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朱熹之學(xué):理學(xué)抑或心學(xué)

      2017-11-01 10:08沈順福
      社會科學(xué)研究 2017年5期
      關(guān)鍵詞:心學(xué)圣賢本心

      沈順福

      〔摘要〕 朱熹以為萬物一體,其本便是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在人為圣賢之心、本心、道心。這種心中立于現(xiàn)實(shí)、超越于經(jīng)驗(yàn),不可認(rèn)識,卻是事物的決定者。這種超驗(yàn)的、決定事物生存或存在的實(shí)體,便是理。天地之心、圣賢之心、本心、道心是理。這個理,儒家稱之為仁。仁便是心。窮理傳仁之學(xué)便是論心傳心之學(xué)。朱熹之學(xué),如其說是理學(xué),毋寧說是心學(xué)。

      〔關(guān)鍵詞〕 朱熹;心;理

      〔中圖分類號〕B244.7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7)05-0150-07

      馮友蘭指出:“朱陸之不同,實(shí)非只其為學(xué)或修養(yǎng)方法之不同; 二人之哲學(xué),根本上實(shí)有差異之處?!粢砸?、二語以表示此種差異之所在,則可謂朱子一派之學(xué)為理學(xué),而象山一派之學(xué),則心學(xué)也。”〔1〕從此之后,朱熹幾乎成為理學(xué)的代名詞:說到朱熹,人們自然想起(狹義的)理學(xué),反之亦然。然而,從哲學(xué)史與朱熹哲學(xué)本身來看,這一理解可能需要重新審查。在筆者看來,與其說朱熹是理學(xué)家,毋寧說其是心學(xué)家。本文將對此展開討論。

      一、天地之心與天理

      朱熹繼承了二程和張載等人的天人觀,以為天人合一、萬物一體,曰:“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薄?〕我與世界萬物同為一個物體。宇宙是一個生生不息的生命體。這個生命體在其生存的過程中必定有一個決定性基礎(chǔ)或本源,以從根本上決定這個生命體的生存性質(zhì)與成長方向。這個本源性實(shí)體、決定性基礎(chǔ),古人稱之為“天地之心”。①

      朱熹指出:“上坤下震,坤是靜,震是動。十月純坤,當(dāng)貞之時,萬物收斂,寂無蹤跡,到此一陽復(fù)生便是動。然不直下‘動字,卻云‘動之端,端又從此起。雖動而物未生,未到大段動處。凡發(fā)生萬物,都從這里起,豈不是天地之心!”〔3〕萬物之生(“動”)必定有本有源。這個本源便是天地之心。它具有決定性作用:“天下之物,至微至細(xì)者,亦皆有心,只是有無知覺處爾。且如一草一木,向陽處便生,向陰處便憔悴,他有個好惡在里。至大而天地,生出許多萬物,運(yùn)轉(zhuǎn)流通,不停一息,四時晝夜,恰似有個物事積踏恁地去。天地自有個無心之心。復(fù)卦一陽生于下,這便是生物之心。又如所謂‘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天道福善禍淫,這便自分明有個人在里主宰相似。心是他本領(lǐng),情是他個意思?!薄?〕天地萬物有心。此心決定了它的生長:天地“若果真無心,則須牛生出馬,桃樹上發(fā)李花。他卻又自定?!薄?〕此心從根本上決定了生物生長的性質(zhì)。此心具有決定性作用。

      這種天地之心,朱熹明確反對將其理解為思想。朱熹解釋到:“天地之心不可道是不靈,但不如人恁地思慮。伊川曰:‘天地?zé)o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無為?!薄?〕天地之心雖然靈明,卻不如人類的大腦與思維。或者說,天地之心并非思維之大腦。朱熹稱之為“無心之心”:前者之心,可以被理解為大腦或觀念(mind),后者則是作為生存之本的心臟(heart)。天地之心不思維:“某謂天地別無勾當(dāng),只是以生物為心。一元之氣,運(yùn)轉(zhuǎn)流通,略無停間,只是生出許多萬物而已。……這是說天地?zé)o心處。且如‘四時行,百物生,天地何所容心?至于圣人,則順理而已,復(fù)何為哉!所以明道云:‘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說得最好?!斓匾源诵钠占叭f物,人得之遂為人之心,物得之遂為物之心,草木禽獸接著遂為草木禽獸之心,只是一個天地之心爾。今須要知得他有心處,又要見得他無心處,只恁定說不得?!薄?〕天地之心并不思維,卻以本源的身份為生存提供本源或動力并主宰著生物的生生不息。

