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多勇,于光建
(1.蘭州大學 敦煌學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20;2.寧夏大學 西夏學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71213.1131.032.html
【絲路文史】(主持人:楊富學)
西夏進入河西的“啰龐嶺道”與啰龐嶺監(jiān)軍司考察
張多勇1,于光建2
(1.蘭州大學 敦煌學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20;2.寧夏大學 西夏學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唐代后期,吐蕃占領(lǐng)河西和隴右,靈州道成為絲綢之路的主干道。從靈州西去的道路,傳統(tǒng)上將其稱為“靈州西域道”,學術(shù)界一般認為有三條道路可通。該文在歷史文獻研究的基礎(chǔ)上,通過實地考察,對景泰縣老虎城、天祝縣的紅石古城、松山新古城、松山舊古城、古浪縣干城進行排查,認為天??h松山舊古城為西夏啰龐嶺監(jiān)軍司的治所,為西夏學的研究提供了準確的地理坐標。該文發(fā)現(xiàn)在西夏統(tǒng)治時期,還有一條經(jīng)景泰縣西去翻越烏鞘嶺的道路,并將其命名為“啰龐嶺道”。對這條道路進行探索,對于豐富絲綢之路研究,確定西夏監(jiān)軍司的布局都有重要意義。
靈州西域道;啰龐嶺道;啰龐嶺監(jiān)軍司;中寨;西夏
K246
A
1671-0304(2017)06-0088-06
2017-03-05
時間]2017-12-13 13:24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西夏監(jiān)軍司古城遺址考察及其防御體系研究”(13BZS08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清代同治以來黃土高原馬蓮河流域荒漠化風險評估與防治研究”(3146009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西北地區(qū)古代民眾生態(tài)意識研究——以敦煌吐魯番資料等為中心的探索”(41361032)。
張多勇,男,甘肅華池人,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的教學和研究。
于光建,男,甘肅武威人,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西夏文字和西夏歷史地理教學和研究。
Research on the Road to Hexi“Luopang Mountain Road”and Luopang Mountain Jianjunsi in Tangut Period
ZHANG Duo-yong1,YU Guang-jian2
(1.The Institute of Dunghuang Study,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20,Gansu,China;2.School of Tangut Study,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Ningxia,China)
Lingzhou-route had become the main traffic line of the Silk Road,when Hexi and Longyou were captured by Tibetan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Traditionally,three paths leading to the West regions in academic circles from Lingzhou could be called “Lingzhou-Western Regions Road”.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of Laohu city in Jingtai,in Hongshi city Tianzhu,old and new cities in Songshan and in Gan cicy Gulang,this paper maintains the idea that Songshan old city in Tianzhu was the administrative seat of Luo-Pangling Jianjunsi,which provided an accurate geographical coordination for Tangut research.Furthermore,another route leading to the West through Jingtai County and Wushaoling Mountain was form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angut.It could be claimed as “Luopangling Road”,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rich the research on the Silk Road and to define the area distribution of Tangut’s Jianjunsi.
