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摘 要:高中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隱性的法治意識資源。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發(fā)掘隱性資源,豐富政治課堂;整合教材資源,優(yōu)化教學方法;合理開發(fā)資源,回歸教學本真,使學生不僅獲得參與現(xiàn)代經濟生活的必要知識與技能,更促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內化法治意識素養(yǎng)的實踐行為。
關鍵詞:《經濟生活》;教學資源;法治意識
一、引言
法治意識,就是人們主動自覺地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發(fā)自內心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思想政治課作為德育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的一個重要渠道。
二、發(fā)掘隱性資源,豐富政治課堂
教材是最核心的課程資源,它是教師教學的憑借,體現(xiàn)著本學科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同時,教材中還有許多隱性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如得以發(fā)掘和有效利用,可以極大地豐富教材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
在《經濟生活》中存在著豐富的隱性的法治教學資源,如紙幣的發(fā)行和愛護涉及《銀行法》《刑法》等,公司的設立和經營涉及《公司法》《企業(yè)破產法》等,勞動者權益的維護涉及《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投資理財的選擇涉及《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國家財政涉及《預算法》《稅法》等,市場秩序的維護涉及《產品質量法》《反不正常競爭法》以及宏觀調控的法律手段等相關法律的內容。應用這些隱性的法治教學資源,不僅可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可以與選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做到“銜接而不重復”,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
三、整合教材資源,優(yōu)化教學方法
在政治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發(fā)掘和豐富教材中的隱性資源,并借助一定的教學方法,使其與顯性的教學資源相結合,運用“政治書”這片“創(chuàng)造之地”,借助“課堂”這一“創(chuàng)造之時”,使師生共同成為創(chuàng)造之人,實現(xiàn)了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素養(yǎng)的“再生成”。
1.案例探討,增強法治觀念
高中生法律知識學習比較欠缺,最直接的是不懂法,尤其是面對一些存在價值沖突的情境時,可能會做出一些錯誤判斷,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具有價值沖突的法治情境,引導學生在價值沖突中進行分析和評價,從而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
【案例】在農貿市場擺攤賣菜的劉大媽遇到了鬧心事兒。前幾天一位婦女從她的攤位上買了十塊錢左右的菜,給了她一張100元找零,劉大媽回去后才發(fā)現(xiàn)是假幣?!拔易龅氖切”举I賣,收到100元假幣,我這兩天的菜就白賣了?!眲⒋髬層魫灥卣f。那么,收到假幣后我們該怎么處理呢?
根據“手機社區(qū)”調查顯示:如果收到假幣,57%接受調查的網友表示會“自認倒霉”,不會繼續(xù)追究。11%的網友選擇“找到給我假幣的人”,10%的網友選擇“想辦法把假幣花出去”,近4%的網友選擇報警。
【案例分析】“自認倒霉”“找到給我假幣的人”是缺乏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的表現(xiàn),沒有能夠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他人、集體及國家的權益?!跋朕k法把假幣花出去”則意味著“即將踏入違法的道路”?!吨腥A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四十三條規(guī)定:購買偽造、變造的人民幣或者明知是偽造、變造的人民幣而持有、使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jié)輕微的,由公安機關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五千元以下罰款。在日常生活中誤收假幣后的正確處理方法是:不應再使用,應上繳當地銀行或公安機關;看到別人大量持有假 幣,應勸其上繳,或向公安機關報告;發(fā)現(xiàn)有人制造、買賣假幣,應掌握證據,向公安機關報告。
這個案例對學生來說是有爭議的,收到假幣后“自認倒霉”的怕麻煩的心理,“想辦法把假幣花出去”的不吃虧的心理比較普遍。教師讓學生去尋找法律依據的過程是思維逐步清晰的過程,是正確的法治觀念逐步形成的過程。但僅靠自主探究是難以完成這一任務的,所以教師在最后應對學生的觀點加以點評,進一步普及法律知識,糾正學生認識上的誤區(qū),同時更是為綜合探究中“正確對待金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角色扮演,形成法治思維
源于自身體驗的學習成果更具有深刻性。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并通過自己的理解來詮釋演繹角色,能夠把知識性和趣味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使教學過程生活化、藝術化,使學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更能感受和理解法律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市場秩序”這一目教學過程中,教師呈現(xiàn)了《新聞直播間》的一個視頻:
麗江古城兩家客棧涉嫌在電商平臺上虛假宣傳和不正當競爭,以及存在服務品質低下、誘導消費等行為。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于2018年1月1日起實施,對刷單炒信譽等違法行為處罰作了規(guī)定,情節(jié)嚴重的最高可處200萬元罰款,并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本案涉嫌虛假宣傳和不正當競爭的兩家涉事客棧已由麗江市古城區(qū)正式立案,并根據初步調查取證情況,對兩家涉事客棧發(fā)出《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責令其停業(yè)整頓,配合接受調查。同時,責成涉事客棧經營戶法人代表公開向公眾道歉。麗江市古城區(qū)依法對涉事電商平臺負責人進行約談,要求其切實履行好平臺監(jiān)管責任。目前,涉事客棧已從電商平臺下線,相關調查工作正在進行。