      這種作為本源的天地之心是超驗(yàn)的存在。其超驗(yàn)性首先體現(xiàn)為天地之心不動:“動亦不是天地之心,只是見天地之心。如十月豈得無天地之心?天地之心流行只自若?!嗬懀敲妊砍醭鰰r,亨是長枝葉時,利是成遂時,貞是結(jié)實(shí)歸宿處。下梢若無這歸宿處,便也無這元了。惟有這歸宿處,元又從此起。元了又貞,貞了又元,萬古只如此,循環(huán)無窮,所謂‘維天之命,于穆不已,說已盡了。十月萬物收斂,寂無蹤跡,到一陽動處,生物之心始可見?!薄?〕“動”具有時間性與空間性,屬于經(jīng)驗(yàn)存在。天地之心不動,故而超越于經(jīng)驗(yàn)的時空?!跋才分窗l(fā),即寂然不動者是也,即此為天地之心,即此為天下之本。天下無二本。故乾坤變化、萬類紛揉,無不由是而出、而形。形生生各有天性,此本末之所以不可分也?!薄?〕天地之心不動。不動的天地之心因而得以永恒:“年年歲歲是如此,月月日日是如此?!薄?0〕

      針對“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的說法,朱熹指出:“十月陽氣收斂,一時關(guān)閉得盡。天地生物之心,固未嘗息,但無端倪可見。惟一陽動,則生意始發(fā)露出,乃始可見端緒也。言動之頭緒于此處起,于此處方見得天地之心也?!薄?1〕天地之心雖然不動,卻是事物生存之本?;蛘哒f,不動的天地之心卻通過動的經(jīng)驗(yàn)性存在而呈現(xiàn)。朱熹說:“這處便見得陽氣發(fā)生,其端已兆于此。春了又冬,冬了又春,都從這里發(fā)去。事物間亦可見,只是這里見得較親切。”〔12〕不動的天地之心是萬物生存之本。朱熹指出:“‘天地以生物為心,譬如甄蒸飯,氣從下面滾到上面,又滾下,只管在里面滾,便蒸得熟。天地只是包許多氣在這里無出處,滾一番,便生一番物。他別無勾當(dāng),只是生物,不似人便有許多應(yīng)接。所謂為心者,豈是切切然去做,如云‘天命之,豈諄諄然命之也?但如磨子相似,只管磨出這物事。人便是小胞,天地是大胞。人首圓象天,足方象地,中間虛包許多生氣,自是惻隱;不是為見人我一理后,方有此惻隱。而今便教單獨(dú)只有一個人,也自有這惻隱。若謂見人我一理而后有之,便是兩人相夾在這里,方有惻隱,則是仁在外,非由內(nèi)也。且如乍見孺子入井時有惻隱,若見他人入井時,也須自有惻隱在?!薄?3〕這個天地之心,僅僅是生存之本而已。它在現(xiàn)實(shí)中表現(xiàn)為惻隱之情。心與情的關(guān)系是同時并在的,沒有時間上的先后。它超越于時間。這種超越于時間的存在便是超驗(yàn)的存在。

      不動的天地之心無法直接顯現(xiàn):“三陽之時,萬物蕃新,只見物之盛大,天地之心卻不可見。惟是一陽初復(fù),萬物未生,冷冷靜靜;而一陽既動,生物之心闖然而見,雖在積陰之中,自藏掩不得。此所以必于復(fù)見天地之心也?!薄?4〕天地之心處在暗處,無法直接顯現(xiàn)(“見”)。因此,朱熹曰:“天地之心未嘗無,但靜則人不得而見爾?!薄?5〕“靜”的天地之心無法被直接認(rèn)識,但是它卻是實(shí)在的。它存在于經(jīng)驗(yàn)之“動”中:“天地此心常在,只是人看不見,故必到復(fù)而后始可見。”〔16〕這便是“復(fù)見天地心”:“‘復(fù)見天地心。動之端,靜中動,方見生物心。尋常吐露見于萬物者,盡是天地心。只是冬盡時,物已成性,又動而將發(fā)生,此乃可見處?!薄?7〕經(jīng)驗(yàn)性的、動的開始處才可以出現(xiàn)天地之心?!疤斓刂?,動后方見;圣人之心,應(yīng)事接物方見?!薄?8〕天地之心、圣人之心只能在經(jīng)驗(yàn)之中得到呈現(xiàn)。這種無法被經(jīng)驗(yàn)直接認(rèn)識的實(shí)在之物便是超驗(yàn)的存在。超驗(yàn)離不開經(jīng)驗(yàn):“熹謂若果如此說,則是一陽未復(fù),已前別有一截天地之心漠然無生物之意,直到一陽之復(fù),見其生生不窮,然后謂之仁也。如此則體用乖離、首尾衡決,成何道理?(王弼之說便是如此,所以見辟于程子也)須知元亨利貞便是天地之心,而元為之長,故曰大哉?!薄?9〕超驗(yàn)的天地之心離不開經(jīng)驗(yàn)的元、亨、利、貞。前者是體,后者是用。體用不二。

