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惡性萎縮性丘疹病一例并文獻復(fù)習

      2017-11-06 06:08:27陳菁菁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17年10期
      關(guān)鍵詞:腸穿孔丘疹萎縮性

      陳菁菁 何 超 曾 強 范 星

      ·臨床研究·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皮膚科,合肥,230022

      范星,E-mail: ms_fanxing@163.com

      惡性萎縮性丘疹病一例并文獻復(fù)習

      陳菁菁 何 超 曾 強 范 星

      惡性萎縮性丘疹病(malignant atrophic papulosis,MAP),又稱K?hlmeier-Degos病、Degos病、致死性皮膚和胃腸道小動脈栓塞癥,1941年由意大利人K?hlmeier首次報道,是一種罕見的原因未知的多系統(tǒng)血管病變的臨床綜合征,可累及皮膚、胃腸道、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亦可累及腎臟、肺部、胸膜、肝臟、心臟、眼睛等器官。本病發(fā)病率低,也有報道家族性發(fā)病者,截止2013年為止,全世界關(guān)于本病的報道不超過200例[1]。筆者收治單純性惡性萎縮性丘疹病1例,現(xiàn)結(jié)合文獻分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27歲。因周身皮疹瘙癢伴疼痛半年余入院?;颊甙肽昵盁o明顯誘因四肢伸側(cè)出現(xiàn)瓷白色斑片,與皮面齊平,后斑片上出現(xiàn)黃色痂,痂內(nèi)有白色液體,伴持續(xù)刺痛感,液體滲出或吸收后,疼痛感減輕,自覺瘙癢,痂脫落后瘙癢減輕,遺留瓷白色斑片,隨即皮疹消退、變暗,好轉(zhuǎn)后遺留色素沉著,未經(jīng)治療一個月左右可自行好轉(zhuǎn),皮疹反復(fù)發(fā)作,曾按“過敏性皮炎”對癥處理,癥狀未見明顯改善,后行皮膚組織病理檢查,提示惡性萎縮性丘疹病。病程中患者曾出現(xiàn)一過性腹痛、腹瀉癥狀,入院后患者未再出現(xiàn)明顯腹痛、腹瀉癥狀,飲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體重無明顯變化。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

      體格檢查:神志清,精神可,正常面容,體溫37.6℃,脈搏66次/分,呼吸17次/分,血壓93/61 mmHg,體重52 kg。全身淺表淋巴結(jié)未觸及明顯增大,心肺無異常,腹部平坦,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無腹壁靜脈曲張,全腹柔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肝腎區(qū)無叩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正常。皮膚科檢查:背部、四肢近端伸側(cè)、面部可見散在分布的瓷白色斑片,部分中央凹陷萎縮,周圍呈火山口樣,上覆非粘著性鱗屑性痂,周圍有玫瑰紅色充血圈。雙下肢丘疹中央凹陷呈臍狀,瓷白色,周圍繞以紅色環(huán)狀隆起,部分中央壞死,部分區(qū)域可見皮疹消退后遺留的色素沉著斑(圖1)。

      圖1 雙手、肘部、背部、雙下肢皮損,有的丘疹中央凹陷呈臍狀,瓷白色,周圍繞以紅色環(huán)狀隆起,部分中央壞死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小板計數(shù)104×109/L(正常值125~350×109/L),血紅蛋白106 g/L(正常值110~150 g/L),白細胞、紅細胞計數(shù)正常,谷丙轉(zhuǎn)氨酶59 U/L(7~40 U/L),谷草轉(zhuǎn)氨酶54 U/L(13~35 U/L),免疫球蛋白G 20.68 g/L(7.60~16.60 g/L),免疫球蛋白M 2.21 g/L(0.48~2.12 g/L),免疫球蛋白A正常,補體C3 0.66 g/L(0.87~1.41 g/L),補體C4 0.08 g/L(0.10~0.40 g/L),血清總IgE正常,紅細胞沉降率 37 mm/h(0~20 mm/h),血漿凝血酶原時間13.2 s(9.0~13.0 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42.4 s(20~40 s),D-二聚體1.74 μg/mL(1~1.00 μg/mL),抗核抗體陽性(核均質(zhì)型1∶3200),抗SS-A(60)陽性,抗SmD1抗體陽性,抗SCL-70抗體陽性,抗核糖核蛋白抗體陽性,尿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免疫十項、腫瘤十二項及ANCA全套未見明顯異常。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ST段變化;腹部B超提示脾大;胸片提示雙肺內(nèi)未見明顯異常。皮損組織病理示:表皮壞死,真皮膠原部分壞死,部分真皮血管管壁纖維蛋白沉積,官腔閉塞,未見淋巴細胞及較多嗜酸粒細胞浸潤(圖2)。

