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養(yǎng)老保險與消費支出:來自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證據

      2017-10-26 06:35:36于大川趙小仕
      當代經濟管理 2017年10期
      關鍵詞:農民

      于大川 趙小仕

      摘 要 用農村地區(qū)實行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這一政策變化來研究養(yǎng)老保險獲取對農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新農保制度對農民的消費支出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參加新農保制度會使農民的基礎性消費和高層次消費分別降低4.5%和0.6%;進一步分析顯示,新農保制度對不同年齡段農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存在結構性差異,對60歲以下參保農民的消費支出具有明顯的“擠出”效應,會同時降低年輕農民的基礎性和高層次消費,但對60歲及以上參保農民的消費支出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要實現(xiàn)新農保制度的消費刺激功能,還需在制度投入、制度設計、機制創(chuàng)新等方面下功夫。

      關鍵詞 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農民;消費支出;財富代替效應;預期收入效應;CSS數據

      [中圖分類號]F842.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7)10-0081-07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然而農民的最終消費率卻持續(xù)走低,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fā)展乃至整個宏觀經濟可持續(xù)增長的重要因素。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農村人口約為6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43.9%,但農民的最終消費率僅為8.45%,自1978年以來持續(xù)下降,農村人口巨大的消費潛力長期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農民消費率低下的原因除了農民的收入增長緩慢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農村地區(qū)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使得農民對未來不確定風險缺乏信心,導致他們不得不進行預防性儲蓄,從而形成謹慎性的消費行為。因此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成為釋放農民消費潛力,擴大內需的一條重要途徑。

      2009年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簡稱新農保)制度的實施是我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該制度的目標不僅在于維護農民的養(yǎng)老權益,同時還承載著穩(wěn)定農民老年預期,促進農民消費等一系列政策任務。新農保制度實施至今已走過了8個年頭,那么該制度究竟產生了哪些政策效應?其實施效果是否和政策預期相符?是否充分釋放了農民的消費潛力并顯著提高了他們的消費水平?對這些問題的系統(tǒng)回應不僅關系到農民的參保權益是否有效實現(xiàn),還關系到未來新農保制度改革與發(fā)展的方向,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國內外眾多學者對養(yǎng)老保險與消費的關系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但相關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的結論,大致形成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多數研究找到了新農保制度能夠促進消費的證據。例如劉遠風(2012)[1]對湖北省的研究、范辰辰和李文(2016)[2]對山東省的研究、溫海紅等(2016)[3]對陜西省的研究、Zhao et al.(2016)[4]基于CHARLS數據的研究均發(fā)現(xiàn)新農保制度對農民消費有顯著的刺激效應。王輝(2014)[5]基于雙重差分模型(DID)的分析得出,新農保對農民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35%以上。李慧和孫東升(2014)[6]利用全國性數據的實證分析顯示,新農保支出增加1%,農民消費相應增加0.46%。岳愛等(2013)[7]、賀立龍和姜召花(2015)[8]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農民消費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日常消費支出上,而對滿足較高層次生活需求的消費支出影響不大。馬芒和吳石英(2016)[9]的研究認為,新農保對消費具有促進作用的原因是增強了農民的安全感,使得農民對未來養(yǎng)老的預防性儲蓄減少,消費增加。

