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曄,周 經
(安徽財經大學 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基于博弈論的農村小額信貸信用風險控制研究
趙 曄,周 經
(安徽財經大學 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農村小額信貸是一種解決農村金融資金供給不足和城鄉(xiāng)結構二元化問題的有效途徑,但信用風險卻成為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障礙。本文通過建立農村貸款人和小額信貸機構之間的動態(tài)博弈模型,基于分析結果得出:征信制度不完善、信用評級體系不完備、信用環(huán)境較差、法律法規(guī)不規(guī)范是我國農村小額信貸信用風險逐漸加劇的根本原因,在博弈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風險控制的建議。
博弈論;農村小額信貸;信用風險
脫貧攻堅被定為“十三五”時期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采取精準扶貧的措施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而小額信貸是將扶貧項目和信貸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的項目,不僅有利于解決農村金融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從長遠來看還可以改善農村的經濟生活面貌。
上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引用小額信貸,后來其被用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并一直延續(xù)至今,而在其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在眾多的風險問題中行業(yè)信用風險尤其突出。國內學者對農村小額信貸的信用風險控制的問題給予了關注,卜文輝認為有效信用制度缺失是導致農村小額信貸風險的主要的原因,為了加強小額信貸的風險管理,需要設計合理的小額信貸信用制度。王靜等認為突變評價法分別結合了層次分析法和模糊分析法的優(yōu)點,又避免了在需要多目標分析的情況下決定個因素權重的主觀性,這種方法特別是在農戶信用水平排序方面有良好的適用性和優(yōu)越性。
劉博、孫超英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開發(fā)性金融研究發(fā)展,提出人力資源直接抵押融資的農村小額信貸創(chuàng)新機制。陳艷嬌,呂萍通過調查問卷,發(fā)現(xiàn)有效信用數據和信用保障方式的缺失,信貸機構較低的信息化程度是商業(yè)銀行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的問題成因,從而提出強化信用風險管理的政策建議。肖國燦認為發(fā)展農村小額信貸可以利用農村社區(qū)擁有的內部資源以及農村社會的熟人關系網絡,這些先天因素能夠有助于解決普遍存在于農村地區(qū)“金融抑制”的現(xiàn)象。
國外很多學者大多研究小額信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并沒有根據中國的基本國情進行探究。國內大多的文獻都是關于農村小額信貸信用風險的經驗總結,對其信用風險的理論研究不足,所以有必要對農村小額信貸的信用風險進行深入探究,也有助于農村金融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文將對農村小額信貸供求雙方行為進行博弈分析,得出農村小額信貸信用風險的根本原因,從而尋找有效且適宜的農村小額信貸信用風險的控制機制。
據中央銀行《2016年小額貸款公司統(tǒng)計數據報告》顯示,全國小額信貸行業(yè)在2016年全年的主要指標持續(xù)全面負增長,這是信貸行業(yè)有史以來初次出現(xiàn)的情況。根據數據統(tǒng)計到2016年末,全國的小額信貸公司共有8673家,與2015末相比較減少237家,下降近2.65%;小額公司貸款余額近9273億元,同比2015年末減少了139億元,降低1.48%;其中不良貸款比率成逐年增長的趨勢,甚至有個別小額信貸公司不良貸款高達50%??梢钥闯鲈诮鼛啄晷☆~信貸的行業(yè)中,風險高、監(jiān)管缺等問題逐漸凸顯,行業(yè)的生存前景不容樂觀。
