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琪
摘要:隨著外語界對外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不足提出批評,如何提高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成為眾多研究者的研究課題。英語本科專業(yè)基礎階段學習過程中,精讀教學是比重最大的一門課程,本篇論文基于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設計是對英話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一次有益嘗試。
關鍵詞:層級模型;思辨能力;思辨技能;精讀教學策略
一、國內英語專業(yè)思辨能力培養(yǎng)現狀與層級模型理論
首先人們對什么是思辨能力提出疑問,國內學者起初將critical thinking翻譯成批判性思考能力,這種定義是有疑問的。至于什么是critical thinking,英國哲學家培根早在1604年就做出了精妙的闡釋:Critical Thinking is a desire t0 seek.patience todoubt,fondness to meditate,slowness to assert,readiness to consider.carefulness to dispose and setin order;and hatred for every kind of imposture.思辨,是一種對探尋的欲望,對質疑的耐心,對深思的熱愛,對思考的熱衷,是愿意再多想想,是小心決斷,是對任何欺騙行為的憎恨。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思辨能力培養(yǎng)就在國外引起了學者的關注,教育家和研究者開始關注寫作教學、閱讀教學等課堂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進而在教學實踐中將思辨能力培養(yǎng)落實到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師培訓、教學法、學生任務訓練等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固定化、模式化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體系。在此基礎上,國外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理論研究也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理論框架。早期美國學者通過研究構建了雙維結構模型,在此基礎上,Richard Paul以基礎教學為依托構建了思辨能力三元結構模型。
而國內英語專業(yè)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課題在近20年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何其莘、黃源深等學者分別在1999年和2010年發(fā)表文章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能力不足提出警示。以文秋芳為代表的國內學者對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進行了系統(tǒng)的理論構建。文秋芳在《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2009)一文中借鑒雙維模型、三元模型和三棱模型的理論基礎,提出了層級模型,主張將思辨能力細化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文秋芳的層級模型將思辨能力分為認知和情感兩大維度。認知又包含3大技能和5個標準。其中3項核心技能即分析技能、推理技能和評價技能。而標準包含清晰性、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和靈活性。情感維度包含5大特質: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堅毅。文秋芳等提出的層級模型理論為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提供了具體的理論依托和標準量具,為英語專業(yè)課程改革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在此基礎上,本文擬對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的精讀教學進行教學改革實踐,以期為英語專業(yè)精讀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的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二、以思辨能力培養(yǎng)為目的的精讀教學任務設計
王守仁在《加強本科英語專業(yè)“學科”的建設》(2001)中指出英語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語言機能訓練的層面上,必須朝“學科”的建設方向上去。而在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的教學中,精讀課程無論是在本科教學大綱的課時安排、語言基本技能的綜合訓練還是學生和教師對本課程的投入及重視程度上都占據重要的位置。因此,基礎階段精讀教學采用什么樣的策略關乎語言教學的發(fā)展,關乎學科建設的發(fā)展,更關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目前全國大部分高校本科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的精讀課程使用的教材主要有楊立民等主編的《現代大學英語》(1~4)第二版、由李觀儀編寫的《新編英語教程》(1~4)等。隨著教材編寫的不斷改革,這幾部針對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的教材中所選取的文章是主題多元、題材廣泛、語言風格各異的經典原文,非常適合英語專業(yè)低年級學生學習特點和對英語語言的認知。如果將教材充分利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能夠以教材為依托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筆者根據文秋芳等學者提出的層級模型理論,將理論中的具體認知技能和量具標準引入到精讀教學的具體環(huán)節(jié)中,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具化到精讀課文的任務教學中去。具體的認知技能包括:
分析技能:歸類、識別、比較、澄清、區(qū)分、闡釋等。推理技能:質疑、假設、推論、闡述、論證等。評價技能:評價、預設、假定、論點、論據、結論等。
在精讀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將文章進行分層處理,將文章素材與技能培養(yǎng)有機地融合。精讀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將各技能綜合運用,糅雜到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任務中去。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Beniamine Bloom提出的Bloom教育目標分層體系(Blooms Taxonomy),這個理論將教育目標以金字塔形式表現了由低到高的六大思維目標。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任務主要有六大類: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教師有目的的進行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就是將具體的思辨能力的技能融合到教學過程中的六大思維任務中去,在具體的可執(zhí)行的教學任務中,強調思辨能力技能,進而使學生真正掌握思辨能力的方法。