Lingzhou-Western Regions Road;Luopang Mountain Road;Luopang mountain Jianjunsi;middle town;Tangut
唐代后期,吐蕃占領(lǐng)河西和隴右,靈州道成為絲綢之路的主干道。靈州道包括沿慶州北上至環(huán)州、靈州的“環(huán)靈大道”和靈州西行至涼州的“靈州西域道”兩段。五代時期,經(jīng)慶州、環(huán)州至靈州道,沿途都是黨項部落居地。“青岡、土橋之間,氐羌剽掠道路,商旅行必以兵?!秉h項各族“在靈慶之間者,數(shù)犯邊為盜,自河西回鶻朝貢中國,道其部落,輒邀劫之,執(zhí)其使者,賣之佗族,以易牛馬?!盵1]1845唐明宗遣靈武康福,邠州藥彥稠等出兵討伐,“獲其牛羊巨萬計,及其所劫外國寶玉等,悉以賜軍士,由是黨項之患稍息?!睔v任后梁、后唐、后周將軍的馮暉鎮(zhèn)靈武,“暉始至,則推以恩信,部族懷惠止息侵奪”[2]554,“環(huán)靈大道”才得以暢通。
從靈州西去的道路,傳統(tǒng)上將其稱為“靈州西域道”,從靈州到?jīng)鲋?,學術(shù)界一般認為有三條道路可通。筆者在歷史文獻研究的基礎(chǔ)上,通過野外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在西夏時期,除上述三條道路以外,還有一條道路,并將其命名為“啰龐嶺道”?!皢嫀X道”的發(fā)現(xiàn),對于豐富絲綢之路研究,探尋西夏監(jiān)軍司的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從靈州至西域的靈州道,有不少學著作過探索。魯人勇認為,從靈州往西到河西有三條道路,靈州—賀蘭山—居延—肅州,為北線(即“居延道”);靈州—中衛(wèi)—營盤水—景泰縣北岔口—紅水—大靖—土門一線,與今天公路、鐵路走向大致相符,為南線;自靈州過黃河,行三十始涉沙,高居誨使于闐道,穿過騰格里沙漠南北兩大片之間的狹長通道,為中線[3]84-87。魯人勇所稱中線,即高居誨使于闐道路,陳守忠作過考證。據(jù)《高居誨使于闐記》及《西天路竟》,高居誨由靈州向西,渡過黃河,出賀蘭山口(三關(guān)口),“自靈州過黃河,行三十里,始涉沙入黨項界?!闭巯蛭鞅保?jīng)細腰沙、神點沙,即今賀蘭山外數(shù)十里間沙漠,北上至今阿拉善左旗,即折向西北,經(jīng)現(xiàn)在的錫林高勒、和屯鹽池至四度井,轉(zhuǎn)向西南,到達今甘肅民勤縣的五托井。由五托井再南行百余里,即達白亭海至白亭河(今石羊河),即民勤綠洲。渡白亭河以達涼州,與傳統(tǒng)的河西道合。從地圖上看,是向北繞了一個大彎子,實際上這是出賀蘭山越騰格里沙漠最好走的一條路[4]77。趙貞對靈州西域道也作過研究,魯人勇所說北線,趙貞稱為“靈州—甘州道”,中線稱為“靈州—涼州道”,認為“靈州西通涼州道路主要是在橫穿大漠中沿著白亭河(民勤)的流向而行走的”[5]82-91。
2014年7月25日至26日,筆者在阿拉善左旗考察發(fā)現(xiàn)在烏蘭布和沙漠與騰格里沙漠中間有一個湖群帶,這個湖群帶呈西北—東南走向,分為兩部分,西部長約50千米,西北端四度井,東南端扎格音陶勒蓋,中間由16千米沙梁隔開;東部長約60千米,西北端和屯鹽池,東南端為錫林高勒蘇木。湖群的西北段經(jīng)四度井,經(jīng)阿拉善右旗紅沙井與甘肅民勤縣五托井有道路相連,即高居誨使于闐道路,即中線“靈州—涼州道”,由于經(jīng)過阿拉善和民勤縣,今人稱“阿民道”。在這條道路上有很多古城遺址,筆者發(fā)現(xiàn)了察汗克日木古城,為西夏古城遺址。察汗克日木古城位于阿拉善左旗巴彥諾日公蘇木豪斯布爾都村沙日布拉格嘎察,筆者考得察汗克日木古城為西夏白馬強鎮(zhèn)監(jiān)軍司。