      這種本原的、超驗(yàn)的天地之心,朱熹稱之為“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謂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別有個理,理外別有個心?!俗炙啤熳郑淖炙啤圩??!薄?0〕能夠主宰之心便是理。天地之心即天地之理。心即理。故,心也是天地宇宙的主宰者、決定者。朱熹曰:“十月純陰為坤卦,而陽未嘗無也。以陰陽之氣言之,則有消有息;以陰陽之理言之,則無消息之間。學(xué)者體認(rèn)此理,則識天地之心。故在我之心,不可有間斷也?!薄?1〕認(rèn)得此理,便是認(rèn)得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便是理。朱熹曰:“圣人言語,只是發(fā)明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吾身也在里面,萬物亦在里面,天地亦在里面。通同只是一個物事,無障蔽,無遮礙。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即川之流,便見得也是此理,無往而非極致。但天命至正,人心便邪;天命至公,人心便私;天命至大,人心便小,所以與天地不相似。而今講學(xué),便要去得與天地不相似處,要與天地相似?!薄?2〕天地之心便是圣賢所要發(fā)明的“道理”即理?!皺M渠言:‘帝天之命,主于民心。曰:‘皆此理也。民心之所向,即天心之所存也?!薄?3〕天地之心是理。

      朱熹進(jìn)一步指出:“如一堆火,自其初發(fā)以至漸漸發(fā)過,消盡為灰。其消之未盡處,固天地之心也。然那消盡底,亦天地之心也。但那個不如那新生底鮮好,故指那接頭再生者言之,則可以見天地之心親切?!w萬物生時,此心非不見也。但天地之心悉已布散叢雜,無非此理呈露,倒多了難見。若會看者,能于此觀之,則所見無非天地之心矣。惟是復(fù)時萬物皆未生,只有一個天地之心昭然著見在這里,所以易看也?!薄?4〕天地之心蘊(yùn)含于萬物生死存在之中。生存中有天地之心,死亡處也不能說沒有了天地之心。如果說別處將天地之心與生生不息關(guān)聯(lián),那么此處的天地之心便超越了生存的限度,由生命體的生存之理拓展至無生命者的存在之理。這個布散于叢雜中的天地之心無非理。

      性理一致。故,天地之心又可以被稱作性:“蓋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極之道焉。然陰陽五行,氣質(zhì)交運(yùn),而人之所稟獨(dú)得其秀,故其心為最靈,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謂天地之心,而人之極也。然形生于陰,神發(fā)于陽,五常之性,感物而動,而陽善、陰惡,又以類分,而五性之殊,散為萬事?!薄?5〕人得天地之心為其性。它是萬物生存或存在的根基與本原。朱熹曰:“所謂為心者,豈是切切然去做,如云‘天命之,豈諄諄然命之也?但如磨子相似,只管磨出這物事。人便是小胞,天地是大胞。人首圓象天,足方象地,中間虛包許多生氣,自是惻隱?!薄?6〕惻隱是情。其本或體,在此為天地之心。而在朱熹哲學(xué)理論體系中,性體情用。故,天地之心與性當(dāng)為同一實(shí)在?!跋才分窗l(fā),即寂然不動者是也,即此為天地之心,即此為天下之本。天下無二本。故乾坤變化、萬類紛揉,無不由是而出。而形形生生各有天性,此本末之所以不可分也?!薄?7〕朱熹通常以情是已發(fā)、性為未發(fā)。而此處則曰天地之心是未發(fā),同于性。天地之心是性。

      這個本原的天地之心,在儒家看來便是仁。仁即天地之心:“仁、義、禮、智,皆天所與之良貴。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統(tǒng)四者,所謂元者善之長也,故曰尊爵。在人則為本心全體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欲陷溺之危?!薄?8〕仁即天地之心。仁既是理,又可以被叫做道:“蓋仁之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發(fā)而此體已具,情之既發(fā)而其用不窮。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門之教所以必使學(xué)者汲汲于求仁也?!薄?9〕天地之心即在物的仁道?!疤斓厣镏氖侨?;人之稟賦,接得此天地之心,方能有生。故惻隱之心在人,亦為生道也?!薄?0〕天地之心即仁道。天地之心是理、性、道、仁。