      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新農保制度在消費促進方面未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對消費的影響不大,甚至會產生抑制作用。例如楊志明(2011)[10]基于全國省際時間序列數據就農村社會保障與農民消費的關系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短期內農村社會保障對農民消費產生了抑制作用。于建華和魏欣芝(2014)[11]認為農村長期以家庭養(yǎng)老為主,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變革對農民消費需求影響較小,養(yǎng)老保險變革抑制了農民消費需求。黃睿(2016)[12]基于CHARLS2011~2013年面板數據的實證表明,參加新農保會擠占45~60歲農民的家庭消費,但60歲以上領取養(yǎng)老金農民的家庭消費也沒有顯著增加。王旭光(2017)[13]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考慮樣本自選擇的情況下,新農保對農民消費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國外學者對國內新農保制度的研究不多,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保障制度及其子項目對居民消費(儲蓄)的影響上,其研究結論也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例如Feldstein(1974)[14]利用美國1927~1971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研究社會保障制度對居民消費(儲蓄)的影響,發(fā)現(xiàn)社會保障計劃使美國的私人儲蓄率下降了30%~50%,極大促進了居民的消費。而另外一些學者則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如Jung et al.(2016)[15]對韓國公共養(yǎng)老金計劃的研究、Blau(2016)[16]對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發(fā)現(xiàn),養(yǎng)老保險并沒有顯著提高老年人的消費支出,原因是養(yǎng)老金擠出了來自子女和兄弟姐妹的收入轉移。

      綜合上述文獻可以看到,國內外學者在養(yǎng)老保險與消費關系問題上的研究已經較為深入,在理論及經驗研究上均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同時還應看到,現(xiàn)有研究在新農保制度究竟是否能夠促進農民消費問題上仍存在較大爭議,未達成一致共識,需要結合不同的數據和方法展開進一步的實證檢驗。此外,國內相關研究對新農保制度對農民消費作用機制的關注較少,使得這方面研究的深度略顯不夠,也在一定程度影響了所提出改革建議的科學有效性。鑒于此,本文將利用全國性的微觀調查數據,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探討新農保制度對農民消費支出的影響效應,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新農保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提供決策依據。

      二、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說

      養(yǎng)老保險作為我國社會保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xiàn)代社會人們應對老年風險的主要方式之一。遵循強制性原則,養(yǎng)老保險將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納入到制度覆蓋范圍之中,參保者通過繳納保費、積累資金等方式,可以在退休后獲得一定數量的養(yǎng)老金,以滿足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據生命周期消費理論(Modigliani and Brumberg,1954)[17],消費者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計劃消費和儲蓄行為,從而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實現(xiàn)消費的最佳配置。也就是說人們的現(xiàn)期消費水平并不僅僅取決于當前收入,而是根據未來預期收入,或者說根據終身收入來決定的。endprint

      養(yǎng)老保險制度通過政策干預改變了人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收入流,必然會對人們的消費決策產生影響(Feldstein,1974)[14]。這種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參加養(yǎng)老保險所需繳納的保費會減少參保人的當期財富,使消費資金受到擠壓,從而降低當期消費水平,可稱之為財富替代效應;二是參加養(yǎng)老保險可以穩(wěn)定參保人的老年收入預期,減少當前的預防性儲蓄,從而提高當期消費水平,可稱之為預期收入效應,養(yǎng)老保險對消費影響的凈值就取決于這兩種效應間的對比關系。因此,在一個不考慮借貸約束及不確定性的生命周期消費儲蓄模型中,養(yǎng)老保險與消費之間存在以下三種關系:其一,當財富替代效應與預期收入效應相當時,人們會維持當前的消費水平不變;其二,當財富替代效應大于預期收入效應時,消費將會減少;其三,當財富替代效應小于預期收入效應時,消費將會增加。以上理論闡述為分析養(yǎng)老保險與消費的關系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需要指出的是,與其他養(yǎng)老保險制度相比,新農保制度具有特殊性,因此在上述框架內探討新農保制度對農民消費的影響,還需結合現(xiàn)實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近年來農民的收入水平雖然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大多數農民在消費上仍持謹慎態(tài)度,這與農民長期以來收入偏低、增收緩慢有關,同時還與農村地區(qū)社會保障制度的長期缺位相關。由于缺乏制度性保障措施,農民普遍缺乏應對未來不可預知風險的信心,迫使農民不得不將一部分收入轉入預防性儲蓄,以滿足進入老年后的基本生活需求。新農保制度的建立可以在較大程度上解除農民對老年生活的后顧之憂,降低農民的老年風險。從當前新農保制度規(guī)定來看,新農保制度的參保人可以在多個檔次進行選擇,并且中央和地方財政還對參保人的保費繳納以及待遇享受給予補貼,新農保制度具有較強的經濟福利性特征。按照上述分析框架可以推斷,新農保將會顯著改善農民應對老年風險的能力,提高其消費欲望,從而增加當期消費。因此,本文提出假說1:新農保制度對農民消費支出有正向促進作用,參加新農保將提高農民的消費支出水平。