2014年7月25日,筆者又發(fā)現(xiàn)烏西日格古城。烏西日格屬于吉蘭泰鎮(zhèn)罕烏拉村烏西日格嘎察,烏西日格古城的發(fā)現(xiàn),可以復原河套通往古居延的道路,此道路當是從寧夏平原北上,經(jīng)石嘴山、內(nèi)蒙古烏海,延狼山西端末梢,進入烏蘭布和沙漠中間的草溝,再沿著罕烏拉山北緣向西行走。從實地考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狼山西端末梢,沿著罕烏拉山北緣向西行走的古代居延道是大路。寧夏經(jīng)吉蘭泰、巴彥諾日公、烏力吉、蘇宏圖等地,沿阿拉善右旗北部進入額濟納旗至居延的道路是小路。筆者曾撰文對居延道作過探討,但沒有指出詳細的走向[6]20-30,本次通過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烏西日格古城,可彌補以往研究的不足。這條道路即魯人勇所說北線,趙貞所說的“靈州—甘州道”,王北辰稱為“居延道”(見圖1)。
圖1 阿民道與居延道復原圖
廣德二年(764),仆固懷恩引回紇、吐蕃十萬大軍進逼奉天(今乾縣),河西士卒沿涼州—會州(今甘肅靖遠)—原州(今寧夏固原)—靈州一線,直搗叛軍的軍事?lián)c。但其后,吐蕃兵鋒伸入關(guān)內(nèi),原州不保,靈州南逾原州達涼州道阻絕不通[7]82-91。這條道路即不在魯人勇所說三條道路之內(nèi)。
《西夏紀事本末》附《西夏地形圖》一幅,克恰諾夫在題為《蘇聯(lián)國家列寧圖書館藏漢文西夏唐古特國地圖冊手稿》一文中披露一幅《西夏地形圖》[8]30-39。與《西夏紀事本末》地圖基本相同。黃盛璋在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重校范文正公集》中找到了《西夏地形圖》,其圖與《西夏紀事本末》附圖基本一樣,推定該圖為宋代官吏繪于大觀二年(1108)[9]177-187?!段飨牡匦螆D》所標興慶府至涼州的道路,不是從涼州下游石羊河方向北來,而是東來,說明在西夏時期靈州—會州—靈州的道路是暢通的。
魯人勇所說的南道,靈武縣—中衛(wèi)—營盤水—景泰縣北岔口—紅水—大靖—土門一線,其中沙坡頭無法通車,而且“中衛(wèi)—營盤水—景泰縣北岔口—紅水”段均在長城以北,干旱無水,給行人帶來許多不便。所以,宋代以后,一般沿靈州—會州(今靖遠縣)西行,在迭烈遜渡河,進入古浪縣的道路去涼州。由于這條道路在西夏通往啰龐嶺監(jiān)軍司,并且西夏啰龐嶺監(jiān)軍司控制通往河西和河湟的道路,所以我們將其命名為“啰龐嶺道”。
《讀史方輿紀要》卷62“靖遠衛(wèi)”條記載:“迭烈遜堡,衛(wèi)北九十里。西夏所置,元因之。”西夏、元代迭烈遜一直是黃河上的渡口。劉滿對鹯陰河口渡(迭烈遜渡)作過研究,認為,迭烈遜堡是今白銀市平川區(qū)水泉鄉(xiāng)黃灣村的陡城[10]102-146。《明會要》卷75載:“開城縣舊有路,經(jīng)迭烈遜黃河,平坦徑直,抵甘州諸衛(wèi),近五百余里。洪武中,官置渡船,平?jīng)鰮苘娫鞚?,人以為便;既乃罷之。今請如舊開通,以利民。從之。”可見迭烈遜渡從西夏到明代一直沿用。西夏從興慶府去涼州的道路,需從靈州西南行,經(jīng)今寧夏中衛(wèi)縣喊叫水鄉(xiāng),到海原縣興仁鎮(zhèn),進入甘肅靖遠縣,在甘肅白銀市平川區(qū)水泉鄉(xiāng)黃灣村陡城堡的迭烈遜渡河,進入甘肅景泰縣、天??h、古浪縣。
《西夏地形圖》所標興慶府至涼州的道路,不是從涼州下游石羊河方向北來,而是東來,說明在西夏時期靈州—會州—涼州的道路是暢通的。繪制了由興慶府西行,至涼州、甘州,通西域的道路。從興州西行,出興州界,經(jīng)勒雞會、鳳凰城(圖注:一名連州),至涼州,標右?guī)樮?,?jīng)胭脂山北至甘州(圖注:甘肅軍)、黨移嶺、瓦波流、姜野城至肅州,經(jīng)德光城、光野城至瓜州(圖注:平西軍),經(jīng)姜城①俄藏版《西夏地形圖》作“姜城”。、常樂城、紅羅城至沙州(圖注:敦煌郡),出玉門關(guān)②出玉門關(guān),道路繼續(xù)向西北方向延伸,似乎西夏西界延伸至西州(今吐魯番)。,之外是回鶻界。這條道路在唐代是傳統(tǒng)的“靈州西域道”。
