once bitten,twice shy翻譯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次被咬,下次膽小”。
又例如,秦秀白先生主編的《當代英語習語大詞典(英漢雙解),天津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1月》提供了once bitten,twice shy的兩個漢語翻譯文本“一回上當,二回乖;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顯然,第二個譯文是錯誤的。《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英英 英漢雙解)第四版也將once bitten,twice shy錯誤地翻譯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第1594頁)。張春柏主編的《實用漢英習語詞典》(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7月)第377頁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條目下列出了五個英語譯文,其中一個就是once bitten,twice shy?;萦钕壬骶幍摹缎率兰o漢英大詞典 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2.9》第1909頁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譯為once bitten,twice shy。吳光華先生主編的《漢英大辭典(第三版),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1月》第1924頁也將“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譯為once bitten,twice shy。
那么,once bitten,twice shy究竟翻譯成何種漢語意思最恰當呢?的確,once bitten,twice shy可以翻譯成“一回上當二回乖;上一次當學(xué)一次乖”。當然,根據(jù)不同的語境,還可以翻譯成意義相同而形式不同的漢語“一次吃了虧,下次長智慧”,“一次傻,二次精”。不過,在筆者看來,once bitten,twice shy翻譯成漢語“吃一塹,長一智”是最為精當?shù)摹?/p>
那么,有人可能會問:既然once bitten,twice shy不是漢語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那么,漢語中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在英語中有沒有非常近似的表達呢?毫無疑問,答案是肯定的。
人類的思維有極其相似、相近甚至相同的。所以英語中有許多與漢語相似的表達形式:
陳文伯先生在其著作《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第209頁。)一書中引用了一個英語諺語:He that hath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a rope恰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英國版。英語中還有Whom an adder bites dreads a lizar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蜥蜴)、A scalded dog(cat)fears cold water(被燙的狗兒怕冷水)。The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被燙的孩子害怕火)(徐竹生編著:《英語諺語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034頁)
二、“借刀殺人”難道是“用借來的刀殺人”嗎?
“借刀殺人”是漢語中一個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成語。當然,“借刀殺人”的變體就是“借劍殺人”?!缎咽酪鼍墏鳌分杏校骸岸┦蠠o風生浪,激夫主以興波;借劍殺人,逼嫡妻以自盡?!钡?,在將這個成語譯為英語的時候,人們往往犯錯誤。
比如,霍克斯先生在其英譯《紅樓夢》中就三次將“借刀殺人”譯為Those old women know just how to sit on the mountain-top and watch the tigers fight; how to murder with a borrowed knife, or help the wind to fan the fire.
A scheming woman kills with a borrowed knife.
She would ‘kill with a borrowed knife - or rather she would watch the killing from a safe distance, like a traveller reclining on a mountainside who watches two tigers tearing each other to pieces in the valley below.
如果說霍克斯作為英國人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夠,不免犯望文生義的錯誤的話,那么,楊憲益先生就不應(yīng)該犯這樣的錯誤。但是,楊憲益先生卻在《紅樓夢》英譯本中將“借刀殺人”翻成英語kill with a borrowed sword,這實在是不應(yīng)該的。
Talk about‘sitting on a hill to watch tigers fight, ‘murdering with a borrowed sword, ‘borrowing wind to fan the fire,‘watching people drown from a dry bank and ‘not troubling to right an oil bottle thats been knocked over—theyre all old hands at such tricks.
你是知道的,咱們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們,那一位是好纏的?錯一點兒他們就笑話打趣,偏一點兒他們就指桑說槐的報怨?!接^虎斗,‘借劍殺人,‘引風吹火,‘站干岸兒,‘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掛子的武藝。況且我年紀輕,頭等不壓眾,怨不得不放我在眼里?!都t樓夢》第十六回,第205頁。
如果按霍克斯先生和楊憲益先生的翻譯回譯過來就是“用借來的刀殺人/用借來的劍殺人”,這顯然完全偏離了“借刀殺人”的本來意義。
非常明顯的是,“借刀殺人”的含義是:自己不露面,利用別人去害人?!独蠚堄斡洝返谖寤赜涊d:“我當初恨他報案,毀了我兩個弟兄,所以用個‘借刀殺人的法子,讓他家吃幾個月官司,不怕不毀他一兩千吊錢?!保ā吨袊烧Z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第625頁。)
“借刀殺人”的英語誤譯在許多詞典中依然存在:比如,尹邦彥編《漢語熟語英譯詞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6年1月第1版)第328頁在“借刀殺人”下列出三種英譯參考,其中之一就繼續(xù)沿襲了楊先生的錯誤。吳光華先生在其詞典中依然將“借刀殺人”譯為murder a person with a borrowed knife/borrow a knife to kill a man,雖然他也同時列出了其他可以接受的翻譯范例?;萦钕壬谄湓~典(第813頁)中也將“借刀殺人”譯為murder with a borrowed knife。
那么,漢語“借刀殺人”的正確英譯是什么呢?以下就是可供選擇的譯文:
