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重新尋訪被遺忘的歷史
本刊評論員
歷史學以人類以往的活動為特定對象,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千姿百態(tài),令人銷魂,因此它比其他學科更能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歷史學家的使命在于,憑借其技藝,在文字、史跡、口口相傳的史料中,探隱索微,追根溯源,在時間之流中,重構(gòu)逝去的歷史。
但是,和那些以人類精神為對象的學科一樣,不確定性是歷史學的魅力所在。技術(shù)的局限、社會的動蕩、自然和文明的變遷,人類過往的大部分活動湮沒在久遠的塵沙之中。
尤其是一個時代也如同一個人一樣,都有自己的禁忌、隱私,不愿意全部抖摟出來,將著意粉飾的形象公布于世,史官就是其代言人。一方面,通過歷史學家的耕耘,湮沒的古城,死的文字,久已失傳的宗教,從黑暗中顯現(xiàn)出來;另一方面,通過史官之手,又有一些歷史真相被屏蔽了。所以,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說:“唯有總體的歷史才是真歷史,而只有通過眾人的協(xié)作,才能接近真正的歷史?!?/p>
20世紀40年代,美國建立的哥倫比亞大學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協(xié)會,正是這種“眾人的協(xié)作”,由此開創(chuàng)現(xiàn)代口述史學,成為歷史研究方法的一場革命。
其實,口述史比書寫歷史更古老。在文字出現(xiàn)之前,人類最初的記憶就是靠口口相傳留存下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話和英雄故事,記述了該族群從哪里來,洪荒時代的英雄歷史,以及圖騰崇拜,由此形成史前初民的族群認同。
現(xiàn)代口述史,借助于錄音、音像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去重新尋訪那些被遺忘的歷史,保存那些即將逝去的“過去的聲音”,證史補遺,搶救史料,極大地開拓了歷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通過當事人的口述,歷史以“現(xiàn)場感”呈現(xiàn)出來:平民性的視角,個體化的體驗,豐富、細節(jié)、生動、主觀、互動、顛覆,給歷史研究帶來鮮活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
尤為重要的是,口述史對宏大敘事的拒斥和對個體獨特性的肯定,對理性自律書寫方式的懷疑和對個人感性經(jīng)驗的關(guān)注,自有其后現(xiàn)代主義的意蘊。它擺脫了傳統(tǒng)史學的政治借鑒和訓誡功能,將歷史關(guān)懷注入一種更具社會意識、更民主、更廣泛的社會脈絡之中;它將歷史研究從精英視角轉(zhuǎn)向底層民眾,把歷史恢復成普通人的歷史;它超越民族、種族、國家、主權(quán)、性別、年齡等“分類技術(shù)”的控制,擺脫建立在科學話語上的知識監(jiān)控,只要聽得懂,看得明白,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參與者,成為社會行動和社會記憶的一部分。它將歷史交還給人民,讓人民來書寫歷史。
這,就是口述史的意義和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