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婕茜
摘 要:作為英國第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和畫家,威廉·布萊克的詩畫早在18世紀就已經吐露出浪漫主義的苗頭。浪漫主義作品寄托自由理想于優(yōu)美崇高的大自然以及反思庸俗丑惡的社會現實的特點在布萊克著名的詩集《天真與經驗之歌》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一、吟詠理想世界的天真之歌
威廉·布萊克將自己的詩作分為《天真之歌》和《經驗之歌》兩個部分。就整體而言,《天真之歌》描繪的是一個純真、自然的世界。這些詩歌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作品的藝術特點:首先,詩人運用想象、靈感、熱情歌頌自然風光,描繪了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yōu)美畫面,田園牧歌式的景象創(chuàng)造出一個遠離世間煩惱、幸福而快樂的理想世界。另外,在這些詩歌中,布萊克選取了一些簡單而純真的意象。最常出現的就是兒童(嬰兒)和羊羔。兒童,特別是嬰兒,他們還未受到塵世過多的影響,他們的內心是干凈純潔的,比起成年人更加簡單美好。布萊克的詩歌常描寫兒童或以兒童的視角看世界,使詩歌更具有想象力且有一種純真的美感。羔羊的形象也經常出現在布萊克的詩中。羔羊在基督教中有特殊的含義。神派耶穌為世人所犯下的罪過贖罪,所謂“替罪羔羊”。布萊克為筆下的羊羔賦予了無比圣潔的地位和純潔的象征意義。純潔的羔羊、天真的孩子,在大自然中嬉戲。布萊克借用些意象,加以注重靈感和想象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純凈美麗的理想世界。
二、控訴現實世界的經驗之歌
第一,《經驗之歌》已經脫離了《天真之歌》簡單的詩歌形式。例如,將兩部詩集的序詩進行對比:《天真之歌》序詩的韻律規(guī)則而平穩(wěn)。每小節(jié)四行,每行詞數相當。整首詩結構飽滿,情感柔和,朗讀起來平穩(wěn)順暢。而《經驗之歌》的序詩則顯得韻律多變。每小節(jié)五行,行與行之間詞數相差很大,長短句交叉,朗讀起來跌宕起伏,情感鏗鏘而昂揚。詩歌個形式上的差異使得《經驗之歌》更具有反抗的戰(zhàn)斗力。
第二,《經驗之歌》中仍有對自然萬物和兒童的描寫。然而這里的大自然并不干凈美好,兒童也不再天真歡樂。生病的玫瑰、矯揉造作的百合花、流浪的孩子、悲哀的嬰兒、做苦工的兒童……布萊克毫不留情地揭露英國社會中丑陋骯臟的一面,使其作品不管在思想上還是內容上都具有極強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布萊克在《經驗之歌》中創(chuàng)作了與《天真之歌》中同樣題材但立意完全相反的作品。如《保姆之歌》等。《天真之歌》中的《保姆之歌》描寫保姆聽到玩耍孩子們的笑聲,內心感到無比安寧。她對孩子們寵愛有加,甚至縱容孩子們“再玩一會兒”的要求。但《經驗之歌》中,保姆內心不安,對孩子們充滿懷疑。她聽見孩子們玩樂的聲音,嫉妒著孩子們的年輕與活力,哀嘆自己已逝的青春時光。布萊克以同一題材從正反兩面進行創(chuàng)作,產生了強烈的對比。以此反映了他不僅向往著歡樂慈愛的理想世界,也清醒地認識到現實世界中尖銳的社會矛盾和問題。
三、“圖文并置”的創(chuàng)作模式
布萊克不僅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畫家。這種雙重身份為他帶來了“圖文并置“的創(chuàng)作形式[1]。布萊克通常以前所未見的個人體驗作為靈感的來源,經過想象界定和情感色彩的渲染,調動人們的視覺想象[2]。
對于《天真之歌》和《經驗之歌》中反向對應的詩,布萊克在插畫上做了對應的處理。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升天節(jié)》二首。《天真之歌》中《升天節(jié)》的插畫描繪的是男孩女孩們穿著節(jié)日的禮服行走的畫面。整個畫面為暖色調的橙黃色,孩子們的禮服鮮艷而美麗,隊伍整齊,形成一片歡樂而祥和的氣氛。
而《經驗之歌》中《升天節(jié)》的插圖的畫面整體則以藍綠色的冷色作為基調。畫面的內容是枯樹、死嬰、悲傷的母親和饑餓的兒童,形成悲傷而殘酷的畫面。幸福的理想世界和殘酷的現實世界的對比被更直觀地表現了出來,使得詩畫具有更強烈的情感色彩,體現出了濃烈的浪漫主義風格。
參考文獻:
[1]景雪竹.威廉·布萊克繪畫藝術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
[2]陳曉珍.論《天真與經驗之歌》的詩畫復合藝術[D].廣州:暨南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