kill sb.by anothers hand,make use of one person to get rid of another,do harm to sb . through the hands of another,make use of another person to get rid of an adversary。
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何英譯?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作“巧婦做不得無面馎饦”和“巧媳婦煮不得沒米粥?!瘪A饦即湯餅。最能干的婦女沒有米面也做不出飯食來。比喻缺少必要條件,事情不可能辦成功。宋·陳亮《又壬寅夏書》:“富家之積蓄皆盡矣,若今更不雨,恐巧婦做不得無面馎饦?!?/p>
賈蕓笑道:“舅舅說的倒干凈。我父親沒的時候,我年紀又小,不知事。后來聽見我母親說,都還虧舅舅們在我們家出主意,料理的喪事。難道舅舅就不知道的,還是有一畝地兩間房子,如今在我手里花了不成?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粥來,叫我怎么樣呢?還虧是我呢,要是別個,死皮賴臉三日兩頭兒來纏著舅舅,要三升米二升豆子的,舅舅也就沒有法呢。”(《紅樓夢》第二十四回)賈母笑道:“這正是‘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粥來?!北娙硕夹ζ饋?。《紅樓夢》第七十五回
李紈道:“就是鴛鴦我也告訴過他,我說璉二奶奶并不是在老太太的事上不用心,只是銀子錢都不在他手里,叫他巧媳婦還作的上沒米的粥來嗎?(《紅樓夢》第一百一十回)
十分有趣的是,英語中也有與此十分相似的表達方式。You canno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可以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絕妙的對應(yīng)語。這句來自《圣經(jīng)》的諺語的本義是“無草不成磚”,因為草是做磚的必要材料,沒草自然無法做磚。因此,這句諺語的引申意義就是:You have to have all the necessary materials in order to make something. 為了做某事,你必須要有必要的材料。
下面的英語例句非常充分表達了漢語中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然,在理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本質(zhì)意義的條件下,我們必須根據(jù)具體情境靈活翻譯,可以分別譯為“無米不成炊”、“無草不成磚”和“無客不成席”,否則也會不倫不類。
Ellen: I really wanted to give Fred a birthday party, but none of the people I invited were able to come.
艾倫:我真的想給弗雷德舉辦一個生日聚會,但是我邀請的人沒有一個能來。
Jane: Dont blame yourself. You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珍妮:別自責了。無客不成席嘛。(《美國習語和短語動詞詞典,第776頁。》)
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何英譯?
漢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含義是:靠近朱砂易染成紅色,靠近墨就會變黑。比喻人因環(huán)境的影響而改變其習性?!段饔斡洝返诙兀骸靶姓叩溃赫沁@等說。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怪在此,斷知水性?!?/p>
十分有趣的是,英語中的一個諺語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與狼為伴,會學(xué)狼叫)。其英語釋義為:if you mix with evil companions you will soon be as wicked as they are.如果你與壞人為伍,不久你就會與他們一樣壞。我們可以十分肯定地說,這個英語諺語就是漢語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孿生兄弟。
當然,英語中表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還有不少類似形式,只不過有時英語中只取該習語的前一部分的正面意義而省略了后一部分的反面意義。
He that ( who) touches pitch shall be defiled ( therewith).觸及樹脂,必污手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徐竹生編著:《英語諺語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394頁)
If one dwell by(next door to) a cripple,he will learn to halt.跛者為近鄰,不覺亦跛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徐竹生編著:《英語諺語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464頁)
Keep good men company and you shall be of the number.與賢人為伍,易入賢者伍。交好人,學(xué)好人。/近朱者赤。/跟好人,學(xué)好人。(徐竹生編著:《英語諺語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545頁)
With the good we become good。跟好人學(xué)好人。/近朱者赤。(徐竹生編著:《英語諺語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047頁)
五、“醋罐子/醋壇子”真是“有醋味的潑婦”嗎?
漢語中用醋罐子、醋壇子和醋意、醋勁來形象地表示嫉妒心理,特別是指男女關(guān)系上的嫉妒之心。其實,漢語中雖有一個“醋”字,但我們翻譯的時候決然不能將“醋”翻譯出來。漢語中只不過是借用“醋”的形象表達強烈的嫉妒情緒。如果就“醋”譯“醋”,就會大謬不然。
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幾十年致力于將中國文學(xué)名著英譯。他們倆的貢獻眾人皆知。如今,兩位先生均駕鶴西去。不過,即使在這樣的名家之手,翻譯中有敗筆也是毋庸諱言的。
《紅樓夢》第二十一回賈璉向平兒求歡不成對平兒說了一段針對王熙鳳的話:“你不用怕他,等我性子上來,把這醋罐打個稀爛,他才認得我呢!”楊憲益先生居然真的把“醋罐”譯成了 vinegary bitch(帶醋味的婊子)“Dont be afraid of her. One of these days when I really lose my temper, Im going to give that vinegary bitch a good beating to show her whos master here.”這是在說不過去。
同樣的一段話,英國人霍克斯的翻譯就是準確到位的:“You neednt worry about her,” said Jia Lian. “One of these days when I get my temper up Im going to lay into that jealous bitch and break every bone in her body. Then perhaps shell know whos master round here. ”霍克斯把“醋罐”翻譯成“妒火中燒的婊子”顯然才是正確的。
還好,在楊憲益的英譯《紅樓夢》中,涉及到表達“醋意”的文字,僅此錯誤。這或許是楊先生一時疏忽所致。
六、You go your way,Ill go mine果真是“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嗎?