      二、圣賢之心即理

      天地之心僅僅是天地萬物一體之心。對于具體的人類來說,天地之心便表現(xiàn)為人心。朱熹曰:“天地以生物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薄?1〕(孟子集注)人類得天地之心為心。“橫渠言:‘帝天之命,主于民心。曰:‘皆此理也。民心之所向,即天心之所存也?!薄?2〕天地之心是理,在人為心。人所得天地之心,首先便是本心:“言常人之情,因物有遷,惟圣人為能不失其本心也?!薄?3〕人皆有天生之本心。本心可以被視為天然之心,它是天地之心的特殊形式,即人得“天地之心”之心。朱熹曰:“所以為生物之主者,天之心也。人受天命而生,因全得夫天之所以生我者以為一身之主,渾然在中,虛靈知覺,常昭昭而不昧,生生而不可已,是乃所謂人之心。”〔34〕人心源于天心。

      朱熹認(rèn)為,人心,“其體則即所謂元、亨、利、貞之道,具而為仁、義、禮、智之性,其用則即所謂春、夏、秋、冬之氣,發(fā)而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情。故體雖具于方寸之間,而其所以為體,則實(shí)與天地同其大。萬理蓋無所不備,而無一物出乎是理之外。用雖發(fā)乎方寸之間,而其所以為用則實(shí)與天地相流通。萬事蓋無所不貫而無一理不行乎事之中。此心之所以為妙,貫動靜、一顯微、徹表里,終始無間者也。”〔35〕人心有體用與性情。心含性體與情用。人心分為體與用:“四端在我,隨處發(fā)見。知皆即此推廣,而充滿其本然之量,則其日新又新,將有不能自已者矣。能由此而遂充之,則四海雖遠(yuǎn),亦吾度內(nèi),無難保者;不能充之,則雖事之至近而不能矣。此章所論人之性情,心之體用,本然全具,而各有條理如此。學(xué)者于此,反求默識而擴(kuò)充之,則天之所以與我者,可以無不盡矣?!薄?6〕心分體用。作為用,心具備思維與意識等能力或特征。與此同時,心還有體的內(nèi)涵。這種心之體也叫天理:“蓋其所以為心者,莫非天理之極,人倫之至?!薄?7〕天理是人心的所以然者。所以然者便是體。故,朱熹曰:“大體,心也?!薄?8〕心是大體,是性,其用便是情。故,朱熹曰:“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心,統(tǒng)性情者也。端,緒也。因其情之發(fā),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見,猶有物在中而緒見于外也?!薄?9〕心統(tǒng)性情,即心分性情。故,朱熹之心縱貫體用:“春夏秋冬便是天地之心;天命流行有所主宰,其所以為春夏秋冬,便是性;造化發(fā)用便是情?!^如以鏡子為心,其光之照見物處便是情,其所以能光者是性。因甚把木板子來,卻照不見?為他元沒這光底道理?!薄?0〕心分為性與情,其中性是體,情是用。性體與情用都屬于心。其中作為體的心,表現(xiàn)為天地之心、本心,而作為用的心則是情感、“知覺”。

      這種天然的本心,朱熹認(rèn)為,只有圣人才能夠保持,而普通人或“不仁之人,私欲固蔽,失其本心,故其顛倒錯亂至于如此,所以不可告以忠言,而卒至于敗亡也。”〔41〕朱熹轉(zhuǎn)載楊氏曰:“此語孟子必有所受,然不可考矣。但云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可以見堯、舜、禹之心,皆無一毫私意也?!薄?2〕這種圣人持有之心便是儒家津津樂道的千古圣賢之心。朱熹指出:“萬物之心,便如天地之心;天下之心,便如圣人之心。天地之生萬物,一個物里面便有一個天地之心。圣人于天下,一個人里面便有一個圣人之心。圣人之心自然無所不到,此便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圣人之忠恕也?!薄?3〕萬物生于天地,故而天然地具備天地之心。朱熹照此推理認(rèn)為,普通人也因此具有圣人之心。這種類推,我們可以將其解讀為: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事實(shí)上朱熹弟子如道夫便如此理解:“竊謂圣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可見,則圣人之心亦可見。況夫《復(fù)》之為卦,一陽復(fù)于積陰之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圣人雖無復(fù),然是心之用因時而彰,故堯之不虐,舜之好生,禹之拯溺,湯之救民于水火,文王之視民如傷,是皆以天地之心為心者也。故圣賢之所推尊,學(xué)者之所師慕,亦以其心顯白而無暗曖之患耳。”〔44〕由此而論,朱熹所言的千古圣賢之心便是天地之心。

      本心便是天地圣人之心?!啊@個道理,吾身也在里面,萬物亦在里面,天地亦在里面。通同只是一個物事,無障蔽,無遮礙。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即川之流,便見得也是此理,無往而非極致。但天命至正,人心便邪;天命至公,人心便私;天命至大,人心便小,所以與天地不相似。而今講學(xué),便要去得與天地不相似處,要與天地相似。又曰:‘虛空中都是這個道理,圣人便隨事物上做出來。又曰:‘如今識得個大原了,便見得事事物物都從本根上發(fā)出來。如一個大樹,有個根株,便有許多芽櫱枝葉,牽一個則千百個皆動。”〔45〕圣人之心、天地之心是人心的終極本源。

