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
摘 要: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將美術教學與訓練學生及時地對畫面進行評述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相結合,不但能發(fā)展學生對物象感知的形象思維能力,建立空間思維能力,而且還能有效地訓練學生口頭表述的完整邏輯性,實現(xiàn)雙贏。所以美術教學過程中,采用預設情境、人物替代、游戲接龍等方式組織教學,讓學生不斷發(fā)散思維,參與課堂情境,釋放自己,大膽表述自我所想,在創(chuàng)造生動而形象的藝術作品的同時,大膽進行畫面表述,提高學生即時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實現(xiàn)學生的審美與表達的齊頭并進。
關鍵詞:美術教育;語言表達能力;情境;繪畫游戲
小學階段是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飛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為了挖掘學生的語言能力,我們不能忽視學生成長階段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繪畫是一項綜合性活動,需要學生各種感官參與體 驗,建立自我與外界的交流,實際表達生活體驗、情感態(tài)度和思維形式。繪畫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外顯性表現(xiàn),學生通過聽、說、看、想、畫等感知體驗來參與美術課堂,通過自己的繪畫作品向師生完整大膽地表述畫面內容,讓自己的繪畫作品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同 時學生在繪畫過程中,也發(fā)展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得到更為全面的發(fā)展。筆者結合教學經(jīng)歷,淺談在繪畫中發(fā)展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幾點方式方法。
一、創(chuàng)設適合的情境,擺脫心理壓力,自由表達
兒童的語言是個人與生活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下形成并發(fā)展的,美術課堂中教師建立適合的情境,放松自我,能使他們在這些情境中打開思維,獲得豐富的繪畫體驗與語言經(jīng)驗。
在繪畫過程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一拿到畫筆就好像開始背負很大的心理壓力,不敢下手或者不知道該從何入手,抑或是畫的形象特別小,問為什么不畫或為什么不畫大一點,通常得到的回答是不會畫或是不敢,怕畫錯。學生帶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在學習、表達。馳名中外的兒童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說:“說‘我不會畫的孩子,已在經(jīng)驗上被壓抑了最自然的本性創(chuàng)造表達?!倍覈逃姨招兄壬J為,教師的責任在于教會學生會學,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繪畫首先應該是學生個人意愿的表達與釋放,推動學生的綜合性成長。
如在五年級的《青花瓷》這一課,常規(guī)教學是進行大量的欣賞講解,再利用版畫的方式布置作業(yè),學生面臨如此之多的藝術品,慣性思維在前,做出橫向比較,得出結論:我畫不出這樣的圖案。所以有很多學生便不太敢動筆作畫或者寥寥數(shù)筆草草了事來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學生繪畫有壓力,便沒有辦法進行良好的自我表達。我在這課中,首先以文物出土的新聞報道導入,創(chuàng)設適合的情境:“為藝術家出謀劃策如何修復破損的青花瓷器”。引導學生角色代入,再通過欣賞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青花瓷器型的對稱性,然后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吹塑紙板上有破損的青花瓷器,請學生觀察,說說它破損的地方可能是什么樣,在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所想后,讓學生把外形先補全,完成第一次課堂作業(yè)。學生在完成后,通過提問和欣賞的方式,進行大膽的表達,如自己是如何去補全,依據(jù)是什么,還有怎樣的創(chuàng)意,是否打破了規(guī)則。學生以另外的身份去思考,所以自然表達。再通過紋樣的欣賞分析,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角色的代入感,始終處于這樣的特定的情境之中。學生不斷地探究與表達,產(chǎn)生濃厚的想講、想畫的欲望,我再請他們將自己理解的紋樣添加到原來修復好的器型中去,最后通過拓印的方法將作品呈現(xiàn)在準備好的長卷軸上。
