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珍
“按不同標準分類整理”是蘇教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下冊“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的教學內容。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旨在引領學生經歷按不同標準對簡單數據進行分類的過程,能根據提出的問題確定分類標準,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類整理的結果,從而解決問題;同時積累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經驗,增強數據分析意識,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并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教學時,筆者安排了這樣幾個教學步驟:提出問題、引發(fā)動機——激活經驗、指導分類——選擇標準、收集整理——分析數據、回答問題,最后是回顧過程、獲得體會。學生在談體會時,往往只能說到“通過分類整理,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多少,知道誰多誰少”等等,可以“更方便、不亂”之類直觀的印象,想更進一步,總是陷入冷場或尷尬的境遇。
基于此考慮,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比較人手,適當鋪設一些臺階,設置一些觀察、比較的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說出來的想法其實就是他們最真實,也是最深刻的體會。
一、比一比“解決的問題”不同,體會“分類時選擇的標準”不同
學生根據整理的數據,回答相關問題,如學生比老師多多少人,教師接著追問:這是按什么標準分類的?而當學生解決出另一個問題“參加哪種活動的人最多?哪種活動的人最少?”后,同樣讓他們說一說,這又是按什么標準分類的?其他的問題同樣如此。不同的問題解決后,通過這些問題的追問,引導學生發(fā)現:這些分類標準相同嗎?為什么?學生自然可以順勢得出:分類標準不同,是因為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對于分類標準與提出的問題的關聯性建立初步概念。
二、比一比“分類的標準”不同,體會“整理出的結果”不同
除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還從收集整理的結果中得到很多相關的數據,比如,按身份分類,可以發(fā)現老師3人,學生有12人,還能聯系到一共15人,學生比老師多9人等等;而用活動分類,可以知道看書的是5人,下棋的有4人,做游戲的有9人,包括他們之間和、差的關系……進而讓學生在對這些不同數據和結果的具體描述后,體會出:選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分類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三、比一比“分類時選擇的標準”不同,體會“整理出的總數”相同
對數據充分的討論比較后,學生還會發(fā)現:按身份分類,老師和學生一共15人;按活動分類,下棋、看書、做游戲的一共15人;按性別分類,男女也是一共15人。作為成人,可能覺得都是對這幅圖的整理,圖上的人物是已經確定的,所以總數自然是相同的。但學生如果能發(fā)現這點,說明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這也為例2教學統(tǒng)計不確定的數據做好鋪墊,也就是雖然分類時選擇的標準不同,但不同之中,也存在著相同之處。
當然,作為教師,我們也要清楚地知道要解決“一共有多少人”的問題,其實也是可以不用分類整理的。
四、比一比“提出的問題”不同,體會“選擇的分類標準”有時相同
要理解“問題不同,分類標準有時也相同”,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2.男生多,還是女生多?
3.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
三個預設的問題,讓學生觀察比較:要解決這些問題,分別如何分類?學生回答后,直觀體會到,雖然這三個問題不同,但分類標準卻是一樣的,而根本的原因,學生可以從問題中感受到:這些問題都跟男生和女生有關,教師繼而引導、小結:都跟男女生相關,所以按性別分類,收集整理的數據可以解決一系列相關的問題。
對這些數據抽絲剝繭地比較辨析后,學生對于分類與分類標準的關系才能深入淺出、清晰明了。這也是我們作為教師要比學生應該站得更高、看得更深遠的地方。
[作者單位:泰州市姜堰區(qū)第二實驗小學三水校區(qū)江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