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連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讓學生在自主思考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對作品有所感悟,產(chǎn)生獨特的思考,從而獲得更多的啟迪,教師不能用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要教師把握住每一個契機促使學生展開個性感知,促使學生閱讀效果顯著提高。
設計教學情境時,教師需要注重投放懸疑問題。懸疑問題的投放能使學生的情緒被點燃,促使學生關注作品中的重要問題,學生會在問題情境中激活思維,展開個性化思考,而后展開自主閱讀,并根據(jù)問題有針對性地給出個性化的答案。
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學習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故鄉(xiāng)》時,通過投放懸疑問題的方式促使學生展開個性化學習。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向學生提出這篇課文的主問題:“世上萬事萬物都處于變化之中,故鄉(xiāng)的變化到底是好是壞呢?作者寫了哪些故鄉(xiāng)的人,這些人在變化的世界中是否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他們的變化究竟是怎樣的呢?”主問題促使學生從“變化”這個角度入手進行探究,展開個性化閱讀。如有學生從閏土和楊二嫂等人物入手展開分析,提出這些故鄉(xiāng)之人發(fā)生了變化,閏土從勇敢的孩子變成了愚昧的木偶,而楊二嫂則從美麗的豆腐西施變成了市儈之人。在此基礎上,我又投放懸疑問題,讓學生繼續(xù)深入探究:“那么,究竟是怎樣的環(huán)境才促使這些人物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呢?故鄉(xiāng)的景變了嗎?故鄉(xiāng)的情變了嗎?”這些問題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探究學習,嘗試分析文章的主旨和內(nèi)涵。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各種不同的文體,可以分成小說、散文、戲曲、詩歌等不同的種類。教師需要根據(jù)文體的不同進行針對性指導,讓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展開閱讀,掌握文體的特點,在閱讀作品時自主建構完整的閱讀認知體系,使自身的閱讀品質得以提升。
例如,九年級上冊《鼎湖山聽泉》是一篇散文。教授這篇課文時,筆者把握住散文特點,鼓勵學生嘗試分析作者運用了何種手法描寫鼎湖山的美景,傾注了怎樣的情感,能否從中感受到人生啟迪。學生首先嘗試分析了寫景類散文常見的手法,移步換景,思考作者如何用移步換景的方式展開寫作。其次筆者讓學生分析文章中優(yōu)美的文字,作者將山泉看成是自己的愛女,所用的詞句也大多為比喻、擬人,用傳神的文辭寫出了鼎湖山景物的特點。最后再組織學生思考作者從中感受到了怎樣的人生哲理,如有學生提出:“作者從鼎湖山的泉水中領悟到了萬物的生長,感受到了新陳代謝、新舊更替的意義?!贝藭r還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生活感悟,在閱讀文章后獲得了怎樣的人生啟迪。這樣的解讀展現(xiàn)了散文文體的特點,有助于學生展開舉一反三的學習。
合作式閱讀是一種以小組為單位的多元互動的閱讀形式。筆者嘗試組織開展合作式閱讀,促使學生積極地展開個性化閱讀,點燃學生思維火花。學生可以在互動中自主提出疑問,總結懸疑問題,并在合作討論中交流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例如,教學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岳陽樓記》時,筆者首先展開合作質疑閱讀活動。學生先自主閱讀,而后在小組討論中提出自己對文章的看法,提出疑問,小組同伴再一起進行討論。如有學生提出:“《岳陽樓記》難道僅僅只是寫了樓嗎?為何我覺得文章的重點不僅僅是寫景物呢?”教師組織學生圍繞此問題進行討論,探討作者到底想要寫什么。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由寫樓過渡到寫周圍的景物,然后在景物的觸動下產(chǎn)生了情感,最后從情感出發(fā)轉而議論,論述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闡述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筆者還組織學生嘗試從作者創(chuàng)作的其他作品中討論與分享作者的寫作風格,作者的詩歌和散文在寫作內(nèi)容、主旨等方面是否有什么不同點。這樣能讓學生的互動閱讀活動變得更為豐富,學生也能提高閱讀興趣,完善閱讀認知。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展開個性化閱讀,采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結合文體自主閱讀、互動閱讀等方法,能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促使學生碰撞思維的火花,更好地展開個性化閱讀活動。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新店鎮(zhèn)初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