      此外,新農保制度以60歲作為養(yǎng)老金待遇發(fā)放的分水嶺。對于60歲以下的參保人而言,參保繳費必然會對當前財富產生擠壓,形成財富替代效應。雖然根據制度規(guī)定,農民個人繳費全部進入個人賬戶,此外地方財政繳費補貼也進入個人賬戶,同時在待遇享受上,除個人賬戶養(yǎng)老金外,參保人還可以享受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支付的基礎養(yǎng)老金,這些規(guī)定確實給參保人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老年收入預期。但對未達到退休年齡的參保人來說,該制度是否真實有效仍未可知,因此他們很可能繼續(xù)保持謹慎性的消費態(tài)度,財富替代效應與預期收入效應相抵,或大于預期收入效應,即消費水平不變甚至降低。因此,本文提出假說2:新農保制度對60歲以下參保人的消費支出沒有影響甚至具有負向影響。

      對于60歲及以上的參保人而言,制度的保障承諾開始兌現(xiàn),參保人不再需要繼續(xù)繳納保費,還可以按月領取養(yǎng)老金,這相當于直接增加了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擴大了他們的消費預算約束。在養(yǎng)老金待遇水平適當的前提下,老年人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將會得到同步提升,消費支出增加。因此本文提出假說3:養(yǎng)老保險制度對60歲及以上參保人的消費支出有正向促進作用,并且隨著養(yǎng)老金待遇水平的提高,這種促進作用將會更加明顯。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用數據來自中國社會綜合狀況調查(Chinese Social Survey,CSS)數據,該調查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組織實施。調查范圍涉及全國31個?。▍^(qū)、市),151個市(區(qū)、縣),604個社區(qū)(村、居委)的10 000余個家庭,建立了一套中國18~70歲人口家庭和個人層面的微觀調查數據。調查內容包括人口經濟學特征、家庭結構、經濟狀況、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休閑消費、社會價值觀等方面信息。CSS數據被國內外學者廣泛應用于轉型時期中國社會變遷問題的研究。

      本文使用的是CSS2013年的截面數據。在數據處理上,因為新農保制度在農村地區(qū)實施,所以將城鎮(zhèn)家庭樣本刪除,選取6 968份農村家庭樣本作為考察對象。進一步剔除關鍵變量缺失或存在極端值的樣本,最終得到5 025個有效樣本。其中參加新農保的樣本為2 697個,占全體樣本的53.7%;未參保樣本為2 328個,占46.3%。

      (二)變量選取

      1.因變量:消費支出

      CSS調查問卷將居民消費分為不同的類別,在因變量的設定上,本文根據不同的消費類別,將農民消費支出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基礎性消費,基礎性消費主要是指農民的日常消費支出,其中包括日常飲食支出、衣著支出、水電和煤氣費、交通支出及通訊支出等;而另一層次屬于滿足較高層次需求的消費支出,定義為高層次消費,包括醫(yī)療保健、耐用品、旅游休閑、購房、汽車等方面的支出。CSS調查問卷對上述消費支出均以“過去一年”為時間單位進行詢問。此外,考慮到農民的消費決策是以家庭為單位,在綜合家庭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做出的,因此將因變量具體操作化為家庭人均年消費支出,包括家庭人均年基礎性消費和家庭人均年高層次消費兩類,兩類消費支出均為數值型變量。為便于分析,因變量采取自然對數形式。

