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慶,姜自立 ,
LI Qing1,JIANG Zi-li2
優(yōu)秀短跑運動員張培萌賽前訓練負荷研究
李 慶1,姜自立2,
LI Qing1,JIANG Zi-li2
目的:探究我國優(yōu)秀短跑運動員張培萌賽前訓練負荷特征。方法:運用實地跟蹤法對張培萌的賽前訓練負荷特征進行了分析,并結(jié)合生理生化指標的監(jiān)控對張培萌賽前的生理機能狀態(tài)進行了評定。結(jié)果:張培萌在莫斯科世錦賽賽前7周開始了賽前訓練,其賽前訓練負荷的主要特征是賽前減量,其中,有氧耐力、速度耐力和反應(yīng)力量訓練的訓練量呈下降趨勢,而最大力量和最大速度訓練的訓練量呈上升趨勢,但其訓練量在整體上呈“漸進的非線性”減量模式,減量幅度為20%。與此同時,張培萌的血清肌酸激酶(CK)值和血尿素(BUN)值在賽前訓練中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兩者在賽前1周時分別為243 IU/L和5.56 mmol/L;血睪酮(T)值和血睪酮/皮質(zhì)醇(T/C)值在賽前訓練中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兩者在賽前1周時分別為888 ng/dL和40.73;血紅蛋白(HGB)值在賽前訓練中呈“高-低-低-高”的變化趨勢,紅細胞(RBC)、紅細胞壓積(HTC)、白細胞(WBC)和血小板(PLT)值在賽前訓練中始終處于正常范圍內(nèi)。結(jié)論:通過賽前7周訓練負荷的合理安排,使張培萌在莫斯科世錦賽前獲得了良好的生理機能狀態(tài),為其創(chuàng)造優(yōu)異的運動成績奠定了基礎(chǔ)。
張培萌;100 m;莫斯科世錦賽;賽前訓練;訓練負荷
在莫斯科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00 m跑半決賽中,我國短跑運動員張培萌以10.00 s的成績打破了當時由他自己保持的10.04 s的全國紀錄,這一成績也追平了當時由日本短跑運動員伊東浩司保持的黃種人最快紀錄,表現(xiàn)出了極佳的競技狀態(tài)。
田徑百米屬于周期性競速項目,動作固定單一,其運動表現(xiàn)主要取決于運動員的生理機能狀態(tài),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小。在訓練負荷的刺激下,人體會同時出現(xiàn)疲勞和適應(yīng)兩種反應(yīng),且這兩種反應(yīng)會根據(jù)負荷的調(diào)整而變化。在高負荷訓練的刺激下,疲勞曲線會高于適應(yīng)曲線,隨著訓練負荷的下降,適應(yīng)曲線會逐漸與疲勞曲線交匯,其交匯點正是運動員出現(xiàn)最佳生理機能狀態(tài)的臨界點[1]。因此,賽前訓練負荷的合理安排是短跑運動員形成最佳競技狀態(tài)的關(guān)鍵。
在前期研究中,關(guān)于賽前訓練負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泳[11,22]、皮劃艇[9,15]、自行車[6,24]、中長跑[12,21]等耐力性運動項目上,而對短跑等力量或快速力量性運動項目的賽前訓練研究較少;此外,囿于教練員對運動員的“保護”,已有研究多對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負荷安排特點進行分析,鮮見對運動員賽前的生理機能狀態(tài)進行監(jiān)測,教練員也無法根據(jù)運動員的生理機能狀態(tài)對其訓練負荷進行及時調(diào)整,即存在訓練負荷(訓練)與生理機能狀態(tài)(適應(yīng))監(jiān)測脫鉤的現(xiàn)象[4];第三,已有研究多對賽前訓練負荷的整體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和討論,鮮見根據(jù)不同運動素質(zhì)對專項成績的貢獻率“分門別類”地對訓練負荷的變化特征進行研究。因此,前期研究成果對短跑訓練理論體系的完善和對短跑訓練實踐的指導(dǎo)意義有限。
研究者定期對張培萌的生理機能狀態(tài)進行了監(jiān)測,并及時地根據(jù)張培萌的生理機能狀態(tài)對訓練負荷進行了調(diào)整,因此,本研究實現(xiàn)了“訓練-適應(yīng)”的雙向監(jiān)控,既可以為短跑項目賽前訓練理論的構(gòu)建提供依據(jù),也可以為高水平短跑運動員賽前訓練實踐提供參考。
張培萌,男,年齡26.5歲,身高187 cm,體重76 kg,在莫斯科世錦賽男子100 m跑半決賽中以10.00 s的成績創(chuàng)造了新的全國紀錄(表1)。本文以張培萌備戰(zhàn)2013年莫斯科世錦賽賽前7周(2013年6月24日~2013年8月9日)的訓練負荷特征為研究對象。
表1 張培萌2004—2013年百米個人最好成績Table 1 ZHANG’s Personal Best Times in the 100 m Sprint over the Years
2.2.1 實地跟蹤
