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
摘 要:眼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個性化閱讀更是缺乏培養(yǎng)。為此,就培養(yǎng)小學生個性化閱讀問題展開分析,力圖找到行之有效的應(yīng)對之策。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個性閱讀;培養(yǎng)策略;
就時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還主要采用強行灌輸?shù)姆绞?。這種方式學生是萬分反感的。自然,這種情形下的課堂教學效率就顯得十分低下。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改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這一現(xiàn)狀呢?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適當?shù)亻_放,促進學生個性閱讀,這一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
一、轉(zhuǎn)變認識,多元要求,尊重學生個性需求
對于任何事物或者現(xiàn)象進行評價,一般而言,我們都會采取一分為二的方式。對于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活動的評價也是這樣。比方說,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多是追求統(tǒng)一性,這對于短時間內(nèi)提高教學效率是非常湊效的,但長此以往地主要以教師發(fā)問學生作答的方式,就顯得異常的呆板和封閉。為此,我們必須要轉(zhuǎn)變觀念。
我們要轉(zhuǎn)變觀念,首要的一點就是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要。比如,對于《魯濱遜漂流記》的閱讀,筆者就首先對學生各自的閱讀意愿和特點做了細致的分析,從而對他們提出了開放性的閱讀要求:(1)學生自選版本。《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在我們國家譯本比較多,很多出版社都出版過這本書。為此,我們教師不妨依照各自學校和本地方的實際,提倡讓學生自己選擇版本。這樣做,就避免了“非讀哪一個版本不行”的統(tǒng)一但又單一的模式。畢竟,我們關(guān)鍵要做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讓他們能堅持下去,完完整整地讀完該本書。(2)自主制訂計劃。這主要由學生根據(jù)個人情況制訂,進度不要求過快,一般來說,能在一個月內(nèi)閱讀完就很不錯了,我們提倡的是每一位學生每天都能堅持看。如果能做到每天堅持看,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這種處理,讓學生自主選擇版本,照顧到的是學生多元的需求。這種需求,既滿足了學生個體獨特的感受,又尊重了學生潛意識的心理體驗。同樣,開放計劃的制訂,也有利于塑造學生個性。而這也是新課程標準對于閱讀教學之要義所在。
二、淡化統(tǒng)一要求,提倡學生自由閱讀自主體驗
教師自身要適當“限權(quán)”。課堂之中,教師到底應(yīng)該以怎樣的角色存在,這一直是我們廣泛爭議的話題之一。爭來論去,也沒達成什么共識。但是,有一點我們是有著共同的看法的,這就是學生是教學活動中一種個性化的存在。基于學生這種個性化的存在的認識,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就要實實在在地看重學生這一點。為此,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在具體要求上,盡量不要提出統(tǒng)一標準;在具體做到什么程度上,也不要非得要學生必須怎樣怎樣。
還以教學《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為例。在多數(shù)學生都能讀得通、讀得順的情況下,我們不妨試著引導(dǎo)學生歸納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進而理順課的層次。為此,筆者具體分兩個步驟來引導(dǎo)學生完成初讀:一是“讀完了這篇課文,你認為這本書怎么樣”;二是“對于文題之中‘男孩子必讀的原因你是如何理解的”。
這樣的設(shè)計,學生閱讀課文是不受限制的,同時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是不受教師控制的。這樣做就很好地解決了教師動不動就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思維的慣常問題??磥?,如果課堂上教師懂得學生的求知欲望,明白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這才能真正地說得上是對學生實踐性閱讀的一種尊重。而這一尊重背后,其實是學生自主學習權(quán)利的回歸。
三、拓寬學生閱讀時空,促進學生個性閱讀發(fā)展
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要切實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離不開課堂上教師的精心的科學指導(dǎo)。但是,教學實踐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表明,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單單依靠每節(jié)課四十五分鐘的課內(nèi)閱讀是遠遠不夠的。要切實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大幅度地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而要做好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就要找到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兩者之間的銜接點。這一點必須做好,做好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體來說,課內(nèi)閱讀傾向于閱讀指導(dǎo)。為此,我們提倡多讓學生自由閱讀,少做題目練習。這樣做,重在讓學生體驗?!多嵆晒Α愤@篇課文是一篇歷史故事。我們教學時重點就該放在引導(dǎo)學生了解鄭成功的歷史功績上。但是,如果我們課堂上僅僅就是為了“達標”,這顯然是不夠的。為此,筆者安排學生開展了專題性的課外閱讀:(1)可以讀和鄭成功的人物傳記有關(guān)的書。這樣就可以多角度地立體地認識和把握人物形象。(2)可以讀我國歷史上其他民族英雄方面的書。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民族英雄的共性品質(zhì)。(3)可以讀有關(guān)臺灣的書。這樣可以全方位地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專題性閱讀之后,筆者又專門安排了一個閱讀感受交流會活動,
課堂教學時,教師主要在閱讀方法上給予學生指導(dǎo),在讀物推薦上給學生一定的指向。在課外閱讀這一塊,學生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專題閱讀。這一方面增加了他們的閱讀量;另一方面,還使他們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等能力得到鍛煉。還有,就是通過交流會,他們可以分享彼此心得……可見,能將課內(nèi)課外關(guān)系處理好,就會有很大的收獲。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只要我們教師指導(dǎo)得法,相信學生,開放模式,就能激發(fā)學生的需求。這樣,學生才能在個性的閱讀氛圍中學到新知,探尋未知。
參考文獻:
[1]李欣榮.于學情中尋找機遇[J].江蘇教育,2016(5):7.
[2]何佩東.有效追問 提升效益[J].初中生世界,2016(1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