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汝佳
“明智”到底是怎樣一種德性?
任汝佳
亞里士多德的整個倫理學的中心任務(wù)是試圖將道德轉(zhuǎn)化歸為理智。他把倫理學的目的定義為尋找至善,即幸福。明智也就是實踐智慧,為我們提供了達到幸福的手段。實踐智慧并不是工具性的,而是以自身為目的的,與人生整體的幸福相關(guān),具有文化性和地域性,與文化習俗和傳統(tǒng)密切相關(guān),同時,它是和德性一樣需要經(jīng)過習慣培養(yǎng),逐步達到完善。做出通往人生整體幸福的選擇,需要依靠實踐智慧,過一種有德性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 倫理學 明智 實踐智慧 幸福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是一種幸福論,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他把倫理學的目的定義為追求最高的善----幸福?!靶腋J且磺惺挛镏械淖罡哌x擇”。亞氏認為,自足的目的高于工具性的目的,只有因其自身而被追求的東西才有資格作為幸福,“幸福是終極和自足的,它是行為的目的”。那么,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怎樣的人才算得上是幸福呢?應(yīng)該從兩方面進行概括,就是:活得好和做得好。
明智在獲得幸福生活的兩個方面,都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明智是為追求幸福提供方法和手段,但它并不是一種普遍真理,是在特定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下的一種行動。同時,它也不是天賦的一種完美的能力,而是通過后天培養(yǎng),不斷完善的??傊?,“明智”是亞里士多德倫理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理解其德性幸福論的一把鑰匙,“德性離不開明智”。
明智為我們提供了達到幸福目的手段,它與智慧等其他德性的區(qū)別要注意,同時其與德性、中庸等核心概念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行為是以選擇開始,現(xiàn)代社會價值多元,人的可選擇范圍大大擴展,然而大多數(shù)人卻缺乏幸福感,在眾多的選擇中迷失人生幸福方向的把握,執(zhí)著于追求一些細枝末節(jié),把手段誤認為人生目的,湮沒于物質(zhì)的海洋不能自拔。這正是因為缺少選擇好的行為的智慧,也許亞里士多德為我們現(xiàn)代人提供了一種思路,把握人生幸福的方向,就要依靠實踐智慧,讓我們在各種復(fù)雜選擇中,依然可以保持清晰的洞見。
在探討“明智”之前,要先了解亞里士多德對靈魂不同功能的劃分。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一卷一開始,他把靈魂分為兩個部分,“靈魂有一個非理性的部分和一個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包括情感、激情等。理性部分又根據(jù)對象不同分為了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前者關(guān)注本源不變的事物,后者關(guān)注本源變動的事物,前者是認知的,后者是推算的。
亞里士多德在《尼格馬可倫理學》第六卷第五章中集中論述了明智,也就是實踐智慧。從詞源學的角度,“明智”在希臘文中是原文是phronesis,英文是prudenxe,或者譯為practical wisdom,翻譯成中文是“慎思”?!八肌笔且环N理性,理性是靈魂的功能。在第二卷中,亞里士多德對明智屬于靈魂哪一部分進行了規(guī)定。他把靈魂的德性分為倫理德性和理智德性。理智德性又分為實踐理性和理論理性,理論理性的德性是理論智慧,而與實踐理性相應(yīng)的德性就是實踐智慧。但是,在第六卷第三章中,亞里士多德又把靈魂分為技術(shù)、科學、明智、智慧、理智五種,后面他解釋道:“智慧既是理智也是科學”,理智和科學都屬于智慧,其實靈魂的五種劃分是對應(yīng)他對科學的三種劃分:理論科學、實踐科學和創(chuàng)制科學,也分別對應(yīng)理論智慧、實踐智慧和技藝。三者中,技藝與創(chuàng)造和生成有關(guān),智慧考慮的是不變的、深奧的、無實用價值的事物,實踐智慧則是一種依靠經(jīng)驗、針對特殊事物的實踐真理。從明智與其他靈魂功能的區(qū)別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明智作為德性的幾個主要性質(zhì)。