對張培萌備戰(zhàn)2013年莫斯科世錦賽賽前7周的訓練內(nèi)容、不同訓練內(nèi)容的訓練強度和訓練量進行了詳細的統(tǒng)計和分析。其中,有氧耐力的訓練強度以最大心率百分比(% HRmax)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最大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訓練強度以最大速度百分比(% Vmax)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反應(yīng)力量的訓練強度以最大距離百分比(% Dmax)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最大力量的訓練強度以最大力量百分比(% 1RM)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有氧耐力、速度耐力、最大速度的訓練量以米(m)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最大力量的訓練量以公斤(kg)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反應(yīng)力量的訓練量以跳次(次)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
2.2.2 實驗監(jiān)測
分別于2013年莫斯科世錦賽賽前7周、5周、3周和1周的周一早上7:30~8:00對張培萌的相關(guān)生化指標進行了檢測,每次抽取靜脈血4 mL。1)血睪酮(T)和血清皮質(zhì)醇(C)的檢測方法為:取全血2 mL 加入到促凝采血管中搖勻、離心、取血清,將血清置于UniCelTMDxI 800 Access免疫分析系統(tǒng)(USA)中,應(yīng)用該儀器配套的T和C試劑盒,按照標準程序進行測試分析;2)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尿素(BUN)的檢測方法為:取全血1 mL加入到促凝采血管中搖勻、離心、取血清,將血清置于Beckman Counter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Beckman Coulter,DXC800,USA),應(yīng)用該儀器配套的CK和BUN試劑盒,按照標準程序進行測試分析;3)紅蛋白(HGB)、紅細胞(RBC)、紅細胞壓積(HCT)、白細胞(WBC)和血小板(PLT)等的檢測方法為:取全血1 mL加入到EDTA-2K抗凝采血管中搖勻,將全血吸入到Sysmex三分類血球儀(Sysmex KX-21N,Jap)中,應(yīng)用該儀器配套的HGB、RBC、HCT、WBC和PLT試劑盒進行測和分析。
2.2.3 數(shù)理統(tǒng)計
全部數(shù)據(jù)用 Excel 2013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賽前訓練是指在一段可變化的時間內(nèi),通過訓練負荷的“漸進的非線性減少”,以達到消除日常訓練中累積的生理和心理疲勞并使運動表現(xiàn)最佳化的過程[18]。教練員為了使張培萌在莫斯科世錦賽上表現(xiàn)出理想的競技狀態(tài),根據(jù)不同運動素質(zhì)的痕跡效應(yīng)時間、短跑項目的專項特征、個人特點及其在一般準備期內(nèi)的訓練和比賽情況,制訂了一個詳細的賽前訓練指導(dǎo)綱要(表2)。其中,張培萌在一般準備期內(nèi)的訓練和比賽情況是制訂該大綱最重要依據(jù)。
表2 張培萌賽前訓練大綱Table 2 ZHA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Schedule in Preparation for the 2013 Moscow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
訓練內(nèi)容是賽前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教練員根據(jù)不同運動素質(zhì)痕跡效應(yīng)的持續(xù)時間、不同運動素質(zhì)對運動員生理和心理過程的不同要求、不同運動素質(zhì)對短跑運動表現(xiàn)的貢獻率,以及不同運動素質(zhì)對不同能量系統(tǒng)的刺激和所需的恢復(fù)時間,將張培萌的賽前訓練內(nèi)容分為了有氧耐力訓練、速度耐力訓練、力量訓練、最大速度訓練和一般身體訓練5大板塊,并結(jié)合張培萌的競技能力特點和短跑項目的專項特征,確定了各個板塊的訓練內(nèi)容(表3)。
