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云飛
摘要:玩具是伴隨兒童成長,幫助其認知、體驗并構建自身身份的重要之物。對于玩具的選擇因素,除了兒童喜愛與否,家長的意見判斷也占據(jù)重要地位。本文將嘗試從性別構建、社會認知、交流需求、文化教育及耐用性等方面,分析家長在兒童玩具選擇中所包含的功能期待,嘗試總結設計出滿足兒童需求和家長認同的玩具,有哪些策略可以遵循。
關鍵詞:玩具設計 家長認同 兒童成長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1-0102-02
引言
玩具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最初身體各部分運動能力的培養(yǎng),到個性的形成、身份的認知,玩具陪伴兒童走過漫長的童年時期,在玩耍中帶來改變。兒童玩具的直接受眾雖然是兒童,但對它的選擇和設計都是經(jīng)由成年人之手,這其中不可避免地反映了成年人的認知觀念和興趣。在進行玩具購買時,孩子的喜歡與否并不是唯一判斷依據(jù),家長同樣會借由玩具選擇的過程,向孩子傳達自身觀念。由此,從家長的角度出發(fā)思考,設計出家長認同且孩子接受的產(chǎn)品,具有重要意義。
一、性別觀念與社會認知
對于性別的認知并不是兒童與生俱來的觀念,而是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受到社會刻板印象的影響而逐漸習得的。這種印象并不一定有事實依據(jù),也不考慮個體差異,僅僅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并使人們認為某類性別角色應該具有某種特點的固定觀念。它會對個人行為、職業(yè)規(guī)劃、自身特質、身體外貌等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的領域作出影響,并在影響過程中再次強化自身的固有性。
家長在選擇玩具的行為上有著強烈的體現(xiàn),玩具的色彩、氣味、圖案、種類等屬性,強調了自身的性別歸屬。對于男孩,家長會選擇火車、球類、積木、機器人等強調結構化、邏輯化、系統(tǒng)因素的玩具;而女孩的多是娃娃、珠寶、廚具套裝等類型,更傾向于各類服務、照看屬性的角色扮演,凸顯人際關系的導向性(圖1)。自工業(yè)革命之后,大量新奇復雜的機械產(chǎn)物出現(xiàn),在家長有意引導和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雙重作用下,工程師、發(fā)明家與科學家等相關職位成為男孩的夢想,并且伴隨著心理學的研究,玩具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促進作用逐漸被重視。于是,積木、各種迷你版機械物所包含的結構關系、系統(tǒng)性、零件組成等,成為男孩訓練相關技能和思維的絕佳途徑。而女性,自古就被賦予了賢妻良母的形象特征,并且在二戰(zhàn)后,為了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女性放棄有償工作、在家中相夫教子的需求進一步增強,這使得家庭生活體驗和女性氣質培養(yǎng)成為社會對女性身份的兩個要求。經(jīng)典的芭比娃娃,傳達了社會對女性外表和氣質的期待;而廚具套裝等一系列模擬家庭生活的玩具,則是對未來生活場景的提前演練。這就是長久以來形成的社會分工觀念,男性承擔了工程師、建筑師等社會建設者的職位,女性多被視為教師、人事、會計等職業(yè)的合適人選。以玩具為媒介,家長間接向子女傳達了對于行為方式、未來職業(yè)等方面的期許。
但另一方面,選擇時過度區(qū)分玩具的性別化,會造成理性或感性某方面特質的缺失,如難以和異性交流,或者缺乏細心和觀察溝通能力等。這些對性別截然對立的認知,也容易在成人后成為某些錯誤性別觀念的誘因。作為設計師,有責任準確掌握性別差異的內在因素,謹慎地選擇想要傳達的意圖,輔助家長在挑選玩具過程中,為下一代建立起合適的性別觀念,在符合已有社會認知的基礎上,發(fā)揮自身性別優(yōu)勢,同時吸取異性特征中的優(yōu)秀因素,全面發(fā)展。
二、交流與情感需求
如今的家庭以獨生子女居多,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兒童容易缺乏年齡相仿、能夠交流及游戲的伙伴。同時,忙碌的工作也讓家長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子女進行溝通,容易形成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在工作之余僅有的閑暇時間,當家長想同孩子一起玩耍,卻發(fā)現(xiàn)玩具的游玩環(huán)境相對封閉,難以參與進去。長此以往,不僅造成了兒童在溝通能力上難以彌補的缺失,更帶來了親情上的割裂。當孩子年齡漸長,許多家長會抱怨難以交流、管教不聽,其實都是幼兒時期缺乏互動帶來的惡果。
玩具承擔著交流溝通的重任,家長對玩具的互動性有著潛在的需求,兒童自身也需要通過交流帶來歸屬感。傳統(tǒng)玩具更注重個人智力的開發(fā),而現(xiàn)在越來越強調情商的培養(yǎng)同樣重要。以現(xiàn)有玩具舉例,家長可以選擇拼圖、搭建積木等合作完成的,或者各種棋類、兵團士兵等具有競爭對抗性的玩具(圖2)。這類玩具強調參與性,且較長的游玩時間為家長與孩子溝通提供了合適場景。家長可以在拼圖圖案和積木造型的選擇中加以引導并產(chǎn)生話題,孩子也能在共同完成目標的過程里認識到分工合作的作用,并學會在合作中尋找自身合適的位置。棋類玩具在強化思維的同時,也讓孩子對勝負觀念產(chǎn)生認知,并在家長幫助下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從長遠來看,這對孩子進入社會后融入團隊和面對競爭極具意義。在共同游玩時,家長引導孩子進行表達,避免形成內向性格,增強孩子的自我表達欲望和能力。