首先,明智考慮的是可變之物?!罢l也不會去考慮不可改變的事物,這些東西不是什么目的,也不是可行的善”。一個明智的人是一個善于考慮的人,考慮的內(nèi)容是可變之物,籠統(tǒng)地說,就是考慮如何追求善、人獲得幸福的生活,這些都是不確定的。“所謂明智,也就是善于考慮對自身的善以及有益的事”。并且這種善不是個別的,對身體有益,或者對財富有益,“而是對整個生活有益”,關(guān)乎人整體的善。因此,實踐智慧考慮的不是晚上去哪里吃夜宵的問題,而是怎樣生活的好的大問題。“實踐智慧考慮作為人應(yīng)該有一個價值觀、一個目標、一個人生觀,并且應(yīng)該讓人知道人生中哪些目標是值得追求的、是有價值的”。很明顯,明智是用來考慮的一種智慧,屬于實踐理性的范圍,明智也就是實踐智慧。不同于智慧所追求的罕見的、深奧的、苦難的東西,明智考慮的和追求就是對人整個生活有益的事情,包括怎樣獲得利益等,但不局限于此;也不同于技術(shù),是為了創(chuàng)制或者生成事物,良好的實踐本身就是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一個明智的人,要能察覺什么對自己和人們是善的。這表明實踐智慧是兩個指向的,不光要對自己是善,還要對別人是善,不能光是自己得到了好處,別人卻受到了損害,損人利己不是明智之舉。
其次,明智不只是對普遍之物的知識,也有個別的事物,后者尤其重要?!懊髦遣恢皇菍ζ毡檎叩闹R,而應(yīng)該通曉個別事物”。知道一般的理論知識固然是智慧的,但這遠不如在某個實踐中得來的具體思路與特殊知識來的重要。明智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具體化的。實踐智慧不是普世的,而是在個人的成長范圍內(nèi)所受到的價值中,在傳統(tǒng)的范圍內(nèi)接受時間智慧。人不是孤立的原子,只有在社會中,在法制倫理體系中,人的實踐理性功能才能實現(xiàn)。
最后,也是亞里士多德最為看中的,是明智的實踐性。經(jīng)驗在明智發(fā)揮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亞里士多德自己明確說到,“理論和實踐兩者都重要,但重要的還是經(jīng)驗”。亞里士多德在《尼格馬可倫理學》中多次強調(diào)了實踐在明智中的重要性,實踐性也是貫穿明智這一德性最重要的性質(zhì)?!爸\劃要慢慢進行,謀劃既定即迅速實踐”。這也是明智不同于其他知識形式的地方,即它不僅具有各種知識形式都具有的理性,而且擁有與技藝一樣的實踐能力,此外還有自己獨自具有的行動趨勢。也就是說明智不僅包含著知,而且內(nèi)在地包含著行。
明智在道德實踐活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這樣兩點:一是起行為選擇的作用,一是對已經(jīng)選擇出來的行為的具體實施進行策劃的作用。前者在于在諸多可能的行為中選擇正確的行為,也就是符合于道德的行為,后者在于設(shè)計出實踐這一行為的好的方案。因此我們可以說,明智就是對如何進行正確的選擇的思考和如何實施這一選擇的策劃。
此外,明智還是不能遺忘的,一旦形成,就是不會犯錯。明智的人還不能被痛苦和快樂所敗壞,不能被身體的快樂所沉迷,不能被表明的痛苦所嚇倒。因為這樣的人就會喪失明智的視力,分不清什么事善,不知道如何選擇和找到開始之點。所以,從亞里士多德對明智考慮內(nèi)容的規(guī)定,明智我們最終可以定義為:經(jīng)過考慮,做出正確的選擇,達到善的目的的實踐。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又被稱為“德性幸福論”——幸福是倫理學關(guān)注的人生總目的,意味著興旺發(fā)達;而德性是人生幸福的核心。現(xiàn)在這個社會,傳統(tǒng)被割裂,新的價值觀還在漸漸產(chǎn)生,成功的標準很單一,物質(zhì)被放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但“幸福”不僅僅是物質(zhì)豐裕,人生的興旺發(fā)達也不只是財富,友誼、名聲等很多東西,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F(xiàn)代社會價值多元選擇多樣,人生選擇更需要借鑒古典倫理學提倡的實踐智慧,做出通往人生整體幸福的選擇,過一種內(nèi)外皆有德的幸福生活。
[1]亞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譯.尼格馬可倫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余紀元著.亞里士多德倫理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郝億春.德性即知識?[J].天津社會科學,2013(08).
[4]論明智德性的道德形而上學意蘊[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