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琴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人民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1500)
對顱腦外傷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的效果觀察
沈 琴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人民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1500)
目的:探討對顱腦外傷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擇取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人民醫(yī)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384例顱腦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比較兩組患者的院前急救時間、術前等待時間和急救的效果。結果: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的院前急救時間和術前等待時間均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的痊愈出院率更高,其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狀態(tài)率和死亡率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中的重度顱腦外傷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中重度顱腦外傷患者的痊愈出院率更高,其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狀態(tài)率和死亡率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顱腦外傷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可有效地縮短其院前急救時間和術前等待時間,降低其殘疾率和死亡率。
院前急救護理;顱腦外傷;院前急救時間;術前等待時間
顱腦外傷患者因腦部遭受損傷,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輕者可表現為嗜睡和淺昏迷,嚴重者會陷入深昏迷[1]。重度顱腦外傷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脈搏減弱、心律不齊、血壓下降等,其生命安全可受到危脅。為了探討對顱腦外傷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的臨床效果,筆者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384例顱腦外傷患者進行了分組對照研究。
擇取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人民醫(yī)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384例顱腦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研究組192例患者的年齡為4~70歲,平均年齡(37.62±8.23)歲;其中有男性患者148例,女性患者44例;其中有輕中度顱腦外傷患者140例,重度顱腦外傷患者52例。對照組192例患者的年齡為5~70歲,平均年齡(37.41±8.74)歲;其中有男性患者143例,女性患者49例;其中有輕中度顱腦外傷患者141例,重度顱腦外傷患者5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的急救護理。護理方法是:1)在患者入院后,采用吸氧面罩和吸氧管對其進行吸氧護理。2)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為其開放靜脈通道,監(jiān)測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3)協助患者進行頭顱CT檢查和其他的術前準備工作。對研究組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護理方法是:1)在到達急救現場后,護理人員立即對患者的傷情進行評估,觀察其是否有顱內出血、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難等情況,檢查其是否發(fā)生神經或血管損傷,并根據檢查情況對其傷情進行初步的判斷。根據患者的傷情對其進行相應的急救處理(如包扎、開放靜脈通道和心肺復蘇處理等),協助其取正確的體位,并將其送往急救中心。在到達急救中心前,護理人員與急救中心接診人員進行電話聯系,并告知其患者的病情和進行現場搶救的過程。2)由具有豐富護理經驗和急救經驗的護理人員組成院內急救護理小組,為患者開放急救綠色通道,及時協助其做好術前準備工作。為患者清除口腔內的分泌物和嘔吐物,對其進行機械通氣,以確保其呼吸順暢。對患者進行頭顱CT檢查、生命體征監(jiān)測和靜脈輸液護理。遵醫(yī)囑使用甘露醇對患者進行靜脈推注,使用人工膠體液為其擴充血容量,必要時對其進行心臟電復律和電除顫。3)在對患者進行轉運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心理護理,以緩解其緊張、恐懼的情緒,使其能夠主動地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對于躁動不安的患者,護理人員應遵醫(yī)囑使用鎮(zhèn)靜劑對其進行治療。4)在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密切監(jiān)測其各項生命體征。在術后,護理人員應注意保持患者病房的清潔,定期對其病房進行通風和消毒,以防止其發(fā)生切口感染等術后并發(fā)癥。
觀察兩組患者的院前急救時間、術前等待時間和急救的效果。
收集患者的院前急救時間、術前等待時間和急救的效果等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院前急救時間、術前等待時間用(±s)表示,采用t檢驗,痊愈出院率、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狀態(tài)率和死亡率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的院前急救時間平均為(15.27±6.34)min,其術前等待時間平均為(20.83±5.04)min。研究組患者的院前急救時間平均為(8.51±2.36)min,其術前等待時間平均為(11.05±2.53)min。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的院前急救時間和術前等待時間均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對照組患者的痊愈出院率為65.10%(125/192),其重度殘疾率為14.06%(27/192),其植物生存狀態(tài)率為12.50%(24/192),其死亡率為8.33%(16/192)。研究組患者的痊愈出院率為83.85%(161/192),其重度殘疾率為8.33%(16/192),其植物生存狀態(tài)率為5.21%(10/192),其死亡率為2.60%(5/192)。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的痊愈出院率更高,其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狀態(tài)率和死亡率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院前急救時間和術前等待時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院前急救時間和術前等待時間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院前急救時間(min) 術前等待時間(min)對照組 192 15.27±6.34 20.83±5.04研究組 192 8.51±2.36 11.05±2.53 x2值 2.364 6.253 P值 0.0385 0.0219
表2 兩組患者急救效果的比較[n(%)]
對照組中重度顱腦外傷患者的痊愈出院率為42.42%(14/52),其重度殘疾率為30.77%(16/52),其植物生存狀態(tài)率為28.85%(15/52),其死亡率為13.46%(7/52)。研究組中重度顱腦外傷患者的痊愈出院率為64.71%(33/51),其重度殘疾率為19.61%(10/51),其植物生存狀態(tài)率為11.76%(6/51),其死亡率為3.92%(2/51)。與對照組中的重度顱腦外傷患者相比,研究組中重度顱腦外傷患者的痊愈出院率更高,其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狀態(tài)率和死亡率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中重度顱腦外傷患者急救效果的比較[n(%)]
顱腦外傷主要是由于外界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于頭部引起的[2]。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瞳孔散大、意識障礙、嗜睡、昏迷等。相關的臨床統計分析報告指出,在因發(fā)生顱腦外傷致死的患者中,有70%的患者死于前往醫(yī)院的途中,有30%的患者死于到達醫(yī)院前30 min[3]??梢?,縮短顱腦外傷患者接受診斷、急救處理和轉運的時間,提高對其進行急救護理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學者指出,對顱腦外傷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可有效地提高其治愈率,降低其殘疾率、植物生存狀態(tài)率和死亡率。這與本次研究的結果相一致。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的院前急救時間和術前等待時間均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的痊愈出院率更高,其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狀態(tài)率和死亡率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中的重度顱腦外傷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中重度顱腦外傷患者的痊愈出院率更高,其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狀態(tài)率和死亡率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姡捎迷呵凹本茸o理模式對顱腦外傷患者實施護理可使護理的流程更為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從而可有效地縮短患者的院前急救時間和術前等待時間,挽救其生命[4]。
綜上所述,對顱腦外傷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可有效地縮短其院前急救時間和術前等待時間,降低其殘疾率和死亡率。
[1] 曾玉瓊,陳健蒲,陳青梅,等. 院前急救全程優(yōu)化護理在顱腦損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5(5):169-171.
[2] 張旦,徐曉娟,顏莉,等. 急救護理干預用于重型顱腦外傷患者救治的效果分析[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2(8):103-105.
[3] 李春燕. 探討重型顱腦外傷患者院前急救護理的效果[J]. 轉化醫(yī)學電子雜志,2015(7):128-129.
[4] 袁靜. 急救護理干預對降低重型顱腦損傷并發(fā)癥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3):129-130.
R473
B
2095-7629-(2017)17-0208-02
沈琴,女,1970年1月出生,漢族,江蘇南京人,本科學歷,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急診及院前急救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