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宵昳
內(nèi)容摘要:新文化運動時期,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翻譯文學充當了啟蒙和教誨的工具,外國文學作品受到大量知識分子的提倡和擁護,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大量優(yōu)秀翻譯作品,其中不乏詩歌、小說、戲劇等。其中薛琪瑛應時代潮流,翻譯了王爾德的戲劇《意中人》,并在《新青年》雜志上連載。薛琪瑛是女性翻譯家的先驅,她意圖通過翻譯外國文學,以實現(xiàn)對大眾進行啟蒙和教誨,本文淺述新文化時期翻譯的背景與策略,并針對薛琪瑛的中譯本節(jié)選一部分內(nèi)容與王爾德的原本譯本比較分析,從社會層面因素分析新文化時期翻譯的策略與技巧。
關鍵詞:新文化運動 《意中人》 《新青年》 戲劇翻譯
一、引言
晚清民初,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之際,社會愛國人士及各社會政治文化力量尋求救國之法。這一時期,翻譯文學蓬勃發(fā)展,《新青年》成了譯介外國文學作品的主要陣地,涌現(xiàn)出如胡適、魯迅、周作人等一大批名家作者。薛琪瑛開啟了女譯者之先河,其翻譯的英國王爾德戲劇《意中人》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本文從王爾德與戲劇翻譯,新文化運動時期翻譯的社會背景及翻譯策略,《意中人》原文和譯本分析三方面展開敘述,得出薛琪瑛的譯本,是忠實于原文的這一結論。
二、王爾德與戲劇翻譯
王爾德,英國戲劇發(fā)展史上一顆耀眼明星,唯美主義學派的代表。他的作品經(jīng)過許多學者翻譯,在中國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雖然后期由于他個人因素,對他的研究中斷了一段時期,但他的戲劇對中國的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其中,新文化運動時期,薛琪瑛女士翻譯王爾德的《意中人》可以算作戲劇翻譯的代表作品。這一時期,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翻譯規(guī)范急劇變化和現(xiàn)代翻譯規(guī)范肇始的時期。新一代翻譯家和翻譯批評家尖銳批評晚清翻譯中背離“信”的現(xiàn)象,認真探究信的內(nèi)涵和本質。戲劇翻譯是翻譯研究中一個比較特殊的領域。戲劇翻譯不僅要涉及兩種語言符號系統(tǒng)之間的語際轉換, 還要涉及語言之外的其它許多因素。由于戲劇翻譯具有別于其它文學形式的特殊性,因此戲劇翻譯研究一直成為“最復雜又最受翻譯研究冷落的一個領”??上攵?,戲劇的翻譯并不簡單,戲劇不僅僅是劇本,還有舞臺。因此戲劇翻譯不僅要關注兩種語言之間的語際轉換 ,還需考慮到語言的舞臺性,觀眾的接受度等。戲劇翻譯需要使的翻譯文本在譯語文化里實現(xiàn)與原語文本文化功能的對等。
三、新文化運動時期翻譯的社會背景及翻譯策略
新文化運動時期,翻譯外國文學成為一股熱潮,同時這一大批作家,學者也開始倡導白話文學。這一時期以原文為中心的翻譯策略成為主流。直譯在這一時期獲得肯定,晚清時期意譯為主的做法在這一時期收到批判。無論是《新青年》亦或是《新潮》,都強調(diào)以原文導向的翻譯觀,強調(diào)忠實原文,進行直譯。直譯也取代了清末的意譯,林紓等人收到大肆的批判和批評,忠實原文是主流,直譯才是好標準。無論是胡適、魯迅、周作人等,他們都批評晚清時期的意譯為主的翻譯原則,強調(diào)直譯,他們的翻譯作品也都以直譯為主,強調(diào)尊重并忠實原文,薛琪瑛的譯本也是這樣。
四、《意中人》原文和譯本分析
王爾德的《意中人》,是他的代表戲劇之一,生動描繪了上層社會的家庭、婚姻生活,諷刺了當時貴族的偽善。薛琪瑛的譯本,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是忠實原文的,她采取中英文對照的方式,這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也顯露出了譯者的原文意識。通過中英文對照這樣的排版方式,能夠體現(xiàn)出譯者對原文的忠實與尊重。薛琪瑛的譯本《意中人》采用了文言翻譯布景和舞臺提示語,而用白話翻譯對白部分,在適當位置增譯或注釋,給予一定的補充說明,符合“信”的標準。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清末民初的文學翻譯中,文言譯作相對于白話譯作,譯者的態(tài)度更嚴謹,對原作的忠實度更高。例如:
Mabel Chiltern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the English type of prettiness,the apple - blossom type.She has all the fragrance and freedom of a flower.There is ripple after ripple of sunlight in her hair,and the little mouth,with its parted lips,is expectant,like the mouth of a child.She has the fascinating tyranny of youth, and the astonishing courage of innocence.To sane people she is not reminiscent of any work of art.But she is really like a Tanagra statuette,and would be rather annoyed if she were told so
紀爾泰美白兒乃英國絕色美人之標本。玉貌亭亭。與香花并艷。頭上華發(fā)。光潔映日。櫻唇小口。絕類嬰兒。舉動嬌憨活潑。毫不裝腔作態(tài)。明白者皆知其為天真爛熳可愛之人。酷似塔拿格拉(古希臘城以發(fā)見多種造像著名)小像。然彼不樂人道其如此也。
這一段文字對于戲劇中人物Mabel Chiltern的描寫,就是采用文言文翻譯,類似四字成語,內(nèi)容上,把原文比較完整的表達了出來,除了其中“玉貌亭亭”和“櫻唇小口”采用了歸化翻譯。對于Tanagra statuette這一名詞,她可能意識到中國讀者會對這一個名詞感到陌生,于是便采用注釋加以介紹,譯文整體而言有較高的忠實度。另外再看一則例子:
MRS. CHEVELEY. I dont know that women are always rewarded for being charming. I think they are usually punished for it! Certainly, more women grow old nowadays through the faithfulness of their admirers than through anything else! At least that is the only way I can account for the terribly haggard look of most of your pretty women in London!