      診斷:惡性萎縮性丘疹病。

      治療:予以頭孢替安2.0 g靜滴日2次;復(fù)方甘草酸苷80 mg靜滴日1次;維生素C 3.0 g+10%葡萄糖酸鈣劑10 mL靜滴日1次;雙嘧達莫50 mg口服日3次;復(fù)方蘆丁140 mg日3次;甲鈷胺0.5 mg口服日3次;呋喃硫胺50 mg口服日3次;復(fù)方丹參滴丸270 mg口服日3次,萘丁美酮0.5 g口服日2次;復(fù)方黃柏液及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涂日3次。治療10日后,周身皮疹結(jié)痂,癥狀好轉(zhuǎn),未見明顯新發(fā)皮疹,現(xiàn)繼續(xù)隨訪中。

      圖2 表皮壞死,真皮膠原部分壞死,部分真皮血管管壁纖維蛋白沉積,官腔閉塞,未見淋巴細胞及較多嗜酸粒細胞浸潤(HE, ×40)

      2 文獻復(fù)習

      以檢索詞“惡性萎縮性丘疹病”在Google、中國知網(wǎng)、萬方及維普網(wǎng)檢索自2006年以來的國內(nèi)相關(guān)文獻,選擇其中有較為完整臨床資料的病例報道[2-27](包括本例)綜合對比分析(共31例)。分析指標包括發(fā)病年齡、性別、自覺癥狀、有無并發(fā)癥、皮損分布、組織病理、治療方法及死亡原因等。隨后,通過閱讀國內(nèi)外文獻,對該病進行討論。

      2.1 分析結(jié)果 31例惡性萎縮性丘疹病患者中[2-27],男11例,女20例,男女比例0.55∶1;發(fā)病年齡13~73歲,平均(35.5±15.8)歲,發(fā)病年齡主要以中青年為主(20~50歲之間,共19例);就診時病程從1個月~3年不等,平均為17.1個月,病程慢性,呈慢性漸進性趨勢。其中有2例妊娠期患者[2,3],;大部分患者皮疹無明顯自覺癥狀,2例(包含本例患者)患者自覺皮疹疼痛[26]。

      就診時患者皮損分布表現(xiàn)為軀干、四肢和(或)泛發(fā)全身性,其中僅局限于軀干4例[2,7,19,20](12.9%),其余27病例皮損至少分布兩處,多累及四肢、頸部、軀干甚至泛發(fā)全身。皮損表現(xiàn)為米粒至蠶豆大的紅色、淡紅色丘疹,部分為環(huán)狀紅斑,周圍有紅暈,中央萎縮凹陷伴少量鱗屑,少數(shù)中央為瓷白色,部分丘疹中央暗紅色壞死結(jié)痂。

      初診時約半數(shù)患者因急腹癥而就診,其中16例(51.6%)有明顯胃腸道受累,1例(3.2%)病變累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6],3例(9.7%)病變累及胃腸道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7-9],1例(3.2%)病變伴發(fā)有“甲亢”,甲狀腺II度腫大, 表面光滑無結(jié)節(jié)[26],5例(16.1%)無明顯系統(tǒng)受累情況[10,12,26-27](包括本例),僅表現(xiàn)為皮膚癥狀。其中有11例(37.9%)患者最終死亡(31例中有2例患者未納入,1例為處于觀察中,1例放棄治療,結(jié)果均未知[26]),其中2例(6.6%)因呼吸衰竭而死亡[7,8],其余9例(29.0%)均死于腸穿孔、急性腹膜炎、腸梗阻等急腹癥。

      2.2 討論 惡性萎縮性丘疹病是一種臨床較為罕見的多系統(tǒng)血管病變性疾病,確切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各種病毒感染、凝血功能障礙及自身免疫等有關(guān)[28]。此外,在該病的一篇日本女性患者報道中發(fā)現(xiàn),基質(zhì)細胞衍生因子(SDF)-1/CXCL12參與該疾病的發(fā)病機制,然而由于病例數(shù)過少,且研究結(jié)果主要基于免疫組織化學結(jié)果,并沒有用其他技術(shù)證實,因此有待進一步證實[29]。本病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和臟器受累情況,可分為單純皮膚型和系統(tǒng)型。單純皮膚型MAP是一種良性的病變,可以是終身的;系統(tǒng)型MAP預(yù)后較差,但不一定是致命的,且系統(tǒng)型MAP可以累及神經(jīng)、眼科、胃腸道、心胸和肝腎系統(tǒng),死亡原因通常是腸穿孔,從系統(tǒng)的發(fā)病參與,通常在2~3年內(nèi)發(fā)生死亡,這兩種分型相似的是皮損表現(xiàn),皮損均為起先為紅色、粉色或紅色丘疹(直徑約2 mm),后逐漸成中央瓷白色萎縮中心的疤痕[30]。