      作為終極性本源的圣賢之心,和天地之心一樣,中立或超越于現(xiàn)實(shí)。朱熹曰:“人之一心,湛然虛明如鑒之空、如衡之平、以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體之本然,而喜怒憂懼,隨感而應(yīng),妍蚩俯仰、因物賦形者,亦其用之所不能無者也。故其未感之時,至虛至靜,所謂鑒空衡平之體,雖鬼神有不得窺其際者。固無得失之可議?!瓊髡咧猓谭且孕闹畱?yīng)物便為不得其正,而必如槁木死灰然后乃為得其正也,惟是此心之靈。既曰一身之主,茍得其正而無不在,是則耳目鼻口,四肢百骸莫不有所聽命,以供其事,而其動靜語默出入起居,惟吾所使,而無不合于理。如其不然,則心在于此,而心馳于彼、血肉之軀,無所管攝,其不為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yīng)人者幾希矣??鬃铀^操則存、舍則亡,孟子所謂求其放心、從其大體者,蓋皆謂此?!薄?6〕人心如虛空的明鏡、平衡之標(biāo)準(zhǔn),超然于現(xiàn)實(shí)之中。這種超然性即超驗(yàn)性。人之本心是超驗(yàn)的存在。

      它同樣也是靜的、不變的:“且堯舜孔子之心,千古常在,圣人之心周流運(yùn)行,何往而不可見?若言天地之心,如春生發(fā)育,猶是顯著?!摯苏弋?dāng)知有動靜之心,有善惡之心,各隨事而看。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因發(fā)動而見其惻隱之心;未有孺子將入井之時,此心未動,只靜而已。眾人物欲昏蔽,便是惡底心;及其復(fù)也,然后本然之善心可見。圣人之心純于善而已?!薄?7〕圣賢之心是不變的超驗(yàn)之心?!笆ト酥奈锤杏谖铮潴w廣大而虛明,絕無毫發(fā)偏倚,所謂天下之大本者也。及其感于物也,則喜怒哀樂之用,各隨所感而應(yīng)之,無一不中節(jié)者,所謂天下之達(dá)道也?!薄?8〕圣人之心為中、為本、為體。喜怒等為用。情之體又叫性。故,圣人之心是超驗(yàn)之性。朱熹贊同“天地之氣,有消長進(jìn)退,故有復(fù);圣人之心純乎天理,故無復(fù)”〔49〕的說法,圣人之心與天理相吻合(“純乎”)?!笆ト酥?,渾然一理,而泛應(yīng)曲當(dāng),用各不同?!薄?0〕超驗(yàn)的圣人之心即是超驗(yàn)的理。它又被叫做君子之心:“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天理人欲之間,每相反而已矣?!薄?1〕君子之心與小人之心的關(guān)系如同天理與人欲的關(guān)系。心統(tǒng)性情。性是心。朱熹曰:“心本未嘗不同,隨人生得來便別了。情則可以善,可以惡?!哉?,心之理;情者,心之動。才便是那情之會恁地者。情與才絕相近。但情是遇物而發(fā),路陌曲折恁地去底;才是那會如此底。要之,千頭萬緒,皆是從心上來。”〔52〕心之理為性,心之動為情。性情以體用的方式合成心,故心分性情。

      性也是心的部分。性即某種心。朱熹曰:“天地生物,人得其秀而最靈。所謂心者,乃夫虛靈知覺之性,猶耳目之有見聞耳。在天地,則通古今而無成壞,在人物,則隨形氣而有始終。知其理一而分殊,則亦何必為定心無死生之說,以駭學(xué)者之聽乎?”〔53〕心即性。此心,在天地為天地之心,永恒不變;在人物便是隨氣而在的永恒之性或理?!疤斓匾陨餅樾恼咭病6宋镏?,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54〕人得天地之心為心。心具理。我們甚至可以說,心的某些部分便是常理、常性,比如慈孝之心。朱熹曰:“有物必有法:如有耳目,則有聰明之德;有父子,則有慈孝之心,是民所秉執(zhí)之常性也,故人之情無不好此懿德者。以此觀之,則人性之善可見,而公都子所問之三說,皆不辯而自明矣?!薄?5〕慈孝之心便是常性。心是性、理?!靶恼撸酥衩?,所以具眾理而應(yīng)萬事者也。性則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體,然不窮理,則有所蔽而無以盡乎此心之量?!薄?6〕或者說,具理之心便是性。心即性、理。《語類》曰:“康節(jié)云:‘道為太極。又云:‘心為太極。道,指天地萬物自然之理而言;心,指人得是理以為一身之主而言?曰:‘固是。但太極只是個一而無對者?!薄?7〕朱熹顯然贊同心即道、心即太極的說法。

