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端飛
摘要: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紅旗渠》描繪了一幅林縣人民不畏艱難險阻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的壯麗畫卷。修建紅旗渠的規(guī)模是空前的:總干渠、干渠、支渠、斗渠、農(nóng)渠、毛渠,共有3759.5公里。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愚公移山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是中原人自強不息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動力源泉之一。
關(guān)鍵詞:中國紅旗渠 人工天河 中國精神
20世紀60年代末,國外媒體就曾報道:衛(wèi)星發(fā)現(xiàn)中國的太行山上增添了一條“水長城”。從此,一個縣辦水利工程聞名世界。
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紅旗渠》,用紀實的手法以21萬字的篇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林縣人民不畏艱難險阻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的壯麗畫卷。
從該書的字里行間,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鄭雄為了撰寫本書翻閱了古今中外的專著就達五十多部;為了了解古代林縣人如何解決吃水問題,作者深入林州洪谷山拜謁謝公祠、考察謝公渠;為了豐富作品的細節(jié),作者不分寒暑,多次到林州各地走訪,甚至到林州的舊貨市場,在故紙堆里尋找素材……終于在不足兩年的時間里為“人工天河”譜就了一曲壯歌。
林縣人民是英勇不屈的人民。作者的筆觸從元朝的天平渠、明朝的謝公渠、抗戰(zhàn)時期的抗日渠,以及黃華渠、永惠渠、新民渠、建民渠、愛民渠等等,這些“渠”,從古到今無一不是歷代林縣人民為改變?nèi)彼臓顩r一往無前、前赴后繼的歷史見證。當然,作者的重點還是把主要筆墨放在了修建紅旗渠上面。因為修建紅旗渠的規(guī)模是空前的:總干渠、干渠、支渠、斗渠、農(nóng)渠、毛渠,共有3739.5公里。這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數(shù)字。
早在1957年,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就曾提出“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口號,1960年,國家正處在三年困難時期,當時的林縣人均每天只有半斤糧食,吃不飽肚子。“早晨湯,中午糠,晚上稀飯照月亮”就是其生活寫照,可見當時物質(zhì)條件極為匱乏和生活水平的艱難程度。紅旗渠的修建工程就是在這樣十分艱苦的條件下,憑著一錘、一釬、一雙手的原始方式,逢山鑿洞,遇溝架橋,經(jīng)過10年的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難,“削平山頭1250座,架設(shè)152個渡槽,鑿?fù)?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1515.82萬立方米”,修成了高4.3米,寬8米的深渠,設(shè)計引水25個流量,單是總干渠就有70多公里。他們憑的是不屈不撓的革命信念,林縣人民以實際行動為毛主席“人是要有點精神的”這句話做了很好的注腳。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在描寫修建紅旗渠的艱難歲月中,為建渠獻出生命的民工和干部就有81位,其中4位是女性。當我們看到對特等勞模任羊成、李改云、張買江等人的描寫后,我為他們的英勇行為所感動。特別是張買江的父親張運仁在工地犧牲后,張買江的母親又把張買江送到工地,讓他繼承先烈遺志,直到把渠修成。這種前赴后繼的精神,不由得使我們想起毛主席在《愚公移山》中說的“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話來。這是愚公移山精神在當代得到傳承的生動事例。當渠水引到村上時,張買江的母親在挑第一擔水時,她嘴里喊著:“運仁呀,不要惦記了,大兒子把水給帶回來了!你再也不用惦記咱這兒缺水了?!痹诳谷諔?zhàn)爭期間,有“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母親叫兒打東洋”的女性,可張買江的母親,不但把“郎”,而且又把“兒”連續(xù)送到了工地,這是當代最為典型的中國婦女形象,這是當代中國婦女最為偉大的胸襟和情懷,這是對中國精神最淋漓盡致的詮釋。林縣人民有這樣的精神面貌,你說那紅旗渠能不修成嗎?中國人有這么一種精神,那還有什么事情辦不成呢?這是中國精神濃墨重彩的一筆,看到這里,我們有誰能不潸然淚下呢?
書中不但有對英雄形象的群雕,也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對修建紅旗渠的關(guān)心:我們不但看到了毛主席接見楊貴時的情形,而且有周總理與楊貴的親切交談:“楊貴同志,紅旗渠引的是濁漳水還是清漳水?”當聽到楊貴回答“是濁漳河的水”時,周總理說:“那紅旗渠水源就有保證了,濁漳河水源充足。”這些描寫無不再現(xiàn)了中央領(lǐng)導對各地情況的掌握和對修建紅旗渠的關(guān)心。
“文革”期間,楊貴理所當然地被扣上“黑幫”“走資派”等罪名,修建紅旗渠成了他掩蓋不了的“罪證”。這位置生死于度外,從14歲就參加革命,經(jīng)受過戰(zhàn)爭考驗的紅小鬼,如今成為了受盡了造反派摧殘的紅旗渠總指揮。但他沒有被打倒,反而更加堅不可摧。他深信“引漳入林”工程是造福于人民的。1968年4月,在周總理的干預(yù)下,“楊貴終于結(jié)束了四處被批斗,四處‘逃難的生活,重新出來工作?!薄皬?fù)出的楊貴,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安排紅旗渠配套工程?!薄扒к娙f馬再一次扛起大錘,拿起鋼釬奔赴工地。”楊貴這種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堅韌精神,表現(xiàn)出共產(chǎn)黨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為人民謀利益的高貴品質(zhì)。
本書的另一特點是圖文并茂,全書有257個頁碼,圖片就用了50余幅。常言說:一圖勝千言。書中的圖片無一不講述著在那難忘的歲月中的那些難忘的人和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采用的那些珍貴的歷史鏡頭,是《河南日報》攝影記者魏德忠先生在修渠過程中跟蹤拍攝10年的杰作,這些圖片為該書所起的作用可謂是錦上添花。
掩上《中國紅旗渠》,我的耳畔仿佛響起那首傳遍世界的影片《紅旗渠》的插曲:“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條條渠道繞山轉(zhuǎn),座座水庫映藍天。層層山嶺綠油油,荒山變成大寨田……”好像看見:一條藍色飄帶在太行山的腰際間隨著山勢在蜿蜒繞行,就像一位妙齡少女在旋轉(zhuǎn)中手舞藍色的飄帶一樣展現(xiàn)著她那婀娜多姿的風采。紅旗渠是林縣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形成的藝術(shù)結(jié)晶。這條水龍,不但解決了林縣人民生產(chǎn)和生活用水,而且引來了世界人民的關(guān)注和景仰,成為林州一道亮麗的風景。紅旗渠已成為自然和人文相統(tǒng)一的綜合景觀,吸引著世界人民前來觀光旅游。
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愚公移山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是中原人自強不息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動力源泉之一??梢哉f,從愚公移山到紅旗渠的修筑,從中原人文精神到中國夢,是一脈相承的精神體系。本書通過敘寫“中國紅旗渠”的獨特價值,彰顯了紅旗渠精神與中原人文精神及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4A級旅游風景區(qū)的紅旗渠,不但在“2013年北京國際設(shè)計周”上榮獲年度最高獎——“經(jīng)典設(shè)計獎”。2015年又榮膺“全國十佳文化生態(tài)景區(qū)”。
《中國紅旗渠》不但是林縣人民的贊歌、是河南人民的贊歌、是干群一條心的贊歌,更是中國人民精神的贊歌,我喜歡這首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