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花
【摘要】漢字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本文圍繞中年級漢字教學摸索出了五種教學策略:追根溯源,以圖知義;排列組合,舉一反三;前置學習,關注學情;故事古詩熏陶,增加積累;聯(lián)結生活,尋找聯(lián)系。
【關鍵詞】漢字河 小學語文 中段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0A-0104-02
漢字是漢民族的先賢在長期的實踐和豐富的想象中,漸漸萌芽、形成與發(fā)展的。有了它,信息才得以保留,得以傳播綿延。它就像河水一樣,具有流動性??梢哉f,每個漢字都有一段生動的“故事”和“歷史”,它就像河水一樣,具有靈動性。一個個漢字就像一條條河流,源遠流長,最終匯聚成“漢字的王國”。
筆者所在的學校在中年級開設了語文拓展課程——漢字河課程,為傳承漢字文化付出自己的努力?!皾h字河”課堂實踐中所涉及的漢字文化既包括漢字本身的文化,還包括漢字背后承載的文化。這樣的課使?jié)h字學習不再孤立,而是變得靈活,變得立體。在實踐中,我們逐漸摸索出以下教學策略:
策略一:追根溯源,以圖知義
唐蘭先生說過:“文字本于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痹诮虒W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漢字中保留事物形態(tài)、鮮明表示意思的特點,首先把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具象的圖畫;然后讓學生根據(jù)畫面進行猜測,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再把文字與圖畫進行對照,帶給學生形象的刺激,從而引導學生感受漢字的魅力。
如“寒”字,筆者首先出示了古時候的 ,讓他們說說這幅畫畫的是什么。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個個躍躍欲試。有同學說:“中間是個“人”,旁邊是草木。外面的“宀”好像一座房子,最下可能是臺階”;有學生猜測“下面兩橫可能是睡覺的席子之類的”;還有的說:“‘人的周圍都是‘草,可能這個人很窮,沒有其他東西取暖,所以覺得冷?!焙芸?,學生就猜出了這是“寒”字。通過對比“ ”和“寒”,孩子們猜測得出:外面是“宀”,指的是房屋;最中間是“人”;人的兩邊是“草”,四周都是“草”就表示草很多;下面兩橫其實表示“冰”。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認真觀察,認真思考,展開合理的猜測。在興味盎然地看、津津有味地說的過程中,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了“寒”字的造字奧秘:古人采用上面四個形體來創(chuàng)造“寒”這個字,人踡曲在室內,以草避寒,表示天氣很冷。所以,“寒”的本義就是冷,是對環(huán)境的一種描述。后來,漢字簡化了,發(fā)展到楷書,就用三橫兩豎兩撇表示人和御寒的草。
追根溯源,以圖知義,不但幫助孩子們在頭腦中建立字形與字義的聯(lián)系,還讓漢字文化浸潤到學生的心中,從而使學生學得興致勃勃,樂在其中。
策略二:排列組合,舉一反三
漢字構字是有規(guī)律的,很多字往往圍繞一個構字部件,與其他部件一起構建成意義相關的一類字。我們在漢字教學中就可以遵循漢字構形原理,有意識地告訴學生一些部件所表示的含義。學生了解其含義后,就能根據(jù)字形去理解字義了。慢慢地,學生就會舉一反三,形成并提高識字能力,進而領略漢字構成的文化特征和意蘊。
在教學“福”字時,根據(jù)以往經驗,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這個字的偏旁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于是筆者便把“福、祝、神、祥、禮、祖、禱、祀”等字寫出,讓學生說說這些字有什么共同點。學生經過思考后明白,這些由“示”字組成的字大都與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關,與祭祀有關的活動都是示字旁。通過一個字引出一類字,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策略三:前置學習,關注學情
“漢字河”教學和很多課一樣,都盡可能地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學生的感受、體驗為基礎進行教學。課上教師主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確定恰當?shù)慕虒W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努力做到順學而導。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就字論字,漢字教學就成了舍本逐末。
在《漢字與姓名:姓》一課預習單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份表格:
預習單中的題目比較開放,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填寫。不同的學生由于基礎不同,發(fā)現(xiàn)的結果也就不同;學生的能力不同,提出的問題也就不同。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教師進行漢字教學的起點。
例如,學生在“我的疑問”中就提出了“為什么‘姓這個字是女字旁,而生活中我們卻大都和爸爸姓?”“我們班36個人卻居然有32個姓,這么多姓是怎么來的?”……
在課堂上筆者著重圍繞學生最深感疑惑的幾個問題展開教學。通過追根溯源、以圖感知讓學生了解“姓”為何是女字旁;通過鏈接當時社會歷史文化的微視頻讓學生感知“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大都和爸爸姓”,引導學生明白“姓”字的起源與發(fā)展是與女人在社會中所取的地位有關的;通過猜測、文本閱讀讓學生感知“為什么中國有這么多姓”;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明確如何去探究自己的姓氏,促進學生提升分工合作的能力,并且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
策略四:故事古詩熏陶,增加積累
在“漢字河”教學中,我們會穿插一些經典的神話故事、成語典故和優(yōu)秀的古詩文等,增加教學的知識含量,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觸祖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在《漢字與方位:東》教學中,我們結合“東”的含義之一表示主人,講“東道主”的故事;在《漢字與姓名:名》教學中,我們講“李賀與名字的故事”,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名字的避諱制度。
在《漢字與交通:舟》中,我們讀“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讀“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讀“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等與“舟”字相關的詩句。通過朗誦比較,學生明白原來小小的一個“舟”字在古詩中不僅僅指代一種交通工具,更是承載了詩人或自由、或孤獨的心情?!对跐h字與植物:柳》中,我們一起誦讀“柳”的相關詩句,并隨著教學進程歸類出“柳”是春天的象征,是離別的象征,同時也是思鄉(xiāng)的象征。學生在課堂中不僅誦讀了古詩,還對古詩進行了分類,積累了古詩知識。
策略五:聯(lián)結生活,尋找聯(lián)系
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課堂教學可以分為三種:最不好的一種是把每堂課看作一個獨立的整體。這種課堂教學不要求學生負起責任去尋找這堂課和同一科目的別的課或別的科目之間有什么接觸點……最好的一種教學,牢牢記住學校教材和現(xiàn)實生活二者相互聯(lián)系的必要性,使學生養(yǎng)成一種態(tài)度,習慣于尋找這兩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的關系?!薄皾h字河”課程也追求這樣的“最好的教學”,致力于發(fā)現(xiàn)和顯露教學內容中生活、生命的意義,即讓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生命發(fā)生關聯(lián)。
在《漢字與方位:東》一課的教學導入中,教師通過以下兩個問題:“你知道自己現(xiàn)在面朝哪個方向?”“如果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你還會辨認方向嗎?”一下子拉近了生活與所學漢字的距離。
教學“東”字多種含義中,教師出示杭州G20期間馬路上的一些標牌,聚焦“東道主”三個字,引發(fā)學生猜測:東道主中的“東”是表示方位?表示主人?表示姓氏?再引出“東道主”的典故,使得學生躍躍欲試,興致盎然。
漢字是有生命的符號,它用它那生動的構形,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動聽而有趣的故事。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作深度的思考與持續(xù)學習的研究,更要學習刪繁就簡、深入淺出的功夫,這樣才能以更好的方式讓學生與漢字結緣、與中華習俗結緣、與經典詩詞結緣,從而傳遞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