      這種在人之心又叫道心:“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于形氣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二者雜于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薄?8〕道心是性、理、主。作為主宰者,它是本源。“道心者,喜怒哀樂未發(fā)之時,所謂‘寂然不動者也;人心者,喜怒哀樂已發(fā)之時,所謂‘感而遂通者也。人當(dāng)精審專一,無過不及,則中矣?!サ兀瑒t人心、道心不明白。人心者,人欲也;危者,危殆也。道心者,天理也;微者,精微也。物物上有個天理人欲?!缒弦嘤袀€天理人欲,硯上也有個天理人欲。分明與他劈做兩片,自然分曉。堯舜禹所傳心法,只此四句?!薄?9〕道心即未發(fā)的、超驗(yàn)的天理。

      三、窮理便是循心

      在隋唐之際盛行的佛學(xué)看來,萬法為識。識與心成為解釋世界終極性存在的核心概念,佛學(xué)因此與心學(xué)關(guān)聯(lián):“何為學(xué)?謂三勝學(xué): 一增上戒學(xué),二增上心學(xué),三增上慧學(xué)。云何增上戒學(xué)?謂安住具戒等。如前廣說,是名增上戒學(xué)。云何增上心學(xué)?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乃至能入第四靜慮具足安住,是名增上心學(xué)。又諸無色及余所有等持等至,亦皆名為增上心學(xué)。然依靜慮能最初入圣諦現(xiàn)觀正性離生,非全遠(yuǎn)離一切靜慮能成此事,是故靜慮最為殊勝,故偏說為增上心學(xué)。云何增上慧學(xué)?謂于四圣諦等所有如實(shí)智見,是名增上慧學(xué)?!薄?0〕佛學(xué)有戒定慧三學(xué)。其中含與心靈、意識相關(guān)的心學(xué)。人們甚至將佛學(xué)稱作心學(xué):“自陳世心學(xué)莫不歸宗”〔61〕禪學(xué)被稱作心學(xué)。故,二程概括曰:“圣人本天,釋氏本心。”〔62〕佛教以心為本,成為心學(xué)。對于這種以心為本的佛教唯心觀,宋代儒家,包括早期張載、二程等以及后來的朱熹與胡宏等無法回避。他們首先也承認(rèn)了心的本原地位。與此同時,他們又力圖掌握話語權(quán),即試圖重新解釋本原之心的內(nèi)涵,如二程、朱熹和胡宏等。故,賀麟指出:“七、八年前,當(dāng)我作《朱子黑格爾太極說比較》一文時,我即指出朱子之太極有兩義: (一)太極指總天地萬物之理言,(二)太極指心與理一之全體或靈明境界言。所謂心與理一之全,亦即理氣合一之全(但心既與理為一,則心即理,理即心,心已非普通形下之氣,理已非抽象靜止之理矣。)”〔63〕這個心與理一,既有類似于水分子中的氫原子與氧原子的合一關(guān)系,即二者不離,也有心即理,即二者統(tǒng)一所指。前者可以泛指整體之心,包括體與用,如性體、心情等;后者僅僅指其中的體,即性、理。性、理也是某種心。馮友蘭說:“依朱子之系統(tǒng),只能言‘性即理,不能言‘心即理……依朱子之系統(tǒng),理之離心而獨(dú)存,雖無此事實(shí),而卻有此可能。依陽明之系統(tǒng),則在事實(shí)上與邏輯上,無心即無理。此點(diǎn)實(shí)理學(xué)與心學(xué)之根本不同也?!薄?4〕雖說馮氏講朱熹“性即理”沒有大錯,但是他忽略了朱熹思想中心與理、性的關(guān)系。在筆者看來,朱熹意圖強(qiáng)調(diào)“心即理”,即以理來詮釋心。事實(shí)上,重新解釋心似乎是宋儒們的共同使命。在朱熹看來,這個生存或存在的終極性之心便是理。

      從天人學(xué)的角度來看,理是天地之心。理是事物的所以然者。當(dāng)這個事物是宇宙或天地一體之物時,這個理便是天地之心?;蛘哒f,朱熹嘗試用理來解釋天地宇宙之心。從修身的角度來看,理是圣賢之心,即,當(dāng)這個事物表現(xiàn)為人時,它的所以然者即理便是圣賢之心。天地之心轉(zhuǎn)換為圣賢之心。圣賢之心是人之理。對天地萬物之理、人的存在之理的認(rèn)識,說到底,乃是追尋或重新解釋心。心(天地之心、圣賢之心、本心)乃是朱熹哲學(xué)關(guān)注的真正主題,即,什么是心?它有什么作用?前者關(guān)乎本體論,即心是本源(原);后者關(guān)乎實(shí)踐論,即心能夠格物而窮理,有用。