需要指出的是,在張培萌的訓練中,無論是在一般準備期、專項準備期,還是在賽前準備期,訓練內(nèi)容上并無明顯差異,但就不同內(nèi)容的訓練比例和序列而言,一般準備期、專項準備期與賽前準備期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這就是說,在賽前訓練中不同訓練內(nèi)容的合理比例和正確序列是張培萌形成最佳競技狀態(tài)的關(guān)鍵。不同訓練內(nèi)容的比例和序列是以“不同運動素質(zhì)痕跡效應(yīng)的持續(xù)時間”為依據(jù)進行設(shè)計的。因為在中斷訓練后,不同運動能力痕跡效應(yīng)的保持時間存在顯著差異:有氧耐力為30±5天,最大力量為30±5天,速度耐力為18±4天,最大速度為5±3天[13]。基于此,教練員應(yīng)將力量和有氧耐力訓練板塊安排在賽前30天左右進行,將力量耐力和無氧耐力訓練板塊安排在賽前15天左右進行,將最大速度訓練板塊安排在賽前10天左右進行。但在重大比賽前,教練員往往會制訂一個長于30天的訓練計劃,那么,此時訓練的痕跡效應(yīng)就難以延續(xù)到比賽時,再加上運動員在重大比賽前的心理壓力也會縮短訓練適應(yīng)的痕跡效應(yīng)時間[8],因此,教練員需要在賽前訓練中通過插入微型訓練板塊的方式將各種運動能力的痕跡效應(yīng)得到延長(圖1)。圖1所示的訓練序列也正是張培萌賽前訓練負荷安排的主要理論依據(jù)。
圖1 不同運動素質(zhì)的訓練序列 [13]Figure 1. Training Sequences for Different Motor Abilities during Taper
表3 張培萌賽前訓練內(nèi)容Table 3 ZHANG’s Training Content in Preparation for the Moscow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
訓練負荷是訓練頻率、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總稱。在運動訓練實踐中,中低負荷的訓練雖有助于消除疲勞,但其也可能會導(dǎo)致訓練適應(yīng)的部分或全部損失;高負荷的訓練雖有助于保持或提高訓練適應(yīng),但其不利于運動員機體的恢復(fù)。因此,運動員機體疲勞的恢復(fù)、訓練適應(yīng)的保持或提高,以及最佳競技狀態(tài)的形成,都依賴于賽前訓練頻率、訓練強度和量的合理安排。
3.3.1 賽前訓練頻率的變化特征
訓練頻率是指運動員每周進行的訓練課次。表4顯示,在賽前訓練階段的前4周,張培萌的周訓練頻率為7次,即周一至周五下午、周二和周六上午進行訓練,周日休息,上午的訓練時間為9:00~11:00,下午的訓練時間為15:00~17:00;在賽前訓練階段的后3周,張培萌的周訓練頻率減少至了6次,即取消了原定于周二上午的訓練。由于賽前1周的周六為比賽日,所以該周的訓練總課次為5次。在一般準備期內(nèi)和專項準備期內(nèi),張培萌的周訓練頻率均為7次,而在賽前準備期內(nèi),張培萌的周訓練頻率為6.43次。因此,整體而言,張培萌在賽前訓練階段的周訓練頻率下降了8.1%。
表4 張培萌賽前訓練中訓練頻率的變化Table 4 The Change of Training Frequency during ZHA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hase
通過訓練頻率的變化,可以對運動員的訓練負荷進行調(diào)整,進而達到調(diào)整競技狀態(tài)的目的,但當前學術(shù)界關(guān)于賽前訓練頻率與運動表現(xiàn)之間的關(guān)系尚無定論。Houmard等[11]的研究報道,當賽前訓練頻率減少為一般準備期均值的20%~50%時,相關(guān)訓練效應(yīng)不會受到影響、甚至會略有提高;Neufer等[20]的研究報道,當訓練頻率減少為一般準備期均值的50%~85%時,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就會出現(xiàn)顯著下降。Mujika等[17]認為,高水平運動員的賽前訓練頻率不應(yīng)低于一般準備期的80%。就短跑項目而言,運動表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運動員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性、運動單位的募集能力和神經(jīng)-肌肉之間的精密協(xié)調(diào)能力,但上述訓練適應(yīng)痕跡效應(yīng)的持續(xù)時間非常之短。如果運動員的訓練頻率在賽前出現(xiàn)顯著減少,必然會造成訓練適應(yīng)的損失。因此,在張培萌的賽前訓練中,訓練頻率的減幅較小,僅為8.1%。
3.3.2 賽前訓練強度的變化特征
訓練強度是指運動員單位時間內(nèi)所完成功率的大小。由表5可知,在張培萌的賽前訓練中,除有氧耐力的訓練強度隨著比賽的臨近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外,最大速度、速度耐力、最大力量和反應(yīng)力量的訓練強度在整個賽前訓練中均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表5 張培萌賽前訓練中訓練強度變化Table 5 The Change of Training Intensity during ZHA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hase
