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莉
[摘 要]詞語教學既是第一學段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怎樣在豐富學生詞語積累的同時,避免給他們加重負擔呢?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做到“三動”,即引導學生動口,咀嚼詞語色彩;引導學生動手,演繹詞語情感;引導學生動腦,想象詞語畫面。
[關(guān)鍵詞]詞語教學;動口;動手;動腦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1-0064-01
對于第一學段的語文教學來說,詞語教學是其重點。但很多教師卻采用生硬理解、機械抄寫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讓詞語教學變得無趣,而且還會變相加重學生的負擔。對此,筆者認為,只要方法得當,“冰冷冷”的詞語同樣會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氣。
一、引導學生動口,咀嚼詞語色彩
第一學段是學生培養(yǎng)語感,學習文字規(guī)范性的重要時期。而正確的朗讀則是學生走進文本、與文字對話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比如,《孔繁森》中“孤兒”一詞的教學。
(學生自由朗讀第二小節(jié),教師多媒體出示第二句話中“孤兒”一詞)
師:誰來說說“孤兒”這個詞語的意思?
生:就是父母都死了。
師:你說得很好?!肮聝骸笔侵甘ジ改傅暮⒆印,F(xiàn)在我們來看一看地震的畫面。
(多媒體出示地震畫面)
師:你們看,這些孩子多可憐呀?現(xiàn)在我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記住要把可憐讀出來。
(學生讀)
師:你如果讀得再慢一點,聲音再低一點,這樣聽起來就有一種悲涼的氣氛了。
案例中,教師對“孤兒”一詞的朗讀指導,讓學生明白了怎樣在讀中處理詞語的感情色彩,這可以推促他們對詞語的理解內(nèi)化,并能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其最終愛上閱讀。
二、引導學生動手,演繹詞語情感
同樣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有可能意思不同,甚至意思相反。怎樣準確把握詞語的情感呢?對于第一學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生性活潑,樂于表現(xiàn)。因此,教師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語言巧妙設計成一個個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生活中理解。比如,《沉香救母》這一課中“救母心切”這一詞語的教學。
師:誰來說說“救母心切”這個詞語的意思?
生1:就是非常著急。
生2:想立刻動身去救母親。
師:你們說得都很好,現(xiàn)在我們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意思來表演一下。我做師傅,你們來做沉香。誰先來?
生:(跑到講臺前,單膝跪下,雙手作揖)師傅,徒兒要立刻去救母親,特向您告別。
師:(雙手扶起學生)徒兒呀,這路途非常遙遠,你不怕嗎?
生:徒兒什么也不怕!
師:徒兒呀,你舅舅二郎神非常厲害,你還是再跟師傅學習一段時間,好嗎?
生:師傅,我母親還被壓在華山下,我要立刻去。
師:不能再等等。
生:一刻也不能耽誤!
表演也是理解文本語言的主要途徑。案例中,對于“救母心切”這一詞語,雖然學生能夠理解其意思是非常著急,但是急到什么程度,卻無法把握。而教師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在表演中感知了急的具體程度。
三、引導學生動腦,想象詞語畫面
詞語是抽象的,但可以借助學生的想象,把它還原成一幅幅畫面,一個個場景。這需要教師借助情境或者媒介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并通過感性學習激活他們頭腦中儲存的生活表象。比如,對《蝸牛的獎杯》這一課中“背”和“睡”兩個字的教學。
師:仔細讀一讀課文第三小節(jié),說說蝸牛捧走了獎杯后,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并試著用橫線畫出來。
(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小節(jié))
生1:蝸牛背著獎杯到處炫耀:“看,這是我得第一名的獎品——金光燦燦的獎杯?!?/p>
師:那么到了晚上,蝸牛會怎么做?
生2:它睡在獎杯里,它不能讓別人偷走獎杯。
師:那么透過“背”和“睡”這兩個字,你們說說蝸牛內(nèi)心是怎么想的呀?
生3:蝸牛很喜歡獎杯,因此一刻也離不開獎杯。
生4:蝸牛想讓所有人都知道它得到了冠軍。
……
案例中,教師抓住“背”和“睡”這兩個字,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并指導其說話。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與文本中的蝸牛對話,準確把握蝸牛得獎后那種得意與害怕的心理,同時還強化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總而言之,只有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借助“三動”,多層面地積累詞語,多手段地理解詞語,多角度地運用詞語,我們的詞語教學才會顯得妙趣橫生。
(責編 劉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