      目前,沒有具體的實驗室測試可用于輔助診斷MAP,經(jīng)典的組織病理學顯示,由于深在真皮的微動脈的血栓閉塞導致的楔形結(jié)締組織壞死。然而,這些特征不能在所有情況下都可出現(xiàn),Harvell等在一個病例報道中根據(jù)疾病的持續(xù)時間調(diào)查了組織學病變:早期病變皮損呈淺表和深部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有明顯的黏蛋白沉積,類似紅斑狼瘡;穩(wěn)定期病變皮損在真皮表皮交界處有更加突出的變化,表現(xiàn)為表皮萎縮和真皮硬化,晚期病變皮損呈楔形壞死,淋巴細胞稀疏和黏蛋白沉積顯著減少[30]。因此,通過臨床表現(xiàn)及組織學檢查,可以診斷本病,但早期病變需與血管炎、淋巴瘤樣丘疹病、急性苔蘚樣糠疹、毛囊炎或節(jié)肢動物叮咬反應(yīng)相鑒別。后期病變需與斑狀萎縮、硬化萎縮性苔蘚和白色萎縮相鑒別[28]。

      2013年對該病病例進行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單純皮膚型MAP的生存率超過20%,病程可能長達20年,但一旦出現(xiàn)腸病變,通常發(fā)生在數(shù)月內(nèi)死亡,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腹膜炎(61%),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18%),和胸膜炎或心包炎(16%)[1]。然而,對于本病,目前仍沒有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國內(nèi)的31例該病例中,治療效果總體不理想,當然,也有部分治療成功的個案報道,這些個案多數(shù)采用阿司匹林、雙密噠莫、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炎、營養(yǎng)支持等單一或聯(lián)合治療,也有聯(lián)合手術(shù)治療者[6,8,12-16,27],7例報道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雙密噠莫等抗凝藥物后,患者病情有所改善[6,9,12-14,27](包含本例),其中近期的一例治療效果較好,患者治療4個月后再無新發(fā)皮疹,隨訪一年未見新發(fā)皮損和出現(xiàn)胃腸道癥狀[27],1例報道使用阿昔洛韋抗病毒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6],1例報道患者使用雷公藤多苷后癥狀有所改善,延緩疾病進展[11],1例報道患者使用免疫球蛋白、手術(shù)及營養(yǎng)對癥治療后癥狀有所改善[15]。

      此外,也有一些國外的作者報道了抗血小板治療的良好反應(yīng)。然而,當系統(tǒng)受累時,血漿置換、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抑制劑或抗炎藥物治療是無效的[1]。阿司匹林和雙嘧達莫的聯(lián)合或單獨顯示可變的有效性,在進展期的MAP患者中,采用單克隆抗體Eculizumab,補體蛋白C5,被證明在近期是有療效的,但無法阻止MAP的進一步發(fā)展;糖皮質(zhì)激素一般認為是禁忌,因為可能會加重皮疹的爆發(fā)和加速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對于腸道受累的MAP患者,手術(shù)干預(yù)治療效果也不明顯[31]。

      [1] Pirolla E, Fregni F, Miura IK, et al. Degos disease-malignant atrophic papulosis or cutaneointestinal lethal syndrome: rarity of the disease[J]. Clin Exp Gastroenterol,2015,8:141-147.

      [2] 陳倩,谷永紅,粟占三,等.惡性萎縮性丘疹病一例[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9,38(12):845-846.

      [3] 蒲群旺,黃飛舟,姚若全,等.惡性萎縮性丘疹病腸穿孔腹膜炎1例并文獻復(fù)習[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9,18(10):1079-1081.

      [4] 賈虹,周文,孫建方.惡性萎縮性丘疹病一例[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0(3):183.

      [5] 王貴民,任仲喜,唐小飛,等.惡性萎縮性丘疹病伴小腸穿孔2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1):170-171.

      [6] 李小嬌.阿昔洛韋治療惡性萎縮性丘疹病 1 例[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2,22(8):879.

      [7] 陳胤,楊日高.惡性萎縮性丘疹病伴腸穿孔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1例報道[J].重慶醫(yī)學,2010,39(5):639-640.

      [8] 崔海宏,黃平,張振華,等.惡性萎縮性丘疹病伴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及腸梗阻1例并文獻復(fù)習[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3,30(9):806.

