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 程
你買的書讀過幾本
◎ 彭 程
回想我自從畢業(yè)參加工作至今,整整20年的時間,就愛好而言,前后發(fā)生了不少的變化,但有一項始終如一,那就是不停地買書、藏書。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住房面積的增加,我變得越來越隨心所欲了。
然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感到需要改變這個習慣了,至少應該加以約束。
有一天,我忽然產生一個想法,想看看自己的藏書中有多少是讀過的,又有多少是自買來后從未翻閱過的。站在那六架一字排開的書柜前,目光從書脊上的書名上逐個掃過,結果讓我頗感意外:真正閱讀的不過十之三四。換一種說法,有大部分的書一直是束之高閣的。
回想過去,那種不間斷地大量購書、藏書的心理來源于為自己建立一個圖書館的潛意識。遇見中意的書,只要條件許可,我便悉數收羅,多多益善,以備不時之需。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不論是為普通意義上的知識積累,還是為增進自己的專業(yè)造詣,我都要藏書。雖然許多書購買時既沒有時間讀,也沒有當下閱讀的愿望,但總覺得將來會有時間讀的,也會有閱讀的需求的。在那個年齡的意識中,生命漫長,來日多多,衰老是遙遠的事情,我會有足夠多的時間沉潛于書海。所以,絕大多數的書實際上是因為這種期許而購買和收藏的。
但近年來,尤其是過了不惑之年后的這一兩年間,我對時光飛逝、日月如梭體會得越來越深。一天仿佛瞬間,一周稍縱即逝,一月仿佛旬日。繁忙的工作、瑣碎的家務吞噬了大部分時間,我很少有從容閱讀的時間了,當年所描繪的那種前景也變得十分可疑了。人生過半,即使今后什么也不干,閉門讀書,現有的這幾千冊書也都難以讀完,何況這個設想根本是不可能的。那么,還有什么必要再源源不斷地添加庫存,擴大“后宮怨婦”的隊伍?
借用經濟學的說法,時間和精力都是稀缺資源,應該優(yōu)化使用才是。人到中年,對這點的認識可以說十分深刻。生命苦短,現在就應該努力閱讀了,而不是向后拖延,把收獲寄希望于未來某個模糊的日子,最能夠把握的畢竟還是現在。既然如此,還有什么必要再不遺余力地搜之藏之?我從來沒有成為藏書家的念頭,購書藏書,本意也只是為了閱讀,但如果藏而不讀,豈非背離了初衷,走入了誤區(qū)?況且現有的數千冊圖書已經大致囊括了社科人文領域的重要著作,對于自己而言已經足夠了。
(摘自《紙業(yè)上的足印》人民出版社 圖/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