農村小額信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主要依靠三個主體:農村貸款人、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和政府,其良性發(fā)展的前提是各參與者能夠建立共同的利益目標并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農村貸款人作為貸款的需求者,向小額信貸機構提出貸款申請并提交相關材料;農村小額信貸機構根據利率和風險來調節(jié)貸款額度并依據材料決定是否放貸;政府雖然不是直接參與人,但其政策會影響到直接參與人的決策行為。小額信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種風險:農村貸款人是否提交真實材料的信用風險,在貸款資金是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并不是所有的農村貸款人都可以獲得資金,所以有一些誠信意識不強的貸款人通過虛假的材料獲得貸款或提高貸款額度;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審查材料、綜合評估能力的風險,如果信貸機構對農村貸款人的信用調查不夠深入全面,沒有統(tǒng)一客觀的信用評級標準,就會致使農村貸款人信用評級失真;農村貸款人風險防控能力,信貸機構風險監(jiān)控能力不足導致的風險;而我國對于農村小額信貸方面的制度管理力度不夠,因此廣大農民在及時償還農村小額信貸方面往往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甚至個別農民會有國家貸款拖著不還無所謂的觀念,致使故意欠款不還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從而導致放貸機構利益受損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出控制農村貸款人的信用風險成為農村金融監(jiān)管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由于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和農村貸款人都是利益?zhèn)€體,均以風險最小化與利益最大化為交易原則,任意一方的逐利行為都會影響到其他參與者的發(fā)展,所以他們之間存在博弈關系,并且其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小額信貸的實現(xiàn)以及信用風險的形成。
1.博弈參與雙方為農村小額信貸的機構和農村貸款人。
2.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為農村貸款人發(fā)放的貸款金額為t,貸款利率為r,貸款年限為n,由于貸款金額小且周期較短,所以采取單利率計算。
3.博弈參與雙方都是理性的,即都會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則。
博弈模型的策略組合:農戶提出申請時的策略組合{申請,不申請},小額信貸機構對農村貸款人申請貸款的策略組合{放貸,拒貸},農村貸款人得到貸款后的歸還決策組合{履約,違約},小額信貸機構面對農村貸款人違約行為時,在不同約束機制下的策略組合{追討、容忍},由于在小額貸款申請和歸還兩個階段參與者的強度和地位不一致,其博弈模式和類型不盡相同,故本文對此分階段討論。
在農村小額信貸市場,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導致信貸機構并不能充分的掌握貸款人的信息,從而對雙方的行為策略產生影響。貸款人在提交自己真實材料可以獲得滿意貸款額度的前提下是不會提供虛假材料的。但是當材料不能滿足貸款申請條件時,一些貸款人就會提供虛假材料,如夸大自己的盈利水平等,這就形成了潛在的風險。因此在貸款申請階段可以將農村貸款人和信貸機構之間的博弈問題歸為以下三點:第一,農戶的資信狀況是否良好,通常信用狀況良好的農戶收入水平穩(wěn)定,償還能力較強;若信用狀況不佳的農戶可能造成貸款損失,償還能力較弱。第二:農戶是否向信貸機構提出申請貸款。第三,農村小額信貸機構決定是否放貸。由于信貸機構并沒有足夠的貸款申請人的信息,故申請貸款階段參與雙方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其博弈樹見圖1。
如上圖所示,最初段農戶被分為兩種類型:誠信農戶和不誠信農戶,農戶清楚自身的信用狀況、農業(yè)生產經營情況等信息。在其后無論是誠信還是不誠信農戶均有兩種選擇,即提出申請和不提出申請。如果農戶的行為策略是不申請小額貸款,那么交易不成立,雙方的收益為零。如果農戶的行為決策是成為貸款申請人,需要支付給信貸機構交易成本c,并且如果申請人到期違約,意味著不誠信的貸款人騙取資金并使信貸機構受損,此時貸款人需要支付額外的信用懲罰m。最后信貸機構面對申請可以選擇接受或者拒絕,從雙方的給付情況來看,信貸機構若選擇接受申請則有賺取利息tnr的機會,也有虧損的風險;若拒絕申請及時不會賠,也會失去盈利的機會。但是信貸機構并不知道貸款申請人是否為誠信貸款人,因此,信貸機構下一步的行為策略就獲得更多農村貸款人的信息從而針對不同情況進行選擇。