      2.自變量:新農保制度

      變量構造基于問卷中“您是否參加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即新農保)?”的相關詢問。若受訪者參加新農保,則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

      3.控制變量

      是否參加新農保是農民消費支出的潛在影響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農民的消費支出還與其個體特征、家庭特征、經濟特征密切相關,本文將這三類潛在影響因素具體化為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家庭人口規(guī)模,家庭人均收入等6個變量。變量定義及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顯示,參保農民基礎性消費支出的均值為4 706.58元,而未參保農民的均值為6 026.27元。參保農民高層次消費的均值為2 803.90元,而未參保農民的均值為3 832.09元。參保農民的基礎性消費和高層次消費都要比未參保農民少,這似乎預示著參加新農保制度對農民消費具有抑制傾向,與假說1不符。但由于描述性統(tǒng)計沒有同時控制其他變量對消費支出的影響,因此還不能由此得出新農保與農民顯著負相關的結論,還需進一步的實證檢驗分析。endprint

      (三)模型與方法

      本文采取多元線性回歸方法來分析新農保制度對農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回歸模型的具體形式為:

      InYi=?茁0+?茁1insturi+?茁2Xi+?著i

      其中Yi為因變量,代表第i個農民的人均年消費支出,具體分為基礎性消費和高層次消費兩類。InYi表示第i個農民消費支出的自然對數,其含義是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自變量變化引起因變量變化的百分比。insturi為自變量,代表第i個農民的參保情況。Xi是一系列控制變量的向量,包括個體特征、家庭特征、經濟特征等控制變量。?著i為隨機誤差項,代表那些無法測量的影響農民消費支出的因素,如消費心理和既有消費模式等。

      在實證分析方法上,由于計量模型的因變量消費支出為數值型變量,可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獲得有效的估計結果。在實證分析思路上:首先,從總體上考察新農保制度對農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其次,考慮到60歲是領取新農保養(yǎng)老金的分界線,達到60歲后,參保人不僅不需要繳納養(yǎng)老保險費,而且還可以按月領取一定數量的養(yǎng)老金,新農保制度對這部分參保農民消費支出的影響效應可能更為明顯。因此以60歲為標準將總體樣本分為60歲以下和60歲及以上兩個子樣本,進一步考察新農保制度對不同年齡段人群消費支出影響的結構性差異。實證分析使用的分析工具為stata12.0。

      四、實證結果分析

      根據實證分析思路,分別從總體樣本和分群體樣本兩個層次分別考察新農保制度對農民消費的影響。總體樣本和分群體樣本的回歸結果分別見表2和表3。

      (一)新農保對農民消費支出的影響——總體回歸分析

      如表2所示,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參加新農保對農民的基礎性消費支出和高層次消費支出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回歸結果在5%的水平上顯著。這一結果與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吻合,但與本文提出的假說1不符。其可能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現(xiàn)有新農保制度的參保繳費標準相對于農民的收入水平來說仍然偏高,在農民試圖維持參保繳費狀態(tài)的情況下,剩余財富無法使其消費保持在參保前的水平;第二,現(xiàn)有新農保制度的待遇標準相對于當前的生活成本來說仍然偏低,雖然領取養(yǎng)老金能夠增加農民的可支配收入,但隨著農村地區(qū)的發(fā)展,農民的生活成本和需求項目隨之增加,養(yǎng)老金對收入的微弱提升在滿足多樣化需求時顯得“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農民“不敢花錢”的消費心理可能會延續(xù),使得消費支出水平不升反降。

      從表2中新農保變量的回歸系數可以看到,參加新農保制度會使農民的基礎性消費支出和高層次消費支出分別降低4.5%和0.6%。為什么新農保對農民基礎性消費的抑制作用要比高層次消費高?可能的解釋是農民的可支配收入本就偏低,他們對較高層次的消費品尤其是對旅游休閑、汽車等奢侈品的消費能力較弱。面對參加新農保的繳費壓力,農民只能通過“省吃儉用”的方式,在籌集參保費用和滿足日常需求之間尋求合理的收入分配均衡點。因此,參保繳納形成的財富擠壓效應主要體現(xiàn)在農民日常性消費支出的縮減上,而對高層次消費支出的影響不大。

