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弋戈
清明寒食正當時
——清明節(jié)溯源
■文/弋戈
清明節(jié)的來歷
清明節(jié)是中國極為重要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蘊藏著極為厚重的感恩和忠孝文化,是中華歷史文明傳承的一個重要標志。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清明節(jié)被增設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
清明節(jié)又稱踏青節(jié)、三月節(jié)、祭祖節(jié)、掃墓節(jié)、插柳節(jié)等。“清明”本為節(jié)氣名,后來引入寒食禁火及祭祖掃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jié)。民俗專家介紹說,我國傳統(tǒng)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那么,清明節(jié)究竟是如何誕生起源、變遷發(fā)展、傳承沿襲至今的呢?
古代,在清明節(jié)令之前還有一個節(jié)令為“寒食節(jié)”, 有史家考證認為,寒食節(jié)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對火的崇拜。古人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周禮》中即明確記載當時有“司炬”之官。仲春季節(jié)氣候干燥,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也易引起山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要止熄一次,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jié)”與“寒食節(jié)”。但關于“寒食節(jié)”傳世最廣的是子推“割股奉君,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國發(fā)生內亂,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避難踏上流亡之路。在流亡期間,晉國賢臣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稱介之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跟隨重耳過著東躲西藏的流亡生活。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山間迷路,重耳餓得頭昏眼花,全身無力。介子推“割股奉君”(史界考證頗有爭議),偷偷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后來,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大封群臣,興奮之余偏偏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遂攜母隱居。晉文公醒悟之后,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又親自上門去請。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而更名)。晉文公便令御林軍進山搜索,還是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逼迫介子推避火出山。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安葬遺體時,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柳樹樹洞,洞里有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p>
晉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率領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祭掃后,晉文公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合而為一。
唐代詩人盧象賦詩《寒食》以紀念子推“綿山焚身”:“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昶巧胶託?,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蓢@文公霸,平生負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