1.黃河至烏鞘嶺之間的古道
靈州西去的道路在今靖遠縣迭烈遜堡渡過黃河,進入景泰縣以后是另一條道路。2014年7月24日,筆者在甘肅景泰縣、天祝縣、古浪縣沿這條路線逆行,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條道路,一路都是河谷地帶,道路通暢,水源充足,今天沿路可見烽燧相連,是一條軍事通道。在迭烈遜堡渡過黃河,在甘肅靖遠縣境內(nèi),或向北繞行1千米進入小兵道溝(地圖標為:小冰道),或向南繞行 1千米,進入大兵道溝,兩條道路均可通吳家川。今天的吳家川是白銀—靖遠鐵路經(jīng)過的地方,京藏高速公路在此有出口,同時109國道也從此經(jīng)過。吳家川到腦泉溝河谷地需要翻越南山尾子,之間有道路相通,南山尾子伴隨今天的公路有古道遺跡,古道呈槽型,寬約5~6米,深1.5~2米,粗看像一干沙河,但仔細觀察,前行中有上坡,也有下坡,到尾泉村(有六個泉眼,有的地圖標:陸泉),匯入腦泉河;腦泉河是一條沙河,寬約2~3千米,西北行至中泉鄉(xiāng);繼續(xù)沿河谷西行,稱“腦泉”,經(jīng)青羊坰、硤口井與景泰同蘭州中川鎮(zhèn)的道路匯合,在雙墩折而北上,到景泰縣正路鄉(xiāng);沿河谷北行,經(jīng)黃崖、大灘、石井、兔窩進入永登縣城坪鄉(xiāng);兔窩地處川道,寬約1千米,為綠洲區(qū),水源充足,是一條天然的通途;城坪鄉(xiāng)通到天??h松山鎮(zhèn) (舊松山,今鄉(xiāng)政府已向南搬遷),一路為干草原;松山鎮(zhèn)有舊古城、新古城兩座古城遺址。
2.啰龐嶺監(jiān)軍司
《宋會要輯稿·兵八》載:“涇原路經(jīng)略司言:‘西夏起甘州、右?guī)?、卓啰、韋州、中寨、天都六監(jiān)軍人馬,屯編江州白草原;又遣首領(lǐng)妹勒都逋、烏草領(lǐng)兵并塞?!t涇原帥司嚴誡諸將,每事持重,務(wù)取全勝。”[11]6930明顯有一個中寨監(jiān)軍司?!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96“哲宗元符元年三月乙丑”條:“今九羊谷興工三日已后,已有六萬余騎分布天都山左右,只候中寨人馬齊集,便來掩擊?!盵12]11798好像中寨監(jiān)軍司距離天都山不是太遠。黑水城出土文獻《天盛改舊新定律令》沒有記載中寨監(jiān)軍司,記載了西夏17個邊中監(jiān)軍司,其中有啰龐嶺不知所指,啰龐嶺西夏文作“”是西夏文音譯,中寨是啰龐嶺的中文意譯。中寨的確切位置沒有記載,陳炳應(yīng)認為中寨監(jiān)軍司在韋州與天都之間,在葫蘆河一帶。筆者卻發(fā)現(xiàn)另有遺址。
筆者在對西夏古城遺址進行野外實地考察、梳理后發(fā)現(xiàn),在黃河以西,未進入河西走廊,在今景泰縣、天??h、蘭州市永登縣、古浪縣之間有五個古城遺址,分別是:景泰縣老虎城、天??h的紅石古城、松山新古城、松山舊古城、古浪縣干城(見圖 2)。
圖2 西夏古城遺址分布圖
景泰縣老虎城遺址。2014年7月9日,筆者前往景泰縣實地考察,所見老虎城位于景泰縣寺灘鄉(xiāng)永泰村,明代永泰古城遺址南500米處,今存北墻墻體長3米,寬2米,高2米,形成一墩臺,其余墻體不存,據(jù)當?shù)厝酥v,原來古城約100×100米,地面上散見大量的西夏黑瓷片,還有元代、明代殘瓷片。據(jù)其規(guī)??词俏飨脑O(shè)置的驛站,或是西夏時期官府在商路設(shè)置管理機構(gòu)對長途運輸進行監(jiān)管的機構(gòu)遺址,為過往般馱、腳戶、商旅提供保護[6]20-30。古城西南1千米的官草溝曾出土銅塔3座,是西夏時期的典型器物,今武威博物館收藏2座,景泰縣博物館收藏1座。老虎城遺址南為老虎山,屬于烏鞘嶺南支壽鹿山的余脈,沿著壽鹿山的北麓可達天??h的松山古城,沿線有烽燧線相連;沿壽鹿山南麓,可通永登縣城坪鄉(xiāng),附近有西夏古城紅石古城,沿途也有烽燧線相通。
