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雨++王莉++盧禹彤
摘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很多學者呼吁人們重視人文素質教育。但隨著經(jīng)濟浪潮的一波波襲來,一些民辦高校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流于表面,雷聲大雨點小,執(zhí)行效果不容樂觀,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即是探討人文素質教育的教法問題。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共情”教學理念 ;人文方法
一、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yè)教育雙管齊下
目前學界關于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并沒有給出統(tǒng)一的界定,有的學者認為“人文素質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xiàn)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養(yǎng)人文精神”。有的學者認為“狹義的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相對應,是指在人文方面人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fā)展程度。相對于‘科學主義,它強調的是關注人的生命、價值的意義的人本主義;相對于實用主義,它強調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義或浪漫主義”。還有的學者認為“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度、修養(yǎng)、成為人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格,就是旨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雖然沒有確切的界定,但是有一個共識,就是人文素質教育不是單一的工具性教育,而是一種兼容并包的融通教育。人文素質教育也不是能使學生一蹴而就且立竿見影的有所變化的教育,而是一種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對學生內在人格進行熏陶與塑造的教育。
教育觀念關系著整個教學活動能否良性開展,應用型教育觀念片面強調崗位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忽略人文素質滲透與教育會使得學生除了專業(yè)知識稍有所成,而其他的如批判性態(tài)度、創(chuàng)造性思維都有所缺乏,想象力萎縮,會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工具人”或“機器人”。所以要改變人文素質教育方式,首先需要高校改變教學理念,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使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并駕齊驅,打破專業(yè)教育“一枝獨秀”的壟斷地位。事實上,專業(yè)教育并不具有排外性,相反專業(yè)的發(fā)展應與人文素質發(fā)展齊頭并進?!按蚱埔浴畣我恢怯蜑橹鞯膶用?,向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審美意識等方向轉變,使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學精神教育在思想上融為一體,進而促使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在教學內容上相互補充,在教學實踐中相融互生?!比宋乃刭|教育與專業(yè)教育雙管齊下,齊頭并進且相得益彰會使學生的能力趨向于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
二、“共情”教學理念
“共情”作為一個專業(yè)的咨詢心理學術語,是由人本主義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提出的,特指咨詢師體驗求助者內心世界的能力。筆者大膽將其引入到教學方法上來,是因為課堂教學不應該僅僅使焦點聚焦在學生理論知識的提高上,同時更應該對學生心靈的成長給予充分的關注;課堂教學不僅要提升學生的智商,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商、逆商。那么如果在課堂上,教師能夠提供或組織一些同學之間的交流活動,給學生提供機會去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自然而然的就會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與洞察力。學生會就有能夠很好地揣摩、體會、設身處地理解他人、從他人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看待存在爭議的問題、能夠聽懂他人的“弦外之音”等能力。這些能力其實可以理解為廣義或者廣泛化的“共情”。當學生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時,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自然得到提升。筆者認為所有的理論知識的落腳點、作用點仍然會落到或者說作用到人的交往與生活中,采用“共情”教學理念打造有凝聚力的共同體是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嘗試的方式與方法。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使學生具有“共情”的人文素養(yǎng)能力呢?筆者認為首先要打破民辦高校普遍實行的“大班額”授課模式?!按蟀囝~”指的是有些民辦高校課堂人數(shù)達到七八十人,甚至百人以上。師生配比達到1:100,偌大的階梯教室,亂哄哄的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教學內容的展開,課堂問題的探討,學生作業(yè)的反饋等怎樣有效實施?基本的教學內容的展開在這樣的課堂上可能都只能得過且過,更何談得上開展學生的交流活動,“共情”活動在這樣的課堂上只能是紙上談兵,由此可見教學師生配比首先要保證小額班級。
其次,課堂要多多開展“飛鷹行動”“合作探究”“翻轉課堂”等多種多樣的學生能夠切實參與的活動。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活躍”起來,不應該呆板的讓學生坐在那里生硬的灌輸知識,如果學生之間能夠互動交流,學生之間的思想相互碰撞,并且彼此能夠很好的溝通、交流、求同存異,尊重不同的意見,在這樣的互動貫穿模式下,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體味到別人的想法,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同時在與他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也會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往大了說甚至會明確自己的人生價值不再每天庸庸碌碌,隨波逐流,這其實就是“共情”。學生之間通過互相探究、討論,一個獨立的心靈與另一個獨立的心靈碰撞、交匯,心靈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愛與被愛的體悟會越來越真切,人文情懷,人文素質教育就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悄然而充分地予以詮釋出來了。
三、“感悟式”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多以體悟的方式去感知這個世界,即使它包含了理性的思考,也是以感性的體悟的方式進行的?!薄叭宋姆椒ㄅc科學方法不同,科學方法強調精確性和普遍適用性,旨在調整知識結構,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人文方法注重的是融入自我、重在定性、強調體驗和與特定的文化相聯(lián)系,旨在內化道德原則、規(guī)范形成美德,樹立信仰,養(yǎng)成人性和思維創(chuàng)新。”可見,想要更好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首先應該辨識出傳統(tǒng)的科學方法和人文方法的不同點。傳統(tǒng)式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專業(yè)知識的灌輸,旨在讓學生獲得技藝性的本領,所以更多的是讓學生在技術層面掌握工具性的操作技能,追求看得到、摸得著的量化能力;而人文方法注重的是潛在的精神感受,是心靈深處的凈化與升華,它重在體味,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神食糧,雖然不能量化但卻是力量無限大,因其一旦形成便不會消失且會伴隨學生終身,讓學生終身受益。操作層面的本領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練習的次數(shù)減少而逐漸減弱甚至消失,但是人文精神素養(yǎng)一旦涵養(yǎng)身心即會終身保存,甚至在人生某個時刻可能會發(fā)揮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見,教師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不應該是硬生生的要求、規(guī)則,不是邏輯思維的強化,而應該以身傳教,循序漸進,潛移默化,重在情感上的富足,感性層面的體味。人文素質教育的方式方法應該以切身感悟為綱,以學生真切所感為領,換句話說就是“要求教育者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能夠自覺自主地建構人文精神”。內化人文素質,重視引導和啟發(fā)的作用,讓學生當主人,讓學生具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去用自己的所見所感構筑自己心靈的港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做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能夠盡情肆意的“詩意的生活”。
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改革應該受到各民辦高校的重視,應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予以大力推進,只有這樣每一個學生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快樂的公民。
參考文獻:
[1]王彩鳳 關于“以人為本”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12,(5):168.
[2]崔建新 人文素質及其培養(yǎng)[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17-119.
[3]于立軍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途徑探索 [J]遼東學院學報 2009,(2):120.
[4]楊艷秋 關于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省思 [J]教育探索 2015,(7):38.
[5]懷特海 莊蓮平,王立中譯 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7.
[6]肖峰 論科學方法與人文方法[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1995(1):57-61.
編輯/呂秀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