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敏
摘 要: 在每一種特定文化群體進化發(fā)展的同時,都會創(chuàng)造出兼具自身群體屬性與文化屬性的鬼神,以特殊的崇拜形式,并且形成特定的祭祀活動。每一種民族群體文化背后都兼具共性與特性的鬼神文化,而共處于亞洲地區(qū)的中國與泰國兩國的鬼神文化也不例外。本文從鬼神文化的主要特點方面概括中泰兩國之間的異同。
關鍵詞: 鬼神文化 中國 泰國 文化異同
中泰兩國都有鬼神文化,是各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的文化積淀。由于中泰兩國的生產(chǎn)實踐不盡相同,兩國的鬼神文化也不盡相同。文章分析中泰兩國鬼神文化的異同,希望對兩國民族文化建設與交流有所裨益。
一、中泰鬼神文化的相同點
(一)萬事萬物兼有靈,鬼神無處不在。
“萬物有靈”這種想法,是原始人民在自身具備靈魂的前提下采用“擬人化”方法推及與自身相關的萬事萬物上的一種想象活動。在他們看來,一切不為自身所控的自然社會現(xiàn)象,其背后都有神靈的操控。在中泰兩國鬼神體系中都存在類似于山神、水神、雷神、太陽神、土地神等自然之神和類似于灶神、財神、酒神、家鬼等的民間俗神。例如雷神,這是原始居民在看到電閃雷鳴之景時感到十分恐懼,認為這是所謂的神靈在作怪,而人們只能通過祭祀祈禱與神靈交流進而獲得神靈的庇護,免收雷電之災。土地神,在中泰兩國鬼神文化中,都代表著“祈福、保平安和保收成”之意,正是人們對所處的土地的崇拜,屬于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除此之外,在村莊或小鎮(zhèn)上,也會陳設一些鬼神像,在村民每次有婚喪嫁娶、喬遷動土、天災人禍、生辰死亡等活動的時候,都會祭拜相關的鬼神,以祈求庇護與保佑。
(二)鬼神崇拜生活化與社會化——占卜與征兆。
征兆,實際上是指占卜的結(jié)果,類似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算命,但其范圍與內(nèi)涵較之更廣。中泰兩國人民,都有算命的傾向,試圖通過各種征兆來預測禍福吉兇,這就是兩國鬼神崇拜生活化與社會化的具體體現(xiàn)。中泰兩國人民往往重視黃道吉日的選擇,換新衣要選日子、婚喪嫁娶要選日子、喬遷新居更要選日子,小到日?,嵤拢蟮蕉Y儀活動,都要選擇所謂的黃道吉日,否則就會不吉利。除此之外,還體現(xiàn)在取名、看相、解夢、數(shù)字忌諱、動物行為征兆上。這些所謂的占卜與征兆,其實是當?shù)厝嗣窕诠砩裰系囊环N臆想與猜想,只是讓神圣的鬼神賦予種種征兆以神圣性,這對于算命者與祈福消災的百姓才存在一定“意義性”與“理據(jù)性”。
(三)歷史名人和神話英雄宗教化與鬼神化。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的著名人士、王侯將相、文官武官等都被宗教化與鬼神化,如被道教尊為太上老君的老子,同被奉為門神的秦叔寶和尉遲恭,同被封為冥界主宰閻王的寇準、范仲淹和包拯等;而在泰國,一些歷史神話的英雄人物也被膜拜為神,比如北大年府的林姑娘、烏達蠟迪府人民的皮猜達哈君主、猜也蓬府人民心中的勒君王、如呵叻府的女英雄雅默、拉瑪五世王、鄭信王等。這些名人與英雄的宗教化與鬼神化,一方面說明不同時期與不同地區(qū)人民對他們的崇拜與信仰,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這種崇拜與信仰才導致人物本身的虛擬化與神化,最終保存流傳下來成為世人心靈的寄托與精神的支撐。
二、中泰鬼神文化的不同點
(一)宗教性——兩國鬼神文化的不同宗教文化背景。
中泰兩國鬼神文化在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都有著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中國以道佛兩教為主,泰國則以佛教為主、以印度婆羅門教為輔,但總的而言,泰國鬼神文化的宗教性較之中國更加濃厚,這與佛教長期作為泰國第一大宗教并深入影響人民社會日常生活這一事實密切相關。
中國完善的鬼神體系是由完善的道教與佛教的宗教體系所決定的,上九重天有完善的道教神仙體系,下十八層地獄也有佛道兩教的鬼神,西方極樂世界更有佛教諸佛眾神,我們不難從整個鬼神文化體系看出道教與佛教兩大宗教對于中國鬼神文化的影響。例如道教的“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和佛教的“四大菩薩”,即文殊、普賢、觀音和地藏,這些神佛都是中國傳統(tǒng)鬼神體系中受世人廣為崇拜祭祀的對象,由這些神佛所引出的祭祀、朝拜、禱告、祈福、修行等社會民間習俗都是中國傳統(tǒng)鬼神文化宗教性的體現(xiàn)。
泰國鬼神崇拜文化主要是以佛教與婆羅門教為宗教文化背景,在此背景下,鬼神文化更具系統(tǒng)性與普遍性。遠古時代泰國人民是不把鬼與神加以區(qū)分的,只有佛教傳入泰國后,才逐漸區(qū)別開來并且系統(tǒng)化,泰國人把鬼神主要分為三類,即住在天上的天鬼、惡鬼之間的半神半鬼和最低一級的惡鬼;而自從兩大宗教先后傳入泰國之后,天上改稱為天堂或天宮,天鬼改稱為天神,如佛陀、各大羅漢、蘇利耶太陽神、濕婆神等。這些天神按照宗教鬼神體系與等級各司其職,掌管人間的一切,最高天神被稱為披耶天神或披耶因陀羅,現(xiàn)今則稱為因陀羅。泰國鬼神文化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明顯都受到兩大宗教的影響。除此之外,鬼神祭祀祈福的咒語與兩大宗教也有密切的關系,咒語多是來源于婆羅門教的經(jīng)典《吠陀經(jīng)》和各大佛經(jīng),且都是梵語或是巴利語寫成,從這一側(cè)面可以看到泰國鬼神崇拜文化中濃厚的宗教性。
