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英姿
摘要:在經濟法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經濟法課程存在教師知識結構、實踐經驗、學時分配及學生學習積極性等方面存在著問題,經濟法教學質量難以提高,解決這些問題成為經濟法教學的亟需。
關鍵詞:經濟法;實踐教學;雙師型;教師團隊
經濟法是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目前各高校經管類專業(yè)都開設經濟法課程,然而經濟法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這無疑影響了經濟法的教學效果,解決這些問題成為經濟法教與學的亟需。
一、經濟法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知識結構單一
經濟法教學任務一般由法學專業(yè)背景的教師承擔,這些教師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全都是法學專業(yè)教育背景,對于經濟法某些內容的教學工作就很難勝任。如:經濟法領域的證券法、財稅法、金融法、對外貿易法等章節(jié)內容涉及交叉專業(yè),甚至相比較而言上述章節(jié)更偏向于金融、經濟、會計等專業(yè)內容,法學專業(yè)的色彩較弱。在這樣的情況下,讓一個法學專業(yè)背景的教師去講授這些內容只能涉及
皮毛,很難對相關內容進行透徹講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僅如此,有的學校因為各種原因,安排非法學背景的教師擔任經濟法教學任務,教師自己都弄不明白,還在講臺上滔滔不絕,這怎么能上好課,怎么能提高學生學習經濟法的積極性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師缺乏實踐經驗
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是經濟法教學中存在的又一個重要的問題。經濟法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把理論運用到實際案例中去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有的甚至實際操作與理論完全相違背。如果教師不結合實際,只談理論,經濟法課程對于經管類生是不會有吸引力的,而現(xiàn)在大部分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大多從學校畢業(yè)又回到學校任教,傳授給學生的是書本上的一套套理論。一方面,學生對一套套理論不感興趣,另一方面,學完理論后,學生不能學以致用。
(三)學時分配不科學
經管類一般包括國際貿易、會計、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yè)。同是經管類專業(yè),有的學校為60-80學時,有的學校則為36-40學時。雖然,在大學一年級,各高?;旧蠒_設《法律基礎》公共課,學生會有一定的法學基礎知識,但僅僅是皮毛而已,然而經濟法課程內容多,更新快,36-40學時滿足不了教學需要,更讓學生學習經濟法感到吃力。不僅如此,有的學校不論專業(yè),學時都相同,如,國際貿易專業(yè)經濟法課程54學時,會計專業(yè)經濟法課程也是54學時,這樣分配學時實在不科學。事實上經濟法課程對各個專業(yè)的重要性是不一樣的。相對于其他專業(yè),經濟法課程對會計專業(yè)尤顯重要,會計專業(yè)的各種資格考試,從會計從業(yè)證、初級會計證、中級會計證到注冊會計師證的考試都離不開經濟法課程,所以會計專業(yè)的課時應該較其他專業(yè)更多一些。
(四) 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教師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實踐經驗、學時分配不科學是經濟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學生學習經濟法積極性不高的原因。除此外,學生學習經濟法的積極性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
1、現(xiàn)有的高教制度讓學生過分依賴教師
在西方國家,大學生屬于自主學習型,為了上好一堂課,學生必須準備很多材料,否則,沒法跟上課堂,考試沒法過關,考試過不了關,就拿不到學分無法畢業(yè)。當然這與西方國家高等教育制度息息相關,如,嚴格的學分制,嚴格的考試制度。
在我國,學生一旦脫離中學學習苦海上了大學便放松下來,上課懶散,中學階段的學習熱情蕩然無存。雖說實行學分制,但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考試也不像西方國家那樣嚴格,學生平時吊兒郎當,到了期末讀讀背背老師講的所謂重點,也能考試過關,即使考試不過也有補考重修機會,補考重修又不收取補考費,而西方國家重修課程要付出很大的經濟代價,一門課程重修需付出折合人民幣上千元的代價。在就業(y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xiàn)在,有的高校為了提高就業(yè)率,希望學生能順利拿到畢業(yè)證順利畢業(yè)及時就業(yè),甚至給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補考的時候開綠燈。在這樣的制度下,學生怎么能積極主動學習呢?上課前不預習,下課后不復習,聽任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而自己低頭玩手機;考試前臨時抱佛腳背重點……
2、經濟法內容多且晦澀難懂
經濟法內容廣泛,包括經濟法總論、市場管理法(市場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廣告法、證券法、票據(jù)法等等)、經濟組織法(公司法、合伙企業(yè)法、獨資企業(yè)法、外商投資企業(yè)法等等)、宏觀調控法(財政法、稅收法、銀行法、價格法、會計和審計法、對外貿易法等等)、財產流轉法(合同法)……對于法學專業(yè)的學生來講,這些內容會分成多門課程來學習,比如,合同法、證券法、公司法,會分成單獨的三門課程來學習;對于經管類學生,卻將眾多的內容濃縮成一門課,幾十個學時學完它,而經管類學生除了在大一接觸過《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外,基本沒有法律基礎,學時少內容多且某些內容晦澀難懂,這讓學生學習經濟法感到有些吃力,學習積極性驟然下降。