我們可以將信貸機構對農村貸款人誠信狀況的甄別轉化為甄別貸款人的材料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用P (T/a)表示行為策略為申請的前提下,貸款人提交的材料是真實的條件概率;用P(F/a)表示行為決策為申請的前提下,貸款人提交的材料是虛假的條件概率,所以P (T/a),P(F/a)就是需要信貸公司進行甄別的概率。信貸機構想要順利的進行甄別,首先需要了解農戶的行為策略是否為申請,他們的材料的真實性如何,P(T)表示材料是真實的概率,P(F)表示材料是虛假的概率,信貸機構一般通過先前經驗和貸前調查得出P(T) 和P(F)。其次,信貸機構還需要掌握P(a/T)和 P(a/F),即農戶會提交真實材料時行為策略為申請的概率和農戶會提交虛假材料時行為策略為申請的概率。
根據貝葉斯法則得:
圖1 信貸申請階段的博弈樹
由P(F/a)=1-P(T/a),可得P(F/a)。從圖1博弈樹可知若信貸機構發(fā)放貸款,則農戶可以獲得貸款資金t并支付少量的交易成本c,即使信貸機構拒絕發(fā)放貸款,農戶也不會有經濟上的損失,即無論農戶是否會提交真實的材料都會提出申請貸款,不放棄獲得信貸的機會,P(a/T)=P(a/F)=1,代入上式得:
P(T/a)=P(T)/[P(T)+P(F)]=P(T),同理有P(F/a)=P(F)。
則對于信貸機構來說,他們清楚的了解到無論農戶是否會提交真實的材料,他們都會提出申請貸款,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信貸公司只能通過過去經驗和貸前調查對P(T)和P(F)進行甄別,并根據甄別結果選擇帕累托最優(yōu)的行為策略。設信貸公司根據過去經驗和貸前調查甄別P(T)=P(T/a)=P’,那么信貸機構選擇放貸的期望支付函數為:
若E(R)=(tnr-m)P’+m>0,即信貸機構選擇放貸的期望支付大于零,則其行為策略為放貸,因為拒絕放貸的期望為零;若E(R)=(tnrm)P’+m<0,即當P’>-m/(tnr-m),其行為策略為拒貸,那么{申請,放貸}和{申請,拒貸}均為精煉貝葉斯均衡。-m/(tnr-m)的數值在現(xiàn)實中是比較大的,所以信貸機構一般在貸款申請人誠信狀況較好的情況下才選擇放貸,那么{申請,放貸}屬于部分成功均衡,在大部分情況下,貸款人生產經營狀況較穩(wěn)定,博弈參與雙方共同分享利潤。若在現(xiàn)實中P’遠遠大于-m/(tnr-m),即信貸機構幾乎不信任貸款人,那么信貸機構就會拒絕貸款,信貸市場完全失敗。但是,信貸機構也可以在對貸款人沒有多大信任P’>-m/(tnr-m)的情況下,有選擇的放貸或者拒貸的混合行為策略,信貸市場效率不完全實現(xiàn)。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信息不對稱理論,信貸機構不能掌握貸款人足夠的信息,導致甄別失誤,使得雙方效用和市場效率遭受損失。
在信貸申請階段已經確定信貸機構接受農村貸款人的申請,并發(fā)放貸款金額為t的資金,其前提是貸款人需要抵押價值為f的物品,其后農村貸款人將貸款資金用于生產經營獲得的收益為q,如果貸款人到期履行合約后的收益為q-tnr,信貸機構獲得期望利潤tnr;如果貸款人拒絕還貸,那么其收益將由信貸機構的行為策略而決定,雙方進入動態(tài)博弈。
此時,信貸機構面對農村貸款人違約拒絕還款的情況下,首先采取的措施便是變現(xiàn)或者沒收貸款人的抵押物從而彌補損失。違約貸款人的支付函數為經營收益減去抵押物的成本等于q-f,若信貸機構通過變現(xiàn)抵押物達到了期望收益tnr,則博弈結束;但若變現(xiàn)無法償還貸款金額,雙方進入下一博弈。信貸機構有容忍和追討兩種策略選擇,若信貸機構選擇容忍,則只會獲得抵押物變現(xiàn)所得的現(xiàn)值Qf ( Q為抵押物的變現(xiàn)率),而此時農村貸款人的收益依舊為q-f。若信貸機構決定通過一定的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利益,設定信貸機構會贏得官司,追討回的收益為z,同時需要支付追討成本l,此時獲得Qf+z-l 的收益,而違約貸款人的收益是q-f-z。在這一階段,所有的信息如f、z和l 對參與雙方來說都是完全掌握的,信貸機構對違約貸款人的行為策略也十分清楚,所以這一博弈屬于完全信息的動態(tài)博弈,其博弈樹見圖2。
圖2 信貸申請階段的博弈樹
由上圖可知信貸機構在最后的一個博弈中是否會選擇通過法律手段進行追討,主要取決于追討的利益Qf+z-l與容忍的利益Qf兩者之間的比較,對此分兩種情況進行 :
首先,當Qf+z-l>Qf時,即z-l>0,如果信貸機構為追討而付出的成本小于貸款人損失的收益,那么信貸機構就會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利益。由于z和l的值對博弈參與雙方都是信息對稱的,因此雙方根據這些信息所做出的行為策略都是真實的,故農村貸款人的最終策略取決于履約還貸后的收益和違約拒絕還貸且在信貸機構追討情況下的收益的比較結果。