(二)神秘性——泰國鬼神文化中的“招魂”與“養(yǎng)古曼”。
神秘性應該是鬼神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但就鬼神崇拜文化而言,中國歷史上更傾向于習俗化與社會化,逐漸成為眾人生活中的“平常要素”,而泰國鬼神文化則更傾向于神秘性和不為人知性,其中最能體現(xiàn)的文化習俗是“招魂”和“養(yǎng)古曼”。
泰國的“招魂”,主要是指病痛之時巫師進行招魂儀式將惡鬼從身體里驅(qū)走,讓自身的魂魄回歸本體,這樣“鬼出魂回”才能使人身體康復。因為泰國人認為,人是由身體與靈魂組成的,魂魄一旦離開身體,厄運來襲,人就會產(chǎn)生生理疾病或是精神錯亂,甚至死亡?!罢谢辍北闶撬麄兊慕鉀Q辦法。表現(xiàn)之二,就是“養(yǎng)古曼”,即“養(yǎng)小鬼”,一種盛行于東南亞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特殊神秘信仰。“古曼”(Kuman Thong),也被稱為“金童子”或“佛童子”,是夭折小孩無家可歸而流蕩在外的靈魂,經(jīng)過高僧或法師的加持,使其靈魂入住在做好的牌或塑像之中,供信善人士請回家供養(yǎng),從而給他們安身之地。供養(yǎng)人細心照料可以讓小鬼幫其完成他力所能及的心愿。實際上,就是一種控制鬼魂為自身實現(xiàn)愿望的方法,這一民間習俗普遍存在于泰國家庭中,為泰國鬼神文化添上了神秘的一筆。
(三)中泰兩國不同風格的鬼節(jié)——清冷與熱鬧
鬼節(jié),是鬼神文化中極具特色的一個節(jié)日,集中反映了民間流傳的鬼神信仰,但中泰兩國卻過著兩種不同風格的鬼節(jié):中國鬼節(jié)更具嚴肅性與孝教性,而泰國鬼節(jié)更傾向于狂歡性與熱鬧性。
具體來說,中國鬼節(jié),又稱為“中元節(jié)”,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開始閻羅王會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被禁錮在地獄遭受苦難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在人間獲得短暫的游蕩,享受人間的血食,在歷代中國人眼里都認為這是一個不吉利的月份,既不嫁娶,又不搬家,還避免水邊游戲和夜晚出門。除此之外,中元節(jié)還是我們捧雛菊、燒紙錢、祭先人和寄哀思的日子,因此中國的鬼節(jié)的氛圍更像是嚴肅性與孝教性籠罩下的“一片清冷”。而泰國的鬼節(jié),主要是于每年六月中旬在黎府舉行,主要是向上天祈求風調(diào)雨順,希望來年稻米豐收。此節(jié)日是為了紀念受人尊敬的泰國王子Vessaandorn,相傳他是佛祖化身,為泰國人民盡心盡力服務,深得人心,當他將要返回天國時人民感動傷心而以此節(jié)日紀念他。泰國的鬼節(jié)不但沒有半點驚悚,反而還洋溢著一份歡樂與熱鬧。游行途中,“眾鬼”不但向周圍圍觀人群扮鬼臉,而且在搖滾樂的伴奏下狂歌熱舞,在游行結(jié)束后還會選出“最佳鬼神”。因此泰國鬼節(jié)更像是一場熱鬧的狂歡節(jié)。
三、結(jié)語
鬼神文化,是一種從古至今逐漸形成發(fā)展而體系化的民間社會習俗,雖說具有原始性與自發(fā)性,但實實在在存在于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以不同的文化形式給予我們生活或多或少的影響。在探討中國兩國鬼神文化的異同之后,我們能夠較清晰地意識到兩國鬼神文化所導致的民間社會習俗的差異,這對于我們跨國文化交流與交際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雖談的是鬼與神,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背后的宗教與習俗、文化特性與民族心態(tài),這背后的一切都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與探討。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隋垠哲.鬼神文化[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3]劉偉.鬼神文化特征及其對中國古代小說的影響[J].青春歲月,2014(8):13.
[4]李延凌.泰國[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5]陳暉,熊韜,聶雯.泰國文化概論[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4.
[6]徐贛麗.東盟民俗[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7]龔斌.鬼神奇境[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
基金項目:廣西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國家級項目(20171059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