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
摘 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有效溝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溝通的實現,需要樹立正確的溝通觀念,優(yōu)化溝通內容和溝通環(huán)境。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溝通;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3-002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3.012
一、樹立正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觀
(一)樹立溝通重要的價值觀
從目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較差,吸引力及感染力不足。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其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實踐活動,它包括教育者施加影響和受教育者接受影響兩個方面的活動過程,其目標是通過教育者與大學生的有效溝通與相互理解來實現的。然而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來看,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或者說溝通時存在著障礙,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遞的不到位、不同質,即大學生對教育者所傳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要么根本就沒有收到、要么拒絕接收、要么不理解、不認同,要么產生誤解或曲解等,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改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因此要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及感染力,就必須重視有效溝通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樹立溝通重要的價值觀。
(二)樹立相互尊重的平等觀
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獨特,他們是具有個性的一代,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更需要的是真誠的關懷與平等的對待,因此,在溝通中,要樹立相互尊重的平等觀。
平等是指教育者與大學生都是溝通的參與者,都處于主體地位,溝通雙方地位平等,人格平等。在與大學生溝通的過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大學生的人格,尊重大學生的選擇、需要及情感,真誠地與大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允許大學生發(fā)表意見及看法,對于大學生的一些與社會要求不一致的、甚至是有所對立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教育者要在正視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給予正確的引導,尊重大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使大學生在主動思考、自覺接受的基礎上,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溝通中,對大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正是對大學生平等參與權的體現。
在溝通過程中,只有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大學生平等的參與性,才能真正建立起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關系,建立起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互為主體的平等交流關系。這種平等關系有助于消除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逆反和敬而遠之的心理,有助于形成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溝通氛圍,進而促使有效溝通的實現。
(三)樹立理解、開放的分享觀
分享是指教育者以開放的心態(tài)與大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教育者應該把關于其自身的思想、感受;把真實的自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以恰當的方式傳遞給大學生,教育者在大學生面前應該敞開心扉,展現真實的自我,以便讓大學生充分了解及理解自己,為雙方心靈的契合提供條件。教育者應該把自己對于生活的、生命的感悟,自身的一些經歷以及人生的經驗與大學生一起分享,增加與大學生之間的親近感,調動大學生參與溝通的積極性;教育者還應該注意要真正做到分享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分享大學生對世界的感悟,對生活的體驗,做到與大學生精神層面的融合與共享。
教育者要真正做到分享,在溝通實踐中教育者必須本著理解的原則,理解是分享的前提,教育者只有堅持理解的原則,才能做到真正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及能動性,才能做到真正尊重大學生的情感,思想等;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教育者才能真正做到分享大學生源于內心的感悟與體驗,才能真正體驗到大學生所體驗到的,分享他們之于現實生活的感受。
二、優(yōu)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內容
(一)內容選擇方面的優(yōu)化
1.注重內容的現實性
注重內容的現實性是指教育者在設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內容時,做到密切聯系生活,聯系大學生發(fā)展的實際,關心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注重內容的現實性要求教育者選擇與設計溝通的內容時要聯系大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聯系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理論熱點。 關注大學生關注的問題,留意大學生留意的熱點,在溝通內容中導入熱點問題,為大學生尋找一個接受教育的載體。教育者要把大學生的靈動的生活和真切的思想情感體現在溝通內容中,在教育內容與大學生之間找到結合之點,連通之路。
2.注重內容的時代性
當今社會的發(fā)展,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對大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針對社會的深刻變革給大學生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教育者應當把具有時代性的溝通內容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更具新意、富有時代氣息。
(二)內容表達科學
1.溝通內容表述方式的“一面理”或“兩面理”
一面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把那些有利于論述其所主張的觀點的論據和事實的告訴大學生;兩面理是指在介紹有利論據的同時也介紹對立面的觀點與論據,通過對對立面的觀點加以輕微的攻擊或駁斥來抵制反面的信息,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依據傳播學者霍夫曼的研究:只說“一面理”只能對那些本來就傾向于同意此一面理信息的人或者教育水平低的人有效,“兩面理”則對本來傾向于反對此信息的論證或教育水平較高的人奏效;因此,在與大學生進行溝通與正面引導時,教育者應當更多地運用兩面理的表達方式。兩面理的表達,使理論更具說服力,還能增強大學生今后對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
2.溝通內容的情感訴求與理性訴求
情感訴求與理智訴求,要求教育者從情感和理智兩個方面去打動大學生。教育者應該把富于理性的引導和感情的呼吁兩者結合起來。把感情的呼吁和富于理性的引導兩者結合起來就是要求教育者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endprint
動之以情,即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情感,讓大學生產生一種新的內心體驗、情感體驗,從而感受到改變原有態(tài)度的需要。曉之以理,主要是通過邏輯論證、比較、辨析的方式,運用正確的理論澄清大學生思想上存在的一些模糊認識。動之以情與曉之以理各有利弊,理性引起的態(tài)度改變比較持久穩(wěn)定,而情感引起的就有效溝通來說,最理想的表達方式就是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
三、營造理想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情境
“溝通總是在一定的背景中發(fā)生的,任何形式的溝通,都要受到各種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币虼?,在溝通實踐中,教育者要營造良好的溝通情景,提升溝通效果。
(一)營造理想的現實環(huán)境
首先,教育者除了通過正式的溝通渠道,開座談會、做報告、辦公室中的個別談話等正式的溝通渠道,還應該深入大學生的生活,與大學生打成一片,在與大學生的日常交往中與之進行溝通,如在聊天、健身、聚會等日?;顒又信c大學生進行溝通,這樣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感受力、激發(fā)大學生的情感,可以把正式溝通中所要傳遞的信息體現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其次,教育者除了發(fā)揮好正式溝通渠道的作用外,還可以利用校內外的實踐活動開展溝通。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活動與教學實踐、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等活動結合起來。把體驗式的教育形式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溝通之中,鼓勵學生在現實的情感體驗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二)營造理想的心理環(huán)境
要營造理想的心理環(huán)境就要克服大學生與教育者之間的角色差異。社會角色差異對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的影響十分明顯,大學生的被動接受的角色定位與教育者的比較權威的角色定位,使得教育者和大學生不能平等地交流信息、交換意見,容易造成意義理解上的障礙,也容易造成真正消除隔閡及縮小心理差距的困難。因此,營造理想的心理環(huán)境就必須淡化教育者和大學生的角色差異,消除大學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
(三)營造理想的語言環(huán)境
建構理想的語言環(huán)境,要求教育者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使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媒介、工的話語具有真誠性、易理解性。教育者要把話語的創(chuàng)新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下,要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為依據,歸納、提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言論及素材,設置生活化、通俗化的新話語,創(chuàng)制親近型文本,實現從政治性話語向大眾化話語轉換,從抽象話語向具體話語的轉換。用大學生易聽懂的、易理解的語言與之進行交流,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參考文獻:
[1] 鄧勁松,王娟.論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原則[J].理論導報,2010(2):34-35+37.
[2] 劉刊.溝通理論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優(yōu)化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3] 張書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3.
[4] 張淑.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3.
[5] 雍楚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有效性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