Lin等人[16]的研究表明,高強度的賽前訓練能夠有效地保持或提高運動員的血液總量、紅細胞總量、檸檬酸合成酶活性、肌糖原濃度、肌肉力量和抗疲勞能力,從而有助于運動員形成理想的競技狀態(tài)和創(chuàng)造優(yōu)異的運動成績;反之,如果運動員的訓練強度隨著比賽的臨近而逐漸降低,則會導(dǎo)致相關(guān)訓練適應(yīng)的消退,其中,低強度訓練對最大力量表現(xiàn)的負面影響最為明顯[5],這對于短跑運動員而言是致命的。因此,在張培萌的賽前訓練中,除有氧耐力外,其他運動素質(zhì)的訓練強度均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3.3.3 賽前訓練量的變化特征
上文已經(jīng)闡明,在張培萌的賽前訓中,訓練頻率的降幅較小,多數(shù)運動素質(zhì)的訓練強度也是穩(wěn)中有升。因此,賽前減量就成了消除其生理和心理疲勞、保持甚至提高訓練適應(yīng)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說,賽前減量是張培萌賽前訓練的主要特征。
1.有氧耐力訓練量的變化特征:在短跑運動中,盡管有氧能力不是決定短跑運動表現(xiàn)的關(guān)鍵因素,但良好的有氧能力儲備是運動員承受高負荷訓練和加速機體恢復(fù)的重要基礎(chǔ)。因此,在短跑項目的賽前訓練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有氧耐力訓練對于短跑運動表現(xiàn)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圖2顯示,在賽前7周時,張培萌進行了較大量的有氧耐力訓練(7 500 m),其目的是幫助他消除前一階段所累積的疲勞,同時為后一階段的訓練打下良好的有氧基礎(chǔ);由于有氧耐力的痕跡效應(yīng)可以保持30天左右[14],因此,教練員在賽前6~3周的訓練中大幅減少了張培萌的有氧耐力訓練量,其目的是希望通過降低有氧耐力訓練的比例來增加最大速度和力量訓練的比例,同時使訓練總量在整體上保持下降,從而達到賽前減量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賽前2周時,張培萌的有氧耐力訓練量出現(xiàn)了明顯的增加,因為教練員在此時插入了一個微型有氧小周期,其目的是希望通過此舉使張培萌有氧訓練的痕跡效應(yīng)延續(xù)到比賽期[14]。此外,此時安排大量低強度的有氧訓練也可以達到進一步消除運動員身心疲勞、促進機體恢復(fù)的目的。但由于大量低強度的有氧耐力訓練會降低運動員的最大力量水平[5],因而,教練員在賽前1周時再次大幅降低了張培萌有氧耐力的訓練量。綜上,在張培萌的賽前訓練中,有氧耐力的訓練量在整體上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圖2 張培萌賽前訓練中有氧耐力訓練負荷變化圖Figure 2. The Change of Aerobic Endurance Training Load during ZHA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hase
2.速度耐力訓練量的變化特征:速度耐力是指運動員以無氧糖酵解為主要供能形式較長時間保持最大速度的能力[2]。馬勇占等人[3]的研究表明,運動員的速度耐力越強,在100 m比賽后程保持技術(shù)穩(wěn)定性的能力越強,降速幅度也就越小。Gastin等人[10]的研究表明,在100 m比賽中,速度耐力對短跑運動表現(xiàn)的貢獻率約為47%~55%。
圖3顯示,教練員在張培萌賽前7~4周的訓練中安排了較大量的速度耐力訓練(2 350~2 750m),其目的是強化張培萌100 m后程保持最大速度的能力。但由于速度耐力訓練屬于力竭性練習,教練員為了防止過度疲勞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在賽前3周時又大幅降低了張培萌速度耐力訓練的訓練量(550 m);在賽前2周時,教練員再次大幅增加了張培萌的速度耐力訓練量(3 600 m),其目的是通過一個強化周將速度耐力訓練的痕跡效應(yīng)延長至比賽期;在賽前1周時,教練員再次降低了張培萌的速度耐力訓練量(750 m),其目的是讓張培萌的機體得到充分的恢復(fù),在比賽時表現(xiàn)出最佳的競技狀態(tài)。由于速度耐力訓練的痕跡效應(yīng)能夠保持18天左右[14],速度耐力的訓練量在賽前1周時大幅減少并不會導(dǎo)致訓練效應(yīng)的損失。綜上,在張培萌的賽前訓練中,速度耐力訓練量在整體上呈現(xiàn)了下降趨勢。
圖3 張培萌賽前訓練中速度耐力訓練負荷變化圖Figure 3. The Change of Anaerobic Glycolytic Endurance Training Load during ZHA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hase