記憶:在所有的教學任務中,記憶的任務是金字塔中最底層和容易的。而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通常把記憶看作是語言學習的全部,認為背單詞、背句子、背文章是學好語言的關鍵。但是記憶本身就可以運用定義、復述、區(qū)分、闡釋等基本技能使記憶過程效率更高。比如,教師針對教學中需要記憶的部分,可以引入思維導圖的方法,利用知識的相關性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同時在記憶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
理解: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教學任務最為熟悉,因為任何語言測試中都不可或缺的題目就是閱讀理解。于是,大部分學生對閱讀理解的認識就是閱讀理解題目中涉及的細節(jié)判斷、觀點推論、主旨總結、詞義釋義這幾大類型。但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師在文章理解過程中的任務設計就涉及以下幾種技能的訓練:classify分類、describe描述、identi.fy識別、locate定位、explain解釋、interpret詮釋、rec.ognize認識、report報告、select選擇、show演示等技能。將這些技能運用到文章材料的理解上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同時也更好地訓練了學生在理解過程中運用的思維技能。endprint
應用:說到語言的運用,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寫作和演講等語言輸出能力。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做語法部分的選擇題時很在行,但是到了寫作中或者語言口頭表達上,就會錯誤百出,語法使用混亂。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的語言思維只停留在了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記憶”層面上,缺乏深度理解、缺乏應用的技能訓練。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在任務教學中就可以運用execute執(zhí)行、implement運用、solve解決、use使用、demonstrate展示、interpret釋義、schedule設計等技能訓練學生在語言運用方面的能力。如在教學任務中,將文章中的重要信息進行列表或畫圖的方式進行展示,既訓練了學生對信息的綜合理解,也訓練了學生將信息進行綜合運用以解決某一問題的能力。
分析和評估:分析和評估是緊密相關的。分析能力是人們在分辨、認識某一問題、概念,描述或表達自己的判斷、經驗、理由和意見的一種能力。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可能會涉及的分析過程包括:
(1)學生對某一信息得出的結論;
(2)支持此結論的前提或理由;
(3)支持此前提或理由的深層前提或理由;
(4)推理其他未明確表達的前提或理由,如間接結論、未陳述假設或預設;
(5)論證的整個邏輯或結構。
而評估能力是對人們陳述和說明自己的感知、經驗、判斷或者意見的可信性進行評價的能力。其中包括:
(1)評估某一信息或意見的可信度;
(2)判斷一個論證前提的可信度;
(3)預期或提出質疑、反對,并評估其有效性;
(4)判斷某一論證是否有效,然后確定它們如何影響論證的可信性。
這兩大能力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對某一事物進行differentiate區(qū)分、compare and contrast比較、syn.thesize綜合歸納、argue討論、question質疑、infer推斷、evaluate and weigh評價和衡量、decide決策的能力。這一部分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學過程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所在,教師在任務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素材進行充分而細致地分析,繼而將這些技能貫穿到教學任務中去,使學生在記憶、理解之上對某一事物進行橫向和縱向地比較分析,分析之后還要進行評估,幫助學生設定標準,比較權衡,學生才能進行判斷和決策從而產生自己的結論。
創(chuàng)造:一提到“創(chuàng)造”,人們總覺得和英語學習毫無關系。但是,如果一個人學會了觀察、形成了好的思維方式,就一定會創(chuàng)造。當學生對一個問題有了充分的分析和認識,就會發(fā)現還有哪些新的問題存在,值得去解決,也就有了新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需要in.vestigate調查、plan構思、design設計、construct建構、specify考慮細節(jié)。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直接關系著英語專業(yè)學生未來的出路。英語專業(yè)精讀課文中有很多值得學生嘗試解決和創(chuàng)造的問題,例如如何構建文化的和諧、如何解決犯罪與懲罰之間的問題,等等。
根據文秋芳等學者的層級模型理論,教師將思辨能力的核心技能真正地落實到教學實踐過程中,將思辨能力落實到學生可執(zhí)行的具體教學任務中,是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的關鍵。層級模型理論中還提到了思辨能力的五大標準:清晰性、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和靈活性。這些標準既是教師在教學任務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中需要參考的標準,也是學生在教學任務執(zhí)行過程中最后的考核標準。在具體的課程內容中,教師對思辨能力的標準也需要進行具體的細化,以期按照具體的標準來衡量思辨能力程度。
三、結語
20 14年文秋芳等學者就對在《外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能力遜色于其他專業(yè)學生嗎?》中回答了多年來外語專業(yè)學生在思辨能力方面常常受到的質疑。但是目前我國外語專業(yè)教育的現狀,確實暴露了思辨能力培養(yǎng)存在缺陷的問題。文秋芳在論文中也提到了將思辨能力培養(yǎng)融合到日常教學中去的觀點,指出思辨能力培養(yǎng)是高校英語專業(yè)各門課程的共同任務,同時指出一線教師如何實施這種融合式教學方式是未來研究的課題。毫無疑問,隨著外語界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讓教師知道如何教、學生知道如何學是將思辨能力培養(yǎng)落到實處的關鍵。本文將思辨能力培養(yǎng)中的主要技能進行綜合分析,在此基礎上,教師在任務教學的準備、實施過程、教學后作業(yè)布置中將這些技能培養(yǎng)融合到教學設計中,將思辨能力具化、細化、量化,是外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有益嘗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