天??h紅石古城遺址。紅石古城位于天??h松山鎮(zhèn)紅石村,東距永登縣城坪鄉(xiāng)10千米,2014年7月23日,筆者前往考察了紅石古城,古城墻體保存基本完好,除西北角墩以外,其他四個角墩尚存,西南角墩長6米×6米,高4.5米,夯層厚14~15厘米,地理坐標:北緯 36°55′27.0″,東經(jīng) 103°26′24.3″,海拔高度2 610米。南墻依高崗走向稍有抬升,基寬3米,頂寬0.5米,高3米,長206米,西墻長210米,北墻長200米,東墻長220米,門北開,今保存北門石質(zhì)門墩兩個,門寬3米,西北角墻體厚1.8米。城內(nèi)散落大量的黑色、白色西夏瓷片,《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省分冊》記載:“采集有銀酒壺、黑釉粗瓷罐、紅釉磁盤等”[13]229。墻體風化嚴重,今天看來已經(jīng)不很高大,周長在800米以上,但墻體較薄,不具備監(jiān)軍司古城的規(guī)模。紅石古城距離松山舊城30千米。
紅石古城地處一眼井川地,又名紅石羊圈,川道南行,可通四眼井、永登縣秦川鎮(zhèn),沿川道皆有道路通行,向北有道路通松山古城。當為西夏時期重要駐兵地。
天祝縣松山新古城遺址。2014年5月5日,筆者考察了松山新古城,新古城回字結(jié)構(gòu),外城東西距280米,南北距 310米,開東、南二門,有甕城,墻無馬面,內(nèi)城南北距143米,東西距178米;地理坐標:北緯 37°06′54.5",東經(jīng) 102°29′32.4",海拔2 730米;地面散落大量黑瓷片、明青花瓷片,從城內(nèi)大量的文化堆積看是明代建筑,為明代三邊總督李汶修筑,用于防御蒙古松山部。
古浪縣干城西夏古城遺址。在古浪縣干城有西夏古城遺址,位于烏鞘嶺北,南距天??h松山舊古城20千米。2014年5月4日,筆者考察了古浪縣干城遺址,城墻今保存較完整,南北距136米,東西距150米。門朝東開,北、西、南三面墻中間都有馬面狀墩臺。干城沿山路西行至古浪縣道路較近,繼續(xù)西行到?jīng)鲋?、甘州。干城是烏鞘嶺北部干沙河的據(jù)點,西夏在此建城,明顯是為了控制翻越東烏鞘嶺的這條通道,同時,成為烏鞘嶺南緣啰龐嶺監(jiān)軍司(松山舊古城)的北部屏障。
天??h松山舊古城遺址。2014年5月5日,筆者到達松山,沒有找到舊古城。7月23日,筆者第二次到達松山,在武威市博物館同志電話引導下,找到了天??h松山鎮(zhèn)松山舊古城,在新古城正北1千米①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省分冊》記載:“松山舊城址,松山鎮(zhèn)西北1千米?!闭`記方位,以致造成許多錯覺。準確的方位應(yīng)該是,新古城在松山鎮(zhèn)(今鎮(zhèn)已搬遷,改為松山村)西北1千米,舊古城在新古城正北1千米。,位于今去干城公路東500米,墻體全部倒塌,頂寬2米,底寬7米,墻體內(nèi)含青色石礫,粘性較差,這也是墻體倒塌的主要原因,雖然墻體倒塌,但倒后依然高大,可看出古城的雄偉高大。南墻東西長187米,外城壕寬15米,深2米;北墻長185米,倒塌后高3米,底寬10米,頂寬5米,外城壕深3米,寬20米;西墻長188米,外城壕深 1.5米,寬20米;東墻長 185米,基寬 4.5米,頂寬1.5米。古城南開門,今甕城痕跡猶存,20×20米,地理坐標:北緯 37°07′31.6",東經(jīng) 103°23′12.2",海拔2751米。北距烏鞘嶺之毛毛山300米,城內(nèi)多礌石?!吨袊奈锏貓D集·甘肅省分冊》記載:“地面散見西夏黑釉瓷片、殘石磨及元代白、褐釉瓷片等”[13]229。