3.專項力量訓練量的變化特征:力量素質(zhì)是決定短跑運動表現(xiàn)的關(guān)鍵因素。其中,100 m比賽加速階段(0~30 m)的運動表現(xiàn)主要取決于運動員的最大力量水平(1RM)[23],而途中跑階段的運動表現(xiàn)主要取決于運動員的反應(yīng)力量水平[7]。因此,最大力量訓練和反應(yīng)力量訓練是短跑項目賽前力量訓練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圖4 顯示,在張培萌的整個賽前訓練中始終保持了較大量的最大力量訓練。值得注意的是,在賽前2周時張培萌最大力量的訓練量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下降,原因是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的訓練效應(yīng)不兼容[5],而教練員為了延長有氧耐力訓練的痕跡效應(yīng)時間和促進機體恢復(fù),在此周大幅增加了有氧耐力訓練的訓練量,為了避免同期進行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就不得不顯著降低最大力量的訓練量;在賽前1周時,張培萌的最大力量訓練量又出現(xiàn)了明顯增加,達到了近6 000 kg,因為相較于往常,教練員在此周增加了一次賽前小力量訓練,其目的是提高運動中樞的同步興奮能力和運動單位的募集能力,以保證張培萌在比賽時表現(xiàn)出期望的技術(shù)力量水平[8]。綜上,在張培萌的賽前訓練中,始終保持了較大訓練量的力量訓練,且隨著比賽的臨近呈現(xiàn)了逐漸上升的趨勢。
圖4 張培萌賽前訓練中最大力量訓練負荷變化圖Figure 4. The Change of Maximal Strength Training Load during ZHA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hase
圖5顯示,除了賽前7周和賽前1周外,張培萌在賽前訓練中都保持了一定訓練量的快速反應(yīng)力量練習,這是因為快速反應(yīng)力量是影響運動員最大速度水平的重要素質(zhì),訓練量和強度都應(yīng)該得到保證;另一方面,快速反應(yīng)力量練習對肌肉的刺激較大,容易造成肌肉超微結(jié)構(gòu)的損傷,并最終導(dǎo)致力量表現(xiàn)的下降。因此,隨著比賽的臨近,教練員逐漸降低了張培萌快速反應(yīng)力量的訓練量,且在賽前1周時沒有安排快速反應(yīng)力量練習。
圖 5 張培萌賽前訓練中快速反應(yīng)力量訓練負荷變化圖Figure 5. The Change of Reactive Force Training Load during ZHA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hase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神經(jīng)-肌肉傳導(dǎo)速度的改善、肌纖維的增粗、肌細胞內(nèi)糖原儲備的增加等支持力量訓練適應(yīng)的痕跡效應(yīng)時間可以保持30天左右[13],但鑒于力量素質(zhì)(最大力量和快速反應(yīng)力量)對短跑運動表現(xiàn)的決定性作用,因此,教練員在張培萌的整個賽前訓練中都安排了較高量的力量素質(zhì)訓練。
4.最大速度訓練量的變化特征:運動員的最大速度能力是決定短跑運動表現(xiàn)的首要因素,但運動員的最大速度是建立在神經(jīng)元與肌肉之間高度精密的交互活動基礎(chǔ)上,而這種交互活動相對不穩(wěn)定,如果運動員缺乏專門性的強化訓練,就很難將速度維持在最高水平上。此外,與短跑運動密切相關(guān)的代謝物質(zhì)或運動能力的可塑空間較小,高強度的短跑訓練僅能引起ATP、CP和無氧酶的少量增加,且其痕跡效應(yīng)也只能保持5天左右[14]。因此,運動員的最大速度水平需要較高的訓練量和訓練強度才能得到保持。
圖6顯示,在賽前7周和6周,張培萌均進行了約600 m跑量的最大速度訓練;在賽前5周時,教練員為了強化張培萌的途中跑技術(shù),逐漸增加了最大速度的訓練比例,并在賽前4周時達到了賽前訓練階段的峰值水平(1 540 m);在賽前3周時,張培萌的主要任務(wù)是強化起跑和加速段落的技術(shù),因此,相對于前2周,速度訓練的練習距離相對更短,最大速度訓練的訓練量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在賽前2周時,教練員為了進一步強化張培萌的起跑、加速和途中跑技術(shù),再次增加了最大速度訓練的訓練量;在賽前1周時,教練員為了緩解張培萌神經(jīng)和肌肉系統(tǒng)的疲勞,大幅降低了最大速度訓練的訓練量。綜上,在張培萌的賽前訓練中始終維持了較大的最大速度訓練量,且隨著比賽的臨近,訓練量在整體上呈現(xiàn)了上升的趨勢。