      此外,表2中一些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同樣值得關注。除性別外,其他控制變量對農民消費支出均有顯著的影響。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在婚狀態(tài)將會同時提高農民的基礎性消費支出和高層次消費支出。值得關注的是年齡和家庭人口數量兩個變量的回歸結果,年齡與基礎性消費顯著負相關,而與高層次消費顯著正相關,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或家庭)財富增加,根據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guī)律,人們將逐漸降低日常消費支出比例,同時為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而增加對一些奢侈品的消費。家庭人口數量與基礎性消費顯著正相關,而與高層次消費顯著負相關,這是因為家庭人口規(guī)模越大,對基礎性消費品的需求就越大,在一定的預算約束條件下,必然會對高層次消費產生抑制作用。

      (二)新農保對農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分群體回歸分析

      將總體樣本分為60歲以下和60歲及以上兩個子樣本,進一步分析新農保對不同年齡段參保農民消費的影響效應。

      如表3第2和第3列所示,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參加新農保對60歲以下農民的當期消費支出有著顯著的負向作用,從回歸系數上看,參加新農保會使60歲以下農民的基礎性消費支出和高層次消費支出分別減少10.4%和1.8%,這一結果與本文提出的假說2相符??赡艿脑蚴?,按目前政策規(guī)定,60歲以下的農民正處于參保繳費階段,雖然新農保制度設置了多個可供選擇的繳納檔次,然而對長期以來收入偏低、增收緩慢的農民來說,選擇這些繳費檔次仍有壓力,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對當前財富產生的擠壓作用較大。同時,由于仍處于參保繳費期,這部分人對新農保制度的真實保障水平還處于感性認識階段,并沒有獲得實際的保障收益,而只有當農民通過親身體驗,并認為保障真實有效時,才能真正地提振消費信心,擴大消費支出。因此新農保制度實施形成的財富替代效應很可能超過預期收入效應,從而使得農民的當期消費支出不升反降。

      如表3第3和第4列所示,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參加新農保并沒有顯著提高60歲及以上農民的消費支出水平,雖然從回歸系數的符號上看,享受新農保制度待遇具有促進老年農民消費的傾向,但這一結果不具有統(tǒng)計意義,這與本文提出的假說3不符。這說明雖然領取養(yǎng)老金能夠直接增加老年農民的可支配收入,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并不意味著消費水平的必然提高。因為領取養(yǎng)老金能夠促進消費的一個潛在條件是養(yǎng)老金水平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然而目前新農保的待遇標準顯然與這一假設前提不符。我們以1 000元的繳費檔次為例,按15年的最低繳費年限,經簡單測算,參保人退休后每月可以領取的基礎養(yǎng)老金和個人賬戶養(yǎng)老金總和約為175元,遠低于當前的生活成本。此外,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除了基本生活需求外,他們對醫(yī)療服務、照料服務等其他方面的需求同樣強烈。在養(yǎng)老金待遇尚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情況下,這部分人很可能出于謹慎動機,盡可能降低當期消費支出,以備不時之需。endprint

      五、結論及建議

      本文利用中國社會綜合狀況調查(CSS)2013年的截面數據,對新農保制度與農民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結論:第一,基于總體樣本的分析表明,新農保制度對農民的消費支出存在著明顯的抑制作用。參加新農保會使農民的基礎性消費和高層次消費分別減少4.5%和0.6%;第二,基于分樣本的分析表明,新農保制度對不同年齡段農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存在結構性差異,具體而言,參加新農保會顯著降低60歲以下農民的消費水平,尤其是對基礎性消費支出的影響更大,但對60歲及以上農民的消費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促進作用。

