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梅
【摘要】本文論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fā)展學生多元智能的策略:巧用語文的交際性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智能;通過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開發(fā)學生的空間智能;營造音樂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智能;利用合作學習,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
【關鍵詞】初中語文 多元智能 語言智能 空間智能 音樂智能 交際智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0A-0107-02
我們都知道,學生是有個性的個體,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不同的發(fā)展特征,即使是相同年齡段的學生,他們的個性也是不同的。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每個人都至少具備語言智力、邏輯數(shù)學智力、音樂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關系智力和內(nèi)省智力。后來,加德納又添加了自然智力。這一理論被稱為多元智力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這種理論認為,每個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有自己獨特的智能組合。作為教師,應該在教育教學中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對待不同的學生運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即是否做到了“因材施教”。筆者在讀大學期間就對多元智能理論較感興趣。到學校任教后,對于多元智能理論仍保持高度的興趣,并且漸漸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如果把多元智能理論與語文教學聯(lián)系起來是不是能使“因材施教”達到更好的效果呢?筆者沿著疑問探究,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研究與實踐,總結出了利用初中語文教學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的一些做法。
一、巧用語文的交際性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智能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教學任務。而語言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聽、說的能力,表現(xiàn)為個人能夠順利而高效地利用語言描述事件、表達思想并與人交流的能力。對于初中生而言,如果能在初中階段順利地發(fā)展語言智能,對于其交際和日后的學習都有莫大的幫助。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智能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如果教師能利用好語文“交際性”這一特點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智能,既是一件“天和地利”的事情,又是影響學生終身的大事。
其實,不管是舊的教學大綱還是新版的語文課程標準,都十分重視學生語言智能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如課程標準中提出“口語交際”是課程目標的四個組成部分之一。在總目標中,就有“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有日常的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等要求。因此,語文教師要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巧用語文的交際性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智能。
以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背影》一課為例,本課的精華在于“父親給兒子買橘子”那一段,因此,筆者在朗讀該段落時,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傾聽能力和讀說能力:一是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先自行判斷所聽的內(nèi)容(如果能抓住中心主題更好);二是讓學生在聽了教師的朗讀后找出重點句子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學生盡可能用自己易于理解的獨特的方式做筆記、記重點);三是讓學生聽了教師的朗讀后復述段落的主要內(nèi)容,或者是利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本段話的主要內(nèi)容,又或者是讓學生交流對本段話的認識和看法,以此促進學生發(fā)展語言智能。
筆者認為,若教師日復一日有意識地訓練,學生便能逐漸掌握聽、說、讀、寫的技能,從而能更加輕松地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
二、通過多種教學手段開發(fā)學生的空間智能
空間智能是指感受、辨別、記憶、改變物體的空間關系并藉此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現(xiàn)為對線條、形狀、結構、色彩和空間關系的敏感,以及通過平面圖形和立體造型將它們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教材資源來開發(fā)學生的空間智能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來開發(fā)學生的空間智能。比如,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掛圖、列圖表等直觀的方式來展示語文學習內(nèi)容,激活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讓學生對空間構思等有鮮明的認識。另外,我們還可以利用黑板版面的設計、色彩搭配等讓學生既厘清文章脈絡和要點,又建立視覺空間意識。以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板書:
[亭臺軒榭結構的不對稱——布局美假山池沼安排不雷同——個性美花草樹木種植不一致——映襯美園內(nèi)每一角落不忽視——圖畫美 門窗組合不庸俗——圖案美 建筑著色不刺眼——閑適美]
教師通過運用錯落有致、結構清晰的板書,既形象具體地將課文中所講述的蘇州園林的特點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能通過板書對文章的結構一目了然,又能讓學生感受到色彩和板書空間設計的獨特魅力,從而讓學生的空間智能得到有效開發(fā)和培養(yǎng)。
三、營造音樂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智能
音樂智能主要是指學生感受、辨別、記憶、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具體可以表現(xiàn)為學生對音樂(包括節(jié)奏、音調(diào)、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達音樂的能力。我們都知道,音樂具有調(diào)節(jié)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比如,人在心煩的時候哼上一首曲子往往能減輕煩惱程度。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智能,教師要有意識地開發(fā)語文教材中的音樂功能,讓其為語文教學服務,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服務。我們都知道,絕大多數(shù)青少年都熱愛音樂,語文教師如果善于在語文教學中巧用音樂資源,就能輕松達到培養(yǎng)學生音樂智能的教學目的。對此,教師可以在教學時這樣做:一是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安排貼合的主題音樂或背景音樂;二是選擇一些與教材內(nèi)容貼近的歌曲在課堂上播放,或者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歌曲改編;三是讓學生配樂朗誦課文,等等,以達到既豐富教學形式,又能借助音樂放松學生心情的雙重教育作用。例如,《松花江上》《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黃河頌》等課文適合鼓勵學生會唱;《楓橋夜泊》《蒹葭》等名篇則可以用《濤聲依舊》《在水一方》等歌曲來讓學生加深印象,進而培養(yǎng)音樂興趣,讓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這些令人枯燥乏味的知識還可以換一種方式來學習,從而達到在快樂中學習知識的效果。
眾多研究表明,音樂具有獨特的魅力和作用,它能促進學生吸收與之相關的知識,既能提高學生對語言、音樂的理解力,受到文化、藝術的熏陶,又能幫助學生增強節(jié)奏感,最終促使學生增強語感,以及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動機。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善于利用音樂資源讓語文課變得輕松,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教學目的。
四、利用合作學習,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
人際交往智能主要指與人相處、交往、合作,表現(xiàn)為覺察、體驗和解讀他人的情緒、情感和意圖,并能據(jù)此作出適當?shù)姆磻哪芰?。當今出現(xiàn)很多“宅男宅女”現(xiàn)象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nèi)狈θ穗H交往的技能,或者說是沒能體會到人際交往帶來的樂趣。我們?nèi)绻幌M约旱膶W生以“宅”為樂趣,就必須在學生可塑性強的階段予以引導,讓他們體會到人際交往帶來的樂趣。比如,語文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chuàng)設人際交往的條件。比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云南的歌會》這一篇課文時,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學習該文。教師可以布置好小組合作的任務:請一組同學負責找與散文有關的材料,請一組同學找與民歌有關的材料,請一組同學用語言描繪唱歌的場面,請一組同學用繪畫畫出唱歌的環(huán)境和場面,請一組同學以表演的形式再現(xiàn)歌會場景……要求學生根據(jù)自身特長來級成合作小組。這樣一來,學生能根據(jù)自身特長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擅長表演的自覺到表演組,擅長畫畫的自覺到畫畫組,擅長朗讀的就加入朗讀組,大家分工合作來完成老師布置的合作學習任務。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既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在輕松自如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又能讓學生通過分工協(xié)作提高溝通協(xié)調(diào)能力。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有很關鍵的一環(huán)是,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合作學習時,一定要注意評價學生在合作中的勇氣以及創(chuàng)造力等,強調(diào)合作的功能。當然,要想讓小組合作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需要教師事先做好諸多準備工作,如給小組成員明確的分工,教學生填寫記錄卡,關注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情況并及時鼓勵或激勵學生,等等,從而讓學生享受到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
多年的教學實踐讓筆者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能讓學生更喜歡上語文課,并且綜合素養(yǎng)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每年中考,筆者任教的班級的學生總成績都排在前列。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能為新課程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考方向。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