圖6 張培萌賽前訓練中最大速度訓練負荷變化曲線圖Figure 6. The Change of Maximal Speed Training Load during ZHA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hase
5.訓練總負荷量的變化特征:賽前減量的時間和減量的幅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1)準備期的時間越長、訓練負荷越大,機體所需要的恢復(fù)時間就越長,賽前減量的時間就越早,減量的幅度也就越小;2)運動員的訓練年限越長、競技水平越高,賽前減量的時間越早,減量的幅度也越??;3)耐力性運動項目的減量時間要長于速度或爆發(fā)性運動項目的減量時間;4)運動員的年齡越大,身體的恢復(fù)能力越差,賽前減量的時間越長、減量幅度越小。
就張培萌而言,為了備戰(zhàn)莫斯科世錦賽,在進入賽前準備期前已經(jīng)進行了長達8個月的高強度訓練和比賽,身體和心理上均累積了較深的疲勞;此外,相較于自行車、皮劃艇等耐力性項目的訓練,短跑項目的訓練具有“量小、強度大”的特點,因此,短跑項目賽前訓練的減量幅度不宜太大;再者,張培萌已是一個26.5歲的“老運動員”,相對于年輕運動員而言,他的身體恢復(fù)能力明顯下降,消除機體疲勞所需的時間也會更長。綜合考慮到短跑項目的特點、張培萌的訓練年限和個體差異性,及其在一般準備期的訓練負荷,教練員從賽前6周時就開始對張培萌進行了“漸進的非線性”減量訓練,減量幅度約為20%(圖7)。值得注意的是,在賽前2周時張培萌的訓練量出現(xiàn)了顯著增加,其目的在于通過訓練負荷的顯著增加,對機體產(chǎn)生一個“生理上的誘導(dǎo)作用”。因為當減量訓練進行到賽前2周時,張培萌已基本從前期大負荷訓練所致的疲勞中恢復(fù)過來,具備了完成并對更大訓練刺激產(chǎn)生積極響應(yīng)的能力,因此,此時訓練負荷的顯著增加不僅可以產(chǎn)生更大的訓練適應(yīng),而且不會造成機體的過度疲勞[21],同時還可以將此周大負荷訓練引起的訓練適應(yīng)和超量恢復(fù)效應(yīng)延續(xù)到比賽時,誘導(dǎo)出更為理想的生理機能狀態(tài),
圖7 張培萌賽前訓練總量的變化圖Figure 7. The Change of Total Training Volume during ZHANG’s Pre-competitive Training Phase
對運動員的生理機能狀態(tài)進行科學監(jiān)控是實現(xiàn)賽前訓練負荷合理安排的有力保障。本文對張培萌賽前訓練期間的相關(guān)生化指標進行了監(jiān)測,并以此為依據(jù),及時地對張培萌的賽前訓練負荷進行了調(diào)整。
3.4.1 內(nèi)分泌指標的變化特征
表6顯示,賽前7周時張培萌的T值為賽前最低的748.7 ng/dL,C值為13.9 μg/dL,T/C值為53.86,提示,張培萌在賽前訓練開始前承受了較大的訓練負荷,機體恢復(fù)不足,需要降低訓練負荷以促進機體恢復(fù);隨著賽前6周時訓練負荷的逐漸下降(圖7),張培萌的T值和T/C值在賽前7周~3周呈現(xiàn)了逐漸上升的趨勢,而C值則呈現(xiàn)逐漸下降的趨勢,提示,張培萌機體的合成代謝占主導(dǎo)地位,生理機能狀態(tài)逐漸變好;值得注意的是,在賽前1周時張培萌的T值達到了賽前訓練階段最高的888.0 ng/dL,說明張培萌對賽前訓練負荷刺激的良好適應(yīng),機體無疲勞積累,競技狀態(tài)逐漸回升,但此時C值升高至21.8 μg/dL,T/C值為最低的40.73,提示,賽前2周時訓練量的大幅增加仍使張培萌的機體處于分解大于合成的狀態(tài),教練員需要在賽前1周時降低訓練負荷,才能使張培萌在比賽時達到理想的競技狀態(tài)。
表6 張培萌賽前訓練中T、C和TC值的變化Table 6 The Change of Serum Testosterone and Cortisol Levels and T:C ratios during ZHA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hase
3.4.2 物質(zhì)和能量恢復(fù)指標的變化特征
表7顯示,賽前7周時張培萌的BUN值和CK值分別達到了7.11 IU/L和480 mmol/L的賽前最高值,這可能是一般準備期內(nèi)高強度和大運動量訓練刺激引起的,提示,教練員應(yīng)及時適度地降低訓練負荷,以避免過度疲勞和運動損傷的出現(xiàn);隨著賽前6周時減量訓練的進行,張培萌的BUN值在賽前3周時達到了賽前最低的5.56 IU/L,BUN值的變化也與整個賽前減量趨勢一致(圖7)。值得注意的是,與賽前5周時相比,張培萌的CK值在賽前3周時再次出現(xiàn)了上升,這可能與賽前4周時最大速度訓練量的顯著增加造成了肌纖維超微結(jié)構(gòu)的損傷有關(guān);隨著賽前2周時整體訓練負荷量的增加,張培萌的BUN值在賽前1周時再次出現(xiàn)了微弱的上升,但仍然處于較低水平,提示,張培萌對運動量較為適應(yīng)。同時隨著最大速度訓練量的顯著下降,張培萌的CK值在賽前1周時再次出現(xiàn)了下降,達到了賽前訓練中最低的228 mmol/L,提示,張培萌在賽前蛋白質(zhì)合成狀態(tài)良好,骨骼肌代謝機能水平較高,有利于其創(chuàng)造優(yōu)異的成績。