      從宋代天人學(xué)看來,萬物一體,故,天下同心。朱熹曰:“圣人心同天地,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不能一日忘也。故聞荷蕢之言,而嘆其果于忘世。且言人之出處,若但如此,則亦無所難矣?!薄?5〕天地萬物一體,萬物與我同心。在此基礎(chǔ)上,朱熹提出修身便是正心:“自戒懼而約之,以至于至靜之中,無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謹(jǐn)獨(dú)而精之,以至于應(yīng)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故其效驗(yàn)至于如此。此學(xué)問之極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體一用,雖有動靜之殊,然必其體立而后用有以行,則其實(shí)亦非有兩事也?!薄?6〕正自己之心便可以正天地之心,進(jìn)而主導(dǎo)世界生存。于是,相比較于其他學(xué)者,朱熹更關(guān)心如何正心。作為主宰的本心即圣賢之心內(nèi)在于我。故,我窮理、正心,不僅可以正己,而且可以決定世界的生存與變化。如此,人不僅可以主導(dǎo)自己的生活,而且可以影響宇宙萬物的生生不息。這正是宋明儒者的共同追求。故,朱熹曰:“教化皆是人做,此所謂‘人者天地之心也。”〔67〕人文教化才是宇宙的主宰。

      這個主宰天地的天地之心,在儒家看來,便是仁:“仁者, 天地生物之心?!薄?8〕“仁者, 生之理, 惟其運(yùn)轉(zhuǎn)不息, 故謂之心”。〔69〕仁即天地之心。天地指稱萬物。天地之心即萬物生存之本。仁即此本:“生底意思是仁”,仁則“渾淪都是一個生意”〔70〕,譬如,“春為仁, 有個生意;在夏,則見其有個亨通意;在秋, 則其見有個誠實(shí)意;在冬, 則見其有個貞固意。在夏秋冬,生意何嘗息!本雖凋零,生意則常存。”〔71〕“人之所以為人, 其理則天地之理, 其氣則天地之氣……其氣則天地陽春之氣, 其理則天地生物之心”?!?2〕仁為萬物生長之本、基礎(chǔ)。仁即生生不息:“天地之心, 別無可做……只是生物而已?!薄?3〕天地之心即仁。天地以仁生萬物。仁是天地萬物生生之本。仁即天地之心:“天地生物之心是仁;人之稟賦,接得此天地之心,方能有生。故惻隱之心在人,亦為生道也?!薄?4〕仁生萬物。仁是萬物生生之本。

      作為儒者,朱熹的使命之一便是弘仁。而“仁,人心也”〔75〕,仁即人心或心法。弘仁便是傳心法:“今欲存此以下,而頗改其語云:‘性不能不動,動則情矣。心主性情,故圣人教人以仁,所以傳是心而妙性情之德。”〔76〕從道統(tǒng)的角度來說,宋代的仁學(xué)發(fā)展為傳心之學(xué)。這種關(guān)于心、傳承心的學(xué)說,與其說是理學(xué),毋寧說是心學(xué)。胡宏曾曰:“生本無可好,人之所以好生者,以欲也;死本無可惡,人之所以惡死者,亦以欲也。生,求稱其欲;死,懼失其欲。沖沖天地之間,莫不以欲為事,而心學(xué)不傳矣。”〔77〕正統(tǒng)儒學(xué)也是一種心學(xué)。朱子后學(xué)真德秀完全贊同這一立場,甚至做《心經(jīng)》曰:“舜禹授受,十有六言,萬世心學(xué),此其淵源?!比寮覍W(xué)說便是心學(xué)。同時代的唐仲友曾曰:“圣人之傳道必以心,其端則始于至誠力學(xué)。后世求其說而不得,流入釋、老,以為道者當(dāng)超詣頓解,徑進(jìn)于圣人之域,相與用心不可測度之地,而學(xué)問修為之功幾于盡廢,捕風(fēng)捉影,卒無分毫之得。曰:‘吾之學(xué),心學(xué)也。內(nèi)以欺己,外以欺人。”〔78〕這段文獻(xiàn)表明:在那個時代,已經(jīng)有人將圣賢之學(xué)稱作心學(xué)。后來的劉宗周便將《東銘》稱作“張子精言心學(xué)也?!薄?9〕而黃震則稱:“然上蔡、龜山雖均為略染禪學(xué),而龜山傳之羅仲素,羅仲素傳之李延平,延平亦主澄心靜坐,乃反能救文公之幾陷禪學(xué),一轉(zhuǎn)為大中至正之歸,致知之學(xué),毫厘之辨,不可不精,蓋如此,故又次延平于此,以明心學(xué)雖易流于禪,而自有心學(xué)之正者焉。”〔80〕李延平、朱子之學(xué)為心學(xué)之正統(tǒng)。民國時期便有學(xué)者將朱熹之學(xué)稱作“心學(xué)”〔81〕,可謂明智。從一般學(xué)科定義來看,正如生物學(xué)是關(guān)于生物的學(xué)說一樣,心學(xué)應(yīng)該是關(guān)于心的學(xué)說。將朱熹學(xué)說定義為心學(xué),可能比被界定為理學(xué)更為科學(xué)、更符合一般學(xué)說規(guī)范。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與我的博士生趙玫多次商討,頗有收獲。在此一并致謝。)

