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璐 焦稱稱
摘 要:中外交流的頻繁,使得中國的餐飲文化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的一種重要方式,菜名的翻譯由此受到學者們的重視,本文試從跨文化角度,分析中國菜名的翻譯策略,以增加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促進中外交流。對于中文菜名英譯中特色文化的傳遞,這些翻譯技能在傳遞原文的基本信息的同時也有助于讓中菜走向世界。
關鍵詞:菜名;跨文化;翻譯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飲食受到越來越多的西方人的關注,使得我國的餐飲業(yè)日趨國際化。但是中式菜名的英譯卻不盡人意,鬧出了許多笑話,例如:將“四喜丸子”翻譯為“四個高興的丸子”;將“童子雞”直譯為“沒有經(jīng)歷性生活的雞”。這不僅讓中國人自己啼笑皆非,更是讓外國人摸不著頭腦。
很多學者也對中式菜名的英譯進行了研究,但大部分是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指正等。事實上,翻譯絕不是兩種語言之間簡單的轉(zhuǎn)換,更多的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鑒于中式菜肴自身獨特的烹飪特點和文化內(nèi)涵,從文化角度來研究中式菜名有其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美國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1993)說過:“就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譯者的雙文化功底甚至比雙語功底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語境中才富有意義?!北疚慕柚退固丶{的文化翻譯理論,并結(jié)合翻譯中的歸化、異化理論來研究文化視角下的中式菜名的英語翻譯。
一、文化翻譯理論和歸化、異化
1.文化翻譯理論
巴斯特納認為翻譯絕不是純語言的行為,而是深深植根于語言所處的文化之中。其曾在自己的著作《翻譯、歷史與文化》中提出:第一,翻譯應該以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關注不同文本所蘊含的不同文化功能,從而達到翻譯目的。第二,翻譯不是簡單的譯碼——重組的過程,更多的是一個交流的過程,主要是文化內(nèi)部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第三,翻譯不應局限于對原文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該文本在譯語文化中功能的對等。要考慮翻譯服務對象,即譯文讀者的接受能力,并考慮原文本在原語文化中所起到的功能。第四,為滿足不同的需要,不同時期的翻譯需要遵循不同的原則和規(guī)范,從而滿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不同文化群體的需要。
2.翻譯的歸化和異化
關于歸化和異化的定義,施萊爾馬赫(1813年)在《論翻譯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譯含有文化內(nèi)涵的文本可以通過兩種路徑:一是盡可能讓作者不動,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二是盡可能讓讀者不動,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把前者概括為異化,后者概括為歸化。韋努蒂又分別給出了具體的定義。翻譯的歸化法是“以民族中心主義為核心,使外語文本符合譯人語言的文化價值觀”,它是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譯策略;而異化法是“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語言文化價值觀的場景”H1,它主張在譯文中保留源語文化,豐富目的語文化及語言表達方式。
二、跨文化視角下菜名的翻譯方法
1.直譯法
直譯法是菜名翻譯最簡單,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通常是把對應的制作方法或作料先譯,再加以主要原料作為中心詞菜品,由烹調(diào)原料和烹飪方法直接命名,一般在翻譯時候使用直譯法進行翻譯利用直譯法進行翻譯,更好地傳達原文意思,體現(xiàn)原文風格。如:香菇蒸雞譯為Steamed Chicken with Mushroom,把雞肉的做法蒸字譯出來,使人一目了然。又如干燒魚翅譯為Dry-fired Shark Fin,都譯出了蒸、干燒等制作方法,外國人在點餐時,就會立即明白菜品的特點。
2.意譯法
由于菜品的做法具有多樣性,在跨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菜品又具有不同的含義,一些命名復雜或文化元素的菜名,采用直譯法往往不能窮其實質(zhì),甚至還有可能引起誤解。因此,意譯的翻譯方法就顯得十分必要。意譯法中最常用的處理方法是“烹飪方法+主料+with/in+配料或調(diào)料”,以原料為中心詞,再加上用介詞with/in或與調(diào)料或配料構成的短語,有時把烹調(diào)方法一起譯出。如“蒜泥胡豆”譯為Broad Beans with Mashed Garlic,“鹽水蝦”譯為Boiled Shrimp in Salt Water。類似的例子還有紅燒獅子頭:Mewed Pork hall in Brown sauce,螞蟻上樹:Rice Noodles with Minced Pork等。
3.音譯法
音譯法是按照中文拼音譯出,音譯法一般分為兩種,一是采用音譯或音譯加注法,一些主食常采用此譯法,如“炒面”譯為“Chow Mein”,“擔擔面”譯為“D an Dan Mein”;“粽子”譯為“Zongzi,a kind of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二是“音譯地名或是人名十style”的方法譯出,如:“杭州鳳鵝”可譯作“Pickled Goose,Hangzhou Style”,“德州扒雞”可譯作“Braised Chicken,Dezhou Style”,利用音譯法進行翻譯,更大程度上保留了源語言所表達的信息,更為貼切。
4.釋義法
釋譯法是指將事物的含義解釋出來的翻譯方法。如干炒牛河譯為Dry Fried rice noodles with beef,當紅炸子雞譯為Deep- fried Chick-en,再如三鮮湯譯為Soup with Fish,Shrimp and Pork,將各類菜式做一個簡單的解釋,外國人就能從菜單上對食物做出比較正確的判斷,從而減少想要這樣的菜,卻上成了別樣的菜肴等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煩,簡單明了。
總之,中國菜名在其意義、風格和內(nèi)涵上,都生動地反映著中國古老而豐富的飲食文化。隨著中國與其他國家日益頻繁的交往活動,我們在輸入外國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也應輸出我國優(yōu)秀文化。中國飲食文化作為我國優(yōu)秀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輸出”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文化視角下研究中式菜名的英譯很有必要?;谖幕g理論、歸化論和異化論,我們主要采用了三種翻譯策略,即直譯,直譯加解釋以及意譯,來進行探討。本文只是選取了眾多中式菜名中的一部分來進行剖析,以期拋磚引玉,希望廣大學者能夠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
[2]劉碹傳.論析菜肴英譯與中國飲食文化[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作者簡介:
馬璐(1987—),女,籍貫河南南陽,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學歷:研究生。
焦稱稱(1983—),女,籍貫河南洛陽,主要研究英語語言及文化,講師。
鄭州市市社科聯(lián)項目研究成果,項目名稱:鄭州市飲食行業(yè)外宣翻譯對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