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繪畫,在繪畫過程中大膽地用語言表述自己所發(fā)現(xiàn)、遇到的問題。學生在美術課堂中極大地釋放了自己,不僅在美術作品的表達上更加自由,而且在畫面評述中也更具完整性,更是極大地發(fā)展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二、組織繪畫游戲,進行全員式美術課堂口頭語言表達
語言與思維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語言在思維中的主要職能是參與并形成思維,學生許多時候在繪畫作品中有強烈的表達傾向,但受制于技巧,沒有辦法進行精準的思維表述,而且由于語言的發(fā)展沒有完全跟上思維的層次,腦海中的畫面也沒有辦法進行完整邏輯的語言表達,所以學生在當眾表達時沒有自信,容易出現(xiàn)膽小、害羞等情緒。而課堂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游戲活動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得輕松自在,作為思維工具和交流工具的語言,始終貫穿著整個教學游戲活動,繪畫游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語言實踐的良好機會和最佳途徑。因此,我試圖以多樣性的游戲活動刺激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進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完整的口頭語言描述畫面,進而反哺繪畫作品,發(fā)展更為完整的畫面內容。
以四年級上冊《設計卡通形象》為例,在第一課時學生設計好了單獨的卡通形象后,第二課時組織游戲,教師事先做好空白繪本,并且設計好一些場景描述文字,邀請學生參與繪制,諸如“今天天氣真好”,擺上老師設計好的卡通形象。蘋果魔術師被猴子先生邀請去郊游(拿上學生設計好的卡通形象),再讓學生以接龍的方式把這個故事不斷地通過口頭語言的表述完善下去。學生可以不斷地通過想象和語言表達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思維,繼而再通過兩兩合作完成畫面背景設計,從而誕生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繪本故事。
發(fā)展學生語言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語言環(huán)境,活動體驗式教學以其獨特的輕松、愉悅的形式被越來越多的學生所接受,它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自由的表現(xiàn)自己的環(huán)境。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繪畫氛圍,讓其充滿無限的童趣和生機,能夠有效地提高繪畫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可以在繪畫的過程中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表達自己。通過早期的繪畫活動,建立學生最早的語言表述,這樣學生能夠運用口頭語言來解構畫面內容,建立基本思維框架,知道借助口頭語言區(qū)表達自己所看所想,保持學生對于繪畫及運用語言表達自我的熱情,促使學生通過不斷對畫面的解讀及交流,進一步發(fā)展語言能力。
繪畫真實表達了學生對世界最原始的認知,教師通過對繪畫主題進行情境式的鋪墊講授,以語言精準地描述繪畫主體的特征。學生在對照實物圖片中領悟以及理解教師語言的真實含義,并且能較為輕松地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真實地表現(xiàn)出來,通過自己的想象給予繪畫主體新的情境創(chuàng)造,在繪畫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地用語言來描述抽象的畫面,以及通過完整作品的看圖講述。學生組織自己的語言進行片段式的描述或完整式的表達,能更好地提高語言的邏輯性、連貫性。學生通過個體獨立的語言表達對圖畫內容進行再創(chuàng)造,推動自我對畫面的深入探究,繼續(xù)完整畫面,在講述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真摯的情感,激發(fā)繪畫的快樂情緒,在積極的聯(lián)想中不斷加入對畫面的故事性的再創(chuàng)作,對畫面的認識更為深入,使原本的畫面更情節(jié)化。
三、結語
兒童的繪畫只能做到抽象大概的描繪,語言也很少具備完整的連貫性。在繪畫過程當中,兒童對于畫面的實時解讀描述能力培養(yǎng),以及作品相互之間的交流中如何引導兒童使用完整的、具有連貫性的語言描述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營造一個較為輕松的課堂繪畫氛圍和良好的語言表達環(huán)境,使兒童更為自信地繪畫,更加大膽地表達,勇于去交流,在活動中獲得學習繪畫的樂趣,并不斷地發(fā)展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徐 欣.淺談在繪畫活動中如何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力[J].華章,2013(11):255.
[2]潘兆良.讓兒童畫成為孩子美好人生的“助推劑”——校本課程《兒童畫與讀寫結合》的研究[J].畫刊(學校藝術教育),2015(2):43.
[3]周萬能.論“說畫”[J].藝術教育,2011(1):120.