由先前分析可知,農村貸款人履約時的收益為q-tnr,違約時的收益為q-f-z,若當qtnr>q-f-z,即z>tnr-f時,貸款人履約的收益大于違約的收益,那么理性的貸款人會在最初會選擇歸還貸款,參與雙方共擔分險,共享收益。同樣由z>tnr-f可知,信貸機構在追討后的額外收益可以彌補抵押貸款后的剩余部分,在這個前提下,信貸機構在最初會選擇放貸,這一策略組合{放貸,履約}即為子博弈精煉的納什均衡,雙方的收益為(q-tnr,tnr),信貸市場效率完全實現(xiàn)。
于此相反,若z<tnr-f,此時信貸機構就算采用法律手段進行追討,其追討后的收益都不足以彌補損失,而客戶違約的收益比履約的收益還要大。農村貸款人作為一個理性的經紀人其最優(yōu)策略是違約,信貸機構知曉農村貸款人將會違約時,其最優(yōu)策略就是拒絕放貸,合約不成立,雙方的收益為(0,0),此時信貸市場完全失效。
第二,當Qf+z-l<Qf時,即z-l<0,如果信貸機構為追討而付出的成本比貸款人損失的收益還要大師,那么信貸機構就放棄追討,因為即使贏得官司,其期望收益也是小于零的。那么在這一前提下,理性的信貸機構在最初便傾向于不信任農戶而選擇拒絕貸款,雙方的收益為(0,0),此時信貸市場完全失效。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當z-l>0且z<tnr-f和z-l<0兩種情況下,參與雙方的收益均為零并信貸市場完全失效。這說明在信用環(huán)境差、采取抵押貸款也難以維護自身利益、沒有嚴格的約束機制的前提下,信貸機構從規(guī)避風險的角度出發(fā),其合理的策略就是拒絕放貸,但是其博弈的均衡解是放貸,信貸機構會選擇放貸,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在顯示經濟市場中出現(xiàn)很多違約的情況。
根據以上博弈行為的分析可知,我國農村小額信貸信用風險逐漸加劇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征信制度不完善、信用評級體系不完備、信用環(huán)境較差、法律法規(guī)不規(guī)范?;趧討B(tài)博弈分析的結果,提出以下改善農村小額信貸風險現(xiàn)狀的建議:
首先,政府要加強對信貸行業(yè)的監(jiān)管,盡快實現(xiàn)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鼓勵更多的農村信貸加入信用行列。完善征信制度還需要建立符合申請貸款標準的農村貸款人檔案,由信用評級村委會進行初審,小額信貸機構進行終審,具體包括農村貸款人的償還能力、誠信狀況、擔保狀況、生產經營的狀況等。為避免信息不對稱引發(fā)的道德風險,應該對檔案進行動態(tài)管理,定期收集材料了解農村貸款人的生產經營狀況并及時更新檔案。其次我國現(xiàn)階段的農村信用評級體系主要基于定性分析的方法,可以基于商業(yè)銀行放貸的“5C”原則建立適合實際情況的信用評估模型,同時應該對農村貸款人小額信貸的相關數據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定期調整評估模型中的指標和權重等,不斷改進信用風險評估模型。
可借鑒GB模式,廣泛推行五戶聯(lián)保、強制儲蓄,小額信貸聯(lián)保制度可利用熟人社會達到相互監(jiān)督的目的以消除風險。5個農村貸款人可以自愿組成一個貸款小組,規(guī)定小組內實施民主管理,除了共同承擔風險以外,還對貸款負有連帶責任。在連帶責任的約束下,當某一個人出現(xiàn)不誠信或者違法的行為時,就會影響整個小組的信譽。組內成員會定期的進行生產經營的交流并相互監(jiān)督其經營狀況,從而減少因為不良選擇導致的虧損。我國大部分信貸機構都在實行強制儲蓄制度,具體包括小組貸款本金的5%和用戶的儲蓄兩個部分,起著貸款保證金的作用。還可執(zhí)行雙貸款制,即一個農村貸款人如果有足夠高的信用度,便可以將其推薦給兩個以上的信貸機構,信用度越高,貸款數額越大,由于其信用被更多機構的監(jiān)督,貸款機構發(fā)放貸款的潛在風險就更容易被發(fā)現(xiàn)。
首先金融機構應該加快包括小額信貸在內的農村金融立法進程,因為一個健全的法律是對農村小額信貸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力的保障。當地應加大金融的支持力度、因為銀企關系程度越密切獲得正規(guī)金融信貸支持越高。其次機構應該注意培養(yǎng)農村貸款人的金融法律意識,加強農村貸款人誠信教育。如果農村貸款人樹立了正確的金融法制觀念,意識到自己違約的行為會導致?lián)p失大于收益,那么他們就會精心經營產業(yè),盡最大的努力按合同規(guī)定進行還款。最后要加強執(zhí)法,建立明確的獎罰制度。由于不同農村區(qū)域有不同的特點,農村小額信貸機構應該制定與其相適應的推廣措施。例如在內蒙古這種欠發(fā)達地區(qū),由于農村社會結構封建,就應該針對這種環(huán)境在特定的農村中建立小額信貸定期通報制度??梢栽谵r村的主要信息平臺對貸款的實際情況定期通報,選取信用良好的農村貸款人進行獎勵、給予優(yōu)惠措施。相對應的,對于欠債不還的情況進行通報,按規(guī)定降低信用等級,如查實貸款對象是有還款資金卻故意不還等主觀惡意行為,應該果斷的用法律手段維護機構的利益。