      〔參考文獻(xiàn)〕

      〔1〕〔64〕馮友蘭.宋明道學(xué)中理學(xué)心學(xué)二派之不同〔J〕.清華學(xué)報(bào),1932,8(1).

      〔2〕〔66〕中庸集注〔M〕//四書五經(jīng):上.天津:天津古籍書店,1988:1,1.

      〔3〕〔4〕〔5〕〔6〕〔7〕〔8〕〔10〕〔11〕〔12〕〔13〕〔14〕〔15〕〔16〕〔17〕〔18〕〔20〕〔21〕〔22〕〔23〕〔24〕〔26〕〔30〕〔32〕〔40〕〔43〕〔44〕〔45〕〔47〕〔49〕〔52〕〔57〕〔59〕〔67〕〔68〕〔69〕〔70〕〔71〕〔72〕〔73〕〔74〕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1793,60,4,4,4,1513,1790,1792,1792,1281,1790,1791,1791,1791,1795,4,1791,977,2535,1790,1281,2440,2535,2423,689-690,2773,977,1795,1795,97,2549,2017,2243,2440,2418,107,105,111,1729,2440.

      〔9〕〔19〕〔27〕朱文公文集〔M〕//朱子全書(2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085,1829,2085.

      〔25〕太極圖說注〔M〕//朱子全書(13).74.

      〔28〕〔31〕〔33〕〔36〕〔37〕〔38〕〔39〕〔41〕〔42〕〔55〕〔56〕孟子集注〔M〕//四書五經(jīng):上.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88:25,24,88,25,107,90,25,54,72,86,101.

      〔29〕仁說〔M〕//宋元學(xué)案.北京:中國書店,1990:712.

      〔34〕〔35〕〔48〕朱文公文集〔M〕//朱子全書(23).2738-2739,2739-2741,3258.

      〔46〕朱子全書(6)〔M〕.534-535.

      〔50〕〔51〕〔65〕論語集注〔M〕//四書五經(jīng):上.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88:15,58,64.

      〔53〕〔54〕〔75〕〔79〕黃宗羲等.宋元學(xué)案:上〔M〕.北京:中國書店,1990:649,712,712,324.

      〔58〕中庸章句序〔M〕//四書五經(jīng):上.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88.

      〔60〕瑜伽師地論〔M〕//大正藏:第三十二冊.435-436.

      〔61〕續(xù)高僧傳〔M〕//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五十冊.562-563.

      〔62〕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274.

      〔63〕賀麟.與張蔭麟先生辯太極說之轉(zhuǎn)變〔J〕.新動向,1938,1(4).

      〔76〕〔77〕胡宏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337.

      〔78〕〔80〕宋元學(xué)案(下)〔M〕.151,575-576.

      〔81〕樂愛國.民國學(xué)人論朱熹“心學(xué)”〔J〕.蘭州學(xué)刊,2014(4).

      (責(zé)任編輯:顏 沖)

      猜你喜歡
      心學(xué)圣賢本心
      王陽明和拉康主體觀比較
      跨年時 有所思
      一人一心一山一茶
      修身
      關(guān)于本心
      王船山的人生哲學(xué)簡論
      王陽明心學(xué)思想的當(dāng)代價(jià)值
      淺談王陽明及其心學(xué)思想在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yīng)用探索與實(shí)踐
      詭異的仕女圖
      相知
      大荔县| 壤塘县| 阆中市| 辽阳市| 乌拉特前旗| 黄骅市| 辰溪县| 伊宁市| 邵武市| 陆良县| 玛多县| 禄劝| 涞源县| 新民市| 竹山县| 德格县| 灌南县| 平潭县| 合阳县| 阿勒泰市| 康保县| 长宁县| 云安县| 临武县| 胶州市| 淮安市| 石阡县| 嘉鱼县| 庆云县| 汤原县| 大同市| 泾川县| 吉首市| 安吉县| 长阳| 荔浦县| 安徽省| 华亭县| 连江县| 南充市| 乐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