      [9] 劉芳,桑紅,鄧德權(quán),等.累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惡性萎縮性丘疹病[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2,45(8):561-563.

      [10] 王碩,李福倫.惡性萎縮性丘疹病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9,25(7):548-549.

      [11] 王美燕,呂香花.惡性萎縮性丘疹病伴腸穿孔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6,22(1):79.

      [12] 馮素英,周武慶,崔盤根,等.惡性萎縮性丘疹病二例[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5):273-275.

      [13] 王柳苑,楊斌,吳鐵強,等.惡性萎縮性丘疹病1例[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2,19(1):36-37.

      [14] 孫心君,魯楠,牛李莉,等.惡性萎縮性丘疹病[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6,45(1):35-36.

      [15] 盧忠明.惡性萎縮性丘疹病[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6,35(10):687-688.

      [16] 張莉.惡性萎縮性丘疹病1例[J].中華腹部疾病雜志,2006,6(2):148-149.

      [17] 王憲偉,劉曦,曾鎮(zhèn),等.惡性萎縮性丘疹病并發(fā)腸穿孔1例并文獻綜述[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41(4):487-488.

      [18] 張莉,付曉霞.惡性萎縮性丘疹病并腸穿孔1例[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9,18(12):1113.

      [19] 萬學峰,張鳳娥,楊克健,等.惡性萎縮性丘疹病1例[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9,38(9):596-597.

      [20] 依巴古力·艾拜都拉,孫曉風,買買提艾力·吾布力,等.惡性萎縮性丘疹病誤診為艾滋病一例分析并文獻復(fù)習[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0):1134-1136.

      [21] 田新雙,劉春波.妊娠合并惡性萎縮性丘疹病1例[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24):4482.

      [22] 曹雪源,姜晶,金美善,等.惡性萎縮性丘疹病合并小腸穿孔二例[J].中華普外科手術(shù)學雜志(電子版),2011,5(4):63-64.

      [23] 譚麗擁,楊盛波,耿雪瑞,等.妊娠并發(fā)惡性萎縮性丘疹病1例[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2,41(1):47-48.

      [24] 鄧德權(quán),劉芳,陳軍,等.惡性萎縮性丘疹病一例[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3,6(6):325-327.

      [25] 張樹賢,徐靜,李祎.惡性萎縮性丘疹病并發(fā)腸穿孔1例[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5,24(5):385.

      [26] 施仲香,周桂芝,吳梅,等.惡性萎縮性丘疹病2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6,22(4):326-328.

      [27] 蘇飛,楊光艷.阿司匹林及雙嘧達莫治療惡性萎縮性丘疹病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6(1):30-31.

      [28] Loewe R, Palatin M, Petzelbauer P. Degos disease with an inconspicuous clinical course[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5,19(4):477-480.

      [29] Meephansan J, Komine M, Hosoda S, et al.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SDF-1/CXCL12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egos disease[J]. J Am Acad Dermatol,2013,68(1):138-143.

      [30] Theodoridis A, Makrantonaki E, Zouboulis CC. Malignant atrophic papulosis (K?hlmeier-Degos disease)-A review[J]. Orphanet J Rare Dis,2013,8(1):1-5.

      [31] Liu KL, Shen JL, Yang CS, et al. Benign cutaneous Degos disease[J]. Dermatol Sinica,2014,32(2):131-132.

      (收稿:2016-08-20 修回:2016-08-26)

      猜你喜歡
      腸穿孔丘疹萎縮性
      中醫(yī)治療胃陰虧虛型萎縮性胃炎的獨特優(yōu)勢
      3例淋巴瘤樣丘疹病臨床病理分析
      老年人結(jié)直腸穿孔臨床分析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jié)腸炎并發(fā)腸穿孔的臨床特點及預(yù)后分析
      珍珠樣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溫柔
      結(jié)腸鏡檢查致結(jié)腸穿孔的診治進展
      豬萎縮性鼻炎的防治
      珍珠樣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溫柔
      60例中醫(y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觀察
      內(nèi)鏡下鈦夾封閉治療醫(yī)源性結(jié)腸穿孔6例分析
      彭山县| 彭州市| 南阳市| 洛川县| 绥芬河市| 胶南市| 巴南区| 沾益县| 澄城县| 岫岩| 大新县| 托克逊县| 芷江| 青河县| 谢通门县| 永德县| 临夏县| 贡觉县| 海原县| 永善县| 宜章县| 伽师县| 永和县| 开鲁县| 冀州市| 基隆市| 独山县| 左云县| 鲜城| 正安县| 信阳市| 孟州市| 栖霞市| 侯马市| 丹凤县| 翁牛特旗| 增城市| 六安市| 尼玛县| 东台市| 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