現(xiàn)階段互動玩具在設計過程中,容易過度強調互動性的體驗,而走入電子化帶來的誤區(qū)?;ヂ?lián)網(wǎng)和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誠然帶給我們極大便利,但在兒童早期的玩耍體驗中,不宜過多代入電子化的體驗,而是要回歸自然,多讓兒童對事物從視聽觸感嗅等方面建立認知,加深對周圍世界的了解。
三、文化與教育功能
自古以來,“學”與“玩”就是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概念。在人類有史可考的5500年歷史當中,從最早的蘇美爾人和埃及人開始,玩具就是樂趣與啟蒙的化身。玩具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促進兒童身體的發(fā)展、增進知識和技能并培養(yǎng)興趣、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以及良好品性的培養(yǎng)等方面。但玩具和教育功能并非一一對應,一種玩具可以具有多種教育功能,它的功能是在玩耍過程中潛移默化發(fā)生作用的,更易于兒童接受,這是它與傳統(tǒng)教育的顯著區(qū)別。
家長在選擇玩具時,格外注重玩具所蘊含的教育屬性。如果孩子單純想要一個徒具外形的玩具,家長往往會拒絕,因為類似的玩具買了太多太多。但只要被冠以“教育”兩字,就往往愿意了解下??梢钥闯?,家長或者由于時間,或者由于能力,無法完成對孩子的部分教育,于是轉而在玩具中尋求解決方案。這就使得設計師應該更認真地考慮教育因素,仔細研究教育功能在玩具中的表達形式,注重對思維的培養(yǎng),滿足兒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的需求,發(fā)揮設計的應盡義務。endprint
此外,玩具還具有傳承文化的功能。隨著生活和認知水平的提高,玩具設計制作不再應該是單一的外形制作,而是一種綜合了現(xiàn)代科技、人文情感、藝術風格和形象策劃等藝術設計形式,同時力求被消費者認可的系統(tǒng)工程。我們現(xiàn)在面臨著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和斷層,假如考慮在玩具設計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自小就為兒童灌輸文化的觀念,讓文化符號成為一種本能的反應,那么下一代人所面臨的文化狀況也許會有所改觀。
如傳統(tǒng)民間玩具中的華容道,在人物設置和位置擺放中,巧妙地講述了“關公釋曹”這一典故;又在游玩過程中,通過有限空間里棋子的移動,培養(yǎng)著孩子的空間認識和邏輯思維能力,是作為設計參照的典范。
四、耐用性與安全
家長不喜歡孩子無節(jié)制地索求玩具,—方面玩具太多難以收拾,另一方面還會養(yǎng)成孩子喜新厭舊的習慣,加上玩具價格不斷攀升,也是一筆不小的經(jīng)濟負擔。部分兒童玩具缺乏深度創(chuàng)新,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造型模仿,是讓兒童很快厭倦舊玩具的原因之一。我們不應該苛求兒童有強大的自制力,能在新玩具面前理性說不,而是要善加引導,通過設計豐富玩具的使用內涵,延長使用周期。從兒童角度來說,這可以自小培養(yǎng)他珍惜事物的習慣,在長大后看到陪伴自己度過童年的布娃娃或小火車,必定會勾起美好回憶和思考;從家長角度來說,既能減少育兒方面的不必要開支,也能緩和親子間因購買玩具而引發(fā)的矛盾。
在設計時也不能忽視安全因素,家長往往意識不到玩具中的安全隱患,這時設計師應該承擔起更多責任。由于盲目追求成本,或設計不合理,玩具在結構、功能、噴涂材料等方面常常存在缺陷,例如包含過多細小零件、存在尖銳邊角、材料含有毒害元素等。這要求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各種使用場景,能夠發(fā)現(xiàn)當前設計的潛在問題,平衡設計與成本間的關系,做出利于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健康玩具。
結語
玩具設計,從大的層面來說,是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經(jīng)典的玩具能夠代代傳承,并對兒童產(chǎn)生長遠影響。無論是七巧板、九連環(huán),還是芭比娃娃、積木,都陪伴并啟蒙了一代又一代人。設計師應時刻牢記,玩具不止是一件商品,更是成人價值觀的映射,這將直接左右孩子的未來,所以在設計時有責任發(fā)揮設計的主動性,幫助家長引導選擇一款能為兒童成長帶來幫助的玩具。我們都會有為人父母的一天,到那時一定不會希望看到孩子玩著粗制濫造的快餐式玩具。我們也常常抱怨如今社會有很多不如意,那么何不從玩具開始,向孩子傳達一種我們所期待的價值觀?玩具設計的意義,也許比我們想象的更加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