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曉蓮
【摘 要】本文以“病毒的基本性狀”教學設計為例,從教學內容特點與學情,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策略,教學程序以及教學評價與反思等方面,探索中職衛(wèi)生學校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理論教學設計。
【關鍵詞】中職衛(wèi)校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 理論教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B-0086-02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是一門醫(yī)學基礎課,是聯(lián)系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橋梁,同時也是中職衛(wèi)生學校護理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必修課。該學科具有知識點眾多、難于記憶、理論性強、抽象難懂的特點,而中職衛(wèi)校學生的基礎相對薄弱,學習的積極性較為低下,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課堂顯得枯燥無味,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的主渠道仍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整個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而教學設計在確保課堂順利而有序地開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新課改要求“以人為本”“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根本”,因此,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的理論教學必須以新課改的理念為指導,探索合適的教學設計方案,使課堂教學符合新課改“以學生為主”的要求,最終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以及辯證的思維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病毒的基本性狀”是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以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對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的理論教學設計進行探索。
一、教學內容與學情分析
“病毒的基本性狀”主要概述病毒的基本性狀,但是由于病毒的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必須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因此與常見的植物、動物相比,學生對病毒感到較為抽象。教學時應采用圖文并茂、音頻、視頻的形式加以具體說明,使學生加深對病毒的認識?!安《镜幕拘誀睢弊鳛椴《静糠值拈_篇,起到引領作用,學好本章將為后續(x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常見病毒的學習奠定基礎,在病毒版塊的內容中具有重要作用。“病毒的基本性狀”的課時安排為 1 學時 40 分鐘。教學對象為一年級護理專業(yè)學生,他們在初中時學習了生物知識,對病毒的知識有所涉略,但他們本身基礎相對薄弱,學習興趣低、上課容易開小差,較為被動。然而,學生對新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喜歡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于一些圖片和病例較為感興趣。此外,衛(wèi)生學校男女比例差別大,大部分班級全為女生,課上喜歡討論。因此,本教學設計主要通過下達任務,讓學生合作探究、相互討論,最終掌握病毒的基本性狀,同時真正實現人人參與、學生為主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分析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熟悉病毒的概念、病毒干擾現象的概念及意義、病毒的遺傳變異;(2)掌握病毒的形態(tài)與結構、病毒的增殖過程;(3)了解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技能目標:(1)描述病毒的基本形態(tài)與結構;(2)簡述病毒增殖的過程。情感目標:辯證地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能從正反兩方面看待問題,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病毒的結構和病毒增殖的過程。教學難點:病毒增殖的過程。
(三)教學策略。任務驅動法: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利用網絡收集病毒的致病案例以及圖片資料。學生對于常見的植物和動物都較為熟悉,但是由于病毒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較為抽象,因此提前讓學生收集資料圖片可以讓他們對病毒有一個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合作探究法: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主去探究病毒與人類的關系,說明學習病毒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意義,激發(fā)學生學習該內容的興趣和主動性。
同時,在授課過程中采用講授法、案例教學法、分組討論法、提問教學法等多種教法結合,有效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另外,采用多媒體課件、動畫以及微課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學程序
課前布置任務、做好學生分組工作、擬定小組長。
課堂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2分鐘)。通過引入天花病毒引發(fā)烈性傳染病,而后又被人類用人工的方法消滅的生物小故事,引出目前科技的進步。然而,人類卻依然生活在艾滋病、瘋牛病、口蹄疫、狂犬病和 SARS 等疾病的陰影下,提問學生這些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通過生物小故事、圖片、提問,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入主題。
(二)繼續(xù)提問,推進新課(3分鐘)。病毒到底是什么東西,與細菌一樣嗎?學生對所提問題暢所欲言。引入主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同時,為激發(fā)學生興趣,指導學生觀察課件中的彩圖,電鏡下的病毒,接著播放視頻。
總結病毒概念:先讓學生總結病毒的概念,最后教師再得出一個較為統(tǒng)一的概念
(三)講授新課——病毒的基本性狀(30分鐘)。通過課前布置的自主學習、搜查資料,以及開篇的導入,學生對病毒已經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在講述病毒的基本性狀時,讓學生結合病毒的概念分析討論,病毒很小,小到什么程度?通過展示細菌與病毒圖片比較大小,同時讓學生直接看納米與微米、毫米的關系來感受病毒的微小。最后和學生一起總結出病毒微小的特點,并得出病毒的測量單位為納米。
病毒的基本結構,作為本節(jié)的重點,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內協(xié)助完成設定的表格內容(見表1),然后在全班分享各自答案,最后教師再進行點評、補充糾正,旨在強調和突破重點,讓學生掌握病毒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病毒的增殖這部分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病毒增殖的方式是什么?病毒增殖的過程如何?包括哪些步驟?結合課本以及課前收集到的資料,學生自主學習后,在組內交流,各組形成一個較為統(tǒng)一的答案,依次回答這些知識點,全班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教師進行點評,并結合課件、動畫講授病毒增殖的過程以及各步驟,通過流行性感冒病毒復制增殖的微視頻案例,使學生加深對病毒增殖過程的理解與掌握。
在講授病毒的干擾現象、遺傳變異、理化因素的影響時,主要讓學生結合課前所查閱的資料,暢所欲言,舉例說明:病毒的干擾現象在臨床應用過程中有什么意義?哪些理化因素會對病毒的活性造成影響?病毒的遺傳與變異有何應用等,以培養(yǎng)學生從事物正反兩個方面去看待問題的辯證能力,幫助實現本節(jié)課的情感目標。
(四)課堂總結(5分鐘)。教師對整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點評,并與學生一起進行小結,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鞏固、梳理、總結。同時進行知識的拓展,如“天花雖然已被消滅,但是天花病毒仍然有保存,天花病毒保存條件與原理是什么?”“非典時期,民眾為什么哄搶板藍根?”讓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進行討論、交流,以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
課后,上傳作業(yè)至 QQ 群、微信群等網絡平臺:病毒在哪里進行增殖?結合病毒的結構,討論病毒為什么不能獨立進行復制增殖?(旨在鞏固本節(jié)課的知識,進一步突破重、難點,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能力。)將課件、微課等上傳至 QQ 群、微信群等網絡平臺供學生觀看、學習(旨在使學生花很少的時間,便可以隨時隨地復習病毒知識。)
四、教學評價與反思
不管是哪個階段的學習,學生都不喜歡沉悶的、教師唱“獨角戲”的課堂,而教材中對病毒的大小、形態(tài)結構、增殖過程等基本性狀的描述較為簡單、抽象,若老師就照著教材講授,學生就很難認識什么是病毒,更難理解病毒的結構特點以及增殖過程。傳統(tǒng)的講授法教學更會使本章的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結果,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本節(jié)課采用課件、微課、音頻、視頻等教學媒介,同時課上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如課前教師和學生分別搜集病毒的相關資料,課上學生分組學習,交流討論等,力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課堂中也貫穿引導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辯證地看待問題。課后布置相關的作業(yè),進一步加深對病毒的認識。同時,將課件、微課視頻等資料通過社交網絡平臺分享給學生,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快速地鞏固本章節(jié)的內容。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教學設計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中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總結,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同時結合中職學生的專業(yè)要求與實際情況,設計出能激發(fā)中職學生興趣和求知欲的教學方案,以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韓日新,徐立麗,黃艷文,等.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法淺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0(19)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