表7 張培萌賽前訓練中BUN和CK值的變化Table 7 The Change of BUN and CK Levels during ZHA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hase
3.4.3 氧轉(zhuǎn)運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生化指標的變化特征
表8顯示,隨著賽前訓練負荷的變化,張培萌的HGB值在賽前7周、5周、3周和1周時分別呈現(xiàn)出了“高-低-低-高”的變化趨勢,提示,張培萌對賽前訓練負荷產(chǎn)生了良好的適應(yīng),生理機能狀態(tài)得到了改善,運動能力得到了提高,此時處于生理機能狀態(tài)的“巔峰期”,有利于創(chuàng)造優(yōu)異的成績。此外,張培萌賽前RBC、HTC、WBC和PLT值的變化特點提示,張培萌的乳酸緩沖能力略有提高、血液循環(huán)速度相對穩(wěn)定、免疫系統(tǒng)機能狀態(tài)良好、血管微細結(jié)構(gòu)無明顯損傷。
一個成功的賽前訓練不僅可以消除運動員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勞,而且可以保持、甚至提高運動員的訓練適應(yīng),反映在生化指標上就是:T值在賽前達到最高值, C值逐漸減少,同時T/C值逐漸增高;BUN值和CK值呈現(xiàn)出逐漸下降的趨勢;HGB、RBC和HTC值逐漸增加,WBC和PLT值在正常范圍內(nèi)處于相對穩(wěn)定[17]。表6~8表明,張培萌的賽前生化指標變化特征基本符合上述趨勢,充分說明了張培萌莫斯科世錦賽前訓練負荷安排的合理性。
表8 張培萌賽前訓練中HGB/HTC/RBC/WBC/PLT值的變化Table 8 The Change of HGB,HTC,RBC,WBC,and PLT Levels during ZHA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hase
1.根據(jù)不同運動能力的痕跡效應(yīng)理論、短跑項目的專項特點、張培萌的個人特點和既定的參賽目標,教練員為張培萌制定了一個為期7周的賽前訓練計劃。在張培萌的賽前訓練中,訓練頻率下降了8.1%,訓練強度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上,但訓練總負荷量出現(xiàn)了約20%的下降。
2.賽前減量是張培萌賽前訓練負荷安排的主要特征,其中,有氧耐力和速度耐力訓練負荷量呈逐漸下降的趨勢,最大力量和最大速度訓練負荷量呈逐漸上升的趨勢,但其訓練負荷總量在整體上呈“漸進的非線性”的減量模式。
3.賽前生理機能狀態(tài)的科學監(jiān)控是實現(xiàn)賽前訓練負荷的合理安排,形成最佳競技狀態(tài)的有力保障。內(nèi)分泌指標、物質(zhì)和能量恢復(fù)指標、氧運輸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指標提示,張培萌在比賽時處于最佳的生理機能狀態(tài),這也充分說明了其賽前訓練負荷安排的合理性。
[1] 陳小平. 當前我國競技運動訓練需要認識的幾個問題[J].運動,2009,1(2):4-9.
[2] 姜自立,李慶. 高水平短跑運動員速度耐力訓練特征探究——以清華大學男子短跑隊為例[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35(3):101-107.
[3] 馬勇占,王培廣. 對 100 m 跑血乳酸變化特征及速度訓練方法的初步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1):61-63.
[4] 潘志國,范曉綿. 陶宇佳備戰(zhàn)十二屆全運會賽前訓練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 2014,36(5):58-61.
[5] 于洪軍. 論同期力量和耐力訓練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策略[J]. 體育科學, 2014,34(2):18-33.
[6] BOSCH T D. Improved time-trial performance after tapering in well-trained cyclists[J]. S Afr J Sport Med,1999,6(1):10-14.
[7] DELECLUSE C. Inf l uence of strength training on sprint running performance[J]. Sports Med,1997,24(3):147-156.
[8] FLECK S J. Periodized strength training:a critical review[J]. J Strength Cond Res,1999,13(1):82-89.
