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芹芹
摘 要:隨著學講課堂的深入開展,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越來越感覺到要想學講課堂開展得順利,就要發(fā)揮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學生只有具有傾聽能力、思考能力、表達的能力和質疑能力,才能在課堂中游刃有余地穿梭,共同在思維空間中相互摩擦、碰撞,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登上更高的知識臺階。
關鍵詞:傾聽;思考;表達;質疑
隨著學講方式的深入開展,我們發(fā)現要想把學講課堂開展得熱火朝天,以下幾個能力必須注重培養(yǎng),下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培養(yǎng)傾聽的習慣
良好的傾聽是解決“思、說、疑、概括”的前提,只有聽得準、聽得清,才能有效地傳達給大腦信息庫,大腦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分析思考,進而表達或質疑。沒有良好的傾聽,學講課堂是無效的課堂。
如我在教學《分米和毫米》一課中,在教學1分米的長度時,告訴學生1分米的長就是10厘米的長并提問:“哪位同學在直尺上能指出1分米的長?”“先笑同學,你來給大家指一指?”喊到名字的學生正在做小動作,沒有注意傾聽我提的問題,導致這位孩子滿臉通紅、無言以對。我接著說“你坐下去,認真聽一聽其他同學的回答。”這時的他正襟危坐,豎起了耳朵,眼睛也明亮了許多。為了照顧剛才沒有認真傾聽的孩子,我又把問題再重復說了一遍:“大家聽好了,我再把題目說一遍:1分米的長就是10厘米的長,哪位同學在直尺上能指出1分米的長?”許多學生把手高高舉起來,我請了一位學生到前面來回答,這位學生站起來快速走到前面指著黑板上的直尺說:“因為10厘米就是1分米,所以從直尺上刻度1到10厘米就是1分米,我說得對嗎?”先笑同學立刻站起身說:“不對,因為10厘米就是1分米,而刻度1到10厘米才9厘米,不到10厘米,所以不能說是1分米,不信你可以查尺子上的刻度……”孩子以一種得意的語氣和神態(tài)顯現在大家面前?!澳菓搹哪闹钙鸩攀菍Φ哪??”我接著追問。他不假思索地說:“可以從0刻度到10刻度,也可以從1刻度到11刻度,還可以從5刻度到15刻度……”
從這個學生先后的表現和臉上的神情,回答看似判若兩人,卻體現了傾聽的重要性。只有具備良好的傾聽能力,學生才能用自身所學的知識加之聽來的信息進行深入加工、對比。然后才能與其他同學進行有效的溝通與討論,使學講課堂正常開展下來。
二、培養(yǎng)善于思考的能力
所謂思考的能力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與見解,不能人云亦云,說白了就是思維能力,是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每逢遇到問題,要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化等一系列的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深加工,并轉化為理性的認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活動,還是人類的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更是學講課堂的核心。
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出示例題:( )÷( )=9……7,除數最小是幾?當學生接到這個題目,如果不加思考是做不出來的,更不知從何入手,學講課堂也無法展開,只有開動小腦筋,利用告訴我們的條件:余數是7,我們又思考“余數一定比除數小”,換種思維思考是:“余數小,除數大,余數是7,除數最小是8?!备鶕@番思考,學生得出——除數最小是8,又思考:商與除數相乘,再加余數就是總數——被除數,學生利用這層思維推出被除數的算法:商×除數+余數=被除數,求出被除數是79。
再如,一支鉛筆6角錢,2元錢能買幾支鉛筆,還剩多少錢?學生舉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一支鉛筆6角錢,2元錢里面有幾個六角錢就能買幾支,但是它們的單位不統一,不能在一起計算,所以先統一單位,把大單位化成小單位,所以2元等于20角,再用20除以6等于3支余2角。
思考真是無處不在,我們應該鼓勵孩子養(yǎng)成追根究底的思維習慣,多動腦、愛動腦,凡事都要去問為什么,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盡可能地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遇到的問題,發(fā)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
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我們的社會日趨信息化。信息的傳遞、儲存的手段也越來越先進化,語言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表達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良好的表達是人們之間遞增感情的前提,也是教師感知學生、學生感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沒有良好的表達就無法傳情達意,容易產生誤會、隔閡,讓老師或學生不能在第一時間捕捉到你的回應,如同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何況學講計劃要求學生“學進去講出來”,如果講不出來,何談對知識更好地內化。
如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有一名學生用學過的長度單位寫一篇日記:早上,我從2分米的床上起來,拿起2厘米的牙刷刷牙,快速吃完早飯,背起書包,向距離家只有9厘米的學校走去,途中看到3分米的大樹倒在了路邊……從他的日記表達中可以知道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理解根本不清楚,導致表達失誤,言辭不當,給觀眾帶來理解性誤區(qū)。好在其他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理解到位,而且能比劃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通過對知識的熟練掌握,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一一地給糾正過來。
因此,正確的表達能力不僅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也是判斷學生掌握知識對與錯的體現,更是學講課堂活躍開展的保障。
四、培養(yǎng)質疑能力
人不光要有表達的能力,還要有質疑的能力,如,別人回答的答案對嗎?別人說的信息準確嗎?這題還有沒有其他的想法?只有擁有質疑的能力,學生才會進一步尋求答案的真理性、才會有深入探究事物的根源或解決感到困惑的問題的欲望。有了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進而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自然而然被打開、被激發(fā)。皮亞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儲備記憶,是在于創(chuàng)造智慧的探索,而不是博學。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善于培養(yǎng)孩子的質疑能力。
例如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當我們探討單位換算的時候,一位學生冒出一句話:1分米=1000毫米,其他學生把剛才學生說過的話反復地念一遍,其實孩子這一舉動是在質疑這個答案的正確率有多少,同時在提醒大腦要工作了。經過孩子們的這一番質疑,不一會兒,有個女學生站起來說:“我認為他說得不對,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里面有10個1厘米,換句話說,1分米里面有10個10毫米,10個10毫米就是100毫米,所以1分米不等于1000毫米,應該是100毫米?!逼渌麑W生也開始應和。這個學生接著說:“1米才等于1000毫米呢!”
學生在質疑中不斷探索,在抽絲剝繭中找到真理,使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在問題的不斷深入中被激發(fā)出來。質疑的能力從此得到了鍛煉,學講課堂也進入了升華的階段。
總之,當學生的傾聽能力處于良好的狀態(tài)時,學生在此才能深入思考、探究,得到表達的資源,進而使學生在交流中產生質疑,在思想互相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讓學講課堂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專注能力在學講課堂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學得開心,用得順心,同時能力得到提升;反之,學講課堂沒有開展起來或是不盡如人意,肯定是某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作為教師有權干涉,對出現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加以培養(yǎng),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能讓學講課堂開展得更加出色,為課程改革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參考文獻:
[1]關月玲.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M].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2]黃益芬.小學生數學課堂言說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2011(9):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