[1]卜文輝.我國農村小額信貸信用制度亟待完善[J].農村經濟,2009(8):68 - 69.
[2]王 靜,呂 罡,周宗放. 信貸配給突變分析——破解信貸配給難題的理論模型[J]. 金融研究, 2011(8):178-191.
[3]劉 博,孫超英. 開發(fā)性金融視角下農村小額信貸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基于成都市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實踐的調研分析[J]. 理論與改革,2012(5):67-70.
[4]陳艷嬌,呂 萍.商業(yè)銀行小額信貸信用風險管理研究[J].中國內部審計,2013(10):83-87.
[5]肖國燦.社區(qū)性農村小額信貸的SWOT分析[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5.
[6]龐瑞芝,呂 越,劉建明.防范農民道德風險的小額信貸機制研究——基于開發(fā)性金融理論的視角[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0(8):63 - 69.
[7]竇俊賢,潘海英.農村小額信貸信用風險控制研究——基于博弈分析[J]. 改革與戰(zhàn)略, 2016,32(1):82-85+100.
[8]曾之明,岳意定.基于博弈分析的小額信貸信用風險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J].商業(yè)經濟與管理, 2010(8):60-66.
[9]周妮笛,伍格致,周 鮮. 基于logistic模型的農村小微企業(yè)信貸融資制約因素分析[J].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4,34(10): 141-144.
Research on Credit Risk Control of Rural Micro fi nance Based on Game Theory
ZHAO Ye, ZHOU J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Anhui, China)
Rural micro fi nan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 fi cient supply of rural fi nancial funds and the duality of urban and rural structure, but credit risk has become a major obstacle to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ynamic game model between the rural lender and the micro fi nance institution,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edit inform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credit rating system is not complete, the credit environment is poor,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not standardized in China’s rural microcredit credit risk Gradually increase the root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upon the game theory analysis of the risk control.
game theory; rural microcredit; credit risk
F205
A
1673-9272(2017)03-0058-05
10.14067/j.cnki.1673-9272.2017.03.010
2017-05-21
安徽財經大學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ACYC2016032)。
趙 曄,碩士研究生。
周 經,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E-mail:andyzhou122588@126.com。
趙 曄,周 經. 基于博弈論的農村小額信貸信用風險控制研究[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11(3):58-62.
[本文編校:羅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