[9] GARCIA-PALLARES J,SANCHEZ-MEDINA L,PéREZ C E,et al.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tapering and detraining in worldclass kayakers[J]. Med Sci Sport Exer,2010,42(6):1209-1214.
[10] GASTIN P B. Energy system interaction and relative contribution during maximal exercise[J]. Sports Med,2001,31(10):725-741.
[11] HOUMARD J A,JOHNS R A. Effects of taper on swim performance[J]. Sports Med,1994,17(4):224-232.
[12] HOUMARD J A,SCOTT B K,JUSTICE C L,et al. The effects of taper on performance in distance runners.[J]. Med Sci Sport Exer,1994,26(5):624-631.
[13] ISSURIN V B,LUSTIG G. Classification,duration and practical components of the residual effects of training[J]. Leistungssport,2004,34(3):55-59.
[14] ISSURIN V,YESSIS M. Block Periodization:Breakthrough in Sports Training[M]. Ultimate athlete concepts Michigan,2008.
[15] LE MEUR Y,HAUSSWIRTH C,MUJIKA I. Tapering for competition:A review[J]. Sci Sport,2012,27(2):77-87.
[16] LIN Y,CHANG C. Monitoring the training effect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elite athletes[J]. Int J Sport Exer Sci,2009,1(1):15-21.
[17] MUJIKA I. Tapering and Peaking for Optimal Performance[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9.
[18] MUJIKA I,PADILLA S. Detraining:loss of training-induced physi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adaptations. Part I[J]. Sports Med,2000,30(2):79-87.
[19] NEARY J P,MARTIN T P,QUINNEY H A. Effects of taper on endurance cycling capacity and single muscle fi ber properties[J].Med Sci Sport Exer,2003,35(11):1875-1881.
[20] NEUFER P D,COSTILL D L,F(xiàn)IELDING R A,et al. Effect of reduced training on muscular strength and endurance in competitive swimmers.[J]. Med Sci Sport Exer,1987,19(5):486-490.
[21] SPILSBURY K L,F(xiàn)UDGE B W,INGHAM S A,et al. Tapering strategies in elite British endurance runners[J]. Eur J Sport Sci,2015,15(5):367-373.
[22] THOMAS L,MUJIKA I,BUSSO T. A model study of optimal training reduction during pre-event taper in elite swimmers[J]. J Sport Sci,2008,26(6):643-652.
[23] TRIPLETT N T,ERICKSON T M,MCBRIDE J M. Power associations with running speed[J]. Strength Cond J,2012,34(6):29-33.
[24] ZEHSAZ F,AZARBAIJANI M A,F(xiàn)ARHANGIMALEKI N,et al. Effect of tapering period on plasma hormone concentrations,mood state,and performance of elite male cyclists[J]. Eur J Sport Sci,2011,11(3):183-190.
Study on Training Loads of Elite Sprinter ZHANG Pei-meng in Preparation
Objective:To explore ZHANG Pei-me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practices in preparation for the 2013 Moscow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 Methods:Through the methodology of fi eld work,this paper collected ZHANG Pei-meng’s training load characteristics,and combining the monitoring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ators,evaluated the physiological state of ZHANG Pei-me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before Moscow World Championships. Results:ZHANG Peimeng started the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7 weeks before the Moscow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ZHANG’s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was pre-competition tapering. ZHANG’s aerobic endurance,speed endurance,and reactive force training volume decreased,while his maximal strength and speed training volume increased. ZHANG’s total training volume decreased by 20% with a progressive non-linear pattern. During pre-competition training,ZHANG’s serum creatine kinase and blood urea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demonstrated a downward trend and reached 243 IU/L and 5.56 mmol/L,respectively. Testosterone levels and the testosterone:cortisol ratio demonstrated an upward trend and reached 888 ng/dL and 40.73,respectively. His hemoglobin level peaked before the competition,while his red blood cell count,hematocrit,white blood cell count,and platelet count remained in the normal range. These data demonstrated that ZHANG was in his optimal physiological state prior to competition. Conclusion:A 7-week pre-competition training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s to ZHANG Pei-meng’s optimal performance at 2013 Moscow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
ZHANG Pei-meng;100 meters;Moscow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pre-competition training;training load
G808.1
A
2016-08-11;
2017-12-10
清華大學自主科研計劃重點項目資助(2015THZWZD04);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資助(基本17-41)。
李慶,男,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dǎo)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學和運動生物力學,E-mail:qingli56@163.com;姜自立,男,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理論應(yīng)用、運動生理機能監(jiān)測和運動技術(shù)分析,E-mail:jiangzili2010@163.com。
1. 清華大學 體育部,北京,100084;2.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100061 1.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 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