      自2009年實施以來,隨著國家投入力度加大,新農保制度在保障農民養(yǎng)老權益,提高農民老年生活水平方面發(fā)揮了越來重要的作用,逐漸成為農村民生保障工程的重要構成。但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來看,新農保制度在提振農民消費信心,改變農民消費行為方面仍然乏力,其根本原因是偏高的繳納標準和偏低的待遇標準極大降低了農民的制度受益程度,使得制度應有的消費刺激功能難以有效實現(xiàn)?;诖?,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要加快農村建設,提高農民收入。收入增加是消費能力提升的根本所在,農民收入偏低、增收緩慢是農村巨大消費潛力難以釋放的關鍵制約因素,因此要提振消費、擴大內需,首先應在農民增收問題上做文章。具體而言,國家應加大農村建設投入力度,加快出臺相關政策,如加大農業(yè)生產補貼力度,改善農民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提高農民的農業(yè)生產收入;在農村地區(qū)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知識培訓,并提供完備的外部支持體系,鼓勵和引導農民從事非農生產,提高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此外,還應搭建平臺,鼓勵農民創(chuàng)業(yè),拓寬農民的收入來源渠道,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提高農民尤其是低收入農民的收入水平,從而提高其消費欲望和消費能力。

      第二,完善新農保制度設計,加大制度投入,提升制度的經濟福利性。從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新農保制度激勵消費作用未能有效發(fā)揮的重要原因在于農民的獲益空間受到了擠壓,農民從制度中的受益程度有限,制度的經濟福利性還沒有真正的體現(xiàn)出來。因此,應從制度設計和機制設計方面下功夫,著力提升制度的福利性。首先,應重新評估農民的繳費承受力,在保證待遇水平不降低的情況下,適當降低參保繳費標準;其次,應結合農村地區(qū)的實際情況,探索多樣化且具有靈活性的新農保繳費方式,如以土地換保障、以糧食換保障等,既能突出新農保的制度特色,又可以最大程度減輕參保繳費對當前財富的擠壓;最后,應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的補貼力度,全面提高養(yǎng)老金待遇水平??山梃b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的做法,適當提高超過最低繳費年限的參保人的基礎養(yǎng)老金計發(fā)比例,既可以激勵參保人的繳費積極性,又能夠提高參保人最終獲得的養(yǎng)老金水平。

      第三,充分考慮農村弱勢群體的現(xiàn)實困境,關注弱勢群體參保權益的實現(xiàn),在追求制度效率的同時強化制度的公平性。在繳費環(huán)節(jié)上,可以采取村集體資助、村民幫扶等方式,幫助弱勢群體參加新農保制度,擴大制度的覆蓋范圍,使他們同樣可以從制度中獲益。在待遇享受環(huán)節(jié)上,可以通過建立一種動態(tài)甄別機制來實現(xiàn)對弱勢群體的分離,并采取差別化的保障措施保證他們可以從制度實施中獲得更多的好處。

      從制度演變的角度看,任何新生制度的發(fā)展都要經過相當長的適應期和調整期,才能最終走向穩(wěn)定,新農保制度也不例外。目前新農保制度仍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難免會出現(xiàn)各種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從長遠來看,新農保制度作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必將在農民養(yǎng)老權益保障、收入增加、消費促進等方面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農村地區(qū)惠民、利民、為民政策的重要支點。

      [參考文獻]

      [1] 劉遠風. 新農保擴大內需的實證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2(2):88-93.

      [2] 范辰辰, 李文. “新農保”如何影響農村居民消費——以山東省為例[J].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5(1):55-65.

      [3] 溫海紅, 宋欣, 師山霞. 新農保制度實施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分析——基于陜西省調查數據[J]. 社會保障研究(北京), 2016(1):86-96.

      [4] Zhao Q, Li Z, Chen T. The Impact of Public Pension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Survey Data[J]. Sustainability, 2016,8(9):890.