教師從消費者、客棧、電商、麗江市政府角度給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并討論:麗江古城兩家客棧的行為分別對消費者、企業(yè)、麗江的旅游發(fā)展帶來了哪些影響?請為規(guī)范麗江旅游市場秩序提出合理化建議。學生從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角度出發(fā)各抒己見,最后再總結出整頓旅游市場秩序的必要性及規(guī)范旅游市場秩序的舉措。將書本知識用角色演繹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不僅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更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理論知識的實踐能力,并將法律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3.情境模擬,深化法治實踐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付諸實踐。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高中生法治觀念的增強、法治思維的形成,更要關注他們法治實踐能力的提升。課堂上通過情境模擬,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xiàn)法治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讓學生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在“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這一目教學時,教師模擬了大學生招聘會現(xiàn)場簽定合同時的情境,給大家展示出一份勞動合同:
甲方(用人單位):
乙方(職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經甲乙雙方平等協(xié)商同意,自愿簽訂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條款。
一、勞動合同期限
第一條 本合同生效日期 年
月 日,終止日期 年 月 日,
其中試用期 。
二、工作時間和勞動報酬
第二條 每日工作10小時,每周工作6天,無年休假。
第三條 甲方付乙方工資不低于 元,期中試用期間工資為 元。
第四條 甲方安排乙方加班或延長工作時間的,職工需無條件服從,否則作曠工處理或給予罰款。
三、保險福利待遇
第五條 甲方不繳納乙方的五險一金。甲方不付乙方因工負傷的工資等待遇。
……
甲方(蓋章)
簽訂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蓋章)
簽訂日期: 年 月 日
通過情境模擬,學生明白了勞動者要增強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保證,而該合同不能簽,因為它侵害了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等,并結合教材上的相關鏈接,明確我國有很多法律在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情境模擬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知識的現(xiàn)實性,初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更進一步把內化于心的法治意識轉化為具體的守法用法行為奠定了基礎。
四、合理開發(fā)資源,回歸教學本真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作出規(guī)定,要求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應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要求,要求教師增強課程開發(fā)意識。教學方式的選擇沒有固定模式可循,但是終究要回歸到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生命成長這一本質上。
1.適度開發(fā)資源,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經濟生活》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向學生講解最適合、最應該知道的常識性的內容。作為高中政治必修內容之一,它是以社會的經濟生活為對象,在浙江省考試中是所有學選考生都要學習的,因此,如果教師過于延伸其法律方面,則會給學生造成負擔。所以,對《經濟生活》的講解還應以經濟學常識為 主、法律知識為輔,滲透其中但又不喧賓奪主。
2.結合真實生活,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理論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常青?!彼枷胝握n中的的理論是來源于生活的,課堂教學只有從生活出發(fā)并回到生活中去才有活力和生命。因此,收集、編寫生活中的真實教學案例才能使學生有親近感,才能在司法實踐中得到檢驗,才能對學生有更強的說服力,才能真正把法治意識的培育落到實處。在上述的教育方法中,無論是案例選擇,還是角色扮演,抑或是情境模擬,在各位環(huán)節(jié)的準備上都應力求還原真實的生活,做到簡單但不隨意。
3.完善實踐活動,拓展法治教育空間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有時間限制,而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卻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尤其在《經濟生活》中,法律知識為輔線,但通過課后的實踐活動,卻可以拓展法治教育空間,進一步發(fā)揮教材資源的教育價值。在校內,可以結合學校的法制文化宣傳活動,通過黑板報、主題班會、社團活動、周一晨會等,營造特定的法律文化環(huán)境,學生在無形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法治教育的浸潤。在校外,通過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職業(yè)體驗等形式,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法律文化活動,主動接受法律文化的熏陶。
五、結語
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需要,是學生參與現(xiàn)代經濟生活的必然要求。在《經濟生活》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滲透法治意識的培育,使學生形成遵守憲法和法律、依靠正當的途徑遵守規(guī)則和程序、合法維護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意識,發(fā)自內心地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法律。
參考文獻:
[1]張春英,張家如.法治意識培育途徑探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17(19):30-31.
[2]張小潔.在價值辨析中提升高中生的法治素養(yǎng)[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17(1):13-14.
[3]秦楚玥.論高中生如何提升法律素養(yǎng)[J].中國高新區(qū),2018(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