松山舊古城就其位置而言,當是西夏啰龐嶺監(jiān)軍司,就其規(guī)模而言屬于小型縣城,西夏有可能在此地設(shè)立啰龐嶺監(jiān)軍司,啰龐嶺當指烏鞘嶺的末梢毛毛山或壽鹿山,這座西夏古城地處翻越烏鞘嶺的山嶺南麓,成為控制西夏在渡過黃河向西進入河西走廊的關(guān)口要塞,并與卓啰監(jiān)軍司(永登縣中堡鎮(zhèn)羅城灘)形成犄角之勢,北控河西通道,南控通向河湟的交通要道。
烏鞘嶺西來,在天??h境內(nèi)稱“毛毛山”,最高處海拔3 949米,在松山北有一斷陷地,海拔2 837米,再向東在景泰縣稱為“壽鹿山”,最高處海拔3 251米。松山舊古城位于烏鞘嶺東沿與壽鹿山之間的斷陷的南緣,從松山舊古城繼續(xù)北行,翻越一較為平坦的通道,輕松地翻越了烏鞘嶺,進入古浪縣干城鄉(xiāng)所在的干沙河。啰龐嶺應(yīng)是西夏時期人們對于烏鞘嶺東段毛毛山的稱呼,在此設(shè)置的監(jiān)軍司控制烏鞘嶺的南北通道,也稱為“啰龐嶺監(jiān)軍司”。
西夏文《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卷17《物離庫門》,對各監(jiān)軍司運輸物資“自派日起,來到京師”的日限規(guī)定如下:最遠限40天抵達京師的有沙州軍司、瓜州軍司,次遠30天抵達京師的有肅州軍司、黑水軍司,次近20天抵達京師的有西院、啰龐嶺軍司、官黑山軍司、北院、卓啰軍司、南院、年斜軍司、石州軍司,最近15天抵達京師的有北地中、東院、西壽軍司、韋州軍司、南地中。啰龐嶺軍司為次近,限20天抵達京師。松山舊城的位置與京師的路途相當,可當西夏啰龐嶺監(jiān)軍司,與《宋會要輯稿·兵八》記載的中寨監(jiān)軍司的位置相當。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載:“不屬于經(jīng)略之啰龐嶺監(jiān)軍司者,自杖罪至六年勞役于其處判斷”[14]186。這則材料,不僅說明啰龐嶺具有獨立的司法權(quán)力,而且明確啰龐嶺監(jiān)軍司不屬于經(jīng)略司管轄。
3.通啰龐嶺的另一條道路
干城和松山舊古城位于靈州西域道南道的咽喉地帶,控制烏鞘嶺東部斷陷地的南北通道。沿干城繼續(xù)往北,在大景一帶,已經(jīng)進入河西走廊的東緣。從景泰縣大沙溝還有一條道路通向啰龐嶺。靈州西去的道路在今靖遠縣哈斯街渡河,進入景泰縣索橋,景泰縣蘆陽鎮(zhèn)吊溝村有古城一座,為漢代媼圍縣[15]48-50,媼圍縣所在的大沙溝是一個綠洲地帶,是天然的道路,景泰縣治所原來就地處綠洲的蘆陽鎮(zhèn),由于黃河提灌,今天一條山所在地大沙河變成了農(nóng)田景觀,1978年縣城遷址一條山,古代西去的絲綢之路一般都過索橋,經(jīng)過蘆陽鎮(zhèn)所在的大沙溝綠洲。大沙溝一線是漢代以來進入河西的通道。
前面所述的老虎城即是在索橋渡黃河這條道路所經(jīng)的一個西夏古城址。沿大沙溝進入老虎城,分為南北兩條道路。2014年7月23日,筆者又從松山到老虎城東行,考察了這條道路。這條道路沿大沙溝北行,到達老虎城,沿壽鹿山北麓經(jīng)雙敦子、單墩進入河谷地帶,在寬溝村有寬溝古城一座(明代,古城南北距484米,東西距 300米),沿河谷西行上坡,至元莊子村上山,經(jīng)新墩灣村(有烽燧一座)走出景泰縣,進入天祝縣,翻越四娘娘峴,是壽鹿山的一個山口,今有四娘娘廟一座,沿著壽鹿山北麓經(jīng)松山灘行10千米,到達松山。這條道路要翻越四娘娘峴,但在山谷中行,水源不成問題,沿途有西夏古城老虎城、明代古城寬溝城,看來古代兵家也沒有放棄對這條通道的防御。