記得有一本大學(xué)英語教材中有篇文章,題目是You go your way,Ill go mine。咋一看,這句英語,只要初中畢業(yè)的學(xué)生都能照字面意思翻譯出來。但是,事實上是,對這句話不進行認真思考,必定鬧出笑話。當年那本教材上就是翻譯的“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然而,這卻是一個笑話。
筆者一開始就認為此課文標題翻譯有問題,后細讀幾遍,確實發(fā)現(xiàn)大有問題。其實,要正確地翻譯此標題,必須認真閱讀課文,深刻理解作者的語言和要表達的思想,才能正確翻譯這看似簡單的兩句英語。
原來,這篇文章表達了一種美好的人類的同情心。一個郵差叫作霍馬,他要把一封載有胡安陣亡的電報親自送給他的母親桑德瓦爾太太?;赳R到了桑德瓦爾太太家見到桑德瓦爾太太。他極力不想承認電報是送給桑德瓦爾太太的,電報中的胡安也不是桑德瓦爾太太的兒子胡安。
其實,這位老太太在見到郵差的時候就猜到了兒子的噩耗。但她開始的時候極力壓抑自己的情緒,若無其事讓郵差在家里坐下,并拿出兒子胡安平時喜歡吃的糖果。但是,到最后,老太太終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傷心地哭了起來。這個時候,郵差既尷尬又矛盾:他既不能是老太太的兒子,又不能不告訴老太太兒子陣亡的噩耗,也不能減輕老太太的痛苦與悲傷。他顯得十分無助。所以這位郵差的心里反復(fù)地說:“我能做什么?我到底能做些什么?我只是個送信的”。
顯然,只有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內(nèi)容以后,我們才能將You go your way,Ill go mine恰如其分地翻譯為:愛莫能助?!皭勰苤彼膫€字傳達的是暖暖的人間真情,是郵差對老太太深深的同情和理解而又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tài)的深刻的反映。相反,隨意而為之的“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這一翻譯,顯得冷漠無情、薄情寡義。顯然,文章的作者絕不是要表達這樣的意思。因此,將You go your way,Ill go mine翻譯成“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是荒唐可笑的。
翻譯中的種種誤譯產(chǎn)生的原因何在:
第一,譯者沒有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一些譯者匆匆忙忙,對文本內(nèi)容缺乏深思熟慮,只從文本的形式上考慮,因此常犯錯誤。
第二,人云亦云,不假思索。人們很容易犯人云亦云的錯誤,關(guān)鍵問題在于缺乏批判性思維。有時崇拜名家,而名家也有犯錯誤的時候。這樣一來,將錯就錯,謬種流傳。
第三,在英語漢譯的過程中,譯者沒有注意英文文本的上下文和英美人士對有關(guān)概念和術(shù)語的解釋。其實,只要認真閱讀英美人士的相關(guān)解釋,許多錯誤是完全不會出現(xiàn)的。
第四,譯者的語言修養(yǎng)直接影響了翻譯的質(zhì)量。
以英漢翻譯為例,將英語翻譯成漢語稍微容易點,因為我們對漢語的把握程度遠遠超過對英語的把握。因此,在英譯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有較大的發(fā)揮余地。如果一種遣詞造句不妥,我們可以有別的選擇。當然,我們時常看到:明明并不復(fù)雜的英語,在有的譯者的筆下的漢語譯文就顯得啰里啰嗦、平淡如水,而在有的譯者筆下的譯文明白曉暢、音韻和諧。顯然,這是漢語修養(yǎng)的問題。
至于漢譯英,問題就大得多了。因為英語是我們譯者不很熟悉的語言,要將我們熟悉的母語用英語的形式和內(nèi)容表達出來,實在是難度極大。我們在漢譯英的過程中,缺少太多的選擇,往往會顯得捉襟見肘、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時候,無論我們怎樣絞盡腦汁,也找不到我們有把握的英語表達方式。因為,在我們譯者的腦子里儲存的有關(guān)英語語言和文化的信息實在有限。有時候經(jīng)過努力勉強譯出一段英語,我們對英語譯文也不會有充分的信心。
一句話,翻譯有風險,涉足需謹慎。望文而生義,必然有大錯。
作者簡介:張茵(1962--),女,講師,樂山師范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研究方向:英語教學(xué)方法和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