二、解決經濟法教與學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何謂“雙師型”?目前有的學者將其概括為兩種:一是“雙職稱型”,即教師在獲得教師系列職稱外還需要取得另一職稱;二是“雙素質型”,即教師既要具備理論教學的素質,也應具備實踐教學的素質。當然還有有的學者則將“雙師型”教師的理解概括為三種:一是“雙證書論”,認為具有工程師、工藝師等技術職務的人員,取得教師資格并從事職業(yè)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員即為“雙師型”教師;二是“雙能力論”,認為只要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踐的教師,就可看做是“雙師型”教師;三是“雙融合論”,即既強調教師持有“雙證”,又強調教師“雙能力”。但不管是哪種概括,目前教育界對“雙師型”教師的理解,一是停留在字面解釋上,二是表現(xiàn)為較有理性的綜合解釋。本文“雙師型”特指“雙素質型”或“雙能力型”,即,既能理論教學又能實踐教學。endprint
隨著高校對學歷要求的提高及經過崗前培訓,一般來說,大學教師都具備理論教學的能力,欠缺的是實踐教學能力。怎樣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派遣教師去其他用人單位學習(或以在其他單位有工作經歷作為錄用的條件之一),如,法學專業(yè)的教師可以去公檢法、律師事務所、其他企業(yè)等學習。學習時間為一年。尤其是學校到學校的新進教師,在其新進的那一年里必須在外單位學習,學習一年然后再進入學校教學。現(xiàn)在高校雖然響應國家號召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但因為時間問題,既要上課又要外出學習,所以很多流于形式,大多掛名鍛煉。對于此,個人建議:首先,外出學習必須脫產,以確保外出學習時間;其次,接收單位要做好考勤工作,學校做好監(jiān)督工作,以確保教師在接收單位學習。經過在外單位的實踐學習,教師獲取大量的實際案例,會大大提高實踐教學的能力。
(二)組建教師團隊
經濟法課程具有很強的專業(yè)交叉性,涉及到管理學、金融學、會計學等學科內容,這要求任課教師必須同時具有法學和其他專業(yè)的復合型教育背景。學校在引進人才時可以考慮直接引進復合型的人才。在引進復合型人才難以實現(xiàn)的情況下,學校可以考慮其他的辦法,如,組建經濟法教學團隊。
首先,一門課程多人教學。我們可以把和經濟法課程相關的教師組成團隊,團隊成員合理分工,每個成員負責和自己專業(yè)背景相關的幾個章節(jié),并且要把自己負責的幾章內容一定要深入研究。這樣一方面有利于教師教學和科研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其次,針對不同的專業(yè)出版不同的教材。經濟管理類不同專業(yè)對經濟法要求不一樣,學習時側重點不一樣。經濟法于會計專業(yè)重要性可見一斑,從會計從業(yè)證、會計證到注冊會計師證的考試都離不開考經濟法,只是各種證書考試,經濟法考試側重點不一樣而已。所以會計專業(yè)的學生學習經濟法內容較多,包括經濟法總論、市場管理法、經濟組織法、宏觀調控法、財產流轉法等等。國際貿易、工商管理、人力資源和電子商務專業(yè)的學生學習包括經濟法總論、市場管理法、經濟組織法、財產流轉法等等,國際貿易專業(yè)還要學習宏觀調控法范疇的對外貿易法。經濟法教學團隊的教師可以結合專業(yè)特點和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知識問題編纂教材,供自己的學生使用。
(三)科學合理分配課時
鑒于內容多且難懂,然而各種考證離不開經濟法,所以會計專業(yè)學習經濟法課時應該增加,本文建議經濟法課程兩個學期上完。有人擔心經濟法安排兩個學期的時間會太長,其實不然,比如數(shù)學,有的高校就安排了兩個學期,比對數(shù)學,經濟法對會計專業(yè)更重要,所以安排兩個學期學習經濟法是有必要的。
國際貿易專業(yè)除了設置經濟法,還會開設國際商法等法學課程;工商管理、人力資源和電子商務專業(yè)除了設置經濟法,還會開設勞動法等法學課程,且經濟法對于這些專業(yè)的重要性要略低于對于會計專業(yè)的重要性,所以這些專業(yè)的經濟法學時設置以一個學期54或72學時為宜。
(四)改革教學模式和考試制度,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西方國家,一門課程的教學分為教師的授課和學生討論兩部分,時間上各占50%。在學期初,教師會把本期將要講解的所有內容和討論的問題事先布置好并放到網上供學生下載,這樣,學生很清楚哪一周教師要講什么內容,要討論什么問題,為了討論問題需要準備什么材料。通常為了一堂討論課需要精心準備幾天,上網搜索,跑圖書館查閱,這也是國外高校圖書館入座率高的原因之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其優(yōu)點,但還得有其他制度相配套,如考試制度。西方國家的考試形式多樣化,有日常作業(yè)、書面考試、報告、表演、幾個學生一起完成的大作業(yè)、甚至包括師生交流的考試形式;考試內容靈活多變。靈活多變的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不能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通過考試。
我國高校教學模式和考試制度可以借鑒西方國家有益的做法。轉變以教師授課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考試制度,考試形式和內容多樣化,提高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例,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