西夏為什么沒有利用大沙溝的天然近路,而要轉(zhuǎn)折腦泉河谷,走中泉——正路——兔窩——松山——干城一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在莊浪河谷建立卓啰監(jiān)軍司以及邊防體系,以控制河湟地區(qū)。卓啰監(jiān)軍司控制莊浪河谷,必須建立與之相通的軍事通道,否則將孤立無援,在今天祝縣紅石建立重要的兵站,在烏鞘嶺南麓今松山建立啰龐嶺監(jiān)軍司(中寨監(jiān)軍司),在老虎城、干城建立驛站以便于相互聯(lián)絡(luò),與卓啰監(jiān)軍司形成犄角,相互聲援,干城古城作為軍事要塞又成為啰龐嶺監(jiān)軍司的北部屏障,也是北通河西的驛站,控制通往河西走廊的軍事通道,我們姑且將這個交通路網(wǎng)叫做“啰龐嶺路”。這條道路網(wǎng)包括:第一,在索橋渡河,沿大沙溝到達老虎城,一條沿壽鹿山北麓,經(jīng)寬溝村、元莊子村、新墩灣村(有烽燧一座),翻越四娘娘峴、松山灘,到達松山舊城,至啰龐嶺監(jiān)軍司;第二,從老虎城沿壽鹿山南麓西行,經(jīng)黃崖、大灘、石井、兔窩進入松山;第三,在迭烈遜渡黃河、沿小兵溝(或大兵溝)至吳家川、沿景泰縣腦泉河,經(jīng)中泉至正路,沿兔窩小綠洲,經(jīng)過啰龐嶺監(jiān)軍司;第四,從蘭州沿秦王川至紅石羊圈,北行至松山,這里還可與東來的道路相匯;第五,從啰龐嶺監(jiān)軍司(松山舊城)北行穿過烏鞘嶺至干城,至大景,進入河西走廊。這條道路先通向卓啰監(jiān)軍司,再通河湟,通河湟的道路,筆者考得稱為“卓啰軍路”。
“卓啰軍路”是與“啰龐嶺道”相連接的、西夏與河湟吐蕃聯(lián)絡(luò)的另一條道路,其大致走向是:從啰龐嶺(紅石古城)東南行,至莊浪河谷的永登縣中堡鄉(xiāng)羅城灘(西夏卓啰監(jiān)軍司);經(jīng)永登縣武勝驛,再沿水磨溝南下,一路有三角城(宋石門堡)、羊胸子城(仁多泉城)、登登城(西夏古骨龍城,北宋震武軍城),至永登縣連城,再至湟州(邈川城,今民和東下川口)進入湟水谷地,沿湟水谷地溯河而上則一路較為平坦。“卓啰軍路”他文再作考證。
[1]薛居正.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魯人勇.西夏監(jiān)軍司考[J].寧夏社會科學,2001,(1).
[4]陳守忠.北宋通西域的四條道路的探索[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1).
[5]趙貞.敦煌文書中所見晚唐五代宋初的靈州道[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4).
[6]張多勇.“西夏乾祐二年(1171)黑水城般馱、腳戶運輸文契”漢文文書與西夏交通運輸[J].敦煌研究,2012,(2).
[7]趙貞.敦煌文書中所見晚唐五代宋初的靈州道[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4).
[8]克恰諾夫.蘇聯(lián)國家列寧圖書館藏漢文西夏唐古特國地圖冊手稿[Z]//西北歷史資料,西北師大歷史研究室,1980.
[9]黃盛璋,汪前進.最早一幅西夏地圖《西夏地形圖》新探[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2,(2).
[10]劉滿.西北黃河古渡考(二)[J].敦煌學輯刊,2005,(4).
[11]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57.
[12]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3]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省分冊[M].測繪出版社,2011.
[14]俄羅斯圣彼得堡東方所,中國社科院民族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文獻:第八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5]李并成.河西走廊歷史地理[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
趙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