齊:我不知道女子因為可愛受人獎賞。我想他們時常為了這個受些責罰?,F(xiàn)在時代。最容易使婦人容顏衰老的。就是他們忠心的情人。我敢說。倫敦城內(nèi)的美人。大半都為著這事??蓱z形容憔悴了。
在這一段,人物對白的部分,都是采用的白話翻譯。劇中齊弗雷夫人嘲笑所謂的好品行,說女子常常遭受情人欺騙,諷刺男子的“忠心”,暗指男性的不忠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實。而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中,只有對女性忠貞的單方面要求,男性不忠被排除在倫理道德外。薛琪瑛作為譯者,并未對原文中悖逆中國傳統(tǒng)倫理的觀點進行改寫,也不像其他白話譯作那般闡發(fā)譯者觀點,只是忠實原文,忠實的翻譯出原文內(nèi)容。再看另外一例:
What an appalling philosophy that sounds! To attempt to classify you, Mrs. Cheveley, would be an impertinence. But may I ask, at heart, are you an optimist or a pessimist? Those seem to be the only two fashionable religious left to us nowadays.
洛:這是何等驚人的理論。我想要考較你的為人。這是狠無理的事。但是我心里想問你。你是樂天家呢。還是厭世家。因為現(xiàn)時只有這兩種。是最流行的宗教。
這一段,接上面那段,依舊是采用的白話文進行直譯。薛琪瑛采取直譯的策略是和她忠實原文的觀念一脈相承的。在譯文一開始,薛琪瑛就指出原劇作者王爾德為“晚近歐洲著名之自然派文學大家也”,而“此篇為其生平得意之作”?!爱斣脑谧g入語文化中享有較高聲望時,翻譯通常采用直譯”。薛琪瑛的譯本采用直譯,文言文與白話文并用,通過添加注釋等手段來進行對戲劇的翻譯,戲劇的翻譯原本就不容易,薛琪瑛的譯本能夠較好的真實反映原文內(nèi)容,忠實原文,達到了“信”的標準。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比分析薛琪瑛翻譯的王爾德《意中人》中一部分選段,來淺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策略。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翻譯作品大都摒棄以意譯為主的翻譯原則,而采用以原文為中心的翻譯策略。薛琪瑛譯本《意中人》采用文言文為主,兼有白話翻譯的策略,在較高程度上忠實原文,這在當時實屬先鋒,她的譯本也彰顯出了一定的女性意識。薛琪瑛的譯本《意中人》采用文言翻譯布景和舞臺提示語,而用白話翻譯對白部分。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清末民初的文學翻譯中,文言譯作相對于白話譯作,譯者的態(tài)度更嚴謹,對原作的忠實度更高。
參考文獻:
[1]謝天振,查明建,《中國現(xiàn)代翻譯文學史》[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廖七一. 五四文學翻譯對“信”的重構。[J]. 中國翻譯,2008(4)
[3]Bassnett, Susan. 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 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re [A]. Bassnett&Lefevere(eds.).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8
[4]杜慧敏. 晚清主要小說期刊譯作研究( 1901 - 1911) [M]。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5]薛琪瑛譯. 《意中人》[J]. 新青年,1915
[6]羅列,穆雷,論五四前中國女性譯者以原文為中心的翻譯策略。[J]. 外國語文,2013(6)
[7]Lefevere,André.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