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可佳 曲宏歌
摘要: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本文通過對思政課問題式專題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兩種方式的分別研究和對比分析,挖掘兩種教學方式的優(yōu)劣勢。通過對二者的對比,探究問題式教學的優(yōu)勢,更好的應用在課堂,發(fā)揮課堂教學作用,改善思政課現(xiàn)狀。
關鍵詞:思政課;問題式專題教學;傳統(tǒng)教學;學生
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主要時期,而思政課則是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情操、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而當前,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實效性有待提高。在眾多對思政課進行改革的探索中,問題式專題教學是個有益的嘗試。在一些學校開展問題式專題教學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與傳統(tǒng)教學的教學效果相對比存在很多優(yōu)勢,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一、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所謂傳統(tǒng)的教學,即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主體,通過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教育過程。教師以教材為中心,按照既定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進行有的授課。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依賴于老師的傳授和講解。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完全從書本出發(fā)。傳統(tǒng)教學方式存在的弊端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主客體。傳統(tǒng)課堂教學局限知識的積累,忽略了學生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學習知識的能力。學生以教材為主,大都在這樣的學習習慣下支配學習時間,課堂學習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局限了學生的知識面。單純的知識學習而不是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提升學習的能力。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漸漸的也只為考試而學習,加之枯燥的知識點沒有引起興趣,就變成了徹底的應試教育。
2、知識獲取程度上。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味地記筆記而忽略的教師講授的重難點問題,容易造成一節(jié)課下來全是筆記而沒有真正學到腦子里。對于整本書的內容也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對于知識之間的銜接性也沒有很清楚的認識,課后對于知識的記憶不深刻,沒有更清晰的理解課堂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只是經過教師的“灌輸式”教學而獲取知識,沒有真正搞明白,弄清楚,學習效果不佳
二、問題式專題教學的含義及其優(yōu)勢
問題式專題教學,是指教學內容仍以課本為主體,但在此基礎上根據每章節(jié)所闡述的內容和核心思想,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按照課程的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對將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劃分為專題,通過對不同的專題講解來講授教學內容。突破了傳統(tǒng)的按照章節(jié)體系進行授課的教學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體現(xiàn),概括和充實。同時根據不同專題的內容,設計出相關問題并通過對問題的解答與分析,達到對整個部分內容的深刻把握與理解。形成了既有先后連接又有獨立體系的專題講授。在專題的劃分上,要注意不同時間節(jié)點、結構體系、和內容角度。在問題設置過程中,要注意有淺入深,由點到面,有外到內。在專題的講授中,圍繞專題確定教學方案,進行課堂教學的模式。
專題教學的主要優(yōu)勢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系統(tǒng)性。通過對知識的整合,對教材的知識進行重新梳理,學生能夠有條理的進行學習,同時對知識整個脈絡比較清晰。突出重點,主題鮮明。教師能夠不拘泥于教材的限制,以重難點問題為依托進行講解,通過典型的事例和事件,以及相關問題的設立進行講解。
2、問題性。通過問題由淺至深的設置,學生能夠循序漸進的對知識進行掌握。同時對于問題的設置,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分清主次和重難點問題。問題的設立時為了更好的解釋和教授,通過思考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記憶。
3、主動性。通過問題的設置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前預習,課后復習。通過問題的設置,學生們可以在課堂中進行討論,課堂氣氛也會活躍。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變?yōu)橹鲃樱闪闵⒆兿到y(tǒng)。
三、問題式專題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效果比對
通過對問題式專題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分別分析,不難看出各自都有優(yōu)勢和缺點。而真正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對比二者的課堂效果有以下幾方面的不同:
1、學生注意力集中的程度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講課,學生聽課,課堂互動方面也是僅僅局限在教師針對教材內容提問,學生翻閱課本尋找答案。存在著局限學生思維的弊端。同時傳統(tǒng)的教學一直是教師講課,學生長時間的聽課注意力極容易不集中而跟不上老師所講內容。問題式專題教學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問題的是講授緊緊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時刻引導學生學習,避免了注意力分散的情況。
2、學生積極思考的程度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學生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屬于聆聽者,習慣了聽取教師講課,而沒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思考問題。對于教師提問也是存在懶惰心理,認為即使自己回答不上來,老師最后也是要講解的。但是問題式教學把問題提在課堂之前,沒有進行思考的同學就無法再課堂上跟住老師的思路。所以學生在課堂之前是要思考問題,在課堂中也會對自己了解的問題積極回答。
3、對教材內容的掌握程度
對于教材內容,傳統(tǒng)式的講授能夠讓學生一板一眼的進行學習,而忽略的學生的理解程度和記憶效果。同時,對于教材知識缺乏系統(tǒng)性的理解,前后之間沒有銜接性。問題式模塊教學會讓學生對教材有系統(tǒng)性的認識,對于不同模塊的內容分別有所學習和了解,對于重難點的問題也有側重的學習。不同的側重點進行提問式教學,學生自己思考掌握的知識就是對教材的理解程度,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會更加深刻。
4、教學活動以誰為中心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整個教學的活動中心,教學過程是通過教師提前準備好的教學方案進行,通過系統(tǒng)的教學計劃,帶有目的性的進行對知識的講解。教師處于引領地位,學生處于接受學習。問題式專題教學則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整體脈絡,并通過問題的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教師的講授是通過學生的主動預習,課上討論給與正確的指引。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引領者,學生才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
5、教學的互動性問題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的課堂互動僅僅局限于老師提問,學生回答,老師組織討論,學生回答討論內容。這種形式避免了學生提問,老師沒有涉獵到的尷尬情況。但是,教師憑借已有的知識儲備在課堂上進行講解,知識的延伸面較小。課堂互動少,也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度不高。問題式專題教育則在課堂上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導作用,通過對問題的探究掌握知識的內容。教學活動應是“由學而教”,教師的教學過程理應圍繞于學、服務于學。因為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了解、彼此熟悉,能根據學生的思想變動情況及時地把握課堂互動的方向。
6、教與學的先后問題
傳統(tǒng)的教學認為教學是應該先教授在學習,而問題式專題教育則是學而教。教師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一味地教學導致學生的自主性丟失。同時教師在遇到新知識時,很容易出現(xiàn)知識的盲區(qū)。教師應該轉變思想,教育與學相結合,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引領指導。
7、思政課教學目標實現(xiàn)程度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認為人才的培養(yǎng)是知識的掌握和人格培養(yǎng)兩方面。知識的教育通過課堂可以很好的分辨出學生的掌握情況,人格的教育也可以通過課堂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來,方便教師的管理和培養(yǎng)。教師也能夠通過日常的教學言傳身教,影響學生。問題式專題教學,其在發(fā)展過程中首要關注的是知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課前知識點進行過詳細地拆分,同時輔以課前預習、課后習題、知識測試等環(huán)節(jié),最后培養(yǎng)出具有熟練技術和相應知識技能的人才。
作為大學生必修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想政治理論課緊密的關系著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培育出較高思想道德的新一代大學生是我們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和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切實利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效果。通過對問題式專題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的效果分析。將二者的優(yōu)勢相結合,是更為理想的方式。隨著對問題式專題教學的研究逐步深入和成熟,相信會使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也使得思政課的實效性得到切實提高。
參考文獻:
[1] 黃志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2010:56.
[2] 王俏華.對學校道德教育中榜樣教育方法的倫理學追問[J].教育探索,2011(4):32,33.
課題來源:吉林省教育廳思政理論課教改扶持共享計劃專項課題
作者簡介:
江可佳,女,1992.8.10—,滿族,吉林省蛟河市,碩士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吉林醫(yī)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曲宏歌,女,1980.08—,漢族,黑龍江綏化人,博士,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吉林醫(yī)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