      [5] 王輝. 新農保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的貢獻評估——基于DID模型的實證研究[J]. 現(xiàn)代商業(yè), 2014(2):188-189.

      [6] 李慧, 孫東升. 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對我國農民消費的影響——基于SEM的實證研究[J]. 經濟問題, 2014(9):68-71.

      [7] 岳愛, 楊矗, 常芳, 等. 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對家庭日常費用支出的影響[J]. 管理世界, 2013(8):101-108.

      [8] 賀立龍, 姜召花. 新農保的消費增進效應——基于CHARLS數據的分析[J]. 人口與經濟, 2015(1):116-125.

      [9] 馬芒, 吳石英. 人口老齡化進程中養(yǎng)老保障的消費增進效應——基于CHARLS數據的研究[J]. 社會保障研究, 2016(2):28-35.

      [10] 楊志明. 農村社會保障與農村居民消費的關系——基于中國數據的經驗分析[J]. 經濟與管理, 2011(6):28-34.

      [11] 于建華, 魏欣芝. 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對農民消費水平影響的實證分析[J]. 消費經濟, 2014(4):66-70.

      [12] 黃睿. 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對高齡農民家庭消費的影響——基于2011~2013年CHARLS數據的研究[J]. 經濟體制改革, 2016(6):84-92.endprint

      [13] 王旭光. 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政策提升農民消費水平了嗎——來自CFPS數據的實證研究[J]. 南方經濟, 2017(1):1-12.

      [14] Feldstein M.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82(5):905-926.

      [15] Fan E. Who Benefits from Public Old Age Pensions? Evidence from a Targeted Program[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10,58(2):297-322.

      [15] Jung H, Pirog M, Lee S K. Do public pensions crowd out private transfers to the elderly?: Evidence from South Korea[J]. Journal of Pension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6,15(4):455-477.

      [16] Blau D M. Pensions, household saving, and welfare: A dynamic analysis of crowd out[J]. Quantitative Economics, 2016,7(1):193-224.

      [17] Modigliani F, Brumberg R E.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J].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1954,6:388-436.

      Abstract: By using the policy changes after the new pension insurance program has been introduced in China's rural areas,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pension insurance coverage affects farmers' consump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has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farmers' consumption,and farmer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system reduce their basic consumption and high-level consumption by 4.5% and 0.6% respectively;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has structural difference in the effect on the consumption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farmers. The system has obvious"crowd out"effect on consumption of those under 60,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system reduces young farmer's basic and high-level consumption. For those who are 60 or above,the system does not have a obvious promoting functon in consumption. So if the government wants to achieve the function of stimulating consumption of new rur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it still needs to work on system input,system design,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new rural pension insurance;farmer;consumer spending;wealth substitution effect;expected income effect;CSS dataendprint

      猜你喜歡
      農民
      對比示范,才是打開農民心結的“金鑰匙”
      農民合作社帶農富農作用增強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農民豐收歌
      民族音樂(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0
      促進農民增收 糧食部門責無旁貸
      農民這一年
      新農業(yè)(2016年13期)2016-08-16 12:12:42
      農民進城
      新農業(yè)(2016年22期)2016-08-16 03:34:35
      不要再折騰農民
      農民需要什么就送什么
      南开区| 高陵县| 阜阳市| 宁晋县| 渝中区| 宁乡县| 兴安盟| 尤溪县| 陆丰市| 宁南县| 梓潼县| 肥东县| 昆明市| 泰和县| 揭阳市| 舟曲县| 通化县| 广南县| 临清市| 武夷山市| 通化市| 石楼县| 横峰县| 手游| 白水县| 临邑县| 西安市| 福州市| 达尔| 庆安县| 留坝县| 茂名市| 即墨市| 师宗县| 惠州市| 江北区| 资中县| 虞城县| 射洪县| 鹤山市| 汕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